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前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職業教育始終得不到社會廣泛認同,社會需求與社會認同發展嚴重不對等。為究其根本,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分析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各方利益主體,從認知、情感、價值三個范疇維度和招生、培養、就業三個內容維度考量,建立維度模型。綜合各方利益相關者的權益訴求,剖析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社會認同度低的內在原因,從增強認知認同、培育情感認同、提升價值認同三個方面給出社會認同度提升的有效路徑策略。
關鍵詞: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社會認同;維度模型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272X(2025)02-0007-08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國要著重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主要手段。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符合社會需求和市場經濟升級轉型的需要,通過培養高素質綜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促進我國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為人才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相互適配發揮應有作用。然而,長久以來的歷史原因導致與普通本科教育對比,職業教育被認定為“低層次”教育,社會認同與社會需求反差較大,即使是目前備受關注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受到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2021年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院校首次進行高考招生,錄取分數普遍偏低,在本科層次招生中僅優于少數獨立學院與民辦院校。高職教育仍然沒有被社會認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也被作為低于普通本科層次的教育,“職校歧視”在社會認知層面根深蒂固,成為制約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構的主要因素。
社會上有許多評價,比如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就是“噱頭”“換湯不換藥”“還是依托原來專科學校改名而已”;“職業技術”大學就是為普通本科教育“服務打工”;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相比就是“抄襲”,“沒有優勢”,“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培養的人才“四不像”,等等。這些評價是否客觀?又該如何準確評價?如何去改變這種社會觀感?這里就涉及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社會認同維度模型建立和提升路徑的問題。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出發,考慮范疇維度和內容維度,建立社會認同維度模型,提出針對性解決措施,旨在為提升本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社會認同度提供有效路徑,促進現代職業教育的建構。
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內涵
利益相關者理論由弗里曼提出,是指“那些影響組織目標實現,或者被組織目標實現的過程所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1]。該理論在企業管理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逐漸滲透到其他領域,影響力不斷提升。在高等教育方面,德里克·博克指出:“有一張龐大而復雜的關系網把大學和社會其他主要結構連接起來”[2]。大學具備典型利益相關者組織的性質已經被理論研究界所公認,因此在具體的研究上,焦點主要集中在利益相關者的界定分類以及應用研究方面[3]。結合職業教育特性,在具體研究中,重點在于職業院校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分類和實際運用。
(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的主要分類
第一,內部核心利益相關者,即學生(家長)和院校(教師與行政管理人員)構成。長久以來,學生及其家長作為院校內部核心利益相關者的觀點被學者接受。創立于公元1088年,即神圣羅馬帝國時期,世界上廣泛公認的、擁有完整大學體系的第一所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在其教學和管理模式中,明確指出大學行會由學生控制,大學是為學生服務[4]。學生作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服務的對象和主要產品,期待時間成本和物質成本的投入能夠帶來豐厚的收益回報,包括良好的教育質量、教育環境和就業前景,以提升自身價值,并在情感上得到滿足。新公共管理理論表明:大學管理與其他商業組織并沒有顯著差異。教師和學校管理者專門化程度逐漸提高,并可以通過在學術、教學、科研、管理等層面上做出的成績,得到職稱或職位上的晉升,獲得精神和物質上的滿足,是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緊密相關的內部利益相關者。
第二,外部重要利益相關者,即由企業、政府等外部因素構成。如圖1中人才結構可以看出,與普通本科、應用型本科、普通專科、中職教育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工程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且以技術型人才為主,其強調培養人才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兼顧技術知識與學科知識,考慮與企業的關聯和共建,與社會需求、企業所需相互匹配的“職業”特征[5]。在政府引導下,學校與企業開展深入合作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
第三,外部間接利益相關者,由媒體和社區構成。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需要建立教育品牌,以促進企業合作,提升辦學質量,提高學生就業,得到社會認同。
(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多元關系建構
1999年我國院校擴招之前,職業教育也承載著社會的期待,就業形勢良好,形成了“一元”互動關系[6]。當時,作為院校內部核心利益者的學生和院校教師、管理人員處于以行政權力為主,學術權力處于弱勢,學生權力更加得不到體現的狀態。同時,作為外部重要利益相關者的企業則處于“缺位”的處境。公辦職業教育院校辦學經費基本完全來自政府撥款,管理者缺失經濟價值觀念,不從經濟價值和社會需求的層面去提升自身價值,企業參與度缺失。政府作為外部利益相關者的極具話語權的存在,由于其集權化管理色彩濃厚,進一步阻礙了企業參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我國市場經濟的轉型升級,社會與院校之間通過“一張龐大而又復雜的關系網”連接起來,院校管理不再是傳統的“一元”關系,企業辦學、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不斷深化。在政府的引導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出現本身就承載著社會責任和市場期望,其需要主動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需要考慮各方利益相關者的關系與權益,通過人才輸出、科研成果轉化、實訓基地共建共享等方式完成智力輸出并服務企業,獲得利益相關者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和信賴,實現利益相關者整體利益價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求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構建“多元”關系,利益相關者之間要達成共識,實現利益最大化,如圖2所示。
二、基于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認同維度模型
(一)社會認同維度
泰弗爾開創的社會認同理論,為世界社會心理學提供了一種新的群體觀。我們會依照所屬群體或參照群體等社會參照對象來認識自我,個人成長中社會化的必經過程就是自我和他人身份的區分。該理論解釋了“內群偏好”和“外群歧視”,并提出“社會比較”來評價自我和自我的品質,通過“積極區分”來實現自我激勵和自尊表達。社會認同理論的出現為不同背景下社會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方法[7]。考慮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自身特性,綜合分析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主張考量,將社會認同理論維度區分為以下兩個方面[8-9]。
1.范疇維度:認知、情感、價值
第一,認知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首先體現為其他利益相關者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認知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認知認同,具體是人們在得到職業教育名稱、定位、內涵的基礎上,對其在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和語言等方面的較為理性的判斷。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認知認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對學校信息的了解程度;二是對學校事項的評價;三是對上述信息和事項的具體分析。
第二,情感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情感認同是在利益相關者對其教育類型和特征有了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的主觀意識形態和情緒體驗,是認知認同的深化。情感認同來源于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又進一步強化認知,誘發可能行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情感認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對學校信息、事項的關注;二是對學校信息、事項的情緒反應;三是對學校信息、事項的可行度評價。
第三,價值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價值認同是社會認同的最高層次和核心關鍵,關系著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人的價值”與“關系的價值”,是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認可和信息共享,并逐步形成“社會價值”,直接誘發行為趨勢,形成行為準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價值認同指的是利益相關者對所接受教育的價值理念、價值標準、價值認可和由此產生的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對學校信息、事項的主動求知;二是對學校信息、事項的宣傳;三是對學校信息、事項的直接參與。
2.內容維度:招生、培養、就業
第一,招生的社會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社會認同度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學校的招生情況的好壞,招生的熱度又直接反映和影響著社會的普遍共識,是整個職業教育社會認同的首要環節和關鍵因素。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報考動機,表現在選擇來源于內在需求還是外在因素,具體是對職業教育的喜愛還是分數的限制;二是報考的態度,表現在對所報院校的情感,以及周圍輿論環境的反應;三是外在利益者的參與程度,政府、企業是否給予政策與資金支持,媒體、社區是否給予積極宣傳和倡導。
第二,培養的社會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綜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具備“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的雙重特性,需要掌握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的應用能力[10-11]。人才培養過程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是職業教育社會認同的主要環節和根本因素。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培養目標和辦學理念的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否達到預定初衷,是否符合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需要,是否被簡單認為是普通專科教育的“升格”或是普通本科教育的“擴充”,是否能夠滿足學生和企業的期待。二是培養模式的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否適配其培養目標,是否符合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傾向和情感需求?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明確要求“不少于50%”的實踐內容,這也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鼓勵考生報考、吸引企業共建、得到社會認可的主要原因。三是教學內容的認同。教學內容包括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校定位,是否能夠充分利用企業資源,體現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和優勢。四是教育質量和制度保障的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教育質量和制度保障主要包括教學實施的有效性和保障政策的落地,利益相關者是否了解教育的質量評價和保障政策,教育質量和評價是否滿足市場需求和企業用人標準等。
第三,就業的社會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就業形式、就業質量,以及能否找到滿意的就業崗位是受教育者成本投入的最重要回報方式,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否能夠得到社會普遍認同的決定性因素。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就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主要包括對往屆畢業生就業總體情況,職業發展前景的具體情況;當前就業環境與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二是對自身能力的評估,確定合理的就業目標。三是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其中包括政府制度的支持和企業就業崗位的提供。
(二)模型建立
不同利益主體所表達的利益訴求支配著個體行為,有目標地以各種形式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并隨之產生影響,獲取利益。從上述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中,隱藏著另一種共同的利益訴求,即認知、情感、價值社會認同的利益訴求,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顯性或隱性的利益訴求成為社會認同提升的路徑選擇。結合各利益相關者不同的利益需求側重點,建構基于利益相關者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社會認同維度模型,具體分析見表1。
(三)內因分析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和社會認同理論,建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社會認同維度模型,須從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出發,考慮范疇維度和內容維度,分析存在問題,找到職業教育社會認同度低的主要因素。
1.辦學思路不清,培養目標模糊
第一,辦學思路不清。學位制度建立以來,學術型學位長期處于最為重要地位,專科職業教育學生連學位證書都不予頒發,職業教育不能滿足人們對教育的需求。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提出完善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社會、產業和受教育者的實際需要,是與本科高等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類型。但是,由于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晚,理論體系不成熟,各學校辦學思路不清楚,學者對其陳述也存在明顯差異。
第二,培養目標模糊。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旨在培養高素質綜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其重點在于人才培養的“綜合型”“職業性”“應用性”。然而,院校仍然存在培養目標模糊,定位不清的問題。甚至是已經被批準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學校也努力使自己向“學術型”大學靠攏,將發展普通本科院校作為目標,旨在擺脫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處境。即使意識到當前學校的人才培養的目標已經與市場需要脫節,學校傳統的發展道路和目標并不能走得長遠,但是面對轉型的挑戰,追求短期成果,也亦步亦趨地將學校發展成“有跡可循”的普通本科模式,逐步使社會群體對“職業教育”認同越來越低。
2.招生考查缺乏特色,培養過程雷同
第一,招生考查的偏頗。招生錄取是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首要關口,我國目前仍沒有打通“職教高考”路徑,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放在同一類型進行招生,招生方式和招生準則雷同,沒有任何職業特色。在同一類型下招生,導致考生仍然以“層次”去區分普通本科教育與職業教育,選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大學的學生自然是分數較低的那一部分。歷屆錄取分數的比較,又愈發拉開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的差距,加劇了社會認同度的降低。
第二,培養過程的雷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區分于普通本科教育和普通專科教育,根據培養目標,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師資保障等各方面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即使是在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的初期,由于學校缺乏長遠價值觀,利益相關者各方并沒有達成共識,培養過程缺乏特色,甚至走向傳統“一元”的營利化模式。其主要表現在:(1)師資結構不合理,缺乏實踐教學能力。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與社會脫節,職業教育教師缺少社會職業經驗,教師往往是從普通本科院校畢業后,直接進入職業院校任教,他們很少甚至沒有在相關工程技術崗位上的實踐經驗。(2)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缺乏政策保障。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尤為關鍵。但是,諸多職業院校不愿付出努力,追求急功近利,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紙上談兵。同時,職業教育長久的不受重視,使得政策保障方面也不完善,難以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各方利益相關者利益訴求得不到落實,校企合作僅能夠涉及人才培養的末端或某些環節,忽視了產教融合的深度。(3)課程體系與產業結構脫鉤,缺乏運用能力培養。目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與培養目標相隔甚遠,院校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培養沒有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也沒有為其安排科學的課程體系。
3.“重學輕技”觀念,“精英主義”影響
第一,“重學輕技”觀念。“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我國傳統文化推崇個人奉獻精神和群體價值的體現,體現在從宏觀到微觀的“自上而下”“重學輕技”。孔子有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我國職業教育社會認同低的認知根深蒂固,不僅僅是因為長久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更多的是來源于千年傳統文化的“深入骨髓”。
第二,“精英主義”的影響。古今中外,大學被大眾視為社會精英的搖籃。無論是我國古代教育的科舉制度,還是近代社會將大學教育視為提升社會地位,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的思想觀念。這種“精英主義”具有階級性,在某個領域人們通過社會比較,得到自我滿足和自尊。我國普通本科教育符合精英教育特性,以“學術至上”為主,區分于“職業化”的差異,轉為文化資本、政治資本和經濟資本的發展,生產政治精英和學術精英。這種“精英主義”影響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和社會認同。馬丁·特羅曾指出要“重點從塑造個性轉向培養更為專門的技術精英”[12],然而我國教育體系一直沒能把握其精髓,社會各層面沒有意識到技術“精英化”的轉變,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自然得不到社會認同。
三、社會認同度提升路徑
曼紐爾·卡斯特指出,“認同建構所運用的材料來自歷史、地理、生物,來自生產和再生產的制度,來自集體記憶和個人幻覺,也來自權力機器和宗教啟示。但正是個人、社會團體和各個社會,才根據扎根于他們的社會結構和時空框架中的社會要素和文化規劃,處理了所有這些材料,并重新安排了它們的意義”[13]。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的建構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科學。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根據文章維度模型的建立與內因分析,針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從增強認知認同,培育情感認同,提升價值認同三個方面給出提升路徑方法策略。
(一)增強認知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社會認同的思想基礎
1.打通職業教育完整提升渠道,滿足市場與受教育者需求
應完善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構,打通職業教育完整提升渠道,建立“中職—專科—本科—研究生”為一體的學歷提升路徑,滿足不同群體對教育的需求,增強大眾對職業教育地位和其重要性的認知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在我國發展實踐時間短,社會將職業教育劃為“次等教育”“低端教育”的聲音沒有改變。從認知到認同,需要一步步推進。發展與普通本科教育同等地位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健全學歷提升路徑,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重點、以校企合作為途徑的培養模式。使學生有更多個性化升學選擇,獲得更好的就業發展,讓學生愿意報考,企業愿意招生,逐步增強社會認知和認同。
2.消融思想羈絆,增強文化認知
皮亞杰曾說,如果放棄文化背景來談論發生認識論,也只不過是一種聯想而已。本土文化根深蒂固,文化對人們認知產生重要影響,即使對待某些文化觀念,不能視為幾何學中的公理加以解釋[14]。只有認同文化的影響和作用,才能消融傳統思想羈絆,并為吾所用。第一要完善制度建設,推進現代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完善,促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科學的社會認知的形成。第二要服務產業經濟,融入熱點問題,擴大職教影響力。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主動與國家發展方向融合,適配國家“一帶一路”政策、“中國制造2025”要求和創新創業等戰略部署。第三要營造良好氛圍,做出自身品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可以以專業為依托,通過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為學校營造科學實踐文化氛圍,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加強文化建設,促進學生能力培養,增強文化認知。
(二)培育情感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社會認同的精神紐帶
1.優化招生形式,選拔優秀人才
絕大部分學生報考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是由于高考分數的限制,無法被普通本科院校錄取,這種被動接受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帶來不利影響,最終帶來不良的社會口碑。打破職業教育在招生上固有的形式化,消除與普通本科教育的趨同化的弊端,形成職教特色,方能突出技術技能應用能力,培育利益相關者對其的情感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在招生方面要利用好與外部重要利益相關者的聯系:第一,專業設置要與產業結構匹配,行業龍頭企業應參與專業設置過程,提升職業設置特色,減少“雞肋”專業招生,避免造成資源浪費。第二,學生遴選要符合市場需要,拓展多樣化招生模式,比如增加考生面試環節,考查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綜合素養。
2.營造積極輿論環境,打造職業教育品牌
社會輿論在社會認同中具有重要意義,直接影響著大眾的認知認同和情感認同,最終轉化為價值認同與行為決策。媒體的正面宣傳是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的關鍵所在。第一要加強政策解讀。近幾年,國家有關部門對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頒布了諸多文件,但是并沒有完全起到應有的政策支持和引導的作用,普通民眾對其的了解不足,缺乏理解。因此,要加強政府有關人員、相關學者等專業人士應通過多渠道媒介對國家政策進行廣泛的解讀,提升社會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認知。第二要加強宣傳。通過各種媒體大力宣傳我國有關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有關政策和措施,展示職業教育類型、培養模式、校企合作、質量優勢等,推廣“技能強國”理念,積極擴大職業教育影響力,提高職業教育認知度和關注度,形成一個良好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社會輿論與心理環境。
(三)提升價值認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社會認同的根本保證
1.加大政策保障,反饋利益相關者權益訴求
政府要以宏觀政策為引導,財政資金投入為抓手,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提供良性的發展空間,促其發展,提升社會價值認同。第一應加大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規范和政策引導力度,明確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和辦學理念,發揮國家政策的引領作用,在社會形成廣泛的積極認同。第二應加大政府有關部門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財政扶持力度,充分了解利益相關者的權益訴求,為職業教育提供資金保障,改善職業教育水平和軟硬件實力,激勵各方利益相關者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各環節,提高各方積極性,提升社會認同。
2.課程設置多元參與,建立常態監控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在于“職業性”的培養,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參與至關重要。學校、政府、企業用人單位等利益相關者參與到課程設置中對于提高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應用性有著重要的作用,使實現課程設置與產業需求、人才需求相匹配。第一應注意理論課與實踐課的課程科學設置比例,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引入利益相關者參與課程設置過程,使培養的學生技能符合社會需求。第二應注重教材建設,建立任務式、活頁式校企共建“雙元”教材,引入企業新技術、新規范、新產品。第三應建立課程監控體系和反饋機制,根據變化,進行課程調整,順應市場需求,增強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度和認同感。
3.深化產教融合,拉動行業參與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發展永恒不變的主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院校應積極進行多種形式實踐基地的建設,為人才培養提供平臺,提升自身教學質量,彰顯職業教育特色,促進創業就業,以提高社會認同。第一要共建實訓基地。利用自身優勢,匹配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吸納社會資源,拉動企業參與,共建實踐實訓基地。第二要明晰權益關系,發揮企業作用。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應整合職業教育優勢資源,深化產教融合,與社會行業建立穩定良好的合作關系,從人才輸出、平臺共享、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明晰利益主體間的權益關系,充分發揮企業積極作用,提升社會認同。
參考文獻
[1] 張忠海,韋弘,潘念萍,等.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下校企合作多主體辦學的動力機制探析[J].廣西教育,2022(47):119-121.
[2] 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徐小洲,陳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
[3] 萬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社會認同問題及其對策[D].開封:河南大學,2018.
[4] 錢露,賀國慶.中世紀博洛尼亞大學學生自治模式探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5):40-44.
[5] 楊欣斌.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1):127-133.
[6] 李名梁,李媛媛.利益相關者視角下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關鍵要素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5):69-74.
[7] 嚴鳴,涂紅偉,李驥.認同理論視角下新員工組織社會化的定義及結構維度[J].心理科學進展,2011(5):624-632.
[8] 廖湘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社會認同度測量維度研究——基于在讀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視角[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2):57-61.
[9] 王曄安,鄭廣懷,朱苗.職業支持:社會認同理論與職業認同的新維度[J].社會發展研究,2021(1):2-75,242.
[10]馬玉玲,閆志利.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職業教育政策主張:演進歷程,邏輯特征與實踐成就[J].職教論壇,2021(6):6-13.
[11]石偉平,蘭金林,劉笑天.類型化改革背景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現代教育管理,2021(2):99-104.
[12]胡成功,張相樂.從“普及高等教育”到“學習化社會”——馬丁·特羅高等教育發展思想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9):1-11.
[13]劉貴占.曼紐爾·卡斯特信息主義理論的價值[J].學術交流,2015(8):49-53.
[14]張沿沿,馮友梅,顧建軍,等.從知識結構與思維結構看思維評價——基于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知識觀的演繹[J].電化教育研究,2020(6):33-38.
Research on the Dimensional Model and Promotion Path of Social Recognition of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Stakeholder Theory
XU Kangtai 1, ZHAO Gang2,3
(1.Hebei Petroleum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Chengde 067000, China;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2, China;
3.Xinhua News Agency, Beijing 100032, China)
Abstract: Chinese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divorced from social needs and has not gained widespread social recogni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a serious imbalance between social needs and social recognition. To investigate the root cau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keholders of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stablishes a dimensional model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considering three dimensions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value, as well as three content dimensions of enrollm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By integra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ll stakehold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asons for the low social recognition of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poses effective path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social recognition from three aspects: enhancing cognitive recognition, cultivating emotional recognition, and improving value recognition.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keholder; social recognition; dimensional model
*基金項目: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高質量發展視域下職業本科高校科教融匯的內涵要義、發展邏輯、體系構建與實現路徑研究”(24YJC880068);河北省2023年度社科基金項目“高質量發展視域下河北省本科職業教育科教融匯機制研究”(HB23JY035)。
作者簡介:徐康泰,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高教研究室教學診改辦公室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趙剛,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碩士生,新華通訊社記者(中級),研究方向:政府管理、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