摘 要:隨著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培養大學生的綠色金融素養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在教學改革中培養大學生的綠色金融素養,以期探索綠色金融融入《金融學》課程的角度和策略,從而培養復合型人才和提升大學生的環保意識,為我國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綠色金融 大學生素養 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F830;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3-149-03
一、引言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我國“30·60”目標,即我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的實現將為我國經濟和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貢獻。在“雙碳”目標的實現過程中,綠色金融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綠色金融是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能夠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綠色低碳、實現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正處于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2020年,教育部提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大學生愛黨、愛國、愛校。《金融學》是經濟類專業的基礎性課程,也是非經濟類專業的重要選修課程,其教學內容可分為基礎知識篇、金融體系篇、貨幣理論與政策篇三大內容體系,通過這三大內容體系的學習,學生能了解金融運行的內在規律,掌握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領域的全貌。但是,隨著綠色金融的發展,國家“雙碳”目標的提出,如何在《金融學》課程中有效地融入綠色金融相關內容,提高學生的綠色金融素養,目前在教學改革中尚缺乏系統的研究和實踐指導。因此,本文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探討如何通過《金融學》課程培養大學生的綠色金融素養,旨在為高校金融學課程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同時為我國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培養大學生綠色金融素養的必要性
(一)培養大學生綠色環保理念
近年來,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使全球各國意識到人類活動產生的額外碳排放會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我國的“綠色教育”概念始于1998年,它的核心理念包括建設綠色校園、營造綠色環境、實施綠色課堂和培養綠色師資,這一理念已演變為當前的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
在金融學課程中融入綠色金融元素,對于引導金融專業學生關注環境問題、了解金融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具有重大意義。通過這樣的教學,大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形成綠色消費和綠色投資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可以積極踐行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等環保行動,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二)培養綜合型人才
綠色金融是保護環境的金融創新,是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作、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具有明確的節能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導向,對減緩氣候變化有顯著貢獻。綠色金融產品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投資等。金融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三大模塊:基礎知識篇、金融體系篇和貨幣理論與政策篇,旨在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市場經濟中的金融領域,深入掌握金融學科和行業動態,并培養學生將金融理論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現行的教學內容中較少涉及綠色金融部分。
然而,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的加劇,金融專業人士在綠色發展、環保和氣候變化方面的知識上存在不足。這種知識短板制約了我國綠色金融的研究和實踐進展,對推進綠色發展戰略也造成了阻礙。基于此,將綠色金融融入金融學教學變得非常重要。這樣的融合教學能夠讓學生在掌握金融學核心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深入了解綠色金融的理論框架、技術工具和應用案例。這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他們積極參與綠色金融的熱情,還能夠培養出能夠熟練制定綠色發展政策、設計綠色金融產品和評估其效果的專業人才,滿足行業和社會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三、金融學課程思政中綠色金融的融入點
(一)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理念
面對日趨惡化的國內外生態環境問題,全球范圍內的政府和國際組織正努力尋找解決方案。我國也對社會綠色發展有著高度重視,并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促進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然而,黨和國家生態文明理念的貫徹、綠色發展政策的執行最終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的踐行來完成。因此,在金融學課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是一個重要且緊迫的任務,有助于推動金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并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綠色”“低碳”“循環”和“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它將環保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相結合,將生態系統、整體的思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將這種價值觀念融入金融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學會如何在金融活動中考慮環境保護。例如,在講授金融工具內容時,引導學生可以在金融工具或金融產品的設計融入生態文明理念,了解氣候投融資、ESG投資等相關投資概念,推動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的開發,以支持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的融資。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對傳統金融產品進行創新,例如開發碳排放權交易產品,以激勵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二)融入綠色金融相關教學內容
綠色金融涵蓋了低碳、循環、環保的觀念,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4年4月10日,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積極支持綠色低碳發展。所以,在金融學課程思政中融入綠色金融,即是將專業知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為學生提供積極向上的價值導向。
在金融課程中,要先讓學生了解綠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主要區別:綠色金融是在傳統金融基礎上,強調環境保護。課程中要介紹綠色金融應用到的工具,主要有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課程中要對具體的綠色金融案例作出分析,讓學生了解這些工具是如何幫助實現環保目標的。同時還要讓學生了解綠色金融在實踐中面臨了哪些主要問題,并讓學生知道如何對綠色金融項目進行評估和推廣。另外,課程中要解析綠色金融的政策環境,要有詳細內容對政府制定的綠色金融政策、法律法規以及行業標準作出分析,并展現它們的實施效果。
(三)融入碳金融教學資源
“碳金融教學資源建設”在教育部《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中被明確提出,“鼓勵相關院校加快建設碳金融相關緊缺教學資源,充分發展現有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作用,完善課程體系”,目標是把“雙碳”戰略融入國家教育系統中。
碳金融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金融手段,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這包括了碳金融的概念、特征、功能,發展的理論基礎,國際協議和制度安排,市場體系,交易產品,碳資產定價的計量技術與方法,風險管理,以及相關法律問題等。在金融學課程中,可以融入碳金融的相關知識。例如在講解貨幣內容時,引入碳貨幣的概念,使學生理解碳貨幣與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密切相關,這也可以體現對環境因素的重視。在講解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內容時,可引導學生閱讀課外資料了解碳市場,并圍繞“雙碳目標下的金融機構創新”問題進行討論。在講解商業銀行內容時,使同學們了解商業銀行在圍繞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面所做的貢獻,引導學生思考商業銀行如何助力碳中和碳達峰。
四、金融學課程思政中綠色金融的融入策略
(一)重視成果導向教育(OBE)理念
成果導向教育(OBE)注重教育的最終成果,而不是傳統的輸入導向,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這個模式里,要先明確學生需要達成的學習成果,再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學習成果的制定需要具體一些,要包括對知識的理解、對技能的熟練運用、思考上的邏輯性、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以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等多個方面。
讓學生在金融實踐中更好地應用理論知識,更需要成果導向的教育模式。該模式的重點之一是先制定學習目標,這些目標要與綠色金融領域的核心知識相結合:學生首先是要理解綠色金融的基本概念,然后學會評估綠色項目的財務可行性以及項目的環境影響,并根據現有條件設計具備創新性的綠色金融產品。該教育模式還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我反思能力:如鼓勵學生參與討論、項目實踐,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需要對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成果負責,通過自我評估和反思來認識自身的強項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二)開展綠色金融實踐活動
學校應組織學生參與綠色金融相關的實踐活動,比如可以提供模擬環境和項目導向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們的學習。
在實踐上,學校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模擬綠色債券的發行,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綠色債券的特點,以及債券的市場定位、發行過程中如何評估風險和如何吸引投資者等。這樣的活動也加深學生理解綠色金融工具是如何在資本市場中運作的,以及金融工具是如何幫助項目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目標。學校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學校或與學校合作的企業間進行的綠色項目的融資研究中。在這些研究課程里,學生可以參與到項目的市場分析、環境影響評估、財務模型的構建等較為前期的環節,這些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如何評估和設計綠色項目融資方案。
(三)重視教師培訓與發展
教師是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學校應定期舉辦研討會和培訓課程,來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和教學能力。學校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1)組織綠色金融專題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和行業從業者來參與會議,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這樣的形式可以為教師與專業人士提供交流的機會,提高教師對綠色金融的見解,并激發教師們對相關綠色課題的研究興趣。(2)針對綠色金融的核心內容,開設專門的培訓課程。培訓課程可以是對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的趨勢解析、環境影響評估方法的應用比較,或者是綠色項目風險管理評估等方面,這些內容主要是幫助教師掌握最新的綠色金融工具以及新興技術。(3)建立教師在線交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教師們可以分享和交流綠色金融教學方法和經驗,教師們之間的互動,可以讓大家學習到更好的教學策略;(4)鼓勵教師研究更多的相關課題,并參與學術發表。學校可以設立專門的綠色金融研究項目,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讓教師更有動力對綠色金融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做深入研究。
(四)重視產教融合長效機制
產教融合是在產業界和學術界之間建起一座橋梁,讓他們連接起來,實現雙方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也可以體現這種雙贏模式。例如,學校與新能源相關的碳中和示范項目、零碳管理運營與低碳技術開發的相關企業,以及碳中和互聯網產業平臺等企業進行合作,不僅能從中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而且可以根據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和行業需求的人才。而企業則能夠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提前培養潛在的優秀員工。同時,企業可以借助學校的科研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并利用學校資源推動內部技術革新,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此外,在產教融合模式下,學生也有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學生們能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增強未來的就業競爭力。
就是因為產教融合有以上多個優點,所以學校應該與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形成產教融合的長效機制。具體方式上,學校可以與金融機構或者企業合作,建立綠色金融實習基地。學生可以在這些機構進行實習,親身參與綠色金融項目的實施和運作。學校還可以與這些機構、組織進行聯合研究。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參與這些研究項目,探討綠色金融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這樣聯合研究的方式,在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研究能力的同時,還能促進學術與產業之間的交流合作。另外,目前很多學校與企業合作,開展了綠色金融人才培養項目。這些項目有具體的實踐項目和研究課題,還有定制化的培訓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可以滿足企業需求的專業知識技能。通過在這些項目中的學習,學生也可以獲得更多發展機會,減少將來就業上的壓力。
[本文系2023年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碳金融視角下金融學課程思政改革研究(202340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韓先鋒,肖堅,董明放.綠色金融發展的碳減排效應[J].資源科學,2023,45(04):843-856.
[2] 蔡子家,趙斌斌,呂鑫睿等.“雙碳”背景下綠色金融創新人才培養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經營與管理,2023(05):111-117.
[3] 龐海峰,駱艷.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大學生綠色金融理念研究——以哈爾濱高校大學生為例[J].質量與市場,2022(23):52-54.
[4] 魏麗莉,楊穎.綠色金融:發展邏輯、理論闡釋和未來展望[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0(02):60-73.
[5] 韋玲艷.“雙碳”戰略目標加速碳金融發展[J].現代商業銀行,2022(06):28-31.
[6] 林綠,徐悅,潘勛章.綠色金融課程案例教學實踐研究[J].大學教育,2019(08):14-16.
(作者單位:貴州黔南經濟學院 貴州黔南惠水 550600)
[作者簡介:王曉蕾(1992—),女,漢族,山西臨汾人,貴州黔南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王子晗(1991—),女,漢族,重慶人,貴州黔南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綠色金融、互聯網金融。]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