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銀齡時代的到來,基層鄉村地區對醫療衛生、療養保健的人才需求逐年增加。醫藥衛生類高職學生在技能培養和發展上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家鄉故事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具有較為重要的教育價值和指引作用。家鄉故事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和社會內涵,對學生的成長過程提供著職業觀、就業觀的教育意義。學生通過傳播家鄉故事,尋找本土文化的歸屬感、自豪感,對畢業后反哺家鄉基層醫療隊伍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對家鄉的深刻認知、情懷表達等角度出發,探討醫藥衛生類學生的專業特長在基層醫療層面就業的價值。
關鍵詞:家鄉故事;醫藥衛生類;高職學生;基層就業;教育價值
一、醫藥衛生類高職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近幾年全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攀升,2024年達到1179萬人。根據《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增就業1244萬人,從發展層面談全國就業實際比例在不斷上升。2020年后全民開始重視醫療衛生、身心健康、康養保健,醫療衛生行業因時勢崛起,帶動了醫療衛生專業學生就業數據的波動。
其中,醫藥衛生類高職學生就業仍然存在矛盾,最主要的因素是個人綜合發展優勢不足。學生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勞動教育等課程的認知存在誤解,缺乏對自身職業定位分析和多面性發展研究。因此,衛生類院校需重新布局、調整課程設置、專業方向等以滿足市場實際需求。
二、家鄉故事的內涵與意義
講好中國故事的提出,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風范輝煌歷史的過程。而講好家鄉故事體現的不僅是愛國,更是對家鄉故土文化的一種傳承、延續與發揚。家鄉故事包含了當地的歷史發展、文化脈絡、傳統故事、人物事跡,具有地域性、情感性、傳承性和教育性的特點。
家鄉故事,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經歷的與家鄉相關的各種故事和情結,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歷史和社會價值。家鄉故事不僅是他們個人身份、成長成才和文化歸屬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們在基層就業中發揮價值奉獻的寶貴資源與精神來源。名人事跡、紅色文化都是其反哺家鄉參與就業的信念目標,是充滿情感、哲理、意蘊的正能量聲音。
在甘肅省衛生類高職院校主題教育班會上,班級輔導員嘗試通過家鄉文化的介紹讓更多的同學全面的看中國。學生將自己家鄉具有代表性的大江大河、名勝古跡、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向同學們介紹,將地方特色小吃、風俗習慣、民族文化娓娓道來,有些同學還攜帶一些家鄉美食給大家品嘗,將自己城市的發展現狀、行業現狀、龍頭企業梳理后為之分析。通過這種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班會,同學們不僅能樹立自信心、提高自身表達能力,還能潛移默化的帶動家鄉地區的文化、旅游、經濟的發展,可謂一舉多得。這種將思政教育和人生目標串聯的培養探索能夠讓“三全育人”真正貫穿學生成長成才的始終。通過多場次的教育班會嘗試,學生變得更為積極主動、努力勤奮、善于思考提問,并逐步開始對自己的成長發展目標探索,有效促進了醫藥衛生類學生對基層就業的認知、情感與行動。
家鄉故事承載著的不僅是學生的鄉土情感、職業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還包含著父母對學生回歸故土的情感表達和現實需求,使得學生在投身基層工作中更具有動力。家鄉故事的激勵作用還會牽動外省、市同學來該地就業,為當地基層醫療事業貢獻力量。例如,主題班會中新疆的同學對烏魯木齊、喀什、圖木舒克地區的介紹吸引了甘肅省學生前往打卡旅游、實習就業,部分同學也勵志今后走向祖國的邊疆建功立業。
家鄉教育故事的傳播與教育,是深入學生內心的一份惦念和感動,在為學生樹立理想信念的時候就要植入,在校培養的時間就是要讓這棵“自豪之樹”發芽生根、開花結果。中國人對歸家、歸鄉之情都有特殊的情感表達,利用好與學生談心談話、主題班會、社會實踐、實習見習都是對學生“自豪之樹”的修剪和灌溉,更是對學生前往基層地區就業的前期鍛煉。
三、醫藥衛生類高職學生基層就業的途徑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腳步。在健康優先的原則下,促進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利用合理化的手段優化基層人民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細化就醫流程,保障老齡化人群老有所醫,將農村、基層作為重點地區,健康村鎮建設作為重要抓手、提出健康全民化,在促進社會公平性的同時為醫藥衛生類高職學生基層崗位就業多一份機遇。
《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中數據顯示,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01.6萬個,其中鄉鎮衛生院3.4萬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7萬個,門診部(所)36.2萬個,村衛生室58.3萬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僅有鄉鎮衛生院151萬張。由此數據分析得出中國基層醫療衛生布局規劃仍有很大發展空間,能夠為高職學生提供就業崗位和途徑,但是還需要政府機構、時間更迭、公共服務、人員籌劃等多方面共同發展才能快速實施和改進。
基層工作作為最能夠了解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是真正落腳在群眾當中、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的第一線,國家出臺的大學生基層就業計劃政策就能證明基層崗位是需要大學生的新鮮血液為其供能的。例如“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的推廣和號召,讓醫藥衛生類高職學生擁有更多深入家鄉基層鍛煉的機會。支醫崗位的設置不僅滿足基層居民就近提供醫療服務的便利,對于初入職場的學生來說,他們還可以成為醫療基礎常識的科普宣教者。
除了國家層面的就業途徑,學生家庭作為學生前進的護航隊伍也要提前考慮學生長遠發展的問題,借用互聯網媒介搜索相關信息為之所用,利用熟人朋友為學生搭建人際脈絡網,快速分析準確定位可選項后與學生做好溝通與交流未來發展途徑。學校利用官方平臺影響力,邀請各大單位走訪校園納賢引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拜訪省、內外具有發展潛力的企事業單位或結對幫扶單位,輸送優秀學子前往就業。學生本人也要在眾多吸引挑戰和壓力下做出抉擇,在職業發展環境選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政策扶持、歸屬地等內容上衡量優劣。
深入基層就業不僅是讓學生獲得一份有保障的工作,更是讓他們能夠在崗位上了解國情民生、磨煉個人意志、增進與人民群眾感情的。通過基層鍛煉的沉淀,他們遇事才能更加沉著冷靜,隨機應變。
四、醫藥衛生類高職學生基層就業的教育價值
提倡讓大學生積極響應基層就業是有效緩解就業供需矛盾的措施。隨著特殊時期的結束、老齡化、銀齡時代的到來,“健康中國2030”的提出更加具有時代意義和價值,是將醫療衛生類事業推向一個全新的發展期的過程。解決城鄉差距,縮小差距、了解當地的疾病譜、醫療資源分布、轉變居民的健康觀念就需要大批量有理想信念、有技能技術的高職醫學生走向基層就業崗位尋求發展契機,改變鄉鎮地區醫療資源不充分,醫護人員不充足的瓶頸。
醫學生的教育不僅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學習,還需要扎實的醫德、倫理、法規教育的培養。要讓醫學生誓詞、南丁格爾事跡、優秀校友精神、家鄉故事貫穿教育教學乃至人生座右銘的始終,這些故事可以幫助醫學生建立起對自己職業的認同感、自豪感和互助無私奉獻的精神,時刻使醫學生擁有榜樣力量。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他們對基層就業的偏見思想,更加積極地投身于基層醫療衛生工作中,激勵他們在基層就業時更加注重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價值觀、人生觀,為基層村鎮、街道社區患者的健康福祉做出貢獻。""""家鄉故事中的語言、習俗和情感表達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基層的文化背景,提高與患者溝通的能力。這對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醫療服務保障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在校期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的過程進行分享再反思的過程,就能讓其對實際體驗中的醫療經歷更深刻地理解、共情,真正感受患者的感受和需求,這對于提供人性化的醫療服務、減輕患者痛苦就具有重要作用。家鄉故事中的醫藥知識、傳統療法和因地制宜的治療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幫助他們在實踐中繼承和發展這些知識,提高醫療服務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對于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來說,分享各自的家鄉故事是一種跨文化、跨地域、跨民族的交流方式。這有助于醫學生拓寬視野,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基層醫療服務打下基礎。在以甘肅省多民族聚居的基層地區,家鄉故事中的教育價值還包含一些具有的民族特色的醫療實踐和解決方法。這些多元文化的融合與實際操作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他們在基層醫療服務中尋找新的解決方案、在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生活方式,融入少數民族生活情境的條件下,更好的面對挑戰以此訓練個人應變能力。
與此同時,醫藥衛生類高職學生的基層教育更離不開學生前期在學校的鋪墊和社會實踐的探索。
(一)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引領大學生就業前景布局
以專業發展建設為目的搭建的人才培養是基石,以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才是學生就業出口的彼岸。通過政策、地域優勢,設置合理具有拓展性的醫藥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能夠讓各專業與市場需求更契合,培養具有技術技能和發展眼光的醫藥衛生類高職學生才會被社會需求接納。
(二)利用校友會資源提前探知市場需求
各院校都應建設一支具有榜樣精神的校友會隊伍,利用校友資源,開展校友講堂、崗位推介、見習幫扶的相關活動,不僅利于在校生提早熟悉行業實際情況,也能讓學生對自身職業發展有認知、有實踐、有規劃、有目標。
(三)教師應具有多元化綜合教學能力
醫藥衛生類高職院校教師存在臨床經驗有限、與醫療市場接軌度降低的問題,不能直面解決學生在臨床遇見的案例困惑。部分專業老師不能做到臨床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片面了解各地醫院、醫療行業現狀,教授課程具有局限化、自身所學缺少最新實踐數據的同時還缺少對動手能力的訓練。實習指導老師也因經驗、學歷、專業能力有限,不能全面解決學生在實習、見習中遇到的問題,造成學生通過理論知識單方面輸出不能滿足市場對綜合人才需求的滿足。因此,解決專業任課教師與實習指導教師在專業發展、市場前景、學歷提升、臨床經驗上仍需要下足功夫,長遠計劃切實考慮。
(四)輔導員、班主任具有了解專業發展趨勢、深入企業調研的洞察能力
輔導員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更要了解學生所需所求。學校可選聘輔導員、班主任假期深入相關醫院、企業進行調研走訪,了解醫藥衛生類單位的實際發展情況,撰寫相關材料輔助實習、就業生參考利用。建立用工單位與校方互動平臺,利用“互聯網+”在校園官網或多媒體平臺設置畢業季單位簡介超鏈接便捷窗口,方便學生選擇和檢索。在日常班會、主題教育班會、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可邀請相應醫院、藥企等單位人力資源管理負責人來校宣講介紹本單位及大環境下醫藥衛生行業發展前景等。日常生活輔導員可走訪宿舍,輔助學生利用好招聘軟件和禮儀知識等,以此來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幫助學生更快成長。
(五)實踐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學生參與家鄉的醫療志愿服務、社區調研、打工鍛煉等實踐活動,親身感受基層醫療狀況、收集相關的家鄉故事、撰寫實踐心得,為今后實習和就業招聘簡歷添增色的同時磨煉大學生心智,真正將勞動教育貫穿大學生教育的始終。
(六)網絡與現場分享貫穿思政教育與實踐教育
利用校園網絡平臺,開展全面、全員、全方位思政教育,通過學生分享家鄉故事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利用展覽、宣講、辯論、演講等形式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認知觀、理想觀、奮斗觀,將實踐與自我實際情況相結合,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發展之路。
(七)“家-校-企-社”的共同發力助力醫藥衛生類高職學生向前奔跑
家庭作為學生的堅強后盾力量為學生添油蓄力。家長要了解學生在校實際情況,專業發展現狀,就業市場環境,經常與學生和輔導員、班主任溝通互動,以此才能守好后方陣地,為學生保駕護航。學校也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專業課程專業度、實時性、有效性,為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緊缺人才補充力量。企業、社會要擔當更大的責任,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市場需求供給、政策扶持、基層醫療建設等層面下更大力氣調研、走訪、探究,以實際數據輔助學生認識基層、社會發展、就業前景。村鎮基層就業崗位也要有用文化、經濟、政策扶持等力量留住人才,留住醫學生的心。
結語
家鄉故事對于醫藥衛生類高職學生在基層就業中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價值。通過有效的教育手段,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鄉故事資源,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為基層醫藥衛生事業輸送更多優秀的人才,解決社會基層地區對醫藥衛生類高職學生供需不均不足的問題。讓新時代高職學生更好的理解過去和展望未來生活的同時,接受對歷史的尊重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實現真正文化自信自強、促進社會凝聚力和貢獻力,才是家鄉故事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本質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4-03-01").https://news.gmw.cn/2024-03/01/content_37176534.htm.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2016-10-25).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3]曾燕波.當代青年就業問題及發展研究[J].青年發展論壇,2022,32(05):88-95.
[4]姚科艷,鄭微微.青年就業歧視的網絡調查與解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3,(05):24-27..
[5]胡樹祥,吳滿意.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李萍.喚醒生涯:生命成長視閾下的生涯教育[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
[7](加)布賴恩·費瑟斯通豪著,蘇健譯.遠見[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專項課題"(一般專項GS[2024]GHBZX0151)家鄉故事在大學生基層就業中的教育價值與實現途徑
作者簡介:花蕾(1992—"),女,漢族,河南孟縣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高等教育。"*通信作者:馬博文(1983—"),男,回族,甘肅天水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有機化學、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