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土木工程專業《工程制圖》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了如何在專業教育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通過案例分析、項目驅動和情境化教學等方法,將工程倫理、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等思政內容有機滲透于課程的各個環節,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制圖技能,還培養了團隊協作、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課程實踐表明,該課程改革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為土木工程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課程實踐反思也為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出了改進方向,以期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工程制圖;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土木工程;立德樹人;社會責任
引言
在新時代的高等教育體系中,立德樹人被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1]。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員、全程、全課程的綜合教育理念,已逐漸成為高校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自然、巧妙地融入各類課程之中,使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相互促進,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2]。課程思政特別強調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以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這一理念的提出,順應了新時代教育體系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3-5]。
在工科類課程中,課程思政的實施尤為重要。工程專業的學生未來將在國家建設的各個領域中承擔重大責任,他們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技術,還需具備嚴謹的工程倫理和強烈的使命擔當。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工程制圖》在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和職業能力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課程旨在通過投影理論、國家《技術制圖標準》以及工程圖樣的繪制與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工程設計表達能力和規范化操作意識,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打下扎實基礎。然而,如何在這門注重技術性和專業性的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當前教學改革中的關鍵問題之一[6]。
在此背景下,本文通過分析《工程制圖》課程思政實施的具體做法,探索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制圖課程的每個環節中去。具體而言,本文將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4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并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作用。同時,本文也將探討在思政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挑戰,為未來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建議。
一、課程的教育目標
《工程制圖》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承擔著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工程設計表達能力和工程倫理意識的重任。課程教學不僅致力于技術技能的傳授,更肩負著幫助學生樹立嚴謹的職業素養、敬業精神及社會責任感的教育使命。因此,《工程制圖》課程在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雙重框架下,制定了以下教育目標:
(一)空間思維能力培養
通過投影理論學習和空間圖形繪制,訓練學生三維空間思維和理解能力,培養其在二維平面表現三維結構的技能,為后續專業課程和工程實踐奠定基礎。
(二)工程設計表達能力
通過國家技術制圖標準及行業規范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工程圖樣的繪制和閱讀技能,培養規范表達設計意圖的能力,注重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三)規范意識與職業素養
在制圖過程中培養學生遵守標準規范的意識,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踐強化質量安全意識,樹立正確的工程倫理觀[7]。
(四)團隊協作能力
通過小組作業和項目練習,培養學生協同工作能力,提升溝通效率,為適應未來工程實踐中的多方協作打下基礎。
(五)工匠精神與愛國情懷
結合國家重大工程案例和傳統建筑圖樣,培養學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8]。
(六)社會責任感
引導學生認識工程設計對社會的重要影響,思考技術進步與民族發展的關系,培養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
二、思政元素的設計與實施
在《工程制圖》課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貫穿課程始終,通過歷史文化賞析、規范意識培養、社會責任強化等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促進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樹立文化自信、職業素養與社會擔當。以下是思政元素的具體設計與實施:
(一)古代建筑圖樣賞析與文化自信的培養
通過賞析中國古代建筑圖樣,如故宮和長城,結合其規范性和精細度,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工匠精神。在課程中引入這些案例,與現代制圖標準對比,利用討論和賞析活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增強其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二)制圖規范學習中的職業素養與工匠精神
利用《技術制圖標準》的學習,強化規范意識和嚴謹作風。教師通過規范化練習和典型工程案例分析,展示因標準缺失導致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遵守規范的重要性。同時融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文化理念,引導學生培養嚴謹認真的職業態度。
(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賞析與愛國情懷激發
通過展示國家標志性工程項目,如鳥巢、港珠澳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等,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教師結合這些項目的圖樣設計、技術創新和社會意義,深入講解工程難點及解決方案,突出我國工程技術的進步與國際影響力。幫助學生感悟科技力量與國家實力之間的關系,增強民族自信與專業認同感,同時激勵學生將個人成長融入祖國工程技術的發展之中。
(四)制圖軟件歷史與國產技術發展的社會責任感
結合繪圖軟件的發展歷程,從早期依賴國外軟件到國產化進步,分析其對行業的深遠影響。在教學中通過對比討論和案例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軟件國產化的重要性,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為民族技術進步努力的動力。
(五)手繪實踐與工匠精神的實踐體驗
通過手繪任務培養學生對細節的關注與精益求精的品質。教師嚴格要求圖樣準確與線條流暢,引導學生反復修改、打磨作品,逐步感受工匠精神的內涵。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技能提升,同時培養了堅持不懈的態度和責任意識。
(六)BIM 技術與科技自豪感的培養
在學習計算機輔助制圖時,重點介紹 BIM 技術在復雜工程中的應用,如冬奧會場館、雄安新區建設等。通過案例展示 BIM 技術的多維度設計與管理優勢,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對專業發展的信心與科技自豪感。
(七)繪制國旗與愛國情懷的直接體驗
設置繪制中國國旗的任務,將圖形繪制技能訓練與愛國情感教育結合。在完成任務后,引導學生思考未來職業中如何體現愛國情懷。通過實踐深化學生對國家象征的理解,同時增強其服務社會的責任感。
三、教學方法與策略
在《工程制圖》課程中,教學方法的選擇與策略的實施旨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技能學習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在掌握制圖技巧的同時,培養嚴謹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以下是教學中采用的核心方法與策略:
(一)項目式教學法
通過具體項目設計,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操作。教師將課程內容分解為若干設計項目,例如,在道路工程制圖模塊中,設置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項目。學生分組完成方案繪制,應用線條、視圖投影和標注知識,制作符合工程制圖規范的圖紙。整個過程結合教師的示范與指導,鼓勵學生在創新設計中認識規范的重要性,并通過展示與討論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情境式教學法
構建工程案例情境,幫助學生感受真實項目的復雜性。例如,在橋梁制圖模塊中,教師提供港珠澳大橋的設計方案,設定“工程緊急交付”任務,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優化設計并調整施工方案。通過任務驅動,學生不僅掌握了技術操作,還鍛煉了應對工程問題的思維能力。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
圍繞課程內容設置具體任務,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技能。例如,在建筑平面圖繪制教學中,學生需完成小型住宅平面圖的繪制和標注任務。教師通過觀察任務進展提供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制圖標準與流程,同時培養其獨立思考與任務執行能力。
(四)小組合作學習法
通過小組分工與合作,提升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學生被分組負責不同橋梁部件的繪制任務(如橋面、支撐、連接部件等),最終整合為完整圖紙。在小組討論與互評過程中,學生共同改進設計,體驗工程實踐中多學科協作的必要性,培養綜合能力和責任感。
(五)信息化教學法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教學質量。課堂中引入 CAD 和 BIM 等制圖軟件,展示復雜結構繪制過程,增強學生對三維設計的理解。借助在線平臺提供操作示范視頻與測評系統,學生可隨時鞏固技能,教師則通過數據反饋調整教學重點。通過數字化資源和技術互動,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顯著提升。
(六)課堂討論與案例分析法
結合實際工程案例,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例如,在建筑施工圖講解中,教師展示某商業建筑的施工圖紙,組織學生分析優化方案。通過討論,學生拓展了知識面,理解了工程設計中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同時增強了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效果與反思
《工程制圖》課程經過長期教學實踐與改革,在專業技能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通過項目式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創新教學方式,學生在工程圖紙繪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現代繪圖軟件的熟練應用上表現出明顯進步。許多學生能夠規范完成建筑、橋梁、道路等工程領域的制圖任務,同時在課程中逐步培養了職業道德與工程倫理意識。例如,在分析橋梁工程案例時,學生深刻認識到圖紙嚴謹性與公眾安全之間的密切關系。
學生對課程的反饋也印證了教學成果的有效性。他們普遍認為課程內容充實,實踐性強,并表示通過完成項目獲得了成就感。在專業技能提升的同時,他們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和責任意識。特別是在小組合作與案例分析中,學生不僅深化了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還提升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明確了工程制圖的嚴謹性要求及其重要性。
盡管取得了諸多成效,教學實踐中仍暴露出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首先,受課時限制,部分模塊(如橋梁和道路工程制圖)未能深入展開,導致學生對這些領域的理解相對表淺;其次,由于學生在信息化軟件操作能力上存在差異,教學中對CAD、BIM等工具的應用指導需進一步強化;此外,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學習進度參差不齊,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實施有效的分層教學仍是一個挑戰。在思政教育方面,當前融入方式以案例分析為主,形式略顯單一,未來可以探索如工程項目參觀、專家講座等更具多樣性的教育形式,以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意識。
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工程制圖》課程將優化課程設計,精選重點內容并加強在線學習資源建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增加軟件操作培訓,豐富操作示例與練習資源;在教學策略上實施分層教學,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針對性指導;同時,拓展思政教育的形式,通過實地考察和專家交流激發學生對土木工程事業的使命感。這些改進措施旨在持續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推動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結語
《工程制圖》課程通過多年改革,成功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傳授CAD、BIM等現代制圖技術的同時,通過項目導向、案例分析等方式,培養學生嚴謹的職業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工程師精神。課程將思政教育融入各教學環節,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工程設計對社會的影響。通過團隊合作,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盡管取得了成效,但在教學內容深度、信息化資源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未來將繼續優化課程,探索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形式,為培養高素質土木工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趙曉霞,蔣琦瑋,王衛東,等.堅持立德樹人創建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體系[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06):95-103.
[2]崔衛生,魏則勝.高等教育課程思政的價值基礎及其管理[J].高教探索,2022,(06):55-59.
[3]李紅英,戴銀所,朱乃姝,等.基于“四位一體”的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24,(16):84-87.
[4]李海潮,王爽.“三全育人”背景下“工程制圖”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甘肅教育研究,2024,(09):61-64.
[5]楊子泉,馮士鵬,唐輝,等.土建類專業“一一二三一”應用型人才培養工程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4,(02):6-9+13.
[6]張詠梅,楊光輝,鄭莉芳.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以工程制圖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2,8(34):180-183.
[7]黃夢婷,蒲偉.工程制圖課程思政資源挖掘與實踐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11):33-35.
[8]李哲,宋劍,蔡暻煊,等.基于典型思政元素的“工程制圖”課程思政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2,(26):113-116.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