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是應用型高校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路徑。文章基于文獻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與層次分析法(AHP)對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篩選及權重排序,得出以下結論: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序,教師層面、學生層面、學校層面、社會層面四項均是影響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主要因素,其中各影響因素總權重值排在前六位的分別是“雙師”素質(0.1271)、學科知識(0.1128)、教學創新意識(0.1046)、教師考核制度(0.0946)、學習需求導向(0.0773)、教學知識(0.0689)。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1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明確應用型高校的辦學方向是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1]。在應用型高校建設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是核心力量,教師教學能力水平關系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應用型高校對教師的要求與研究型高校不同,一是要求教師具備寬厚的知識結構[2],應用型人才先進、寬廣的知識定位決定了應用型高校教師應具有基本的教學理論知識、扎實的學科專業理論知識[3]以及在相關職業領域里或工作過程中積累的實際知識[4]。二是要求教師應當具備合理的能力結構,包括“四大能力”,即學科專業教學能力[5]、理實一體教學能力[6]、教科研轉化能力[7]和創新能力[8],其中理實一體教學能力就要求應用型高校教師具有企業經歷或掌握相關職業技能[5]。基于以上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探析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影響因素,有助于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一、基于文獻研究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數據來源
在中國知網、維普期刊網以“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因素”“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因素”等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獲得基本目標文獻。再根據研究目的與內容對目標文獻進行逐一閱讀和篩選,最終選取30篇作為代表性文獻。
(二)影響因素編碼與分析
文章利用質性研究軟件Nvivo11來收集和管理被篩選后的文獻。通過創立自由節點和樹狀節點,厘清各節點的關系后對篩選后的文獻進行編碼。第一步獲得開放編碼83個,并對其進行反復檢查、核對、合并或者重命名,以確保它們之間沒有重復或相近的概念,該步完成后,凝練到28個自由節點(即影響因素)。第二步是主軸編碼,即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將屬性特征相似的自由節點歸納為同一類別,并根據其特征進行命名。見表1,28項自由節點中,教學投入、教學知識、學科知識、職業壓力、教學創新意識、“雙師”素質、從業經歷九項均與教師個人的教學情感和教學經歷等有關,因此將其命名為教師層面(T);學校辦學定位、教師考核機制、應用性教學設施、應用性師資培訓、制度管理環境、教學團隊氛圍六項均與高校的教學管理、教學設施等相關,因此將其命名為學校層面(U);工資報償、社會認可、教育政策要求、地方企業需求、校企合作機制五項均與社會、國家等外界因素對教師教學的要求相關,因此將其命名為社會層面(S);學習態度、自主學習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學習需求導向、就業意識、師生互動六項均與學生的學習特征等關聯,因此將其命名為學生層面(X)。
二、基于因子分析的影響因素篩選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過程實質就是尋求少數幾個公因子以構建因子結構來最大限度地表示所有變量的信息[9],可幫助凝練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因素的維度及對應關系,并對其進行篩選。以專家咨詢修正的24項影響因素為基礎,設計《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因素量表》,要求被調查者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計分法對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進行打分。本次調查對象主要為H省3所應用型高校的教學行政管理人員、一線教師、在校學生等。通過問卷星線上調查,共收到問卷193份,其中有效問卷181份,問卷有效率為93.7%。
在對調查結果進行匯總整理的基礎上,將原始數據輸入SPSS27.0軟件進行因子分析。分析影響因素的KMO值為0.743,Bartlett球形檢驗通過,顯著性值小于0.05,表明該量表適合做因子分析。一般來說,因子載荷系數應大于0.45,這代表著公因子提取效果較好,低于0.45的項應進行刪除[9]。見表2,經過多輪探索性因子分析,依次刪除因子載荷系數低及對應多項公因子的項,修正后的影響因素為15項,且合理分布在4個公因子上,旋轉后因子方差總解釋率累積達到73.928%,各影響因素和公因子間的對應情況符合理論假設且可以合理命名。
三、基于AHP的影響因素重要性排序
層次分析法(AHP)是一種較好的權重確定方法[10],可幫助確定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各影響因素的重要程度。前文建立的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因素分為三個層級,具體層次結構見下圖。
首先,構造影響因素判斷矩陣前,根據層次分析法評價尺度(1-9標度法),邀請12名從事應用型高校教學研究的專家對各影響因素進行重要性打分,以便順利通過一致性檢驗。在此基礎上,將原始數據輸入SPSSAU軟件構造各層判斷矩陣。
其次,計算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和各項權重。先計算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λmax和特征向量W,再計算一致性CI=(λmax-n)/(n-1)。根據判斷矩陣的不同階數查表得到平均隨機一致性RI,計算CR=CI/RI。當隨機一致性比率CRlt;0.1時,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說明該權重可取,否則需要修正對比矩陣[10]。通過SPSSAU軟件計算,各層權重值計算結果見表3。將準則層和方案層分別的權重進行累積相乘,可得到方案層各影響因素的總權重值,結果及排序見表3。
四、研究結果分析
從表3可知,在準則層,其權重值由高至低依次為教師層面(0.5120)、學校層面(0.2057)、學生層面(0.1675)和社會層面(0.1148)。教師層面的影響權重遠遠大于其他三個層面,這說明教師自身是影響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關鍵因素。學校層面和學生層面因素相比,前者影響力大于后者,學校是高校教師發揮其教學能力的主要平臺,適當的學校因素為教師的教學能力的發展提供保障,且學校層面和學生層面中的個別因素仍然具有較強的優勢。社會層面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在方案層,各影響因素總權重值排在前六位的分別是“雙師”素質(0.1271)、學科知識(0.1128)、教學創新意識(0.1046)、教師考核制度(0.0946)、學習需求導向(0.0773)、教學知識(0.0689)。其中,“雙師”素質、學科知識、教學知識和教學創新意識均與教師自身相關,說明在教學能力提升中應重點關注教師自身的知識能力結構。相應的學科知識和教學知識是教師教學能力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都要以知識的獲得和積累為基礎,教師和學校均應注意這點。應用型高校教師的工作大多是創造性勞動,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將學科專業知識和行業技術經驗進行應用及轉化的能力,同時配以學校及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以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此外,相關行業企業的從業經驗是對應用型高校教師的特殊要求,也是向“雙師型”教師轉型的關鍵。除此之外,教師考核制度也是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應用型高校的考核制度與研究型高校考核制度出現同質化現象,經常從教師的德能勤績等方面評價教師,且與年終評優、聘任掛鉤。而教師考核制度往往會成為高校教師能否重視教學、重視教學能力提升的風向標。應用型高校要從辦學特色出發,在考核中切實向“實踐”和“應用”傾斜,充分發揮考核制度對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引導作用。學生的學習需求導向也是影響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生合理的學習需求導向會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有助于提高教學能力。
結語
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是一個值得長期研究和關注的問題。教師是應用型高校教學的關鍵力量,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力軍。教學不僅是師生的雙邊互動活動,也需要學校與社會等外部條件支撐。影響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因素包括多個方面,不能僅從教師本身去考慮,而應該深層次分析影響教師教學能力的各種因素。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教師自身進行自我完善,更需要學校、學生、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的長期通力配合。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EB/OL]."(2015-10-23)[2023-10-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陳琳,"蘇艷芳."應用型大學教師素質結構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6(15):120-122.
[3]何齊宗,"熊思鵬."高校教師教學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07):60-67.
[4]廖愛蘭."應用型地方高校教師業務能力的重構與提升[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35):20-22.
[5]王成."多元學術觀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勝任力研究[J]."教育評論,"2017(1):48-51.
[6]Kaendler"C,"Wiedmann"M,"Rummel"N,"et"al."Teacher"Competencies"for"the"Implementation"of"Collaborative"Learning"in"the"Classroom:"a"Framework"and"Research"Review[J]."EDUCATIONAL"PSYCHOLOGY"REVIEW,"2015,27(3):505-536.
[7]吳邦江."評估賦能應用型高校“雙師型”教師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21(Z1):58-60.
[8]Kunnari"I,"Ilomaki"L."Reframing"teachers'"work"for"educational"innovation[J]."INNOVATIONS"IN"EDUCATION"AND"TEACHING"INTERNATIONAL,"2016,53(2):167-178.
[9]孫曉軍,"周宗奎."探索性因子分析及其在應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J]."心理科學,"2005(06):162-164.
[10]鄧雪,"李家銘,"曾浩健,"等."層次分析法權重計算方法分析及其應用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2,42(07):93-100.
基金: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基于“國標”的高校內部專業評估體系建設研究與實踐》(GJB1319021);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新時代高校學生勞動素養評價研究》(GJB1423353)
作者簡介:楊金保("1982—")",男,滿族,河北豐寧人,碩士,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與評價研究。
*"通信作者:"王欣("1996—")",女,漢族,山西晉中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