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人才的培養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海南省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培訓班對民族地區人才的培養和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復興發揮了積極作用。結合民族鄉村的地方特點和特色,將民族文化融入農業現代化發展中,開設滿足鄉村群眾能力提升的教育課程,提升村民參與現代化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持續為鄉村發展培養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人才。為鄉村振興培養所需人才,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培養鄉村人才,逐步建立既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又能將優秀民族文化融入現代化的終身學習機制,為未來實現學習型社會的目標打好基礎。
關鍵詞:鄉村振興;民族文化;社會教育;鄉村人才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5)02-0013-04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到“加強規劃引導、典型示范,挖掘培養鄉土文化本土人才”以及“大力推動農村地區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1]。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2]。如何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實現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以及在中華優秀文化傳承過程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路徑探討得到重視和思考。
社會教育是一種通過開展各類文化和生活知識的教育活動來提升人民群眾能力的教育活動。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為解決中國農村經濟日益衰弱的困局,一批以晏陽初和梁漱溟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希望通過探索和實驗尋求拯救農村乃至中國的方法,在我國中東部廣大地區展開了一場改良的鄉村建設運動[3]。為了通過社會改良實現鄉村建設的目的,以晏陽初為代表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主持定縣實驗區的“定縣模式”和以梁漱溟為代表的山東鄒平鄉村建設研究院主持的鄒平實驗區“鄒平模式”,都曾經組織開展過社會教育活動。抗戰時期,我國西南民族地區也曾開展過社會教育,包括識字掃盲、開展職業技術培訓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等教育內容,對于推動文化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支持抗戰都發揮了重要作用[4]。社會教育具有靈活性和廣泛性的特點。相關單位可以根據村民個人發展和鄉村振興需求開展內容豐富的社會教育活動。社會教育沒有學歷門檻限制,有需求的村民都有機會參與,這也體現了社會教育廣泛性的特點。2008年開始,海南省9個民族縣市相繼以海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的社會教育形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民族非遺文化傳承人,在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上取得成效,也為培養海南民族地區鄉村產業人才發揮了一定的助力作用。
一、海南L縣開展“海南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培訓課程”
L縣地處海南島的東南部,東邊面向南海,南邊與三亞市相鄰,西邊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相接,北與萬寧市和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相連,轄2個鄉9個鎮。L縣的民族構成主要是漢族、黎族和苗族。根據調查,L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6大項35小項,其中民間文學13項、民間音樂5項、民間舞蹈5項、傳統技藝7項、民俗4項、傳統醫藥1項。L縣政府相關部門組織開展了國家級、省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申報工作,通過評審,南海珍珠養殖技藝、黎族藤編技藝、加茂方言(賽)長調、疍家調、陵水酸粉、黎族紡染織繡技藝、錢鈴雙刀舞等7項已被評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黎族手工藝藤編非遺培訓班,推動藤編文化的生產性保護
改革開放之前,自制手工藝品在黎族地區非常常見。在商品經濟還沒有進入黎族地區之前,黎族人民幾乎一切生活用度都要自給自足。長期以來黎族擁有非常優秀的手工藝傳統,從服裝到生活各種用具都可以依靠手工技藝制作完成。黎族傳統手工藝品種類繁多,例如藤編、竹編、制陶、織錦等,制作材料來源于自然,實用又環保。黎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能夠繼續保留在鄉村被黎族人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卻不是很多,傳承面臨嚴重斷層,而隨著近十年政府對非遺文化保護宣傳和教育工作的持續推進,黎族對非遺文化保護的意識有了很大的提升。2016年L縣民族事務局委托藤編公司舉辦藤編培訓工作,培訓安排在BH鎮JC村委會舉辦。BH鎮配合縣民族事務局在BH鎮中學舉辦為期10天的民族八音器培訓班。BH鎮政府加大宣傳力度,號召黎族同胞積極參與,根據黎族村民自身興趣選擇參加二胡、嗩吶、揚琴、秦琴、笛子等五種樂器的學習。培訓活動主辦方聘請了八音演奏教師親自為學員示范、演練,講解八音音符原理、擊鼓基本節奏、動作等相關原理,同時結合歌曲節奏要求學員進行演練。政府號召要積極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并組織“八音”非遺培訓課程,讓村民參與保護意識得到很大提升。2016年至今,L縣幾乎每年都會舉辦“八音樂”培訓活動。
(二)“非遺培訓班”短期培訓對鄉村人才培育的優勢和不足
“非遺培訓班”屬于社會教育,是政府培養少數民族文化產業人才和傳承非遺文化的主要方式。目前,海南省民族地區開展的“非遺培訓班”只針對某一項或幾項民族文化事項開展知識學習和技能培訓,體現培訓課程的針對性和專業性的特點。具體來看,“非遺培訓班”在鄉村人才培育工作中的優勢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第一,由政府相關部門聘請當地較有資歷的文化培訓公司或者當地相關領域的企業負責課程培訓服務,公司或企業根據培訓需求整合師資力量;第二,培訓公司或企業可以根據培訓需求設計相關培訓課程和制訂培訓計劃,讓整個培訓實施過程管理有序,進一步提升培訓效果;第三,通過“非遺培訓班”的課程學習,黎族村民對黎族文化有了認識,不僅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也增強了傳承使命;第四,民族傳統文化與產業結合意識有所增強。目前,L縣政府的相關部門已經連續多年開展“非遺短期培訓班”活動,提供了多次學習非遺文化的課程機會,這對學員掌握非遺文化知識和提升技能起到一定的鞏固效果。培訓課程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以下四點:第一,對于組織非遺培訓活動的政府相關單位,未來能否持續開展培訓課程存在不確定性因素,無法保障培訓工作未來是否持續開展;第二,培訓活動時間短,一般只開設針對某一項非遺文化的知識或技能的短期培訓,短則幾日,最長不超過一個月,學習成果鞏固欠佳;第三,師資來源單一,未來可加強與高等院校和民族文化社團、組織的合作;第四,學習內容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技能培訓上,缺少系統性把握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內容。
總之,海南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多種非遺文化培訓的社會教育活動,有助于增強海南少數民族同胞對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意識與能力,激發少數民族同胞將民族文化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意識,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培養發揮了助力作用。
二、建立民族文化傳承融入鄉村人才培養機制的路徑
將結合民族文化特色的社會教育融入鄉村人才培養機制,有利于鄉土文化本土人才的培養。具體來看,可以通過建立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社會教育體系,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以及設立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模式等路徑來實現。
(一)建立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社會教育課程體系
現代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使我國少數民族面臨傳統文化消失的困境。通過鄉村振興可以保存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多樣性。只有在鄉村保留并新生其特色文化,多樣的民族文化才會體現其實質的內容。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將知識和技能培訓所得融入鄉村生活,激發基層少數民族自主參與的積極性,使其能力得到提升,能積極參與鄉村社區建設。這不僅豐富了鄉村生活,還可以激發村民挖掘自身民族文化的熱情,主動參與傳統文化學習,弘揚傳統民族文化。教育機構的課程設計,總會預先制定知識或能力指標。學習者通過課程學習掌握必備的生存技能,可以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活動。我國民族鄉村教育體系同樣也要滿足和保障村民的生存需求,提升其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少數民族存在的本質就是一種價值,千百年來他們累積了豐富多樣的生活知識,如果這些知識應用在現代生活,那么就可以被視為是現代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表現在各民族的生活形態、精神價值、文學藝術、傳統技藝、價值觀和世界觀等方面。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如果通過教育實踐重新建構起來,那么這種實踐也是極為難得和寶貴的。將民族文化融入教學課程設計,課程學習內容可以包含民族語言、民族歷史、民族文學、神話傳說、信仰祭祀、傳統生計活動、傳統倫理價值等。通過系統學習過程,村民將對民族文化知識有更全面的掌握。
(二)民族文化融入課程體系促進鄉村產業發展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少數民族依據所居住的自然環境與資源特征,千百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點的生活方式和知識體系。民族文化的知識體系可從文化整體角度剖析,包括神話、傳說、儀式、舞蹈、歌謠、信仰、禁忌、道德、倫理、價值、社會組織等。這些有形或無形的文化,均可搭配民族教育的系統進行傳遞,作為當今鄉村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文化資源來挖掘。通過課程學習,讓少數民族掌握民族文化知識,有意識地引導其在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中發現創意和設計的靈感,讓帶有民族文化屬性的多種設計和創意成為現實。將少數民族豐富多樣的傳統知識和技能,在現代教育體制的文化模式中再生,并兼容傳統與現代的優點。民族文化是發展民族鄉村產業的重要資源。民族文化與鄉村產業融合可以創造無限可能,少數民族豐富的民族文化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創意食糧。文化融合鄉村產業制造的產品向消費者傳遞民族文化內涵,運用多種符號表現民族歷史文化的信息,強化了鄉村主體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傳承使命。當然,少數民族文化“創造性”的產業轉化要從少數民族文化的自身發展出發,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基因與傳統文化,符合其發展演變的軌跡與規律,還要按照當今時代的需求與現實社會的標準,尋找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社會形態并參與文化生產[5]。將傳統技藝結合現代工藝發展,通過整合自然和文化資源,拓展特色文化產業,讓群眾實現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三)設立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學習型社會
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指出,“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盵6]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7]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居于鄉村的人們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快速變化,必然需要不斷擴充適應現代化發展的知識儲備以提升市場競爭力。美國知名教育學者羅伯特認為,學習型社會基于日益增加的自由時間和快速的變化兩個因素,快速的變化要求人們不斷學習,閑暇時間使學習成為可能[8]。農民的勞動時間有農閑和農忙之分,農閑時間可用于開展各類利于農民現代生活所需知識的學習活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復振中將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而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模式為我國少數民族鄉村社區培養人才,成功輔助我國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工作全面開展。鄉村振興需要鄉村人才,逐步建立既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又能將優秀民族文化融入農業現代化中的終身學習機制,“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模式為少數民族提供了終身學習環境,具有系統性培養促進民族文化發展和民族文化創新的人才優勢。
三、結束語
海南省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培訓班對民族地區人才的培養和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復振工作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民族文化與產業融合,實現民族生產性保護提供參考與經驗。海南省結合民族鄉村的地方優勢和特色,將民族文化融入現代化發展之中,開設滿足鄉村群眾能力提升的教育課程,提升村民參與現代化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持續為鄉村培養有利于民族文化發展,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民族鄉村社會教育以村民為主體,培養鄉村在地人才,將優秀的民族文化貫穿在社會教育之中,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和文化振興。“人”是鄉村主體,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少數民族同胞的參與,加強少數民族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認知和了解?!皩W”是創造教育環境,通過社會教育學習民族傳統文化、掌握適應社會發展的相關知識,培養現代化少數民族人才,有效促進民族地區鄉村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推動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爱a”是鄉村產業,民族傳統文化可以作為鄉村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文化資源,在產業化發展中實現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簡而言之,為鄉村振興培養所需人才,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培養鄉村人才,使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和引領者,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推動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4-05-26].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3]" "《農村社會學》編寫組.農村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5.
[4]" "杜俊華,任婷.全面抗戰時期西南民族地區的社會教育[J].貴州民族研究,2022(3):187-192.
[5]" "畢曼,萬利.“場”的生成:少數民族文化的產業轉化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24-30.
[6]"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08-08-01)[2024-04-11].https://www.gov.cn/test/2008-08/01/content_1061490_7.htm.
[7]"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4-04-17].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8]" "羅伯特·赫欽斯.學習型社會[M].林曾,李德雄,蔣亞麗,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69.
【責任編輯"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