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通過主流防除稗草化學藥劑五氟磺草胺、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雙草醚、二氯喹啉酸等單劑、復配劑及桶混組合10個藥劑處理開展田間試驗,藥后30 d結果表明,在直播早稻中,10%噁唑·氰氟EC 240、300、360、450 g/hm2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均能達94%以上;10%氰氟草酯EC 600 g/hm2、50%二氯喹啉酸WP 450 g/hm2、10%雙草醚SC 60 g/hm2鮮重防效分別為81.06%、28.32%、54.56%;25 g/L五氟磺草胺OD 37.5 g/hm2防效最低,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分別為2.34%、7.64%,桶混二氯喹啉酸、雙草醚鮮重防效提高至81.85%、67.30%。推薦早稲田以抗性稗草為優勢雜草種群,在水稻3葉1心,稗草2葉1心至4葉1心使用10%噁唑·氰氟EC 240~300 g/hm2防效優異,且對水稻安全。
關鍵詞 稗草;水稻除草劑;防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S4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6-013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6.031
Evaluation of the Control Effect of 10% Metamifop·Cyhalofop-butyl EC on Echinochloa spp. in Direct Seeding Early Rice Field in Anhui Province
HUAN Bao-lin1,DENG Wei2,HUANG Rui3 et al
(1.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2.Yongzhou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Yongzhou,Hunan" 425000;3.Changsha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Changsha,Hunan 410128)
Abstract The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10 main chemical agents such as penflusulam,metamifop,cyhalofop-butyl,bispyrifos and quinclorac.The results of 30 days after the treatment showed that in direct seeding early rice,the control effect and fresh weight of 10% metamifop·cyhalofop-butyl" EC 240,300,360,450 g/hm2 were all over 94%.The fresh weight control effects of 10% cyhalofop-butyl EC 600 g/ hm2,50% quinclorac WP450 g/ hm2 and 10% bispyrifos SC 60" g/ hm2" were 81.06%,28.32% and 54.56% respectively; 25 g/L pentaflusulam OD 37.5 g/ hm2 had the lowest control effect,the plant control effect and the fresh weight control effect were 2.34% and 7.64% respectively,the fresh weight control effect of the barrel mixed with quinclorac and bispyrifos was improved to 81.85% and 67.30%.It was recommended that resistant barnyard grass was used as the dominant weed population in the early rice field,and the control effect was excellent when using 10% metamifop·cyhalofop-butyl EC 240-300" g/hm2 in three leaves and one heart of rice and one heart of barnyard grass and one heart to four leaves and safe for rice.
Key words Echinochloa spp.;Rice herbicide;Contot effect;Safety
稗草(Echinochloa spp.)是世界性十大惡性雜草之一,對水稻、油菜、棉花等多種作物危害嚴重[1],其具有根系大、植株高、分蘗力強、適應性強等特點,12 ℃以上即能萌發,在直播稻高密度的種植模式下,稗草已明顯演化出高株型的趨勢[2],這為稗草危害提供了有利條件。全世界每年因稗草危害而導致的水稻產量減產高達35%,張自常等[3-6]研究表明,稗草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因水稻類型和稗草種類不同,減產幅度為0.5%~60.6%;在水稻成熟期,稗草可造成水稻干物質積累量顯著降低26.2%~34.9%。
在稻田生態系統,稗草生育期與水稻生育期幾乎重合,很難通過時間差進行防控;稗草已成為水稻田雜草防控、抗性研究和除草劑開發最重要的靶標雜草[7]。化學除草劑依然是當前除草的主要類型,但過度頻繁地對一種雜草使用同種類型的不同除草劑,會導致雜草抗藥性的快速發展[8]。自1956年開始,我國開啟了我國化學除草2,4-D的使用。在過去的60多年中,化學除草劑已成為現代農業植保用品的重要部分。然而,由于長期過度依賴和不當使用相對有限的化學除草劑,導致抗藥性雜草的產生,雜草抗藥性問題日益突出,受到全球關注[9]。1982年在美國馬里蘭州的玉米田,全球最早報道稗草對阿拉特津產生抗藥性,1990年在美國阿肯色州第一次報道了稗草在水稻田對敵稗產生了抗藥性,1993年中國首次報道了稗草對丁草胺、禾草丹產生了抗藥性[10]。
通過對近年來我國稗草抗藥性生物測定結果表明,7種不同類型的16種除草劑已產生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其中五氟磺草胺的抗性最強,抗性倍數高達1 279.5倍[11-18]。
廬江縣是安徽省傳統雙季稻種植區域,受雜草危害程度高[19],稗草抗藥性問題普遍發生。張昊等[20]通過采集安徽主要水稻種植區稻田稗草種子進行室內生物測定,結果表明,廬江縣稻區抗性稗草發生面積最大;在測定的63個稗草種群中,4個種群對五氟磺草胺表現出高抗性,其中3個種群來自廬江縣;廬江縣的10個種群,不但表現出對五氟磺草胺的高抗性,高抗性種群同時對二氯喹啉酸、雙草醚等除草劑表現出多抗性和交互抗性。因此,在廬江縣開展水稻田除稗藥劑的田間試驗藥劑篩選,對指導安徽防除稻田抗性稗草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早秈788(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選育的秈型常規水稻)。
供試藥劑為10%噁唑酰草胺EC、10%噁唑·氰氟EC(江蘇省蘇州富美實植物保護劑有限公司);10%氰氟草酯EC、25 g/L五氟磺草胺OD(科迪華中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10%雙草醚SC(日本株式會社);50%二氯喹啉酸WP(江蘇快達農化股份有限公司)。
供試藥械為農友3WBD-20L電動噴霧器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22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萬山鎮長崗鄉早稻田進行,該田塊地勢平坦,肥力中等,pH 6.6,有機質含量23 g/kg;各小區栽培條件、水稻長勢均勻一致,田間優勢雜草種群為稗草,分布均勻,試驗田前茬為空茬田。
供試水稻播種量150 kg/hm2,于3月29日浸種,4月1日催芽,4月8日播種,4月28日施藥(水稻3葉1心,稗草2葉1心至4葉1心)。
試驗共設置11個處理,10%噁唑·氰氟EC 240、300、360、450 g/hm2,10%氰氟草酯EC 600 g/hm2,10%雙草醚SC 60 g/hm2,50%二氯喹啉酸WP 450 g/hm2,25 g/L五氟磺草胺OD 37.5 g/hm2,25 g/L五氟磺草胺OD 37.5 g/hm2+10%雙草醚SC 60 g/hm2,25 g/L五氟磺草胺OD 37.5 g/hm2+50%二氯喹啉酸WP 450 g/hm2,空白對照為清水。
試驗隨機區組設計,每小區20 m2,用水量450 L/hm2,3次重復。
1.3 調查方法
1.3.1 安全性調查。分別于藥后3、7、15 d進行水稻安全性調查,記錄水稻是否有藥害,如果有記錄藥害癥狀、發生程度及恢復情況。
1.3.2 防效調查。每個小區3點取樣,每點0.25 m2,分別于藥后15、30 d記錄每點稗草株數,計算株防效;藥后30 d測定稗草鮮重,計算鮮重防效。
株防效=(空白對照組株數-處理組株數)/空白對照組株數×100%
鮮重防效=(空白對照組鮮重-處理組鮮重)/空白對照組鮮重×100%
1.4 數據分析 應用DPS軟件Duncan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安全性評價
由表1可知,藥后3 d各藥劑處理水稻均出現生長抑制的情況,10%噁唑·氰氟300、360 g/hm2處理出現不同程度的褪綠,而450" g/hm2處理藥物反應最明顯,水稻零散有黃化狀。藥后7 d各處理藥物反應恢復或部分恢復,10%噁唑·氰氟360、450" g/hm2有輕微生長抑制,其余處理均恢復正常生長,藥后30 d所有處理水稻恢復正常。
2.2 防治效果評價
由表2可知,10%噁唑·氰氟EC 4個處理間防效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其余各藥劑處理;4個處理中450 g/hm2防效最高,藥后15、30 d防效均為100%,300、360 g/hm2 2個處理防效均在98%以上,240 g/hm2最低為94.23%。10%雙草醚SC、50%二氯喹啉酸WP、25 g/L五氟磺草胺OD藥后30 d鮮重防效分別為54.56%、28.32%、7.64%;25 g/L五氟磺草胺OD處理最低,藥后30 d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僅為2.34%、7.64%。
五氟磺草胺混用二氯喹啉酸后,30 d鮮重防效提高至81.85%,其防效顯著差異于單一使用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混用雙草醚,30 d鮮重防效提高至67.30%,其防效與五氟磺草胺處理差異顯著,與雙草醚處理差異不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五氟磺草胺田間推薦劑量對稗草防效低于7.64%,幾乎無效,五氟磺草胺混用二氯喹啉酸、雙草醚后對稗草的防效提高至67.30%~81.85%,仍不能達到滿意程度。綜上,水稻以稗草為優勢雜草種群,尤其是抗性稗草種群,推薦在水稻3葉1心、稗草2葉1心至4葉1心使用10%噁唑·氰氟EC 240~300" g/hm2防效優異,且對水稻安全,是抗性早稻田抗性稗草的新選擇。
稗草長期以來一直是稻田發生面積最廣、危害水稻最重的惡性雜草之一。近年來的農業生產技術革新,直播水稻的應用推廣等模式的改變加速了稗草在水稻田的多抗性和交互抗性的產生,雜草問題嚴重阻礙了直播稻的發展[21]。而抗性稗草種群的出現,又加劇了對直播田化學除草劑的挑戰。如何能有效防控直播田稗草的發生,遏制抗性稗草的產生,是解決直播田稗草危害的關鍵。
面對日益嚴峻的雜草抗藥性發展趨勢應針對稗草在稻田尤其直播田發生面積大、抗藥性普遍、傳播速度快且危害嚴重的特點,綜合運用多種防控措施,針對不同地區情況,合理進行農事安排和農藥使用,防患于未然[22-23]。在抗性雜草治理方面,新型除草劑的投入使用,能有效快速阻止抗性雜草的發展。生物源除草劑具有高效低毒、環保低殘留等特點[24],在新農藥開發難度大的情況下,生物源仍是目前開發新農藥的重要資源[25],需加大生物源除草劑的開發和利用,同時,還應加強對稗草抗藥性的監測,深入對稗草產生抗藥性的機制研究,為雜草防控開拓新方向和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江榮昌.稗草主要生物學特性及其防除[J].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學報,1991,15(4):366-373.
[2] 劉興林,孫濤,付聲姣,等.水稻田除草劑的應用及雜草抗藥性現狀[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3(7):115-126.
[3] 張自常,李永豐,張彬,等.稗屬雜草對水稻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4,25(11):3177-3184.
[4] 張自常,李永豐,楊霞,等.干濕交替灌溉條件下不同種稗草對水稻光合特性和產量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5,41(11):1748-1757.
[5] 張自常,李永豐,楊霞,等.干濕交替灌溉下不同稗草種對水稻產量及生理特性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5,26(11):3389-3397.
[6] 張自常,谷濤,楊霞,等.不同抗性稗草對水稻產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響[J].核農學報,2017,31(8):1594-1603.
[7] 彭亮,李奇,姬靜華,等.廣東省稻田雜草控制效果及影響因素[J].植物保護,2017,43(4):158-166.
[8] 袁國徽,王恒智,趙寧,等.耿氏硬草對乙酰輔酶A羧化酶類除草劑抗性水平及分子機制初探[J].農藥學學報,2016,18(3):304-310.
[9] 張朝賢,倪漢文,魏守輝,等.雜草抗藥性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學,2009,42(4):1274-1289.
[10] HEAP I.International survey of herbicide-resistant weeds[J].Weed technology,1990,4(1):220.
[11] 馬國蘭,劉都才,張帥,等.稻田稗屬雜草田間種群對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監測[J].農藥學學報,2021,23(5):905-914.
[12] 賀奇,殷延勃,陳紅兵,等.寧夏稻田稗草對丙草胺和氰氟草酯的抗性[J].中國植保導刊,2021,41(8):70-73,83.
[13] 郭文磊,馮莉,張純,等.廣東省水稻田稗對五氟磺草胺的抗性分析[J].植物保護學報,2020,47(5):1131-1138.
[14] 王維靜,杜穎,紀明山,等.東北地區稻稗對五氟磺草胺的抗藥性機制[J].農藥,2020,59(6):464-468.
[15] 武向文,李平生,郭玉人.上海稻田稗草對3種除草劑的抗藥性[J].世界農藥,2018,40(4):59-62.
[16] 李敏.黑龍江省稻稗對丁草胺的抗藥性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7.
[17] 馬洪文,賀奇,王昕,等.寧夏稻田稗草對五氟磺草胺敏感性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16,57(4):31-32,36.
[18] 王瓊.水稻田3種主要稗屬(Echinochloa spp.)雜草對五氟磺草胺的抗藥性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5.
[19] 花日茂,陳軍.安徽主要農作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59-68.
[20] 張昊,張勇,潘月敏,等.安徽省部分稻區稗草抗藥性初探[J].雜草學報,2021,39(3):44-50.
[21] ZHANG X Q,POWLES S B.Six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in the carboxyl-transferase domain of the plastidic acetyl-CoA carboxylase gene are linked with resistance to herbicides in a Lolium rigidum population[J].New Phytol,2006,172(4): 636-645.
[22] 張帥,劉都才,馬國蘭,等.多靶標除草劑協同防除水直播稻田抗性稗草研究[J].中國植保導刊,2020,40(7):82-86.
[23] 朱德濤.幾種除草劑防治水稻直播田稗草的藥效及安全性[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5):150-153,156.
[24] 陳世國,強勝.生物除草劑研究與開發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趨勢[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5,31(5):770-779.
[25] 張一賓.再議當前新農藥創制[J].農藥,2018,57(1):1-2.
作者簡介 桓寶林(1989—),男,陜西咸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雜草抗藥性。*通信作者,講師,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植物病理學、微生物學及微生物與抗藥性相關性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