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醫科背景下,醫學免疫學課程通過“雙創”(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設計與實踐。本研究探索了如何優化教學模式,整合線上線下教育資源,結合基礎與臨床教學,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發展。通過構建全過程、多主體、多維度、重反饋的綜合評價體系,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終結性成果的全面評估,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多手段、多主體評價體系,包括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等,涵蓋知識、能力和素質等多個方面,強調重反饋機制,促進學生的改進和發展。結果表明,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還增強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關鍵詞:新醫科;醫學免疫;創新創業;教學模式;教學評價
在現代醫學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醫科的提出強調醫學與科技、工程、信息等學科的深度融合,以適應新時代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需求[1-2]。而“雙創”(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則旨在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使其不僅能夠解決傳統醫學中的問題,還能在不斷變化的醫療環境中推動技術和理念的革新[3]。醫學免疫學課程在醫學教育中占據核心地位。免疫學作為生物醫學科學的重要分支,深入探討了機體免疫系統在健康和疾病中的角色。通過醫學免疫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免疫學原理,理解免疫系統的復雜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應用于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4]。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醫科背景下“雙創”融合醫學免疫學課程的創新與實踐。通過優化教學模式,整合線上線下教育資源,結合基礎與臨床教學以及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我們希望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提供有力支持。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推動醫學教育的發展,滿足社會對高水平醫療人才的需求。
一、醫學免疫學課程現狀
(一)傳統醫學免疫學課程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醫學免疫學課程主要采用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通過幻燈片講解基礎理論知識,學生則通過聽講、做筆記的方式獲取信息。教學內容通常包括免疫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免疫應答的基本機制、以及免疫相關疾病的基礎知識[4]。此外,課程還會配以少量的實驗課程和病例討論,旨在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情況。然而,由于實驗課程數量有限,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臨床應用能力較難得到充分鍛煉。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目前,傳統醫學免疫學課程在教學模式和內容上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
1.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不足
醫學免疫學作為一門前沿學科,發展快,概念多,內容抽象復雜,連貫性和系統性強。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不利于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學生的思維能力整體較弱、學以致用的目標性不明確,使命感不強,傳統教學模式將最終導致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5-6]。
2.臨床思維薄弱、科學興趣不濃厚
現代醫學,科研與臨床并重,醫學生既是醫生又是科研工作者。臨床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綜合性人才培養的關鍵與基礎。醫學免疫學為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方法,是培養醫學生思維能力和科學興趣的重要階段。而傳統教學方式循規蹈矩、授課方式單一、教學內容與臨床疾病脫節以及晦澀難懂等缺點,將導致整體的培養效果弱化,培養質量不高。
3.教學內容更新滯后
醫學免疫學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學科,新的研究成果和技術不斷涌現。然而,傳統課程的教學內容更新速度較慢,難以及時反映學科的最新進展,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相對滯后[7]。
4.創新和創業教育缺乏融合
目前的課程設置中,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知識的融合不夠,學生缺乏在免疫學領域進行創新研究和創業實踐的機會。這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培養,不利于他們在未來職業生涯中應對復雜挑戰。
5.評價體系不合理
傳統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過期末考試來衡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以成績作為判斷學生能力高低的標準。這種考核方式不能客觀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不利于揭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新醫科、創新創業背景下教與學痛點問題的解決思路
(一)設計高階教學目標
在新醫科背景下,為了培養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卓越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的醫學人才,構建高階的醫學免疫學教學目標至關重要。該目標的設定應全面涵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具體見表1
(二)優化教學內容
1.前沿知識的引入
在原有的教學內容中引入最新研究成果,如在腫瘤免疫一章中引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詳細介紹免疫檢查點分子(如PD-1、PD-L1、CTLA-4)及其抑制劑在癌癥免疫治療中的應用,包括其作用機制、臨床試驗結果和最新進展。展示如何通過阻斷這些檢查點提高免疫系統識別和攻擊癌細胞的能力。CAR-T細胞療法:解釋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的設計、生產過程及其在治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中的應用,討論最新的臨床試驗結果和挑戰,如“細胞因子風暴”和耐藥性問題。在免疫預防一章中引入疫苗開發:涵蓋傳統疫苗和新型疫苗(如mRNA疫苗、病毒載體疫苗)的研發過程,分析這些技術的優缺點及其未來發展方向。
2.交叉學科知識引入
生物信息學的引入,生物信息學不僅是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重要工具,也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關鍵領域。通過學習生物信息學,醫學生能夠掌握處理和分析復雜生物醫學數據的技能,適應新時代醫學的發展需求,為未來的醫學實踐和科研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教學內容中引入生物信息學工具在免疫學研究中的應用,如大規模數據分析、基因組測序和蛋白質組學,展示如何通過數據挖掘發現新的免疫學靶點。生物技術的引入,如基因編輯技術:介紹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技術在免疫學研究中的應用,如基因功能研究、疾病模型構建和基因治療,討論其倫理和安全性問題。
3.臨床案例引入
增加臨床案例分析,展示免疫學在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中的具體應用,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臨床應用相結合。如感染性疾病:通過詳細的臨床案例,展示免疫系統在應對不同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感染中的反應機制,以及免疫逃逸機制和臨床治療策略。例如,自身免疫疾病:展示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癥等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病理機制及其治療策略。通過具體病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疾病的復雜免疫調控過程。腫瘤免疫:詳細闡述腫瘤免疫逃逸機制以及免疫治療(如CAR-T療法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應用,通過臨床案例討論不同治療方案的效果和適應癥。問題導向學習:設置實際臨床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免疫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
4.創新創業內容的融入
教學內容中引入創新技術和產品:介紹免疫學領域的創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如新型疫苗、免疫治療藥物等,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案例:增加成功的醫療創業案例,展示從實驗室研究到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的全過程,激勵學生的創業熱情。
三、創新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線上線下相結合
在新醫科背景下,醫學免疫學課程需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在線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課程資源,包括課件、視頻講解、在線測驗等。線下教學則注重課堂互動、實驗操作和實際案例分析,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參與實驗、模擬臨床情景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實踐能力。這種模式不僅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了學習的靈活性和自主性,還能通過線上資源的共享和反饋,幫助學生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
(二)基礎與臨床相結合
醫學免疫學課程應注重基礎理論和臨床應用的有機結合。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可以將基礎免疫學知識與臨床病例相結合,通過病例分析、模擬臨床診斷和治療等方式,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直觀地理解和掌握其在臨床中的實際應用。比如,在講解免疫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時,可以結合具體的臨床案例,分析疾病的病因和機制,討論診斷和治療方案。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還能增強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講解超敏反應時,可以結合臨床常見藥物過敏、花粉癥等臨床案例,分析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治療方法與預防原則。
(三)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相融合
思政教育在醫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應與專業課程有機融合。挖掘新醫科專業教學中蘊含著的思政元素,引入一系列“醫學+X”的教學和實踐活動的典型案例,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歸類和整合,建設系統的專業課程思政案例庫,對解決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在醫學免疫學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專題講座、案例討論等方式,將醫德醫風、職業道德、法律法規等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專業課程。例如,在講解免疫相關疾病時,可以討論醫生在面對患者時應具備的職業操守和人文關懷,探討醫療倫理和法律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醫學人才。
(四)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相融入
在新醫科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應貫穿于醫學免疫學課程的各個環節。課程設計上,可以設置專門的創新創業模塊,邀請科研專家和創業導師進行講座和指導,開展科研訓練、創新項目設計和創業實踐等活動。此外,還可以通過團隊合作、項目制學習等方式,鼓勵學生參與科研課題和創業項目,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比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科研項目,從課題選題、實驗設計到數據分析和結果討論,全面鍛煉其科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未來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改進評價方法,建立綜合評價體系
通過構建全過程、多主體、多維度、重反饋的綜合評價體系,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發展,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通過過程性評價著重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通過終結性評價著重評價學生在課程結束時的綜合能力;通過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從知識、能力和素質等多個方面多維度評價,確保評價的全面性;重反饋機制確保評價結果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改進和發展。通過這種綜合評價體系,能夠全面提升醫學免疫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和質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基于課程目標,我們制定了醫學免疫學考核辦法"(見表2)。
評價體系分三部分:線上、線下、拓展。線上部分,占總成績"25%,包括:在中國慕課觀看教學視頻的完成程度+回答問題的參與度和正確率+單元測試,期末考試結束后進行綜合評分,占總成績"25%;線下部分,占總成績"25%,包括:單元測試(5%)(第1單元免疫細胞、分子、器官;第2單元免疫應答;第3章:臨床免疫)+案例分析(學生評價5%+教師評價5%)+文獻研討(學生評價5%+教師評價5%),案例分析和文獻研討的評價依據主要是團隊準備、分析報告內容、學習效果,團隊對合作溝通、職業素養等);拓展部分,占總成績"50%,包括期末考試成績占30%(期末理論考試20%+設計性實驗5%+實驗操作考核5%)+科研項目設計10%+課后作業/思考題5%。在我們制定的考核評價體系中,過程性考核占總成績的70%,包括學習活動的全過程。
結語
在新醫科背景下,醫學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到醫學免疫學課程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引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結合基礎與臨床、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學體系。這種創新與實踐的融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還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和優化這一教學模式,推動醫學教育的持續創新和進步,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醫學人才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顧丹丹,鈕曉音,郭曉奎,等.“新醫科”內涵建設及實施路徑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08):17-18.
[3]寧志芳,鐘為章,韓靜,等.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J].科技風,2024(07):61-63.
[4]劉曉莉,高豐光,謝婷玉,等.培養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醫學免疫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J].中國免疫學雜志,2023,39(11):2402-2405.
[5]陳旭,楊安鋼,王濤.“混合式”教學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20,36(08):760-766.
[6]楊巍,付海英,倪維華,等.基于“兩性一度”采用對分課堂結合情境教學法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應用的初探[J].中國免疫學雜志,2023,39(10):2238-2241.
[7] 張榮,樊雅歌.醫學免疫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其改革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5):158-160.
基金資助:右江民族醫學院2019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B2019-17);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專項課題《新醫科”背景下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研究—以醫學免疫學為例》("2023ZJY1809)
作者簡介:韋連登(1976—),女,壯族,廣西百色人,碩士,中級職稱,研究方向:醫學免疫學。
*通訊作者:曾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