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公費師范生是鄉村教師的重要來源,為鄉村教育發展、鄉村振興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深度訪談、問卷調查和政策分析基礎上發現地方公費師范生教育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境有:學生對教師職業定位不清晰、職業認同感較低;學生在校學習內驅力不足、職業發展受限;培養方案缺少“地方性”,職業自我效能感差;職前需求、職后發展缺少系統規劃等。綜合訪談結果和目前國家政策提出了公費師范生本研銜接,提高職業勝任力;培養鄉村教育情懷,增強職業榮譽感;教育體系擴充,提升公費師范生職業幸福感;完善高校-地方政府-鄉村中小學協同育人機制,增強職業發展力等對象,以期引導地方公費師范生扎根鄉村,培養有發展潛力的高水平鄉村中小學教師。
關鍵詞:地方公費師范生;中小學教師培養;職業勝任力;職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0"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3343(2025)01-0067-04
鄉村振興,教育先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高質量的鄉村教育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塑造良好的鄉村社會文明,為鄉村長遠發展賦能[1],而鄉村教師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2-3]。為解決鄉村中小學教師短缺的問題,我國大力推行地方公費師范教育,這也是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4]。近年來通過公費師范教育培養了大量中小學教師,部分學生到鄉村中小學任教,彌補了鄉村教師學歷和知識結構的不足,提升了鄉村中小學的教學質量,為鄉村振興做出了貢獻。但在訪談和調研中發現部分地方公費師范生存在學習內驅力不足、職業認同感較低、職業自我效能感差等問題。目前大多數地方公費師范生教育仍處于被動適應階段,高校、政府、鄉村中小學等沒有形成合力,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鄉村教育需求。需要有效破解地方公費師范生教育中面臨的困境,引導地方公費師范生扎根鄉村,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一、地方公費師范生教育面臨的困境
2007年,《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發布實施,確定從2007年秋季入學的新生起,在六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完善和推進師范生免費教育意見的通知》“鼓勵支持地方結合實際選擇部分師范院校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為農村中小學和幼兒園培養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骨干教師。”2018年3月28日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將‘免費師范生’改稱為‘公費師范生’,履約任教服務期從10年調整為6年。推進地方積極開展師范生公費教育工作”。現如今,越來越多省份開始公費師范生的培養,致力于為鄉村中小學培養優秀師資。然而在對110名在校公費師范生和55名已畢業公費師范生調研和訪談的過程中發現,目前公費師范生職業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學生對教師職業定位不清晰、職業認同感較低
對公費師范生從教意愿的調研后發現,家庭境遇、他人建議和政策感知等是影響公費師范生從教意愿的外部因素,而個人職業理想、自我認知等是內部影響因素[5]。有57.58%的學生報考地方公費師范生是因為家庭經濟狀況,為了在校期間免除學雜費用。還有23.03%的學生是在家人幫助下做的選擇。有50.30%的學生認為公費師范生政策的吸引力是確保有編有崗。認為教師職業能體現個人價值的占52.12%,愿意為我國的基層教育服務的占51.52%。近半數考生報考公費師范生比較盲目,動機是在讀期間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畢業后能入編,扎根鄉村的意識不強。多數地方公費師范生畢業后愿意在城市中小學任教,即使按約定畢業后到鄉村中小學任教,但協議期滿后也會想辦法調離鄉村中小學,導致鄉村中小學仍存在教師嚴重缺編、教師學歷偏低的問題[6]。
(二)學生在校學習內驅力不足,職業發展受限
相對于非公費師范生,公費師范生畢業后回簽約地任職,協議期內不得報考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沒有就業、考研壓力。有46.06%的學生認為不能考研深造而缺少學習動力;46.78%的學生認為不能考全日制研究生,限制了自身職業的可持續發展。認為自己比非定向本科生缺乏動力的占26.67%;有47.88%的學生認為畢業達到標準即可;有45.45%的學生為實現自身價值而努力學習。51.24%的公費師范生對鄉村振興政策、鄉村基礎教育了解不夠,缺乏深入研究鄉村教育的意愿。為了讓學生更熟悉鄉村教育,很多學校安排公費師范生寒暑假參與三下鄉活動,但實際參與三下鄉活動的僅占調研學生的55.86%。部分學生學習內驅力不足,大一成績較好,而大二、大三成績下滑,導致學業成績高開低走[7]。
(三)培養方案缺少“地方性”,職業自我效能感差
公費師范生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涉及鄉村教育的課程較少,與非公費師范生的人才培養方案差別不大,甚至完全相同,導致學生的知識能力與鄉村具體實踐教學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對55名已畢業工作1—2年的地方公費師范生的調研和訪談中,畢業生的職業與其大學所學專業相符合的占85.45%。76.36%的學生表示到崗后需要重新補充中小學生心理、教育學相關知識,需要因地制宜修改原有的教學方法。這說明針對所屬地的個性化教學及對所屬地的文化回應需要加強。
96.36%的被調研學生就職地區主要集中在鄉鎮,市區的就職人數占3.64%。這說明地方公費定向師范生在基層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服務期滿6年后,有58.17%的學生有繼續從教的意愿,32.73%的學生還不確定,9.10%的學生沒有繼續從教的意愿,主要影響因素與職后的職業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相關。
部分任課教師不了解公費師范生政策,不熟悉鄉村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現狀,授課過程中不能正確引導學生。29.09%的在校公費師范生已經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并付諸實踐,33.33%的學生不清楚如何制定職業生涯規劃,這會影響其后續工作中的職業認同感。因此,在校期間學校和任課教師需加強結合地方公費師范生就業特點的職業發展指導,幫助學生制定個人職業規劃,有助于其就職后較快適應鄉村中小學教學工作。
(四)政府、高校、鄉村中小學對職前需求、職后發展缺少系統規劃
目前還未建立完善的政府、高校、鄉村中小學溝通機制。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與鄉村中小學及當地政府缺乏有效溝通,不能深入了解地方對畢業生知識體系、能力結構的需求、職后發展需求,制訂的人才培養方案、非學歷培訓方案不適合鄉村中小學需求。鄉村中小學及當地政府不了解公費師范生在讀期間的學習情況,沒有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亟須完善政府、高校、鄉村中小學溝通機制,協調配合提升公費師范生人才培養質量[8]。
二、地方公費師范生教育的紓解路徑
為確保公費師范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優化職業環境,提升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引導地方公費師范生扎根農村是關鍵。
(一)本研銜接,提高職業勝任力
無法攻讀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是制約在校公費師范生學習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這一問題,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本研銜接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國辦發〔2024〕27號),指出“本研銜接師范生公費教育的培養目標為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9]。這是我國教師教育的重大政策創新,有效解決了公費師范生學歷提升的現實問題,為地方公費師范生政策調整提供了參考[10]。
(二)培養鄉村教育情懷,增強職業榮譽感
文化回應是地方公費師范生回歸鄉村教育的重要途徑[11]。學校應將公費師范生的鄉村教育情懷培養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環節,人才培養方案中應加大鄉村教育相關課程的比重,如鄉土中國與鄉村教育[12-13]。高校教師應具有鄉村教育情懷,充分了解鄉村振興的政策、鄉村教育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等,加強課程思政中融入鄉村教育情懷的內容,關注國家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定期聘請優秀鄉村教師為在校公費師范生開展講座,形成高校與鄉村中小學雙向賦能,構建鄉村振興與思政育人的模式[14]。引導學生開展鄉村教育的專題活動,如開展鄉村教育實踐成果展、鄉村教育促進創意大賽等。學生在教師帶領下開展鄉村中小學生體質調研、健康教育、體育浸潤、村運會、“科學運動,促進健康”主題黨日等形式多樣的體育與健康促進活動[15],在該過程中學生們充分了解鄉村中小學教育教學現狀,為后續開展教學積累素材和教學經驗。學生的職業發展教育要變被動適應為主動學習、研究鄉村教育,主動參與鄉村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強化學生的地域認同、文化認同。學生畢業后參加由簽約地教育部門組織的統一考試,考試內容包含鄉村教育內容。在讀期間參與鄉村教育社會實踐作為加分項,按成績高低選擇就職單位。
(三)教育體系擴充,提升公費師范生職業幸福感
擴充教育體系,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有機銜接,從學校培養向系統支持發展[16],從階段性培養向長期賦能發展。政府、社會、鄉村中小學校及高校共同配合,建立地方公費師范生職后跟蹤服務機制,定期開展對公費師范生的跟蹤調查,了解公費師范生畢業后的工作情況、職業發展需求,開展面向公費師范生的培訓,提供良好的職后發展支持環境,強化政策的激勵性,構建職后的繼續教育體系,形成針對鄉村中小學教師的精準培育機制,為其職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撐,提高其長期從教的意愿[17-18]。不斷提升公費師范生職業生涯中“知識、能力、素質、責任”四個維度[19],使其適應所屬地的中小學教學工作。提供更多的職后發展機會,如在職研究生、在職進修等,在評獎、職稱評審、名師評審等方面為鄉村教師提供更多名額。面向鄉村中小學教育設立鄉村教育改革專項,吸引鄉村教師開展鄉村教學改革研究,培養鄉村教育家。
(四)完善學校-地方政府-鄉村中小學協同育人機制,增強職業發展力
地方公費師范生教育的初衷是為鄉村中小學培養高水平教師,鄉村中小學對教師的需求是公費師范生努力的方向。由于高校與鄉村中小學缺乏溝通,不了解鄉村中小學對教師的需求,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鄉村中小學教育。培養學校要建立公費師范生管理部門,與生源地政府公費師范生管理部門對接,定期開展公費師范生工作研討會,了解用人單位對公費師范生的職業技能需求,共同定期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參與公費師范教育全過程。
為提升地方高校開展公費師范生培養的積極性,提升公費師范生培養質量,需實行地方公費師范生培養的定期評價機制。完善地方公費師范生培養的評價體系,定期對承擔公費師范教育的高校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與公費師范生的招生指標、辦學經費掛鉤。
總 結
地方公費師范生政策實施以來為鄉村中小學培養了大量師資力量,但為了讓優秀的師資能有長遠發展,在充分考慮個人發展、社會需求和內涵提升等方面,要“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需要政府、社會和中小學及高校為人才后續發展提供政策支撐: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著重地方性和文化認同,加強鄉村教育情懷培養,提升職業效能感。政府和高校提供如本研銜接、職后教育、個人成長等支持環境,提高職后的職業幸福感[20-23],形成具有發展潛力和吸引力的鄉村教師隊伍,賦能鄉村人才振興[24]、教育振興。
參考文獻
[1] 董慧.共生理論視域下鄉村教育助推鄉村振興的困境與路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37(04):21-27.
[2] 王枬,馬瑋岐.新時代鄉村教師身份重構的邏輯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2023,52(04):108-117.
[3] 曾素林,李嬌嬌,侯偉浩,等.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教師激勵的現實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0):40-44.
[4]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完善和推進師范生免費教育意見的通知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報,2012(09):4-5.
[5] 鄒維.公費師范生動態從教意愿的影響因素與引導策略研究[J].教師教育學報,2024(07):1-10.
[6] 王佳鑫,韓艦,張彤.強化師范生履約教育的制度邏輯、現實困境及實踐路徑[J].教師教育論壇,2024,37(07):68-73+97.
[7] 張新亮,石艷,鄭琦,等.公費師范生學業表現的實證研究—基于某部屬師范大學的行政數據[J].教育學報,2023,19(01):165-181.
[8] 謝水琴,陳慶文.公費師范生政策優化及其實施路徑探索[J].高教論壇,2024(03):39-43 +48.
[9]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教育部等部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本研銜接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4(18):9-12.
[10] 馮曉萌.加強本研銜接筑牢強教之基[N].中國財經報,2024-07-04(007).
[11] 許家盤,李如密.文化回應:地方公費師范生回歸鄉土的教育之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25):27-34.
[12] 王夫艷.鄉村教師需要什么樣的鄉土文化知識——基于文化回應教學理論的質性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4,44(10):43-52.
[13] 王莉.地方公費師范生鄉土情懷意蘊及培育路徑[J].河西學院學報,2024,40(03):88-94.
[14] 陳倩,翟輝,趙蕾.“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構建與教學實踐探索——以鄉村規劃系列課程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4,33(03):171-179.
[15] 劉玉倩,余慶,肖海莉,等.以需求為導向的階梯式運動康復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構建與應用[J].河北職業教育,2021,5(04):29-32.
[16] 龍寶新,王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師范生公費教育體系擴充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3,43(22):11-20.
[17] 張曉輝,姚梅林,李慶安.政策滿意度、教師支持對公費師范生職業效能和職業認同的影響:一項縱向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6):50-59.
[18] 謝泉峰,蔣蓉,黃藍紫.關系視域下的公費師范生留鄉任教: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基于S校公費師范生的深度訪談[J].教師教育研究,2022,34(04):86-92.
[19] 王桂清,肖海榮,黃春平,等.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以聊城大學為例[J].山東高等教育,2022,10(05):1-9.
[20] 杜曉利,陳嘉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呼喚城鄉教育的融合共生[J].中國教育學刊,2024(07):39-44.
[21] 陳波涌,李婷.如何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基于對H省39470名鄉村教師的調研[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20(04):75-82.
[22] 鄧濤,白淋微,馮靜瑤,等.“公費師范生”入職后的職業幸福感——基于全國四大地區3400名教師的調查[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3):127-136.
[23] 郭芳.公費師范生培養的“地方性”價值取向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22,34(04):39-44.
[24] 古光甫.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價值追求、現實困境及實施策略[J].河北職業教育,2024,8(02):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