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旨在深入探究高校俄語教學中有效實施課程思政的策略,通過語言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培養出既具備扎實俄語語言技能又擁有良好思想政治素養的復合型人才。文章采用文獻綜述法,梳理國內外關于課程思政與俄語教學融合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研究發現,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不夠深入,缺乏將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俄語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學資源方面,針對俄語專業的思政案例和素材相對匱乏;教學方法上,側重于傳統講授,缺乏互動性和創新性,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師對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識及其實施能力;二是創新教學方法,采用情境模擬、角色扮演、項目式學習等多元化教學手段,增強教學互動性和實效性;三是構建評價體系,將思政教育成效納入學生評價體系,形成正向激勵機制。以期為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俄語人才貢獻力量。
關鍵詞:高等院校;俄語教學;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9-0128-04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俄語作為連接中俄兩國的重要語言工具,其教學工作在高校教育中承載著促進文化交流、深化國際合作的重要使命。近年來,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深入推廣,如何在專業語言教學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教育界廣泛關注的議題。文章旨在探討高校俄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策略,通過梳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與實踐案例,分析當前俄語教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旨在提出一套既符合俄語學科特點又能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策略體系。梳理相關文獻發現,已有研究多聚焦于課程思政的內涵、意義及實施路徑,而針對俄語這一具體語種的深入研究尚顯不足。因此,文章力求在此領域做出有益的探索與補充,為高校俄語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與方向。
一、高等院校俄語課程思政的價值
大學俄語課程的建設將反映擴大教育職能和加強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大學俄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建設,對支持未來階段教育工作的穩步推進和教育效應的深化,實現俄語教育工作的順利推進,為新時期學生俄語課程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進一步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環境,加快俄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育價值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開始注重課程思政教學方面發展,對于高等院校俄語教學也是如此。通過加強俄語課程思政教學,他們能夠在俄語課程的實踐中堅持積極參與、科學實踐和大膽創新的中心思想,以便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提高自己。[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思政課程來確定學習俄語的重要性,增強思政意識,保持對俄語學習的長期積極態度,避免因學習困難而放棄俄語課程。還可以利用課程建設和政治教育體系,幫助學生重新建立良好的學習信心。
(二)社會價值
課程的本質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影響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幫助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發展,避免學生追求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在此背景下,俄語教學大綱從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角度出發,努力提高學生的智力和政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能夠更好地在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的基礎上,積極增強自身的勞動實踐意識,進而通過俄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文化和道德素質。[2]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有必要利用俄語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有效聯系,使學生能夠發展思想政治學習的既定概念以及俄語專業知識的應用。俄語專業內容一旦在工作中觸及,則可以喚醒學生自我意識中的思想政治內容,更好地幫助學生走上人生的道路,積極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
二、在高校俄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現代教育要求符合文化自信
在高等學校實施俄語課程的框架內,課程思政是對文化自信的現代教育要求。大學俄語學習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學生將與俄羅斯文化有廣泛的接觸,學習過程中逐漸完善的現象,理解并掌握中俄文化的問題。高等院校俄語教學的學生與其他西方文化接觸,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到文化不確定性的影響,這反過來又挑戰了中國傳統文化,降低了對學習的興趣。俄語融入高校課程,注重俄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不僅注重傳統的教育教學文化,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正確的價值觀起著積極的作用。
(二)符合學生成長規律
高等院校中俄語是一門專業課,在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提高學生的教育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诙碚Z的高等教育教學從文化到語言成為一個完整的敘事,包括文學作品等。這些內容都是積極的,但在高校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課堂教材外,還有廣泛的學習來源,通常通過網絡等渠道收集和整理相關信息,在信息收集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接觸一些不良文化和思潮,影響學生的生活和價值觀。俄語課程整合到高校教學中,強調滲透傳統文化,考查學生文化,在教學過程中對應學生的學習課程,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的過程中有所區別,對學生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高校俄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資質,提高教師的能力
建立高于平均水平的政治素質,卓越的操作能力和高教育水平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是大學建設的基本工作。首先,加深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通過對大學俄語教師的專題培訓,有效地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識,使教師具有扎實的育人觀念,堅持教學與教育的統一,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領導者和引導者。其次,要加強教師的思維能力。通過教學研討會、教學研究、集中備課等,培養教師的能力。在教授大學俄語知識的同時,提高研究課程要素的能力,精進了課程思政的教學藝術,始終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保持同一方向,并能夠在課堂上和課堂外的任何地方履行教育職責。最后,教師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學科能力、教學能力、學歷和信息能力,能夠感染學生的個性魅力和知識水平,實現教學和思政教學的統一。[3]
(二)闡述俄羅斯歷史文化,側重于課程
大學俄語教學的教師通常在俄語基本解釋的基礎上介紹俄羅斯歷史文化發展,以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提高對俄羅斯文化的理解和興趣。俄羅斯歷史的教師還應該在思想和政治課程中進行良好的教學和指導,鼓勵學生從俄羅斯歷史和中國歷史,俄羅斯語言文化和中國語言文化中進行比較,幫助學生了解文化,并通過問題指導了解文化,以實現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大學俄語教學中俄語解釋的第一課原則上從屬于印度-歐洲斯拉夫語言的俄語開始,逐步解釋俄語的發展歷史,介紹俄語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以建立學生對俄語的理解。教師應該同時介紹俄羅斯的歷史,但也要完成課程思政教學工作,例如,教師可以繼續帶領學生先了解漢語,從而更好地學習其他語言和文化,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收集相關的學習資料。上述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確實是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手段。大學生對于俄羅斯文化,則有一種新奇的感覺,自然會引發文化對比。通過比較中國歷史和俄羅斯歷史,幫助學生更多地了解文化,感受漢語的深度和俄語文化的特殊性,從文化的角度對兩者進行合理比較。例如大學俄語中“俄羅斯歷史”部分,俄羅斯一千多年的歷史上,只有兩個王朝。一個是留里克王朝,另一個是羅曼諾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而中國一共經歷了二十四個朝代。在講述專業知識點的同時,對比中俄歷史,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教師的情緒感染和語言描述能讓學生熱血沸騰,產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愿意為這片熱土奉獻全部力量的激情。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反映課程思政的教育價值。
(三)注重文學作品的分析和課程思政的實施
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圍繞文學作品開展課程思政,學生也積極收集相關人物的歷史資料,并以了解這些人在世界歷史、文學史上的故事,從文化差異的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文化教育方法實施積極的課程思維,培養學生正確對待文學作品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大學俄語教學一般引用文學,包括學生熟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作品,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對文學作品和知識的講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俄語的學習,人物作為一部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作者通過描其行為舉止推動劇情的發展。一部優秀文學作品都有一些讓讀者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在眾多的人物形象刻畫中,對于“英雄”的概念在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精神內核,但總的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都圍繞著“非凡”展開說明?!胺欠病边@個詞作為一個具有很強人文精神屬性的詞匯,詞典的解釋為“出色的,突出的”從中可以窺見英雄在人們心中的意義:英雄是才能勇武過人的人;是無私忘我、不避艱險,為人民利益而英勇奮斗的人;是出色的,具有犧牲精神的人。保爾·柯察金是蘇聯作家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其“頑強的毅力、鋼鐵般的意志和永不屈服的精神”被人們所熟知。保爾有著善惡分明、敢于斗爭,一輩子都在為正義和祖國而燃燒生命的保爾精神,保爾精神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不斷奮斗。保爾·柯察金是勇于斗爭、善惡分明的。從第一章開始,作者就開始描述保爾·柯察金與生活斗爭;后來,他與霸占家鄉的敵人斗爭,在朱赫來的指導下,他踏上戰場,與真正的敵人進行戰斗。最后,他與人生進行博弈,在病床上與病魔斗爭。回顧保爾的一生,他一直都在斗爭著、戰斗著。他是一個不斷戰斗、不屈不撓的英雄。保爾在與“人”“侵略者”“理想”作斗爭。首先是與人的斗爭。保爾的一生處于革命時期,而革命時期社會動蕩自然就會人心不古,人的復雜性被更加露骨地體現出來。從本書第一章開始剛踏入社會的保爾就開始了與形形色色的人做斗爭。其次就是與侵略者的斗爭。從第一部第二章開始到第一部結束,家園被反復易手,侵略者的殘酷暴行使保爾的斗爭更加尖銳,也更加驚心動魄:藏槍事件、大牢脫險、東征西戰……而他也在一次次的危機甚至死亡威脅下逐漸成長,對于斗爭也形成了更多正確的認識,于是他拿起武器捍衛自己的國家,保爾一直與侵略者斗爭。最后是與“理想”的斗爭。第二部開始直到小說結束則是對于自己的斗爭,本書的精華看點并不在于激動人心的戰斗場面描寫,甚至戰斗場面幾乎是作為“過場動畫”于一種背景而存在。本書的看點在于豐富的人物形象下各有特色、深刻多樣的人物描寫。在人生這個大熔爐里,保爾最終百煉成鋼,成為一名真正的英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對俄語的理解和學習并不透徹,存在一定的疑問,教師應指導和欣賞好的文學作品,使學生感受學習過程中的文化差異和共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豐富內容的理解。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和教學活動的實施是教育教學的重點,也是高等院校俄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長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課程指導和滲透工作。
(四)將具體項目納入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
在高等院校的俄語教學中,教師通常利用特殊的節日,活動等機會進行文化講座,以提高學生對俄語的興趣。結合具體項目,教師還可以開展積極的課程,使節日活動的內容和對比,為學生找到差異,幫助學生正確處理文化屬性,以實現課程的教育發展目標。俄語高等教育將讓學生接觸到許多項目,如俄羅斯套娃,每個項目對學生來說都非常有幫助,是學習俄語和提高學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在學習俄羅斯套娃等具體的俄羅斯項目時,讓教師思考和政治工作融入課程,如中國傳統瓷器和茶葉等,并做好項目內容。[4]以茶葉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掌握俄語中茶的詞匯和理解,了解茶葉如何通過貿易手段進入俄羅斯,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和俄語文化中的茶葉,同時讓學生學習俄語豐富學生的俄中交流知識,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待學生,實現以項目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
(五)發揮媒體整合機制的作用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多高等院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加入新媒體元素,使整個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傳統的課堂教學由于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化,學生對枯燥乏味的俄語課堂提不起興趣,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俄語課程學習積極性。通過借助新媒體平臺,進一步豐富俄語課程,新媒體平臺具有傳統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第一,靈活性。靈活性不僅體現在時間上的靈活,同樣體現在空間上的靈活,大學生可以隨時借助新媒體平臺回放俄語課程,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標,也可以選擇在教室、寢室或者家里面進行回放,這對于學生而言十分便捷。第二,廣泛性。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俄語課程教學內容的廣泛,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俄語教師只會借助俄語課本講解,講解的范圍非常具有局限性,整個內容非常單一化,通過新媒體平臺加入更多關于俄語教學新內容,提高了學生學習俄語的欲望;[5]另一方面是視野廣泛化,通過新媒體平臺進一步拓展學生了解俄語課程的視野,使學生的視野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放眼于更廣的天地,這不僅提高了大學生俄語的應用能力,而且也促進了高等院校俄語教學事業蓬勃發展。
四、結語
整合大學俄語教學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了解課程思政的本質與課程思政的多元結構,應用課程思政的顯現和相關組合方法,重點關注大學俄語的教學特點。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增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提高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師素質,還要充分利用學生容易接受的課程思政要素,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充分參與,使他們既能學好專業知識,又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質,進而能夠承擔國家重建的偉大任務,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社會主義的繼承者,實現自身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藺金鳳,王海珍. “用外語課堂講好中國故事”課程建設及能力培養探究:基礎俄語課程思政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22(22):29-32.
[2] 張潤. 高校俄語專業《俄語泛讀》課程思政改革探索與實踐[J]. 黑河學院學報,2022,14(12):106-108.
[3] 王西茜. 高校外語教育中“課程思政”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高校俄語課程為例[J]. 才智,2021(34):56-59.
[4] 楊麗新. 中級俄語課程思政改革對課堂教學的影響分析[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06):62-64.
[5] 王婷,謝夏明,譚長銀. 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專業課程的困境與實現路徑[J]. 高教學刊,2023,9(15):13-16.
(薦稿人:陸向鵬,伊犁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若琂)
基金項目:伊犁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發展研究院開放課題重點項目成果(項目編號:YDYL2020YB00)。
作者簡介:蘇成貴(1971—),男,碩士,伊犁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俄羅斯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