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開展自主游戲實驗近一個月時間,每天保教辦公室里總會有實驗班教師出入,傾訴自己在實施自主游戲過程中的困惑與問題。結合教師們講述的三個不同的自主游戲故事情境,我們談一談在不同年齡段幼兒開展的自主游戲中,教師應當如何有效地傾聽幼兒與有力地支持游戲。
◎故事一:游戲中應及時傾聽
——“危險的”公交車游戲
自主游戲第二天,我們到戶外觀察小一班的游戲開展情況。孩子們在戶外玩地墊,雖然下著毛毛雨,但都玩得很開心。有五六個孩子共同舉著一塊地墊在操場上跑,跑著跑著,一個孩子摔倒了,其他的孩子都停了下來,兩個孩子開始模仿摔在地上的樣子。也許是覺得這種玩法特別有趣,孩子們站起來后,又開始舉著地墊跑起來,然后全體孩子都主動摔倒在地上。孩子們重復地玩著,一直咯咯笑著,臉上洋溢著笑容。
我們看了看三位老師在游戲中的觀察狀態:年輕的副班蔡老師觀察到這組主動摔倒的孩子,似乎拿捏不準該不該介入;入職剛一年的保育員看看我們,又看看班長趙老師;趙老師在給我們講解其他孩子用地墊拼成長長跑道的同時,也關注到這組主動反復摔倒的孩子的游戲。此時的她看著我們,希望我們給她一點提示:以往這種情況下,教師一定會下場制止,但現在是剛實施自主游戲的時段,應該怎么辦?
我們輕輕地對趙老師說:“你應該去主動聽一聽,先看看孩子們在玩什么游戲。”趙老師趕緊走過去……
中午時,趙老師來找我們:“猜猜今天我過去后,我聽到了什么?”說著,她將一個孩子的表征遞過來:“我問孩子們‘你們在玩什么呀’,孩子們說‘我們正在玩開公共汽車’;我又問‘誰是司機呀’,孩子們都說‘峻峻是司機’。”
趙老師特別高興地說:“我想起了之前教研中總結的經驗,小班孩子的游戲最好以游戲參與者的角色介入,這樣的話孩子不但在心理上感覺教師是游戲中的一分子,而且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支持與指導?!?/p>
接下來,她描述了自己介入的方法。趙老師說:“我可是交通警察!你們的公交車可以乘坐幾個乘客呢?”孩子們說:“1個司機,5個乘客。”趙老師說:“沒問題,公交車可以坐5個乘客。但是,警察要提醒司機和乘客,你們的公交車開得太快了,這樣可是要出交通事故的。開車時一定注意不能超速喲,不然我可要開罰單了。如果翻車,就要送到修理廠去了。”孩子們聽了之后,又繼續玩了起來,但是他們能有意識地不再摔倒在地上。
主動走近幼兒游戲,傾聽了解游戲內容,進行安全干預的預判。該游戲中,幼兒愉悅的游戲體驗讓他們不斷地重復游戲過程,忽略了其中的安全隱患,需要在游戲中通過教師的指導來逐步建立必要的安全意識。教師在游戲進程中主動發起對游戲內容的“傾聽”,是教師對幼兒游戲進行干預準備,主動巧妙介入、給予支持的根本前提:教師通過與幼兒的對話與追問,一方面,可以自然放慢或打斷幼兒游戲進程,緩解幼兒游戲的興奮感;另一方面,能夠深入理解游戲情境,共情游戲角色與行為。只有產生游戲角色與行為共情,才能被幼兒全情接納,才能為教師生成適宜的安全干預方法與支持內容提供堅實的心理基礎。
主動走進游戲情境,參與游戲角色扮演,進行游戲興趣支持。趙教師在問清楚幼兒的游戲內容、角色、方法與行為后,沒有強行制止幼兒的游戲,而是主動用游戲參與者——“警察”的角色加入游戲,講明“公交車”游戲的規則與玩法,并與幼兒共同游戲。這種主動走進游戲情境、用游戲同伴的角色來開展幼兒游戲指導的方式,能夠自然地順應幼兒的游戲興趣,獲得幼兒對游戲同伴身份的認可。
巧妙依據游戲興趣與現場狀況,生發游戲內容,進行安全規則支持。趙老師主動依據自己觀察的安全隱患,為幼兒的游戲生成了新的內容,并在新游戲玩法中滲透規則與方法,把安全教育融入其中。這樣,既巧妙支持了幼兒的游戲行為,也主動幫助幼兒建立起該游戲可具備的一些意識,包括交通規則意識、交通安全意識。
◎故事二:補上“一對一傾聽”
—— 被打斷的“小賣店”游戲
中午休息時,小三班韓老師找到我們,給我們看了一段本班幼兒用墊子搭“小賣店”的游戲錄像:幾個幼兒在睡室用墊子搭好房子,放上各種“食品”,玩賣東西的游戲。完成搭建后,幼兒分頭去其他地方尋找商品。在這段時間里,又來了一群幼兒,他們看到睡室里的“房子”后,不由分說就把房子拆了,每個人手里拿著一塊墊子,各自玩起了“下雨打傘”“龍卷風”游戲。讓韓老師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幾個找到“商品”的幼兒回來看見后,也跟著拿起墊子,加入游戲,就這么玩到游戲時間結束。
她問道:“如果是以前,我肯定就會干預了,但現在想到這是孩子們的自主游戲,被打斷游戲的孩子情緒也沒有問題,不干預的情況下玩得確實也挺自主的,所以遲疑了。再遇到這種情況,我應該怎么辦?”
我們肯定了韓老師的思考:“咱們剛開始嘗試自主游戲,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很多情況與問題。你特別有意識,能主動觀察并記錄幼兒的游戲情況,產生自己的思考,并從自主游戲的責任站位來求教。但是,關于錄像中是否存在問題的判斷,我們覺得你還少了一個環節。”
韓老師問:“什么環節呀?”
“自主游戲強調的是幼兒‘自主結伴、自主選擇游戲場地、自主實施游戲’三個核心,你已經進行了對照與審視,覺得孩子的游戲狀態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就意味著你當時的不介入是對的。但是,游戲結束之后,自主游戲還有教師要完成的‘一對一傾聽’環節。你傾聽了這個游戲中每個孩子的想法嗎?特別是以前那幾個一直在玩‘小賣店’的孩子。此外,這是否也反映出,班級游戲材料有些數量不足的問題呀,可以怎樣解決呢?”
韓老師聽完之后,恍然大悟。在“一對一傾聽”后,她帶著班里的幼兒看了這段視頻,并請“小賣店”的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幼兒自主形成了“在他人游戲時,自己需要相同的材料,要主動向他人問詢,并獲得對方同意后再取材料”的共識;然后,她還帶著幼兒把建構區、語言區的地墊都拆了出來,以補充幼兒的游戲內容之需。
補全“一對一傾聽”,了解幼兒感受,進行游戲支持干預判斷。作為教師,當在自主游戲中面對與以往價值判斷不相符的游戲情境時,一定要回歸“以幼兒為本”的教育核心,了解游戲中每個幼兒的興趣、感受、態度后,才能獲得后續師幼互動的基本素材。游戲中是否需要教師介入?何時介入?怎樣介入?這些問題沒有固定答案,通過傾聽幼兒,就能形成教師的真正答案。教師采取的教育策略需要建立在兩個維度的了解:一是教師要仔細觀察幼兒游戲行為、游戲語言與游戲過程,二是教師要深度了解每位幼兒在游戲中的感受、想法與態度。兩個維度缺一不可,相互支持與融合。
依據幼兒態度與意愿,運用教師角色,組織討論進行游戲常規支持??此剖且延杏螒虮恍掠螒虼驍嗟膯栴},隱藏的其實是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由于材料不足而引起的社會交往與游戲規則認識不清晰的問題。在“自主”的外衣下,這種沒有情緒沖突或交往沖突的游戲過程更容易被教師忽略。此時,幼兒的游戲規則意識建立更需要教師通過鮮活的游戲情境與真實的教育事件,來自然培育與滲透性養成。教師應當主動依據對游戲中各個幼兒的情緒、態度的探究,在集體環節發起討論,形成共識后,幫助幼兒建立自主游戲中材料取用的規則。
反思材料環境,添補地墊數量與材料類型,進行游戲環境隱性支持。隱含在幼兒身邊的各種各樣可取放、可運用的“材料”,是教師必須及時進行支持的一項內容,這也是“有準備的環境”的體現。需注意的是,教師在自主游戲中的材料支持應當非常巧妙,本著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自己發現、自己試錯”的理念,不直接給予材料,讓幼兒動腦筋尋找材料,在游戲中習得真經驗、獲得真發展。
◎故事三:放手退后的傾聽
—— 獨特的表演游戲
汪老師支持孩子們玩自主表演游戲已近兩周了,覺得孩子們的自主游戲到了瓶頸期,便主動邀請我們觀看孩子的游戲現場,問詢應該怎樣進一步支持游戲。
首先,我們到了二層樓道的頂端,這里是表演游戲的后臺。每個孩子都穿著不同的表演服裝,有的還拿著道具。他們表演一輪后,會在服裝架上更換道具,等待別人走回來后再出發開始自己的表演。汪老師則在后臺,忙著幫孩子們找衣服、穿衣服、放道具、找孩子們需要的新道具……我們來到樓道的觀眾席,和幾個孩子一起當起了觀眾,并不時把有意思的表演造型拍下來,也等待著汪老師來到觀眾席。非常遺憾,直到游戲結束都沒有等到汪老師……
回辦公室后,我們和汪老師交流。汪老師說:“我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后臺那邊忙著,他們要用的東西可多了,總是搞得一團亂,后臺太多問題要解決了;如果我不在,肯定表演不下去的……”
于是,我們提示汪老師:既然想支持孩子們的表演游戲往深度發展,“后臺的忙”算是自主游戲中的“退后放手”嗎?實際上,一直在后臺幫忙的教師,充當的是游戲中的“場務”角色,看到的都是要支持孩子們“有序”表演時出現的問題,如服裝穿搭、物品擺放、出場人數……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是:中班的表演游戲需要“場務”這個角色嗎?后臺中教師看到的這些問題,中班孩子能不能自己解決?當放手讓孩子解決這些問題時,需要教師支持的是什么?
接著,我們將今天欣賞到的精彩表演告訴了汪老師,并進一步啟發她:“對孩子表演角色、表演過程、表演感受、表演想法的不了解,才會導致不清楚如何支持孩子的游戲。”我們將拍攝下的表演發給她,供她和孩子們交流。于是,汪老師運用這些照片和視頻,到孩子們中繼續開展游戲的支持……
以欣賞者角色理解獨特的表征,發現游戲精彩,給予贊賞式精神支持。高水平的自主性表演游戲,既是孩子們自娛自樂的過程,也是孩子們在進行大量創意表征的過程——孩子們運用服裝、道具、造型、動作等來表達自己想象中的人物角色與形象,是創造性游戲中“以人代人”“以物代物”的真實展示與演繹,也是表演游戲最精彩的地方。一旦被人看懂并得到他人的高度贊賞,孩子們與觀看者之間會產生強烈的心靈共鳴,更愿意與他人交流并說明自己的創意。這也是自主游戲中幼兒最需要獲得的精神上的支持。
借助“一對一傾聽”,共鳴游戲過程主動進行游戲意向支持。表演游戲被教師看懂,也可以在游戲結束后實現,也就是教師要主動補上“一對一傾聽”。教師可以請幼兒講解自己表演的具體角色與內容,詳細解說不同造型動作的區別;也可以請幼兒用繪畫的方式畫下自己的表演過程、表演人物與表演感受……如此,每個幼兒能感受到自己在游戲中是被尊重、被贊賞、被認同的,也會因此持續游戲并繼續進行大量創意表達的愿望。
鼓勵制訂表演計劃,創意表達游戲角色,進行游戲創意支持。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為下次的游戲制訂表演計劃。有了具體的計劃,每個幼兒會更有動力尋找與制作表演服裝、獲得與動手改裝道具、嘗試與練習造型等,這些過程就是孩子不斷發現與解決問題、主動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應當主動關注,并主動從創意、材料、工具、思維等維度做好各種準備的支持。
組織幼兒相互討論,解決后臺雜亂問題,進行游戲規則支持。當孩子在表演游戲中出現太專注于個人的游戲過程,而出現服裝亂擺、道具雜亂等基本社會規則問題時,也應當解決。只是,解決的方式不是教師代替,而是引導幼兒自己想辦法。教師可以在游戲過程中,將后臺的雜亂情況用拍照的方式記錄下來,游戲結束后,請幼兒討論這樣的后臺有哪些不好、給自己的表演帶來了哪些不方便、怎樣讓后臺整潔又方便自己演出……這樣,孩子們既能形成操作性強的物品擺放規則,又能親身體驗規則的適宜性與便利性,規劃意識也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