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兼具孕育新技術、創造新技術和運用新技術的多重功能,是技術發展落地的關鍵組成部分。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質量人才的培養與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勢必發生重大轉變。現階段國家正在推行一系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相關政策,這必然會對青年教師的成長與發展造成影響,對青年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地方高校青年教師在教育數字化轉型關鍵時期的教師群體現狀、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以及數字化轉型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影響,提出其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策略,可為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提供參考依據,以進一步促進高校青年教師隊伍的建設。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轉型;地方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提升策略
高等教育兼具孕育新技術、創造新技術和運用新技術的多重功能,是技術發展落地的關鍵組成部分。我國在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中提出要“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將數字技術整合到教育領域的各個層面進行教育數字化轉型”[1]。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部分作出“推進教育數字化”的部署,體現了數字化引領未來技術變革的時代要求[2]。教育數字化轉型不僅有助于促進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等全教學階段的改革和提高,也有助于形成更開放、更優質、更公平的教育格局。教師是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承擔著培養數字時代高質量人才的重要使命[3]。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科技的發展為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提供新機遇的同時,也對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新挑戰。那么在這過程中,高校青年教師如何自我調整以接納適應新技術變革,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本文聚焦近年來新入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師,分析當前地方高校新進青年教師群體特征及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探討教育數字化轉型對地方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影響及應對措施,全面了解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現狀及提升措施,為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發展提供參考依據,以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1"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特征及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
近年來,全國各類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都在大力引進優秀青年博士,作為高校科研及教學發展的儲備力量。這些高學歷的青年教師專業知識較為扎實,科研能力較強,但是大多數是由高校到高校,需要快速適應從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變;同時,作為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師,踏上教師崗位時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除了缺乏教育教學經歷之外,更不懂得如何將書本知識及所學知識傳授給學生,普遍存在教學能力較弱的問題[4-6]。
隨著國家對數字化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國地方高校和青年教師對提升信息化教學技能表現出了迫切的需求。然而,部分青年教師在現實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學能力提升動力不足[7]。具體表現在投入到教學中的時間不夠,如教學設計不細致、教學和科研結合的挖掘不足、缺乏科研上的深入挖掘精神、課后反思不全面、對其他教師聽課反饋整合提高不足等。二是初步接受信息化教育,但尚未與信息化教學相融合。在教學中過度重視對信息化教學理念、信息化素養的培養,而忽視了對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三是為了進行信息化教學,盲目依賴或追求新技術,而忽視對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及構建,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2教育數字化轉型對地方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影響分析
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深遠影響,并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以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8]。《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政策文件也都對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作出了部署。各個高校也積極響應政策要求,相繼出臺相關文件,并采取多項措施,致力于加強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這一趨勢勢必會對高校青年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產生顯著影響。\"
2.1信息化教學意識與理念方面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推進,促使地方高校青年教師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也認識到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迫切性。然而,部分青年教師將信息化教學簡單理解為傳統教學環節的數字信息化替代,認為信息化教學能力等同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9]。例如,大多教師能熟練地使用PPT來替代傳統的板書和教具演示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學效率,但未能真正變革教學流程,事實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到信息化教學技術使用的不同教學環境以及不同社會文化背景。教育信息化相關政策文件均提出,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的教學應當以學習者為中心,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服務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培養大批創新性人才。這就需要高校青年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意識,轉變信息化教學理念,在信息化技術支持下實現教學模式重構。
2.2教師數字素養方面
為了規范教師數字素養能力,適應教育數字化轉型要求,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師數字素養》,對教師數字素養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具體包括教師的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專業發展等五個方面,五個方面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以有效實現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的優化、創新和全面發展。這也同時要求青年教師要把提升數字素養作為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課題,讓數字意識在思想深處扎根。不斷提高數字素養,不斷樹牢數字化發展理念,積極掌握各種數字技術,尤其是將專業知識、書本知識、領域內的前沿論點與數字化技術及手段進行深度融合,才能在數字素養學習過程中培養具備面向數字化學習的規劃設計能力,實現學習者的全面和個性化發展。
2.3信息化教學技能提升方面
教育數字化轉型推動下,地方高校逐步重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搭建,為青年教師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和學習平臺。青年教師可通過參加各類信息化教學培訓、在線課程學習以及實踐項目的參與,結合數字化技術,可以將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進行全面改造和升級,實現教學內容的數字化和教學方式的數字化,進而使信息化教學技能得到了顯著提升。
2.4教學模式方面
教育數字化轉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的學習成長。傳統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需要高校青年教師在教育信息化推動下,運用現代數字化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構建新型教育教學模式,以更好地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3"地方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策略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支撐性力量,是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育理念革新、教學模式發展以及教學實踐落地的執行人。除了教學實踐環節,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革新及發展也對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帶來了巨大挑戰。全面提高青年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不僅是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青年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必經之路。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內驅力”和“外推力”兩個途徑,內驅力來源于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意識,自覺地進行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創新,以促進專業能力發展;外推力來源于外部環境與條件的支持,兩者相互影響,息息相關。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推動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3.1增強信息化教學意識,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
自《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發布以來,教育系統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促進教育變革創新。信息化教學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主導學習、個性化教育、跨時空學習以及合作學習與交互式教學。因此,地方高校青年教師應從思想上轉變教學理念,注重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青年教師要提高自身數字素養,并積極推動數字化技術與教學活動的創造性、多樣性融合。例如,教師在課前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分享基礎知識學習資源、課程知識圖譜、發布學習任務,督促學生課前完成認知型學習任務。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等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等創新教學模式,實現交互式學習。課后可以借助多樣的數字技術工具與虛實融合的數字教學空間,使學生進行知識考核及查缺補漏,教師也能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探索信息化教學規律,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和方法,進而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
3.2加大信息化教學培訓力度,加強團隊合作與交流
學校應定期組織信息化教學相關的培訓班或工作坊,邀請專家進行授課,內容涵蓋最新的教育技術、教學平臺使用、教學設計方法等。培訓中應注重實操演練,讓教師在實踐中掌握技能,如制作教學視頻、設計在線課程、使用教學軟件等。提供豐富的在線學習資源,如MOOCs、教學視頻、電子書籍等,方便教師自主學習和隨時更新知識。學校也可以定期邀請專家或內部舉行信息化教學討論、教學觀摩、教學反思等活動,為教師提供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同時為青年教師配備經驗豐富的導師,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和幫助,促進其快速成長。青年教師也可組建教學團隊,在團隊中,青年教師可以相互學習、共同研究,分享教學經驗和資源,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和合作機制。這種團隊合作與交流不僅有助于提升青年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還促進了教師之間的專業成長和職業發展。
3.3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促進青年教師個人發展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有助于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信息化教學改革。一方面,高校應努力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定期評選并表彰在信息化教學中表現突出的青年教師,樹立榜樣,激發其他教師的積極性,同時可將信息化教學能力納入教師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體系,作為重要評價指標之一。另一方面,要建立或完善學校的教學平臺,為教師提供便捷的教學管理和資源共享渠道,并為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方面的創新項目提供經費支持,鼓勵其開展教學研究和改革,并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指導。高校還應加強師德建設,鼓勵青年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關注教育技術的新發展、新趨勢,保持教學能力的持續提升,引導青年教師潛心教學、全心育人。
結語
在高等教育步入信息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積極推動地方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是適應信息化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師培養及教學評價機制改變的重要舉措,可以有效促進高質量人才的培養與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以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為研究對象,在充分總結其現狀及信息化教學特點的基礎上,發現了教育信息化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意識與理念、信息化素養、信息化教學技能與教學模式上存在的問題與挑戰,并基于上述問題提出了地方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策略,從信息化教學意識、教學手段出發,結合信息化教學培訓及團隊合作,全面提高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的個人能力。地方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既是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戰略要求,也是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支撐,可以有效保障我國高等教育事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EB/OL]."(2022-02-08)"[2023-5-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5-24].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EB/OL]."(2020-10-16)"[2023-5-24]."http://www.hnit.edu.cn/ssw/info/1004/1212.htm.
[4]"李琳,"趙銳."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20):"229-230.
[5]"姚利民,"陳愛香,"姜竹青.地方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發展的調查與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1):"82-89.
[6]"葉泰,"袁敏,"曹慧,"等."教研協同創新: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驅動青年教師內涵發展新抓手[J]."教育教學論壇,2018(15):16-17.
[7]"落志筠".責任、困境與行動:新時代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的成長與發展[J]."鹿城學刊,"2023,"35(03):"57-61+79.
[8]"徐靖程.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在北京成功召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9,(06):4.
[9]劉輝,"鐘佩玲."地方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研究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3,"19(23):160-162.
項目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23YB091);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課題(JXJG-23-6-31);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JXJG-22-6-4)
作者簡介:李冉(1990—"),女,漢族,河北邯鄲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面源污染控制、水生態修復及數值模擬;李朝明(1982—"),男,漢族,湖北大冶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海綿城市理論研究、給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教學改革;劉文文(1990—"),男,漢族,山東萊蕪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流域污染控制、界面污染物遷移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