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針對當前學生寫作興趣不足、教學任務繁重與寫作指導不夠深入等困境,提出分層教學新思路,包括作文教學目標分層,依習作主題與學情挖掘學生潛力;學生寫作能力分層,評估差異以著重指導;寫作內容分層,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提高寫作水平;作文教學方法分層,以落實因材施教,促進發展之目標。
作文分層教學能讓每一位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步。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課堂上,教師應從學情出發,積極落實分層教學目標,通過分層指導激發學困生對寫作的興趣,促使其在自主探索中鞏固基礎知識;為中等水平的學生提供進階的階梯,助力其突破寫作瓶頸,發展語文素養;為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開辟更廣闊的創作天地,進一步挖掘潛能,寫出有深度的優質作文。
一、當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寫作興趣不足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素材積累不夠,寫作時便深感無話可說。另外,他們的認知水平不高,難以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深度思考,若作文主題超出其認知范圍,將會為他們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容易導致他們對寫作學習缺乏探索興趣,最終直接影響寫作成效。
(二)教學任務繁重
小學語文教師需同時負責語文教學各個方面,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等眾多板塊。作文教學只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部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和精力不足的情況下,教師很難做到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作文分層指導。
(三)寫作指導不夠深入
實施作文分層教學,首先,教師需要單獨分析每一位學生的問題,其次,根據學生的情況制訂針對性的育人方案,最后,需進行跟蹤指導,定期調整寫作教學方法。但就當下的情況而言,教師難以做到深入指導,原因有二:其一,學生的寫作能力參差不齊,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師無法進行一對一指導。其二,大班教學模式下,學生人數眾多,教師難以發現每一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二、小學語文作文分層教學新思路
(一)作文教學目標分層:挖掘潛力,發展思維
1.詳解習作主題,設計適宜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在小學階段的習作教學中,要讓學生寫出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從學情出發,分層設計作文教學目標,以挖掘不同層次學生的寫作潛力。
以三年級習作“續寫故事”為例,在備課環節,教師認真分析了本單元的習作主題,得出以下結論:對于“續寫故事”類的作文,首先,要抓住關鍵詞“故事”,以具體事件描寫開頭、經過、結果,凸顯故事情節;其次,要注重情感表達,運用恰當的詞匯、句子,表達同學間的友誼和關愛,表達被幫助者發自內心的感謝;最后,想象出來的畫面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分析了此次的習作主題后,教師為三種層次的學生制訂了分層教學目標。基礎薄弱的學生:①寫出一個較為簡單的故事,情節合理,全文達到150字即可;②正確使用常見的標點符號,盡量減少錯別字。中等水平的學生:在條理清楚、無錯別字的基礎上,表達真情實感,全文需達到300字。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細節描寫,讓讀者被文中真摯的友情吸引。
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是小學階段較為常見的作文類型。基礎薄弱者很難將作文主題寫清楚、講明白,而中等水平者及學有余力者難以寫出有深度的作文。為促進全員進步,教師需剖析習作主題,基于主題的要求,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分層教學目標,以挖掘其寫作潛能。
2.依據具體學情,調整教學目標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動機和自我實現。基于該理論分析學情,并基于學情調整教學目標,有助于教師更精準地開展教學活動,從而讓每一位學生均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取得進步。
習作教學正式開始前,教師認真分析了學情:全班學生的寫作水平可以分為三個等級:優等生能挖掘習作主題的深層次內涵,展現獨特的思考角度;中等生基本上能做到運用準確的語言表達中心思想,但是文章的立意可能不夠深刻,情感表達方式較為簡單;學困生的詞匯量比較少,寫作中容易出現病句、錯別字,通篇缺乏條理性。
教師依據學情適當調整習作教學目標:優等生在原文上拓展100字,描寫李曉明過完生日的后續;中等生為原文添加好詞、佳句,讓“我們為李曉明過生日”的故事情節更飽滿;學困生完成150字的作文后,全文檢查是否存在字詞錯誤、句子語法錯誤,并模仿原稿寫一個相似的故事。
興趣愛好、寫作基礎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需求。教師根據學情調整作文教學目標,可以促進優等生突破自我、發展特長,讓他們的習作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中等生運用好詞佳句充實習作內容,能突破瓶頸,激發寫作潛力;注重給予學困生針對性的輔導,能幫助其理順全文,達到寫作基本要求。
(二)學生寫作能力分層:關注差異,著重指導
1.能力評估,尋找差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素養、水平和個性特點提出意見,重視及時反饋和講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師應基于新課標的要求,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評估學生的能力,以落實“因材施教”的目標。
習作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圍繞此次主題自主完成作文,撰寫完畢后將自己的作文交給同桌評價,讓對方寫下評語,同伴互評時需指出對方的優缺點,放學后再交由家長評閱,由家長寫下評語,最后由教師進行總評。教師經過三輪評析后發現:優等生的作文通常主題明確,能通過具體的事例表現“我們為李曉明過生日”的生動場面,但在教育意義傳遞與情感表達方面缺乏深度;中等生的作文主題較為清晰,能寫出故事的主要脈絡,但是在語言表達方面顯得平淡無奇,難以吸引讀者的眼球;學困生的作文主題不明確,內容混亂,只會簡單羅列看到的東西。例如,在一個150字的文段中,可能同時出現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等多種人物角色,全文缺乏條理性,讀者難以捕捉到重點信息。教師在逐一測評中發現的問題便于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
多元評價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不足,教師也能在綜合測評中發現學生在習作方面的問題,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找到作文分層教學的突破口,挖掘學生在習作方面的潛力。
2.對癥下藥,著重指導
維果茨基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進行分層指導,有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跨越最近發展區,提升習作水平與語文素養。
以三年級習作“續寫故事”為例,教師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導。對于優等生,教師為其推薦題材相似、內容不同的習作,通過加強閱讀積累,拓寬思維廣度,閱讀結束后啟發其圍繞某個論點展開探討,促進理解;對于中等生,教師引導其參與角色表演,感知來自同學的“真情”,以增加情感體驗;對于學困生,讓其明確習作方向,簡單梳理寫作思路,如開頭如何引入,中間部分主要闡述什么內容,末尾如何總結。最終,在教師的分層指導下,三種層次的學生獲取了習作撰寫的大致思路。
分層指導能讓基礎薄弱者樹立起習作信心;幫助中等水平者突破當前的瓶頸,學會運用更高級的習作技巧,使文章質量更上一層樓;讓學有余力者能大膽嘗試新穎的習作風格,寫出有深度、足以吸引讀者眼球的作文。簡而言之,對癥下藥,著重指導,可以挖掘學生的習作潛力。
(三)作文內容分層:滿足需求,提高水平
1.結合主題,拋出提高型任務
設計提高型作文任務,并鼓勵學生勇敢接受挑戰,能提升他們的習作水平,避免一直在原地踏步。教師要結合作文主題,拋出具有一定難度,但只要努力便可以完成的分層作文任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讓其在竭力完成一篇令自己和教師滿意的作文后,提升學習信心。
習作課堂上,教師拋出了提高型作文任務:學困生認真觀察中等生的角色表演活動,及時運用簡單、直白的語句記錄“我們為李曉明過生日”的細節或個人感想。
中等生認真回顧表演過程,運用稍高級的語言記錄關于角色表演的欣賞感悟、不同觀點等方面的內容,做到文從字順,字數方面不做硬性要求。教師分層設置不同層次任務后,讓學生積極梳理思路嘗試獨立完成任務。教師巡視全班,及時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
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這句話說明每一名學生的情況是不同的,不能采用統一的教學方式,必須進行因材施教、分層指導,這樣才能真正促使學生進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對教學內容分層,并給予個性化的指導,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2.升華主題,拋出拓展型任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優等生在語文習作方面擁有巨大的潛能。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優等生的實際情況為其設計拓展型習作任務,以落實“因材施教”目標,促使其提高寫作水平。
為提升學生的習作撰寫水平,教師為班級中的幾名優等生設計了拓展型寫作任務,深入思考“我們為李曉明過生日”這一事件蘊含的價值觀,以下是任務的具體情況:
首先,教師啟發學生從友情與關愛的角度回顧為李曉明過生日的過程,思考同學們主動為李曉明籌備生日的行為的意義,包括大家湊錢買蛋糕、精心準備禮物、布置教室等細節。其次,教師要引導他們思考“全班同學共同參與一個活動對每一位成員的影響”,如平時性格內向的同學在這次活動中也積極出謀劃策,性格活潑的同學提供了新穎的觀點,大家的踴躍參與活躍了活動氣氛,同時也讓在場的每一位成員真正感受到了關愛、鼓勵、互幫互助的意義。學生緊扣主題,寫出字數達標、有正確價值觀和教育意義的內容。
教師要遵循“因材施教、分層指導”的原則開展作文教學,為優等生設計拓展型任務,指導完成觀察、記錄任務,并基于觀察情況撰寫作文,在豐富學生知識面的同時,有效提升他們的習作水平,為今后的作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作文教學方法分層:因材施教,促進發展
1.范例教學,找到寫作框架
學困生的寫作思維混亂,頭腦中沒有完整的寫作框架,因此,他們的作文不連貫,也給教師的批閱工作帶來了困擾。為了解決學困生在寫作方面面臨的難題,教師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分層,如可以為其提供經典范例,引導在范例分析中建立行文的主要框架。
以三年級“續寫故事”為例,教師向學困生出示范文:“我為×××做×××”,待學生認真閱讀范文后,再引導他們從文中理出寫作框架,并將各自的發現記錄下來,為框架建立尋找支點。
學生在閱讀、分析文本后得到以下結論:①作文的開頭部分要直接說明主角人物的狀態,比如心情失落,待在角落默默流淚,同時可以設問引入,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②作文的中間部分,要寫出我們為李曉明過生日的場地,以及有哪些人參與了此次活動,同時要加入語言、動作、表情等細節描寫。③結尾部分主要抒發活動結束后的感悟,點出含義深刻的道理,如要給予同學關愛、尊重,才能獲得真正的友誼。教師根據以上論點幫助學生建立寫作框架,在框架梳理中,學困生明確了此次習作的開頭、中間、結尾應該如何寫。
范例就像一把鑰匙,能開啟學生對習作的興趣之門。當學生看到生動有趣的范例作文時,會被其中有趣的故事、生動的描寫所吸引。另外,教師指導學生圍繞范例進行深入分析,可幫助他們發現優秀作文的行文特點,建立寫作框架。
2.情景教學,尋找寫作靈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教師要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情境創設能調動中等生的感官和情感,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寫作提供素材及靈感,繼而開啟智慧之門,提升寫作水平。
教師組織學生以角色表演的形式還原“我們為李曉明過生日”的場景。游戲結束后,教師著重引導中等生回憶剛才的場景,記錄下印象深刻的一幕,以尋找寫作靈感。
有的學生記錄了李曉明收到同學們的禮物的樣子:“他的手微微顫抖著,眼中閃爍著淚光,臉上卻泛著微笑。”有的學生寫下了周圍同學的反應:“同學們拍著手唱起了生日歌,一曲結束后,大家紛紛獻上祝福的話語。”有的學生寫下了歡笑過后的反思:“同學、朋友給予的溫暖和驚喜值得我們永遠珍惜。主動付出愛,能讓他人因為自己的善意而感到快樂。”
回顧精彩瞬間+記錄印象深刻的畫面的方式,讓中等生找到了習作靈感,接下來,教師指導大家在原文的基礎上使用好詞、佳句描寫細節,對文本內容進行拓展、延伸,不多時便誕生了一篇篇生動、有趣的作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可獲得建構知識的機會。教師應基于以上理論創設真實的情境,給予學生親自體驗的機會,讓他們獲取真實的情感體驗,以寫出言之有物、情感真摯、哲理深刻的作文。
3.討論教學,拓寬寫作思路
合作學習理論強調,討論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小組成員之間共同分享信息、互相啟發,有助于提升學習任務完成效率。作文分層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相互交流新穎的想法,促使其從多元角度思考。如討論作文結構時,他們能分享不同的行文思路,介紹如何在作文中添加元素,以吸引讀者的眼球。探討式學習可拓寬彼此的思維深度和廣度。
習作課堂上,教師組織優等生開展討論學習,在探討中分享各自的想法,拓寬寫作思路。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除了在教室慶祝,還有哪些特別的慶祝地點?學生積極思考,有的提出可以在學校的花園里,以大自然為背景舉辦生日會,這樣更有詩意;有的說可以在學校的體育館里,那里有足夠的空間開展趣味游戲。
接著,大家簡單說明應該給李曉明一份怎樣的生日禮物,有學生認為,可以每個人錄制一段給李曉明美好祝福的視頻,匯聚成珍貴的記憶集。通過這樣的討論,優等生突破了傳統寫作思路的局限,在交流中碰撞出了靈感的火花,不多時,學生便高質量地完成了習作,教師亦減輕了批閱負擔。
優等生已經能寫出文從字順、情感真摯的作文,如果能學會從獨特的視角表達心中所想,那么作文質量就能更上一層樓。習作課堂上,教師組織優等生與同伴群體共享智慧,學習彼此優秀的習作方法,能有效拓寬思路,寫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優秀作文。
三、總結
依據學生的習作水平分層教學,能讓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取得進步,提升習作水平。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開展習作教學時,應積極進行教學目標分層,以挖掘學生的潛力,促進思維發展,重視對學生的習作能力分層,做到關注個體差異,著重給予指導;對作文內容進行分層,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同時,需對作文教學方法進行分層,以落實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目標。
編輯:李琴芳
作者簡介:李曉靜(1981—),女,漢族,高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中高年級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