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技術已成為人們生活和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提高學生對信息時代的適應能力,保證學生生活質量,強化學生學習效果,高中教師需要高度重視信息技術教學。而通過聚焦核心素養推進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不僅能夠落實教學任務,提高學生學習水平,滿足信息時代對學生素養的要求,而且能夠推動教育改革,促進教育事業發展。基于此,高中教師需要聚焦核心素養探索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打開教育發展新局面。本文研究了聚焦核心素養探究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意義與策略,旨在為教學工作的深入推進提供可靠的指導。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程改革;信息技術學科;高中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儼然成為重要的教育任務。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由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核心要素組成。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增強學生對復雜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水平,高中教師有必要立足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優化信息技術教學策略,使學生得到優質的教育,激發學生發展活力。
一、聚焦核心素養: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意義
(一)推動學科教育革新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聚焦核心素養能夠豐富課程內涵、革新教學方式、優化評價體系,從而推動學科教育改革與創新。一是豐富課程內涵。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多側重傳授學生學科知識。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不僅注重知識傳授,也注重將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融入教學中。例如:會借助網絡安全、數理倫理案例等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學科知識,而且可以使教師更好地挖掘課程中蘊含的人文底蘊 ,豐富課程內涵。二是革新教學方式。過去,教師多采取傳統的講授法開展課程教學工作。但是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難以適應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教育新形式。為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教師會將先進的教學方法應用在課程教學中。例如:會將情境教學法、項目式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等運用在教學中。同時,還會將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在教學中。通過將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術應用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就容易革新教學方式。三是優化評價體系。在依托核心素養推進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會從核心素養的維度出發明確評價指標與標準,豐富評價主體等,從而完善評價體系。
(二)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中教師需要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注重采取科學的措施,促進學生全面成長。而通過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聚焦核心素養則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助力學生成長與發展。追究其因,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由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核心要素組成。在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能夠從思維、知識學習、品德素養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在思維方面,教師可以在計算思維核心素養維度的引導下促進學生思維深度發展。同時,也容易在信息意識、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核心素養維度的引領下增強學生信息意識,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在知識學習方面,教師可以在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核心素養維度的指引下提高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認識,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在品德素養方面,教師可以在信息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維度的引導下提升學生道德素養,規范學生網絡行為,加強網絡文明社會建設。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容易獲得全面發展與成長,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二、聚集核心素養: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一)信息意識:密切聯系生活,增強學生信息意識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高中教師有必要對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進行深入剖析,把握“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精神內涵[1]。為提高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還需要從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信息意識”這一維度出發,將“信息意識”與“生活即教育”理念兩者建立聯系,并結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探究科學的教學方式,優化信息技術教學,增強學生利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基于枚舉算法的問題解決》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按照以下思路開展教學活動。
首先,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借助多媒體展示超市收銀的場景視頻,并提出問題,如在收銀員掃描商品條碼時,系統是怎樣確定商品價格的呢?
其次,由于上述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學生在解答時容易遇到問題。為幫助學生解答以上問題,教師可以講解枚舉算法的概念,告訴學生枚舉算法就是逐一列舉所有可能的情況,并根據條件判斷哪些是符合要求的解。而超市中的系統也是通過搜集全部錄入的商品信息,找到目標商品的價格。為降低學生對枚舉算法的理解難度,教師還可以借助電子白板展示枚舉算法的基本步驟,包括確定枚舉范圍、明確判斷條件、逐一驗證,深化對枚舉算法的認識,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
接下來,通過開展上述教學活動,學生對枚舉算法已經產生了一定的認識。為保證教學質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枚舉算法,教師有必要借助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分析與研究枚舉算法,探究枚舉算法的實際應用。例如:可以展現校園圖書借閱系統的案例,即假設圖書館存在不同類型、不同編號的圖書,那么管理員應該怎樣做才能夠查找一個作者的全部書籍呢?在提出問題后,教師需要為學生留出思考問題的時間,便于提高學生問題解決效率。
再次,教師可以選擇學生回答以上問題。通過開展上述教學工作,學生就容易得到問題的正確答案。而教師需要結合他們問題回答的情況與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枚舉算法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鼓勵學生透過基于枚舉算法的實際應用加強信息獲取與利用。
最后,在整個教學結束后,教師還需要總結課程教學內容,完善學生知識體系。此外,還需要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分析哪些場景適用于枚舉算法解決問題,以強化學生信息意識,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利用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二)計算思維:開展小組合作,提升學生計算思維
為提高學生發展水平,高中教師需要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主動培養學生計算思維[2]。通過將合適的教學法應用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就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計算思維發展。小組合作教學法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夠活躍學生思維,凝聚學生合力,加強學生問題探究,提高問題解決效率,強化學習效果。同時,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門也十分倡導將小組合作教學法應用在課程教學中。對于教師來講,其需要認識到小組合作教學法在培養學生計算思維,深化課程改革方面發揮著的作用,并主動在課程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教
學法。
以《Python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Python語言程序設計》教學內容,按照以下步驟推進小組合作探究活動。
步驟一:精心設計問題與合理分組。教師需要設計與Python 相關的復雜問題。例如:可以讓學生借助Python語言程序知識,設計校園活動報名系統。而該系統應當具備活動信息展示、報名信息收集、人數限制判斷等功能模塊,以更好地應用該系統。為保證系統設計活動的高效推進,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對Python語言程序知識的掌握情況、信息技術實操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將學生劃分為合適的小組,并明確組長,以負責組織協調小組活動。
步驟二:小組深度討論與初步方案規劃。小組長需要帶領組員探討設計項目。同時,還需要引領組員運用計算思維分解問題,降低項目完成的難度。例如:可以將報名系統分為前端展示和后端數據處理。此外,還需要明確數據類型與結構,并結合Python語言程序設計知識與項目設計要求等,制定初步的系統設計方案。
步驟三:協作編程實踐與問題解決。小組成員需要認真地研究方案,在方案的指引下分工編寫Python代碼。但小組成員容易在編寫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如代碼語法錯誤、邏輯沖突等問題。為此,小組成員需要積極探究問題解決的方法。
步驟四:成果展示與多元評價。在小組按照要求設計了校園活動報名系統后,教師可以組織小組依次展示設計成果。在展示時,他們需要介紹設計思路,展示程序功能,分享設計經驗等。隨著展示的結束,教師需要開展多元化評價活動。在多元化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均可以從模型構建、算法利用等層面,對計算思維運用能力進行評價,以形成與之相關的評價結果,引導學生在系統設計中加強計算思維運用,促使他們不斷提升計算思維。
(三)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構建翻轉課堂,促進能力發展
在翻轉課程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利用課外時間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能力。課內,教師需要注重與學生互動,確保學生有效利用課外所學知識,增強學生知識應用能力[3]。翻轉課堂是貼合新課標要求下而誕生的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將翻轉課堂應用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還能夠更好地增強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有必要在基于核心素養的視域下構建翻轉課堂。
以《數據可視化》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在構建翻轉課堂的過程中需要重點做好課前階段與課中階段的教學工作。
其一,課前階段。教師需要研究課程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把握教學重點與難點。與此同時,還需要制作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視頻,并上傳到網絡教育平臺上。之后,需要布置課前預習作業,如要求學生提前在網絡教育平臺上觀看教學視頻,探究數據可視化的操作要點與技巧。
其二,課中階段。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與學生進行互動。一方面,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復雜的數據可視化案例,引導學生思考數據的呈現方式。例如: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一些銷售數據,并提出問題,如同學們,你們認為應該選擇柱狀圖、折線圖還是餅圖呈現銷售數據呢?在提出問題后,需要為學生留出探討問題的時間,便于使學生在探討的過程中激發創新思維。另一方面,為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教師還可以設置擴展性任務。例如:可以讓學生搜集與經濟發展相關的數據,要求學習應用所學知識與所掌握的技能,對這些數據進行可視化設計與呈現,鍛煉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四)信息社會責任:引入社會現象,培養信息社會責任
為使學生承擔信息社會責任,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高中教師需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以核心素養為教學導向,運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信息社會責任[4]。倘若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積極引入社會現象,不僅可以指導學生深入剖析社會現象,增強學生信息社會責任感,而且可以推動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縱深發展。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社會現象,引入在課堂教學中,以實現核心素養教學目標,以確保學生在文化修養、道德規范與行為自律等方面盡到自身的社會責任。
以《網絡通信面臨的威脅》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從教學前與教學過程的層面出發推進教學工作。
在教學前,教師需要對《網絡通信面臨的威脅》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科學將其與社會現象相聯系,形成完善的教學案例,以做好教學準備,保證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直觀生動地展示案例。例如:可以展示因網絡通信安全漏洞導致人身財產受損的真實案例。在案例展示完畢后,可以讓學生分析網絡詐騙發生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網絡通信的薄弱環節是導致網絡詐騙發生的重要原因。同時,還需要為學生留出一些時間,引導學生探究加強網絡通信安全管理的方法。
然后,可以選擇學生回答問題。而學生經過探究就容易在問題回答中提出多種加強網絡通信安全管理的方法。例如:有的學生會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重保護個人數據,尤其是重要的數據,以免數據泄露。有的學生會認為可以通過強化網絡通信安全系統建設的方式,提高網絡通信安全防護水平,防止網絡通信系統遭受不法分子的攻擊。有的學生則認為需要主動地宣傳網絡通信安全防范知識的方式,使更多的人保護個人隱私數據,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需要針對他們回答問題的內容進行評價與表揚。由于學生提到的“宣傳網絡通信安全防范知識”的這種網絡通信安全管理方法體現了信息社會責任,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著該種網絡通信安全管理方法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在信息社會中的責任。另外,還需要鼓勵他們構建網絡通信安全防范知識宣傳方案,加強方案執行,確保學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信息社會責任。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改革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教師需要深入研究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在它科學的引領下創新與優化教學策略,使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真正成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對信息社會適應能力的有力保障,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孫淑榮.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創新探析[J].考試周刊,2024(37):20-23.
[2]周慧.核心素養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思考[J].天津教育,2022(36):58-60.
[3]徐晟.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核心素養的培養[J].學園,2021,14(33):69-71.
[4]羅志卿.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新課程學習: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為例[J].廣西教育,2021(2):65-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