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科研育人成為高等院校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途徑,是深化科教興國戰略、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文章在科研育人的視域下,圍繞新時代高等院校的育人使命,結合藥學專業教育的實際需要,探討科研活動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性和實現途徑。通過闡述新時代高等院校科研育人的價值機理以及思政教育貫徹育人理念的現實意義,探索科研育人視域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優化路徑,以期為高等院校構建“科研+思政”的育人模式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關鍵詞:高等院校;科研育人;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9-0051-04
隨著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的形成,新時期的高等院校教育強調聚焦“立德樹人”理念,深入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將科研活動和思政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載體。在科研育人視域下,發揮思政教育價值引領的功能屬性,以科研活動為載體拓展思政教育實踐,提升師生科研素養,夯實學生的思想認知基礎,注重學生的能力發展,涵養師生的遠大理想,塑造學生的政治素養、思想作風,發展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創新型復合人才,延伸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提升思政教育質量。
一、科研育人的內涵
在大思政背景下,科研育人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深化教育改革、驅動“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著力點。[1]科研育人即教育者通過組織受教育者參加課內形式或者課外形式的集體性科學研究活動,如科研競賽、學術會議與研討會、科研實習與交流項目等,塑造其思想形態,涵養其道德品質。[2]其實質是利用科研活動的教育功能,通過科研理想教育鑄就學生的志向與理想,通過科學道德教育奠定其行為規范,以科學精神教育強化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同時通過科研方法幫助學生提升實踐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科研育人既響應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培養高水平人才的號召,也是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的具體實踐。有效的科研育人應當以完善的科研環境和學術生態為前提,同時強調教師在科研中的育人職責,通過系統性的理論與實踐教育,形成有利于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使師生在有效的、深層次的科研實踐過程中,在提升科研效能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價值共識,拓展科研育人的深度和廣度,進而塑造學生思想形態、涵養學生道德品質。
二、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貫徹科研育人理念的現實意義
在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的進程中,將思政教育與科研育人理念相結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驅動“科技強國”建設的有效舉措,其意義如下。
(一)有助于提升思政育人質效
科學研究活動具有嚴謹周密的特點,要求相關參與者應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和學術能力,使其得以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長期研究探索過程中形成求真務實、嚴謹靈活的思維方式,豐富學生科學研究經歷,培養學生形成嚴謹的學術研究態度,全面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教育者在遵循思政教育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學術研究能力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將思政教育理念與價值內涵和科研活動相融合,構建全方位協同育人的教育格局,給予學生更多引導與支持,共同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此外,學生在對科研項目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可以及時了解社會發展狀況,掌握其發展趨勢,從而積極探索契合社會發展實際的有效對策,實現對學生的國情教育,將其作為豐富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組織方式和實施路徑,強化思政教育的實效性。[3]
(二)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
“科研育人”作為新時期促進教育現代化發展和培養高素質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徑,融合科研育人理念的思政教育活動,其育人的針對性和內涵的豐富性更為凸出,有助于培養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專業知識扎實的高質量人才。[4]“大思政課”格局下的思政教育不再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和灌輸,更加注重對思政教育的過程和教育效果的評價。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教育者通過系統科學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專業素養進行全方位評價,以此了解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狀況,教育者在滿足教育需要和科研需求的基礎上,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設計契合自身專業發展需求和學生成長需要的針對性科學研究活動,為思政教育提供專業化的教育平臺,拓展思政教育組織形式,拓寬課題研究途徑,提升學生科研水平,強化學生的批判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有助于強化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
科學研究活動是一項具有較高難度、回報周期長的探索性實踐活動,對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和學術研究態度具有獨特的現實意義。為了深化思政教育“理論+實踐”的教育模式,強化思政教育的現實性和實踐性屬性,教育者以科學研究活動為載體,在教育中貫徹科研育人理念,整合思政教育與科研活動的融合點,把思政教育的知識點作為研究項目,使學生在高層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獲得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同時,加強自身理論修養和道德觀念,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可和理解。
三、科研育人視域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優化路徑
(一)加強思政教育科研團隊建設
2015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中指出要實施“教學科研團隊擇優支持計劃”。[5]思政教育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其教學內容注重時效性,需要教育者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以團隊協作的形式,引導學生對行業前沿、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逐步破解學生的學習困惑,全方面促進學生快速成長,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教學效果。加強思政教育科研團隊建設,一方面,需要教育者圍繞院校教育目標和人才培養定位,優化和完善思政教育科研團隊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更好地把握好隊伍的發展方向,引導思政教育科研團隊成員向專業方向聚集,實現由點及面的全方位發展。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管理者應加強對思政教育科研團隊帶頭人的培養和管理。作為思政教育科研團隊的核心與靈魂,帶頭人應具有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的職能,在選擇帶頭人時,應盡量選擇具備較高政治覺悟、嚴謹的治學精神、扎實的專業素養、創新意識以及凝聚力和號召力較強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使之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集體作用,團結和領導學生進行教育、科研工作,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研究前沿知識和學科發展方向。[6]
(二)塑造思政科研精神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全面建設“大思政課”創新育人格局,是當前我國發展教育和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普遍要求。在實施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融合“科研育人”理念,以科研活動為載體,堅持立德樹人與創新育人的統一,將育才與育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思政科研精神,實現思政科研精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過程。[7]
基于科研育人理念,結合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實際,從科研選題、資料收集、科研進程、科研評價四方面,探究如何整合“大思政”與“科研育人”,進而培塑學生的思政科研精神。
1. 優化科研選題
在優化科研選題環節,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國家重大戰略問題、“卡脖子”瓶頸問題、社會熱點話題等內容,確定科研活動的主攻方向,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特色研究目標,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路徑。在藥學專業教育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是學生思政教育的指導者,也是學生專業成長的助推者。一方面,在培養學生設計與藥學專業緊密結合的科研選題時,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加強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藥學專業為例,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圍繞“新藥研發”“藥品安全與效用”“藥物治療的社會倫理”等主題設計科研選題。這些選題不僅涉及藥學專業的核心內容,也與國家發展、社會需求和倫理道德緊密相關。通過參與這些科研項目,學生可以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入理解藥學研究在促進人類健康、保障藥品安全等方面的社會責任和倫理考量。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感知自《“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臺后大眾健康理念的轉變,深化學生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以及“病有所防、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解和思考,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發展需求的社會責任感。
2. 搜集科研資料
在搜集科研資料環節,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圍繞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四個自信”、科研自信等方面搜集、查閱、分析、匯報文獻資料,使學生形成科學嚴謹的研究態度,堅定學生的科學自信。倡導學生關注藥學研究在實際應用中的倫理問題,如健康用藥、患者權益保護等,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保證科研創新的同時,確保科研活動的合法性。[8]通過組織學術講座、研討會等形式,邀請藥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分享藥物研發的最新進展和考量,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激發學生對科研倫理的深刻理解和自主探索。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將“四個自信”融入藥學科研中,鼓勵學生自信地運用專業知識服務于國家健康事業,自信地面對科研挑戰和困難,通過實際行動展現新時代藥學專業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 進行科研活動
在科研進程環節,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工匠精神、專注精神、精益求精精神、創新精神、求實精神等為價值引導,引領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多樣化的科學研究探討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強化學生的科研素養。[9]
4. 開展科研評價
在科研評價環節,應遵循“立德樹人”和“科研育人”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對科研過程實踐的多元評價,既要關注科研成果,還要關注科研成果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服務影響,以及學生在科研過程中體現的思想意識、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等要素,將思政要素引入科研評價全過程,凝練出“思政科研精神”,實現科研育人與思政育人的全面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育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10]
科研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有效方式,也是實現高等院校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途徑,為高等院校培養“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的創新型人才提供新的路徑選擇。[11]基于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實踐中應注重發揮科研育人“育德”的優勢,通過精心設計科研選題、引導資料搜集和分析、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倫理意識,可以有效地促進藥學專業學生在專業學習和思政教育中取得均衡發展,為培養德才兼備的藥學專業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實現“育才”與“育德”的同向發展。[12]
四、結語
本研究從科研育人的視域出發,探討了新時代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揭示了科研活動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性及相互促進作用。研究表明,將科研育人理念融入思政教育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術能力,還能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通過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實踐能力及社會責任感,強化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這一探索為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創新的路徑,體現了科研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論價值。在實際應用方面,本研究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通過整合科研與思政教育,本研究為高等院校在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新型復合人才方面提供了具體操作路徑,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和學術能力方面的協調提升。實施這一模式將有效推動高等院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與前人的研究相比,本研究在實踐層面有所創新,強調了科研育人理念在思政教育中的深度融合,豐富了“大思政課”教育模式的內涵。同時,研究結合了藥學專業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將科研活動與思政教育結合的具體方法和實踐路徑,為學科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章主要聚焦于藥學專業,尚未對其他學科的應用情況展開探討。未來的研究可以在不同學科領域中進行拓展和驗證,探索更加多元化和系統化的“科研+思政”育人模式。此外,如何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此類教育模式,以及如何在具體實踐中進一步提升其效果,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通過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科研育人視域下的思政教育模式將更加成熟,成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關鍵環節,為新時代培養更多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蔣婷婷,于清海,李鵬. 以“四講四有”將思政育人貫穿于科研育人始終: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J].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20(03):95-98.
[2] 劉進. “教學+實踐+科研”的思政教育育人模式的綜合改革探索:以西安思源學院為例[J]. 勞動保障世界,2019(11):55+57.
[3] 李曉菡,高源,馬勝超,等. 醫學研究生“思政+科研+教學+創業”四維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寧夏醫科大學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22,8(16):17-20.
[4] 吳績,楊達. 新文科“教學—科研”互構式課程思政形塑教學法:基于《國際戰略學》課程實踐[J]. 漢字文化,2022(14):50-52.
[5] 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EB/OL]. (2015-07-30)[2024-1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6] 盧曉琴. “四有+四化”推動科研院所思政工作走深走實: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案例研究[J]. 中國有色金屬,2022(11):68-69.
[7] 閆琳. 高站位引領思政育人方向 真思考探索課程改革樣態: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暨第五屆全國德育教科研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高級研修班線上研修活動紀實[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5):2+101.
[8] 李大健,湯瑤,鄧紅梅. 以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成果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J]. 思想教育研究,2021(02):100-104.
[9] 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EB/OL]. (2020-02-07)[2024-12-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
[10] 鄭又賢. 扎實深厚的科研能力是高校思政課 教師的必備素質[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6):78-83.
[11] 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EB/OL]. (2015-07-30)[2024-12-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12]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EB/OL]. (2019-08-14)[2024-12-05].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25326.htm.
(薦稿人:王洪車,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連云港中醫藥分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牛雪璐)
基金項目:2021年度江蘇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基于事物發展規律下醫學類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內涵和發展路徑探究”(項目編號:2021SJA2493)。
作者簡介:王晶(1985—) ,女,碩士,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藥學部學生工作辦公室專職輔導員,助理研究員, 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管理;韓婷婷(1981—), 女 ,碩士,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藥學部學生工作辦公室專職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李梓源(1989—), 男 ,碩士,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藥學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管理、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