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儀式是社會運轉和社會整合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載體,莊重、嚴謹的儀式展演,為儀式參與者提供了深刻領悟黨史內涵、接受思想淬煉和精神洗禮的有效途徑。政治儀式與黨史學習教育的本質屬性共通、育人目標相通、依托資源融通,二者的這種內在契合性使政治儀式能夠從“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四個方面豐富黨史學習教育的價值意蘊。要想更好地發揮政治儀式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功能作用,還需挖掘史料資源以拓展“深度”、規范運行程序以增強“精度”、優化情景設計以提高“溫度”、增強傳播效能以發散“熱度”。這樣既可深化對政治儀式與黨史學習教育關系的理解,也能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有益思路。
關鍵詞:黨史學習教育;政治儀式;內在邏輯;價值意蘊;賡續理路
中圖分類號:D26"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170(2025)01-0023-10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完善黨員教育管理、作用發揮機制”①,而黨員教育管理離不開黨史學習教育提供的豐富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同時,通過深入學習黨的歷史和光輝傳統,能夠激發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積極發揮作用,真正實現以學促干、以干踐行、以行增效。中共中央制定并印發了《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強調推動全黨全社會學好、用好黨史,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①儀式是借助一系列符號編碼的“意義之網”②,是“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傳統所規定的一整套行為方式”③。而政治儀式作為一種特殊的儀式形式,“與其他類型的儀式相區別的最主要特征在于‘政治’這一定語上,‘政治’概念所包含的范疇限定了政治儀式的存在空間”④。根據不同的標準可對政治儀式進行細致的劃分。從主體維度出發可以將政治儀式劃分為國家政治儀式和地方政治儀式,從功能維度出發可以將政治儀式劃分為以“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為代表的紀念性儀式、以“國慶典禮”為代表的慶典性儀式、以“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為代表的表彰性儀式和以“入黨宣誓儀式”為代表的通過性儀式等。政治儀式立足黨和國家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時間節點,通過嚴肅性、周期性、標準化的既定程序,搭建極具感染力的特殊場域,使儀式參與者破除時空隔閡,在情境體驗中喚醒和固化黨史記憶,從而實現情感迸發與思想啟迪,是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重要載體和渠道。提高黨史學習教育效果,要充分認識政治儀式的價值,巧用、善用政治儀式。
一、黨史學習教育運用政治儀式的內在邏輯
黨史學習教育是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行深入學習、系統研究和廣泛宣傳的教育活動,旨在增強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對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政治儀式以其獨特的象征意義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與價值導向,二者在本質屬性上共通、在育人目標上相通、在依托資源上融通,具有內在契合性。黨史學習教育應當善用政治儀式,更好地“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⑤。
(一)黨史學習教育與政治儀式的本質屬性共通
黨史學習教育與政治儀式“是觀察政治系統基本規范和發展趨勢的上佳窗口”,“能夠記錄和反映出政治系統的結構特性和運作狀態”⑥,二者本質屬性共通,都堅持以政治性作為不變的底色。黨史學習教育與政治儀式的政治性主要指的是一種與權力結構、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核心要素高度相關的社會屬性,主要表現在強化政治認同、展示政治權力、傳播政治價值觀等方面。《條例》明確提出“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嚴把政治關,正確處理歷史和現實、政治和學術、研究和宣傳等關系”⑦,這意味著黨史學習教育的核心要義是以歷史學習為基礎的政治教育,要求貫徹落實黨史姓“黨”的意識形態色彩。通過系統、深入地學習黨的歷史,使黨員能夠深刻認識到黨的奮斗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從而全面準確地理解、認同黨的思想路線和政治主張,“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增強斗爭本領,把握歷史主動”①。而政治儀式與權力合法性的構建、權力的生產與再生產、政治認同等范疇聯系緊密,以其濃厚的政治屬性區別于其他儀式。政治儀式借助象征符號和規范流程營造莊重、肅穆的“神圣場域”,對黨的政治主張進行具象化表達和生動性演繹,從而潛移默化地對儀式參與者進行政治教育和思想引領,增強其對黨的忠誠度和歸屬感。
(二)黨史學習教育與政治儀式的育人目標相通
“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②黨史學習教育和政治儀式都是承載明確目標的政治實踐活動,二者都致力于“用黨的歷史教育人、啟迪人、感化人、鼓舞人”③。首先,黨史學習教育與政治儀式都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④。黨史學習教育通過回顧黨的奮斗歷程和光輝成就,讓人們深刻認識到黨的偉大、光榮和正確,進而升華愛國主義情感。政治儀式則是“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建構起具有特殊意義的時間刻度與空間坐標”⑤,喚醒了愛國主義的集體記憶。其次,黨史學習教育與政治儀式共同培育正確的價值觀。黨史學習教育扎實推進黨員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勵黨員提高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喚醒其歷史責任和現實擔當。公祭儀式、表彰儀式、宣誓儀式等政治儀式則生動地詮釋和宣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義,對儀式參與者進行了思想熏陶與價值灌輸。最后,黨史學習教育與政治儀式在實踐導向方面也具有相通性。《條例》指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創造啟迪智慧、砥礪品格,推動全黨全社會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終極目標,黨員要在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后,以實際行動佐證自身精神世界的升華。而政治儀式則是通過在特定場景中的展演與儀式參與者進行情感交流,并激發其價值認同,進而驅動情感能量轉化為實踐動能。
(三)黨史學習教育與政治儀式的依托資源融通
黨史學習教育旨在深化黨員對黨的認識,增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而政治儀式是一種特定的政治實踐活動,由固定的程序和象征性的行為組成,旨在傳遞政治信息、強化儀式參與者的政治認同、維護政治穩定。二者都強調繼承黨的歷史、弘揚精神譜系和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因此,在資源選擇上自然會有融通之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在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百年奮斗的偉大歷程中紅色血脈代代相傳。”⑦可見,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具有深刻歷史內涵、紀念意義和教育功能的寶貴財富,也是黨史學習教育與政治儀式依托的核心資源。紅色資源包括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紀念設施、革命舊址、革命文物等具有客觀實在性和歷史可溯性的物質性紅色資源,也包括“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等具有主觀建構性和時代可塑性的精神性紅色資源。這些資源既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鮮活生動的歷史素材,使黨員、干部和群眾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同時,也為政治儀式提供了莊重嚴肅的情景氛圍,便于構建“神圣場域”以喚醒儀式參與者的情感和記憶關聯,增強儀式參與者的政治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政治儀式豐富黨史學習教育的價值意蘊
政治儀式往往承載著深厚的情感價值和精神力量。其通過特定的程序、符號和象征物,直觀鮮明展現黨的光榮歷史和精神風貌,既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和生動的形式,又能夠從“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四個方面賦能黨史學習教育。
(一)探尋黨史脈絡以明理知義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縱觀歷史發展長河,中國共產黨已走過百年崢嶸歲月,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其百年黨史不僅記載著過往的奮斗與艱辛,更蘊含著前行的智慧和力量。“明理”,是指既對黨的歷史和理論有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又能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指導行動和實踐。“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①在人工智能躍遷式發展的今天,以歷史虛無主義為代表的各種西方錯誤社會思潮,歪曲黨、國家、社會革命歷史,意圖擾亂人們的思想意識,消解人們的政治認同,因此只有不斷對人們進行黨史學習教育,讓人們在思想認知方面能夠準確了解黨的發展脈絡,才能為人們形成強烈的政治認同做好思想準備。但事實上,單一的、傳統的黨史學習教育存在一定局限性,效果欠佳,而政治儀式由于其直觀性特點能夠更好地贏得廣大民眾的注意力,能夠增強人們黨史學習教育的深度、廣度,以此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提質增效。具體來看,政治儀式可以通過回望歷史場景、解讀象征符號,使儀式參與者能夠厘清黨的發展歷程,理解黨的發展邏輯,進而明晰黨的理論根基與實踐智慧。
以建黨紀念儀式為例,其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程序環節,為儀式參與者搭建了一個“神圣場域”。首先,在這個特殊的時空環境中,建黨紀念儀式不僅要對黨史進行簡單回顧,更要對黨史內在邏輯和發展規律進行深刻揭示。因此,結合黨史故事的講述、紅色文物的展示和影像資料的播放,儀式參與者被帶入黨的歷史發展長河中,身臨其境地感受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艱辛歷程,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②,深刻理解到“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③,深刻領悟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④。其次,“神圣場域”的搭建也離不開象征符號的配合,既定的儀式時間、規范的儀式話語、恢弘的儀式音樂以及場景中的各類圖像符號、標語符號、器物符號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意義和精神內涵,不僅為中國共產黨形象的外化提供視聽載體,還有利于引導儀式參與者在心靈深處產生共鳴、形成認同。
(二)追溯歷史榮光以增信鑄魂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危難之中,成長于烽火之中,發展于斗爭之中,從星星之火的艱難開端到歷史偉業的接續創造,不難看出,黨的百年歷程,既是崎嶇坎坷的苦難史,又是波瀾壯闊的輝煌史,也是踐行初心使命的奮斗史,而黨的光輝成就、重大事件、偉大人物、重要精神等共同織就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①縱觀時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也離不開強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撐,而在這一關鍵歷史時期,要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幫助廣大民眾增信鑄魂,使他們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政治儀式可以通過追溯黨的光輝歷程、慶祝黨的偉大成就,使儀式參與者站在中華民族和人類世界發展歷史長河的高度回望過去、審視現在、展望將來,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能在艱難困苦之中不斷鑄就輝煌奇跡的關鍵是對初心使命的堅守和對理想信念的堅定,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的發展前景廣闊而光明。
國慶典禮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的重要政治儀式,每一次國慶典禮的舉行,就是黨史學習教育與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的結合,更是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政治認知的強化。國慶典禮遵循高度結構化和標準化的程序,首先,在特定時間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各界代表齊聚特定地點,伴隨著鳴炮升旗迎來典禮的隆重開始。鳴炮聲震撼人心,升旗儀式則象征著國家的尊嚴和主權,儀式參與者自覺注視冉冉升起的國旗,政治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在集體中得以共鳴和放大,同時也深刻認識到國家主權和獨立來之不易,從而更加認可帶領人民建設新中國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更加堅定地信仰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支柱的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其次,領導人講話是國慶典禮的重要組成部分。“1952年中共中央在國慶紀念辦法中規定,國慶紀念的主要內容是宣傳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和在各方面建設的偉大勝利。”②領導人講話一般會回顧在黨和人民的奮斗中國家取得的一切成績,并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性、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從而增強儀式參與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最后,閱兵儀式作為一種“文化表演”是國慶典禮的重頭戲。閱兵儀式是向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儀式參與者可以直觀地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精神風貌、裝備水平和訓練成果,切實感受到國家實力的強大和軍隊的威武,不自覺地增強了安全感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三)弘揚精神譜系以崇德修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③。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偉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又將引領偉大事業。學史崇德中的“德”,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風范和優良傳統,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和優良品格。政治儀式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作為發揮儀式教化功能的重要滋養和生動教材。它找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深入挖掘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思想能量和政治本色,并在儀式操演中具象化地表達出來,展現出巨大的感召力,使儀式參與者接受精神洗禮和黨性鍛造,自覺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實現崇德修身。
“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進模范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人格化表達”①,政治儀式致力于捕捉并運用這些鮮活的素材,提升育人實效。第一,宣誓儀式帶動對黨忠誠的大德。入黨宣誓儀式作為一種通過性儀式,賦予了個體政治身份,而“對黨忠誠”“永不叛黨”則是入黨誓詞中的核心內容,也是入黨宣誓時的莊嚴承諾。對入黨誓詞展開歷史考察,可以發現,隨著時代的變遷,入黨誓詞的具體內容雖然有所改動,但“忠誠”二字被一以貫之的保留,是入黨誓詞最鮮明的政治底色。宣誓儀式的舉行,除了讓新黨員莊重許下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誓言,也讓老黨員在鏗鏘有力的宣誓聲中重溫入黨時的堅定決心。第二,公祭儀式激起一心為民的公德。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②翻開厚重的黨史,字里行間寫滿了革命先烈懷著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不負人民的錚錚誓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規定,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以烈士紀念日、清明節等重要節點為契機,中央和地方依照《烈士公祭辦法》舉行莊嚴肅穆的公祭儀式。通過致辭、獻花、默哀、宣讀烈士事跡等環節,喚醒廣大黨員、干部的歷史記憶,發揚不怕犧牲、造福人民的道德風范。第三,表彰儀式催生奮發向上的品德。“七一勛章”頒授儀式是現行中國共產黨內功勛榮譽制度中的最高榮譽表彰儀式。儀式現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授予29位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為黨和人民事業一輩子孜孜以求、默默奉獻,貢獻突出、品德高尚的功勛模范黨員“七一勛章”。“堅定信念、踐行宗旨、拼搏奉獻、廉潔奉公”③是對這些平凡英雄精神品格的精準概括。通過表彰儀式的隆重舉行,讓人民看到了“七一勛章”獲得者對于政治信仰、工作紀律、生活作風、學習態度、群眾關系等方面的嚴格要求,也為廣大黨員、干部提供了榜樣示范,讓他們意識到只有克己奉公、以儉修身、清正廉潔、秉公用權才能取信于民。
(四)筑牢集體認同以力行致遠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回顧歷史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④“力行”是黨史學習教育工作的落腳點,而政治儀式不僅具有認識層面的教育功能,還具有實踐層面的推動效應,能鼓舞儀式參與者主動擔當和自覺行動。規模化、程序性、周期性舉行的政治儀式必然會產生“集體歡騰”(collec-tive effervescence)⑤,這種“超越個人的群體能量”⑥能夠刺激儀式參與者舍棄個體和自我,在共同體的情緒渲染中實現黨史記憶的代際傳遞、情感能量的持續凝聚和價值觀念的快速整合,從而實現身份、民族、政黨、國家等各方面的認同,積極主動地投身集體行動。由此為黨史學習教育從認識層面向實踐層面的轉化提供動力,引導儀式參與者主動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
《條例》要求,按照黨中央有關規定辦好已故黨和國家領導同志誕辰紀念活動,這類紀念活動“已經上升為一種儀式,作為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政治符號,代表著政黨的文化”①,是政治儀式中的重要類型。已故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奮斗史,實際上就是百年黨史的縮影,挖掘他們的思想理論、生平事跡和精神風范是黨史研究的重要途徑。抽象化的黨史記憶不可避免地帶有遺忘的特性,具象化的政治儀式能夠喚醒集體記憶和凝聚情感能量。政治儀式借助“領導同志”這一載體,引導儀式參與者站在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下更加精確地審視歷史、透視社會,使個體加深對黨史的理解與記憶,并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共鳴,進而在價值觀念上與黨的理念愈發契合,形成深度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在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重構與融合的過程中實現代際傳遞。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會激發儀式參與者不斷增強斗爭本領,把握歷史主動,勇于擔當時代賦予的重任,實現知行合一。
三、政治儀式賦能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路徑
政治儀式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助力作用,“是一個有用的工具”②。為了確保其賦能效果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必須從挖掘史料資源、規范運行程序、優化情景設計和提升傳播效能等多方面入手,進一步釋放和發揮政治儀式的潛力。
(一)挖掘史料資源以拓展“深度”
習近平曾指出:“讓收藏在館所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成為教書育人的豐厚資源。”③育人資源是教育活動開展的前提和基礎,任何教育活動都離不開一定的育人資源,無論是黨史學習教育,還是政治儀式的開展,兩者功能的發揮、目的的實現,都需要以一定育人資源作為內容依托。黨史學習教育不是蒼白無力的政治說教,而是細水長流、有理有據的情感熏陶,政治儀式不是華而不實的空洞表演,而是精心打磨、匠心獨運的藝術盛宴,二者功能的發揮離不開史料的挖掘與史料真實性、權威性、直觀性的支撐。史料的真實性是政治儀式具有說服力的基礎,史料的直觀性激發政治儀式的感染力,史料的權威性提升政治儀式的莊重感。
基于此,挖掘中國共產黨百年史料資源要聚焦三個維度精準發力。第一,明確挖掘原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蘊藏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在進行開發和挖掘的過程中既要著眼于宏觀歷史背景,又要致力于還原細節,盡可能地展示歷史原貌,再現動人瞬間,直抵受眾內心。第二,關注地方黨史。地方黨史是中共黨史在地域上的具體展現,蘊含著豐富的黨性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具有貼近實際、更接地氣、新鮮生動的特點,更容易引起所屬地方人群的共鳴,有利于政治儀式在因地制宜的展演中更具育人實效。第三,解讀象征符號。象征符號是承載和表述黨史記憶的媒介,能夠具象化地傳遞和闡釋象征物的精神內涵。全面解讀政治儀式中的象征符號,有助于“在編碼、轉碼、解碼的鏈條中有效地實現能指與所指的有效連接”①,深入揭示黨史的內在邏輯和深層含義,也有利于拓寬黨史研究的史料來源,從而更好地把握政治儀式的內涵、目的和效果,增強對于儀式參與者的思想引導和行為控制。
(二)規范運行程序以增強“精度”
政治儀式是程序的集合體,要想有針對性地實現黨史學習教育的目的,就必須構建高度結構化的程序。政治儀式的神圣性和莊嚴性往往來源于高度結構化的儀式流程,也只有通過精心設計、環環相扣的儀式環節,才能增強其說服力和感染性。制度是政治儀式程序化運行的基本保障,也是黨史學習教育目標實現的應有之義。國家層面要對政治儀式運行做好頂層設計,對政治儀式規范開展做好統籌安排,因為只有從國家層面構建高度結構化的程序,各個單位才能在制度的強大規約下,依據相關要求,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政治儀式,避免政治儀式中的不規范行為,最大限度地激發政治儀式對黨史學習教育功能發揮的助力效能,進而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精準度。
政治儀式教育目標的實現既需要構建高度結構化的程序,也離不開對形式化程序的廢除淘汰。規范的儀式程序為強化黨史學習教育效果提供良好鋪墊,然而,在實際操演過程中,部分政治儀式過分強調流程的“標準性”和參與者的“體驗感”,反而異化為空洞刻板的“走過場”,出現功能主義、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傾向。這種虛假、刻板的“表演”弱化了政治儀式的內容屬性,消解了政治儀式的教育功能,使儀式參與者出現疲憊的狀態,產生質疑的情緒,發出反對的聲音,嚴重影響應有的儀式效果。政治儀式不是精心編排的行為藝術,而是“身負重任”的教育活動,其價值的評估不在于“表面的熱鬧”,而在于“意義的傳遞”。因此,保持政治儀式權威性和流暢性的同時,削減和淘汰無意義的程序是政治儀式精準運轉的關鍵。
(三)優化情景設計以提高“溫度”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②情景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特殊環境,情景設計是對影響政治儀式效果外部因素進行的總體設計,因此情景設計是否良好是影響政治儀式實際效果的重要一環。黨史學習教育中政治儀式的情景創設是尤為重要的,高水平的政治儀式情景設計能夠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育人實效,在高質量的情景設計之中,教育對象對黨的歷史的思想認知能夠得到深化,更加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最終達到價值的內化與外化。也就是說,良好的情境設計能夠進一步營造和烘托儀式氛圍,增強儀式參與者的“在場感”和“體驗感”,最大程度地激發情感共鳴,對于政治儀式效能的發揮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規范的程序設置為政治儀式搭建了骨架,巧妙的情景設計為政治儀式填充了血肉,基于此,為進一步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育人實效,既要注重政治儀式的程序設計,也要強化政治儀式的情景設計。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儀式在其規定的運行程序中為情景設計預留了彈性空間,應根據實際需要對其進行優化調整。
優化政治儀式的情景設計,其一,要合理利用物態資源。博物館、紀念館、革命遺址、革命文物等紅色物態資源是承載中國共產黨革命記憶與革命精神的實物載體,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依托。一方面,紅色物態資源的隱喻性意義賦予了政治儀式展演地點更廣闊的釋義空間。在紀念館、革命遺址等源場景開展政治儀式,能夠激活“有形之場”的無形價值,喚醒黨史文化的記憶磁場,加深指向明確的認同想象。另一方面,紅色物態資源保存的歷史信息增強了政治儀式的情景敘事。革命文物作為黨史的真實見證者和重要遺存物,能夠消除時空隔閡,烘托儀式氛圍,連結歷史與情感。其二,要充分激活科技支撐。物態資源終究是靜態的景觀和展品,烘托儀式氛圍的過程中對于儀式參與者的吸引力和沖擊力有限,因此,優化政治儀式的情景設計還要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要求政治儀式“因時而新”,突破物態資源原有的被動表達方式,借助PCG生成技術實現高精度還原和全景建模,運用AR、VR、MR技術增強視覺沖擊和現實體驗,使黨史故事更加鮮活立體、儀式情景更加有聲有色。儀式參與者在沉浸式和交互式體驗中寓情于景,政治儀式才會真正實現入情入景入心的效果。
(四)增強傳播效能以發散“熱度”
政治儀式教育作用發揮的核心在于構建強烈的“在場感”,即讓儀式參與者能夠在“神圣場域”中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增強對黨的認同。但儀式本身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畢竟有限,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突破時空的限制,使政治儀式的“在場感”得以無限延伸和強化,將政治儀式的精髓和內涵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因此,要注重優化傳播策略,構建全方位、多向度、立體化、深層次的傳播矩陣增強傳播效果,以擴散政治儀式的“熱度”。
一方面,要繼續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傳統媒體是傳播的主要渠道,相較網絡媒體而言,在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傳播格局中,傳統媒體占據著優勢主導地位,且其經過長時間的沉淀和信譽積累,已經擁有了專業化和系統化的推廣模式,在公眾心中樹立了穩定、權威的形象,贏得了廣泛的受眾基礎和強大的公信力,使得政治儀式的信息能夠更加精準地觸達目標受眾,并且其正式性也與黨史學習教育這一嚴肅性話題匹配度較高。基于此,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賦能黨史學習教育的優勢,既要借助傳統媒體講清楚政治儀式所蘊含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也要運用傳統媒體說明白政治儀式所折射的重要精神、偉大情懷等,進而最終達到黨史學習教育的最終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強新媒體的供給。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10.9967億人),較2023年12月增長74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0%。”①由此可見,網絡成為人們獲取外部信息、認識外部世界的新窗口,網絡空間也已經成為萬千網民思想交流、價值交鋒的重要精神家園。相較而言,新媒體以其強大的內容載力、高頻的更新速度、便捷的操作方式以及高度的交互性,將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以生動、鮮活的形式展現給公眾,有利于提升政治儀式的穿透力、震撼力和感染力,更好地滿足公眾在政治展演的過程中“虛擬在場”的需求。總的來說,要緊密結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力量,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從而確保信息傳播的深度與廣度,讓政治儀式真正深入人心,提升其教育和引導作用。
綜上所述,政治儀式與黨史學習教育二者具有內在契合性,具有從“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四方面賦能黨史學習教育的深刻價值意蘊。要不斷深化對政治儀式與黨史學習教育關系的理解,充分發揮政治儀式在黨史學習教育的功能作用,挖掘史料資源以拓展“深度”、規范運行程序以增強“精度”、優化情景設計以提高“溫度”、提升傳播效能以發散“熱度”,從而不斷完善黨員教育管理、作用發揮機制,真正提升全黨全社會黨史學習教育效果。
責任編校" "王學青
Intern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Political Ceremony Empowering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TIAN Xuemei, ZHOU Wenting(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1756, Sichuan, China)
Abstract: Political ceremony is an indispensable tool for social oper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nd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The solemn and rigorous ceremony performance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participant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Party history, and to receive ideological refinement and spiritual baptism.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share their essential attributes, their goal of education, and the resources they rely on. This internal coordination makes it possible for political ceremonies to empower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faith enhancement, ethic pursuit,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political ceremonies for their function in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resources to extend the “depth”, to standardize the operation procedures to improve the “precision”, to optimize the scenario design to increase the “warmth”, and to enhance the dissemination efficiency to enhance the “temperature”. In order to play a better role in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ceremonies in This not only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but also provides favorable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political rituals; internal logic; value implication; rationale to be continued
收稿日期: 2024-11-07
基金項目: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SC22ZDY32);西南交通大學科學研究基金廉政與治理專項(XJLZ24L06)
作者簡介: 田雪梅(1970— ),女,重慶人,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廉政與治理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周雯婷(1997— ),女,四川成都人,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①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人民日報》2024年7月22日,第1版。
① 《中共中央印發〈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人民日報》2024年2月20日,第1版。
② 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韓莉譯,譯林出版社,2014,第5頁。
③ 郭于華:《儀式與社會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第1頁。
④ 王海洲:《政治儀式的權力策略——基于象征理論與實踐的政治學分析》,《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7期。
⑤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第515頁。
⑥ 王海洲:《試析政治儀式中的聲音符號及其象征意義》,《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
⑦ 《中共中央印發〈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人民日報》2024年2月20日,第1版。
① 《中共中央印發〈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人民日報》2024年2月20日,第1版。
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87頁。
③ 《中共中央印發〈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人民日報》2024年2月20日,第1版。
④ 張毅翔:《深刻認識愛國主義教育立法的必然邏輯》,《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1日,第6版。
⑤ 朱亞平:《政治儀式視角下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理路》,《鄧小平研究》2023年第2期。
⑥ 《中共中央印發〈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人民日報》2024年2月20日,第1版。
⑦《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nbsp; 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光明日報》2021年6月27日,第1版。
①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黨建》2021年第4期。
② 《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22,第568頁。
③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2版。
④ 曾峻:《歷史和人民的正確選擇》,《人民日報》2021年5月25日,第13版。
① 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第146頁。
② 《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49-1956)》,學習出版社,1996,第404頁。
③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黨建》2021年第4期。
① 王炳林、馬雪梅:《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2年第6期。
②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2版。
③ 習近平:《在“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6月30日,第2版。
④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第345頁。
⑤ 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東、汲喆譯,商務印書館,2011,第296頁。
⑥ 王斌:《線上集體歡騰:理解青年網民集體行動的新視角》,《中國青年研究》2015年第10期。
① 彭睿:《中國共產黨毛澤東誕辰紀念活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師范大學,2017,第2頁。
② Mark Irving Lichbach:《比較政治——理性、文化與結構》,臺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第80頁。
③ 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第174頁。
① 曾楠:《國家儀式:共同體認同建構的象征維度》,《中州學刊》2023年第9期。
②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2頁。
① 《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https://www.cnnic.cn/n4/2024/0829/c88-11065.html,訪問日期:2024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