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業科技發展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斷上升,煙草專業生產實習課程的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為培養創新型農林專業人才提供新思路,也為滿足行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提供有效途徑。該課程在教材內容、教育技術和手段、實踐教學模式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的改革嘗試。通過全方位、系統性的改革舉措,旨在提升學生在作物生產和病蟲害管理方面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專業素養。這不僅有助于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新形勢和社會發展對農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同時為他們的職業生涯打下穩固的基石。經過多年地教學改革和探索,該課程既拓寬師資和學生的實習內容,此舉進一步提升學生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生產實習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煙草專業;實習課程;新農科;教學改革;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6-0132-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untry's increasing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high-skilled applied talent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course for tobacco majors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not only provides new ideas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professionals, but also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to meet the industry's demand for high-quality talents. This course has undergone in-depth reform attempt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extbook content, educational techniques and method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s.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form measures, it aims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in crop production and pest management. This not only helps higher education better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needs for agronomy professionals, but also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careers. After years of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this course has not only broadened the internship cont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has further improved students' ability to discover and solve problems and realized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production internships.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高等農業教育領域的創新與發展被新農科建設賦予了嶄新的愿景[1]。這一創新的核心,體現在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需求、順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以及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挑戰等多層面。新農科的實施,要求相關學科積極融合先進科技,深化教育改革,不僅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更在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上進行創新,確保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中發揮實效,為鄉村振興和新農業的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智力支持和科技力量。近些年,隨著國家對農業現代化和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基層農業技術人才隊伍的不足問題日益凸顯,這與現代農業農村的發展、新農村建設以及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形成了鮮明對比,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深化本科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實現學術教育、技能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全國教育大會的精神。探索如何培養出既熱愛農業又能吃苦耐勞,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特別是基層需求的專業人才,成為農學教育改革的焦點議題。
自21世紀初高等教育課程改革啟動至今,煙草學科在加強基礎理論、更新教學內容及課程布局上已取得顯著進展[2]。隨著教改的深化和專業領域的拓寬,原有的課程體系亟需系統性整合,同時,寬廣的知識面與培養特色之間的平衡出現新挑戰。創新教育實踐階段對于塑造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技能的人才至關重要。煙草專業教育的獨特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真正側重于能力的塑造。因此,本文以煙草專業的生產實習課程為切入點,探討實踐教學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作用[3]。
1" 課程建設及應用情況
1.1" 歷史悠久,沉積深厚
生產實習是煙草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內容主要包括品種、育苗方式與技術、烤煙備栽與移栽、烤煙田間管理、田間病蟲害識別與防治等。教學團隊在1924年在農學專業教學中設置煙草課程。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大學師資力量更新換代和教學水平都有極大提高。
1.2" 教學設備配置齊全,合作實習基地多
教學標本室收藏有各類用于教學的煙草標本、土壤標本、煙草病蟲害標本等,且每年持續補充,保證了教學需要。教學實驗室除顯微鏡等常規設備外,還配置有培養箱、PCR儀、熒光顯微鏡等,為各類實驗開設提供了保障。此外實習課程的合作單位多,在貴州省多個地區擁有不同科研實踐實習基地,為實習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實踐機會和廣泛的選擇空間。
1.3" 教學體系的更新與優化
本課程為實踐教學課程,進行本課程教學之前,學生已經修完專業課。將理論課程融合進生產實習中,共計162學時,其中實習調研和基層煙葉工作站管理為15學時,烤煙病蟲害識別與防治、烤煙育苗的方式與技術、烤煙備栽與移栽、煙葉分級與收購為20學時,烤煙田間管理為25學時,煙葉的成熟采收與烘烤為25學時,實習總結與討論為17學時,并實行由一個生產實踐行業導師指導1~5名學生的教學實習模式,做到各生產環節全覆蓋、各學科專業知識全面融合、各部分時間分配合理。
2" 明確課程改革教學目標
堅定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掌握行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對“三農”的認識,培養學生成為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優秀專業人才。在知識整合、專業綜合、審辨思維、實踐應用方面,幫助學生深入學習煙草栽培、采收、烘烤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加深對煙草生產全過程的理解,通過實踐學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技能水平,為未來從事行業相關工作做好準備。通過基地實習的學習,學生將在實踐中了解植物的生長和栽培要求,掌握煙草栽培、噴施肥料、預防病蟲害的基本技能;了解采收時機、采收工具的使用和煙葉處理方法,掌握煙草采收、儲存和烘烤等基本技能;能夠對煙草病蟲害進行識別,對煙草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和治療,具備基本的病蟲害防治技能;具備團隊協作能力,與同學合作互相學習和交流,理解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目前諸多高校已將作物病蟲草害識別與防控,以及一系列農業實踐活動納入教學計劃。學生在參與植物保護技術的實踐中確實獲得了技能鍛煉,不過,大多數學生尚未積極主動地接納知識和訓練,這使得課程中“教和學的統一”問題尚未解決,特別是在激發創新意識和增強實踐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間。目前的課程設置中,學生自主操作的時間依然有限,他們在實際生產環境中獨立發現和處理問題的機會不多。這導致畢業生在步入新工作崗位時可能面臨適應期較長的問題。因此,生產實習課程的教學應當沖破教室束縛,深入到田間之中。
3" 生產實習課程設立的新思路與實踐
在21世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開放式教育與實踐教學內容的整合已成為高等教育實踐中的大方向。深化素質教育進程,特別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與實際操作技能,構成了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標。我們必須在教學過程、教學場所和師生交流等多個層面進行深入研究和全面實施,打造一套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和特色成長的實踐教學模式和管理體系。此外,還要構建一流的校內外實習基地網絡,以滿足現代農業與農業產業化實習的需要,并探索適應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實踐教育管理新策略。以煙草專業的生產實習課程為例。率先構建課程的新型教學體系,采用“兩教兩用”的教學模式。“兩教”旨在使學生熟練掌握作物主要病蟲草害的識別和規范治理技術,“兩用”則要求學生將所學應用于實際,獨立完成各種病蟲草害的治理操作,以及作物生產全周期的成本計算等任務。
4" 研究“病蟲一體化”實習模式,提升實習效率
課程實習在理論教育和實驗教學后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學生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的關鍵教學點,同時也是塑造學生實踐技能和創新思維的關鍵途徑。通過科學且高效地執行課程實習,學生不僅能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還能顯著提升其綜合能力。生產實習這門實踐課程融合了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營養與施肥、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以及煙草病蟲害防治等多門專業課程的知識,依據植物生長期間實際遭遇的病蟲害狀況,安排實習日程,確保課程知識、病蟲害觀察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教學研究團隊在實習過程中,將植物病理學和昆蟲學的實習環節融入課程,并特邀兩位專家擔任實習導師,從而確保學員對病蟲害問題的全面掌握和有效應對。
5" 利用互聯網技術全面結合多種教學方法
在理論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使用PPT,還積極運用超星學習通、智慧樹、慕課等一系列在線教育平臺,以融合線上線下的多元化教學方式充實教學素材。例如,教師會事先在學習群里公布課程資料和課件,讓學生能預先進行學習準備;在課堂講授時,教師會全面深入地解析課程內容;課后,學生可以通過智慧樹、慕課等網絡資源來重溫并強化關鍵概念。同時,教師也通過教學QQ群和微信群與學生即時溝通,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進程,迅速回應學生的問題,以此強化師生交流,提升學習成效。
為深化學生們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應用,加強其在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開設雙語教學課堂,雙語教育不僅是一條鍛煉學生理論掌握、資料檢索和歸納提煉等多方面技能的有效路徑,而且也是增強學生外語聽、說、讀、寫全面技能的關鍵方法[4],為學生深造打下堅實基礎[5]。鑒于本課程缺少配套的英文教材,國內亦未形成統一的雙語教材體系。授課團隊精心編寫雙語教學講義,精心制作雙語教學幻燈片,并在每章節融入最新的英文文獻,確保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同時,在課堂上詳細講解近三年國際一流期刊發表的最新文獻,例如:Nature,Science,Cell,Molecular Plant,Nature Communication,PNAS,等,使學生及時把握全球最新的科研動態。而且通過網絡、國內外學術交流等多元渠道,實時掌握最新理論和技術動態[6],持續優化和刷新教學資源,更新教學手段,確保教學內容的前瞻性和時效性[7]。
為了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病原菌的特征,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通過顯微鏡下觀察和實際樣本,示范病原菌的形態、結構特征以及與宿主植物的互動關系。同時可以讓學生們進行實際操作,如樣本采集、制備切片、染色和觀察,讓他們自己動手識別和觀察病原菌,鍛煉其實驗操作技能和觀察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分析真實案例,探討不同病原菌對植物造成的病害特征和生態影響,幫助他們理解病害的復雜性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為了保證課程教學質量,指導教師首先全面開展學生培訓和實習動員,詳細闡述實習計劃、實習要求和實習考核,確保每個學生認識到實習的關鍵性,熟悉實習內容及行為準則,以此預演和充分籌備即將展開的教學實習。在實踐課程中,由于學生們通過理論課程已掌握不同病蟲害防治策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因此他們在如何識別常見的病蟲害及其癥狀,包括葉片變化等有了更深的認識。教師們示范不同防治方法的操作技巧,如有機農藥的正確使用、生物防治劑的施用方式等,確保學生理解并能夠正確操作;協助學生設計包括對照組和處理組的實驗方案,確保實驗結果可比性和科學性;引導學生采集有關病蟲害發生和防治效果的數據,教導他們如何分析數據并做出科學推斷幫助學生分析實驗結果,討論不同防治方法的優缺點和適用情況,總結實驗的教訓和經驗;指導學生撰寫完整的實驗報告[8],包括研究背景、實驗設計、結果分析和結論,培養他們的科學寫作能力。
6" 調整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課程考核體系
教學評估是確保教育成效和質量的關鍵途徑,也是評估人才培養品質的重要尺度[9]。有效的課程考核模式對于保證教育效果和提升培養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10]。在現代農業科學的背景下,如何對植物保護技術課程進行有效考核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議題。考核應超越單純的實習總結報告,涵蓋整個實習過程,設定多元化的考核標準,最終進行整體評估,這樣更能促進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鑒于這門課程在實踐操作中的特殊性質,教師們從尊重學生學習潛力和激發學習熱情的角度出發,嘗試實施多階段考核的創新模式,旨在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塑造他們的綜合能力,并顯著提高課程的教學效能。其次,本課程學內容始終堅持課內和課外結合、 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理論課程與實踐緊密結合,實現融會貫通或觸類旁通。課程成績評定為學生實習的考核評價,不僅僅是實習帶隊教師,引入多方評價,共同參與、共同考核;考核成績不僅僅以實習總結報告為標準,考核內容涉及學生實習的全過程,考核點設計標準多元化,最終進行綜合評價,更有利于評價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11]。
7" 及時引入思政案例,有效提升育人效果
課程思政,作為全方位育人的核心手段,對“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在現代農業科學發展的背景下,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對于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及培養符合國家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學團隊在教學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極大地點燃了學生投身農業學習的熱情、愛國情懷以及社會責任感,增強了他們的專業歸屬感,并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創新思維、實踐技能、工匠態度和環保理念。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課程思政已初步實現了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對于培養道德品質高尚、理論基礎堅實、實踐能力出眾,懷有農業情懷、敢于擔當,熱愛并精通農業,愿意扎根基層的新時代農業科技人才,對于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教研組設想引入業界權威、農業杰出人士和身邊的楷模,通過他們在課堂上的分享,引導學生關注行業前沿,有助于拓展學術領域,加深專業認同感,從而深化課程思政的表現手法與深層意義,更有效地達成思政育人的目標[12]。
8" 利用辯論式教學和知識競賽來提升學習效果
以往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式備受爭議,而啟發式、討論式和辯論式教學得到倡導[13],知識競賽和辯論賽既是知識的交流,又是個人綜合素質的較量[14]。知識競賽與辯論賽不僅是學術交鋒的場所,更是個體全面能力的試煉場。如今,評判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標準已不僅僅局限于學術成績,而是涵蓋了實際問題解決、書面表達、即席應對和自我展示等多元能力。這些活動,如辯論賽和知識競賽,為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創造了理想的實踐平臺。參與者在競賽過程中,從收集信息、篩選、整合到提煉關鍵觀點,再到用精準的語言闡述,以及捍衛自己的立場,反駁對手論點,每一個環節都要求他們具備清晰的邏輯思維,深厚的專業底蘊,廣泛的知識面,以及卓越的口頭表達能力。這樣的挑戰促使學生在實踐中磨煉自己的觀點影響力,從而在辯論中占據優勢。因此,辯論式教學和知識競賽活動在塑造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9"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積極吸納行業精英,拓寬師資招募途徑,優化內部教育體系,逐步增加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比例,全面增強教師的研究、教學及實操技能。攜手農業保護領域的企業構建戰略聯盟,特邀業界權威專家傳授專業技術;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實踐訓練等途徑,讓教師緊跟行業前沿,掌握先進的農業保護技術和裝備;設立科學評估體系,對教師的教學成效進行周期性評價與指導;同時,舉辦教學論壇,整合教育資源,定期舉行集體備課活動,顯著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15]。
10" 結束語
貴州大學生產實習是新農科背景下的一門專業課,為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的農林專業人才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和途徑。本課程在農業病蟲害管理領域扮演著關鍵角色,其教學實踐環節不僅與農業生產的現實需求緊密對接,而且與現代農業科學人才培養緊密相連。為了提升學生病蟲害防治技能,貴州大學對生產實習課程進行了創新性的教學變革,這不僅豐富了教師和學生的實踐內容,還顯著增強了學生的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熱情,提升了教學效果,充分發揮了生產實習的教育價值,為扶貧攻堅、鄉村復興、生態建設等領域輸送了具有扎實理論基礎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蕓蕓,金晨鐘,劉秀,等.新農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在農學類研究生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8):278-279,282.
[2] 文建杰.談互聯網對高校“兩課”教學的挑戰及機遇[J].教育與職業,2004(23):44-45.
[3] 黃保宏,王波,劉正,等.“植物保護實踐課”設立的必要性及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4(23):45-46.
[4] 孫平,熊建利,張紀亮,等.《高級動物生態學》課程研究生教育雙語教學的課程設計[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6,37(9):70-71.
[5] 韓翠萍,江連洲,程建軍,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雙語研究生課程建設的研究與探討[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2):123-124.
[6] 李樂,孫璇榮.藥學研究生《藥理學進展》雙語課程教學的實踐[J].科技風,2020(22):66.
[7] 田月娥,車志平.基于學術創新能力提升的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研究生課程“植物保護研究技術”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3(34):104-108.
[8] 陳為蘭,楊曉林,李萍,等.高職《植物保護》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3):109-111.
[9] 郭敏,潘月敏.以提升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植保生物護技術》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8,36(3):91-93.
[10] 湯俊雅.我國一流大學本科教學改革與建設實踐動向[J].中國高教研究,2016(7):1-6.
[11] 王林華.農村小微學校培育學生科學素養的“五架馬車”[J].江西教育,2020(23):5-6.
[12] 周鋒,翟鳳艷,王國昌,等.新農科建設背景下植物保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3(9):99-101.
[13] 劉家莉,易欣.基于本科學生分類培養的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高教學刊,2017(14):120-121,124.
[14] 劉長仲.植物保護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29):146-147.
[15] 陳艷梅.混合學習環境下項目教學的設計與應用研究——以中職《導游實務》課程為例[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1.
基金項目: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800028233301);貴州省第二批省級“金課”(2024JKSJ0001);貴州大學2023年高等教育研究項目(GDGJYJ2023015)
作者簡介:蔡璘(1993-),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煙草病害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