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是素質教育五大領域中美育的重要課程載體。在提到“美”這個概念時,大多數人腦海中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美術,只將“美”框定在美術的范疇中不免有些狹隘。但是這不會影響美術在對“美”的呈現上所展現出的獨特優勢,也不會影響以美術為載體的審美培養所能達成的效果。在新課標下,初中美術課程不再被視作“美”的載體,在“美”之外,美術還承載著“文化”。教師對美術課程的看法和美術教學的科學規劃,不僅能助力美育的有效開展,還能助力文化教育的有效開展。基于此,本文以新課標視域下初中美術課程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為出發點,對新課標視域下初中美術課程的教學新要求、初中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以及新課標視域下初中美術課程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路徑展開了相對細致的探究。
一、新課標視域下初中美術課程的教學新要求
在基礎教育階段,美術課程同其他藝術課程一樣,以《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為綱領,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美術及其他藝術課程的教學就指向了以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這四項核心素養為根本目標的教學實踐路徑,這四項核心素養則分別指向學生在藝術學習中需要形成的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創造能力和文化素養。綜合新課標,在實際開展教學時,初中美術教師應注重教學內容的多元融合、教學目標的素養導向和教學活動中的創造引導、教學表現中的表現分析。
(一)在教學內容的規劃上注重多元融合
藝術課程是有著“審美”共性的一類課程,各個藝術學科之間、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美術不僅可以與音樂形成配合,也可以同戲劇、影視等進行融合,而多元的融合更利于美術的表現力提升,進而也更利于學生審美的發展。在這一點上,新課標也借助對課程理念及教學設計思路的更新,向教師提出了在教學內容的規劃上更注重多元融合的教學新要求。
(二)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注重素養導向
新課標中最重要的“素養”就是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新課標中對學科核心素養的概括也為教師在教學中的育人指出了更明確的方向。對美術課程的教學而言,基于《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指向,教師就有必要圍繞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的四項核心素養來設計教學活動,尤其是在為教學實踐制定目標時。
(三)在教學活動的實施上注重引導創造
美術課程的教學主要包含兩項內容,一項是對優秀美術作品的鑒賞,另一項就是自主展開的美術作品創造。其中,鑒賞既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也是為了教給學生美術創作的方法和技巧。在某種程度上,鑒賞是創作的前置,美術教學的最終指向就是對美術作品的創造。在這一點上,新課標也針對性地向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即實施教學活動時注重引導創造。
(四)在教學評價的踐行上注重分析表現
對教學評價,新課標提出了學業質量的概念,并同步設置了學業質量標準作為教師評價學業質量的依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從審美培養、興趣培養、潛能開發等角度出發,詳細制定了美術學科的學業質量標準。綜合其中有關初中學段的學業質量描述可以知道,在新課標視域下教學初中美術課程時,教師對教學評價的踐行要注重對學生表現的分析。
二、初中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
藝術與文化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關系,具體表現為藝術是文化的一種表達形式,同時文化是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藝術承載著文化,藝術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對學生的培養需要兼顧審美教育和文化教育,也有必要借助同一載體來同步推進審美教育和文化教育。所以,將初中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就成一種必然。其必要性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美術與文化不可分割,文化能深化美術內涵;第二是新時代重視文化傳承,教育也能促進文化傳承;第三是學生的發展需要文化來進行導向。
(一)美術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也能深化美術內涵
文化泛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獲得或創造出的一切文明成果,既有物質層面的財富,也有精神層面的財富,而美術就是文化中精神財富的組成部分,美術作品也可以被看作文化中物質財富的組成部分。站在這一視角下,文化之于美術,就能起到深化美術內涵的作用,因為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其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成才,所以教育也需要注重深層的內涵。在這樣的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變成了一種必要和必然。
(二)新時代重視文化的傳承,教育是傳承文化的路徑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繁衍的根基,也是一個民族或國家人民凝聚力的來源,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更容易形成宏觀層面的一致認知,也更容易被凝聚、團結到一起。所以,在社會物質生活水平達到溫飽線后,國家就會更加重視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如今我國正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面向少年兒童的教育正是傳承文化最有價值、意義的路徑,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融入各科教學中。
(三)學生發展需求正確導向,文化就能引導思想塑造
在育人方面,美術作品能發揮的不只是培養學生審美的價值,還有塑造學生思想的價值。名家、大家對美術作品的創作大都不是為了完成某個人物,而是為了傳遞自己在某一個時刻的想法或表達自己因某個事物而產生的情感。學生對美術作品的鑒賞和美術創作的學習也要立足于此。從這一角度出發,將初中美術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就是為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有必要立足文化視角來引導學生鑒賞和創造。
三、新課標視域下初中美術課程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路徑
美術泛指平面上或空間中可視的藝術,繪畫是美術中最常規的一種形式。除繪畫外,美術還有著三大門類,分別是雕塑、設計和建筑。進入現代社會后,有部分學者主張擴張美術的門類,即將書法、攝影等非傳統的可視化藝術形式也納入美術的范疇。而無論是繪畫、雕塑、設計、建筑這四大傳統美術門類,還是包含書法、攝影在內的新美術門類,在教學上都指向著兩個方向:一個是鑒賞,即對美術大家作品或優秀美術作品品鑒、欣賞和理解;另一個是創作,即在不同形式或不同主題下對美術作品的創作。所以,新課標視域下,初中美術課程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也要分兩個角度來分析和概括:對傳統文化與美術鑒賞教學的結合而言,教師要分別引導學生挖掘美術作品中蘊藏于技法或內容的傳統文化要素;對傳統文化與美術創作教學的結合而言,教師就要分別引導學生完成指定方法或指定主體的美術創作。
(一)傳統文化與美術鑒賞教學的結合路徑
1.視線聚焦技法探究,挖掘美術技法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一看表達,二看技法,表達決定著上限,技法決定著下限,技法高超的畫家所創作出的美術作品,不論怎樣都有著一定的價值,而技法不是憑空產生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術創作所推崇的技法也不相同。所以美術技法中往往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在結合傳統文化開展鑒賞教學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挖掘美術技法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以蘇少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方寸之間”的教學為例,這一課承接前兩個課時有關中國傳統書畫的教學,視角由書畫作品中的“字”和“畫”轉向了“印章”,圍繞與中國傳統書畫配套的印章藝術展開了綜合性教學。課上,教師需要先帶領學生品鑒印章中的材質美、造型美和印面文字美,然后帶領學生設計一個屬于自己的印章。在中國傳統書畫作品的創作中,蓋印在很多時候就等同于作者的“簽名”,后世之人也常在一些收藏的書畫作品中用自己的印章蓋下自己的名字,而印面各異的印章作為書畫作品中另類的組成元素,又能賦予書畫作品新的內涵與價值。基于此,在聚焦印章藝術的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對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就需要以印章造型設計、印面文字設計和蓋印位置、蓋印方式為切入點,深入挖掘以印章、印面和印為載體的傳統文化元素。
2.視線聚焦內容解構,挖掘主題內容中的傳統文化要素
在美術作品中,傳統文化不僅蘊藏于美術技法之中,還蘊藏于作品的主題內容之中。一幅畫選什么事物做主體、怎么安排畫面中不同物品的位置、怎么調色、怎么構圖,每一樣都能體現創作者成長背景及所處的文化背景。傳統文化在美術作品中也常以內容為載體,在結合傳統文化開展鑒賞教學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挖掘主題內容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以蘇少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第1課“傳神寫
照——中國人物畫”的教學為例,人物畫是指以畫面主體為人物形象的繪畫,注重對人的表現,中國畫中的人物畫比山水畫、花鳥畫更早出現,在對人物的刻畫上更注重氣韻和傳神,大體上可以劃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不同的類型。而在立足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鑒賞中國人物畫中的杰作,如《洛神賦圖》時,教師就有必要將視線聚焦到畫面內容的解構上,引導學生從畫面中提煉傳統文化要素。《洛神賦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根據曹植的文學名篇《洛神賦》創作的一幅杰出人物畫,也是中國早期人物畫的杰作之一,其中傳統文化元素最直觀的表現是人物服飾透露出的社會歷史和風俗習慣,如果搭配《洛神賦》來解構這幅畫作,又可以從中提煉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道德、理想和信仰的追求。
(二)傳統文化與美術創作教學的結合路徑
1.圍繞傳統技法設置任務,引導指定方法的美術創作
同文學創作一樣,藝術創作的本質也是個體對個性、思想、情感和認知的表達,區別只在于載體和形式。所以同寫作一樣,藝術創作也是藝術課程教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需要結合傳統文化開展的美術創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圍繞傳統技法的方式設置美術創作任務,以便于通過創作中的體驗和感知來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以蘇少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上冊第4課“空間與層次”的教學為例,在美術創作中,空間的劃分和層次的構造對作品最終的表現力,能產生決定性影響,所謂空間是指物體占據空間的大小,主要受長、寬、高影響;層次是指物體對空間的分割,主要表現為物體與物體的疊加或建構。在美術創作的空間與層次規劃上,“留白”是最能展現中國藝術特征及中華文化特性的一種建構技法,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在書畫創作中有意留下一些空白區域,或者在文學創作中有意模糊一些信息。留白能為觀者、讀者創造更多的想象空間,也有助于書畫或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營造,同時留白還體現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虛實相生”“以少勝多”的哲學境界。對此,教師可以有意圍繞“留白”來設置繪畫任務,要求學生靈活運用留白的技巧來繪制一幅畫作,既可以是描繪美景,又可以是敘述故事。
2.圍繞傳統文化設置任務,引導指定主題的美術創作
在美術教學中,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創作通常不以靈感的迸發為起點。教師結合當堂課所學的美術表現形式或美術創作技法,設定的主題就是學生創作的切入點,命題式的創作在幫助學生掌握技法或內化知識上有著突出的優勢。在需要結合傳統文化開展的美術創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圍繞傳統文化來設置制定主題的美術創作任務。
以蘇少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下冊第3課“筆情墨意抒胸臆”的教學為例,這一課的教學聚焦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為主要特征的寫意畫,教師需要借助對寫意畫的鑒賞和解構,引導學生建構對寫意畫的完整認知,同時教會學生如何在畫作中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站在更高的文化視角下,中國古代的畫家和文人在表達自己的志向或抒發自己的情感時,通常都會選擇某一種事物來作為主要刻畫的對象,通過對物的刻畫來寄托和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志向或情感,所以自然界中很多常見的事物都被賦予了指向品格、精神的深層內涵,最典型的就是“四君子”梅、蘭、竹、菊和“歲寒三友”松、竹、梅。所以,教師可以結合那些被賦予人格化特征的意象,設置創作寫意畫的創作主題,諸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在創作過程中,學生不僅能了解更多意象的指代意義,還能體會傳統文化中的含蓄。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的修訂為初中美術課程的教學帶來了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新”與“變”。在新課標視域下,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踐都需要遵循新的理念,同時探尋新的路徑,以便于更好地完成對學生思維、認知、素養和能力的全方位培育。對初中美術教學而言,將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美術教學是新課標視域下教育改革的必要,藝術與文化的相互關系是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的來源,而立足教學實踐的結合不僅有助于美術教學的有效開展,還有助于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初中美術教師需要立足新課標的建議和要求,站在不同的視角下,采用不同的方式,靈活地將傳統文化與美術鑒賞教學及美術創作教學結合起來,以落實以美育為載體的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