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時代教育改革提出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思政教育貫穿于學生成長的各個階段,而體育課程思政正是實現這一任務的重要途徑。體育課程本身具有極為獨特的思政育人功能,主張通過運動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增強集體意識,最終促進其形成堅韌意志。在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中,既要尊重不同學段的教育特點,又要從系統性出發,使各學段相互銜接,實現課程思政目標的層層遞進、螺旋上升。對此,該文在挖掘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價值的基礎上,探討從課程內容到實施路徑的整合方案。
【關鍵詞】 大中小學教育" 課程思政" 一體化建設" 價值分析"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 G807.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5)08-0152-03
Exploration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Primary Schools,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HU Yaohua
Shanghai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College,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has put forwar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Lide Shuren, requi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run through all stages of students' growth,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is task.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tself has a uniqu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dvocating the the shaping of students' moral qualities through sports, enhancing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ultimately promoting their formation of resilient will. In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primary schools,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it is necessary to respect the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ages, and to start from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so as to connect each stage and achieve the progressive and spiral ri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in the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plan from curriculum content to implementation path.
[Keywords]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Value analysis; Implementation path
在新時代背景下,體育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入對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具有深遠意義。這一體系化的課程思政育人路徑能夠有效解決當前教育中的斷層問題,更好地引導學生將道德品質與社會責任感轉化為實踐行動,真正做到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思政教育在體育教育中的深度滲透提供有力保障。
1" 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思政一體化的時代之需
1994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首次將整體規劃確立為學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標,強調推動各學科、各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協同規劃。2005年,教育部發布《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提出將“有效銜接、分層實施、循序漸進、整體推進”作為思政育人體系的基本要求,并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明確了各階段思政教育的大體內容[1]。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對各學段的教學職能進行了細致界定,形成循序漸進、各有側重的教育體系,倡導各學科協作,增強專業間的協同育人作用。
目前,我國中小學思政協同育人體系已初具規模。2020年發布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指出,課程思政要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中小學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戰略部署,為實現高校與中學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方向。這也說明,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校園教育中的思政育人效果,陸續出臺的新文件一再強調教育年級的連續性,以及各學科協同作用對思政育人的積極作用,進而要求各級教育將工作重心放在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上,最終推動思政育人工作的全方位推進。
2" 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思政一體化的價值指向
一體化絕非各級教育中課程思政元素的簡單累加,而是要在整體性的規則、系統之下進行有序結合,產生“1+1gt;2”的效果。首先是縱向銜接,即基于各學科知識體系,了解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和發展規律,科學設計各學段的課程思政,使各階段課程呈現出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結構,從而實現高效銜接[2]。其次是橫向協同,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科間、機構間的跨界合作,思政教學要突破專業壁壘,保持連貫性與協調性,形成跨學科的協作體系。尤其在價值準則層面,一定要明確各學科的思政目標,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而充分尊重學生三觀形成的階段性規律,幫助學生從小樹立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回歸到體育領域,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思政的縱向銜接要掌握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同時結合體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學生身體發育的客觀規律,以及運動技能的養成規律,促成體格與人格教育齊頭并進。在橫向協同上,體育課程思政也要突破學科界限,與思政課程、其他課程的思政內容以及相關職能部門協同工作,促進思政資源有序整合,最終在體育課程中予以實踐。價值準則強調培養學生的興趣,養成鍛煉習慣,掌握運動技能,以增強體質、培育人格為核心,讓體育課程在各階段逐步銜接并發揮育人作用[3]。基于此,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思政的一體化建設具體價值在于:能夠依據不同學段學生道德認知的漸增性,統籌各學段體育教育教學的差異性、契合度;在體育教學規律基礎上,將體育課程思政作為價值導向;從理念、管理、目標、內容、教師素養及資源平臺等方面進行深入挖掘,使其融入各學段的課程建設;形成縱向貫通、橫向協作、螺旋上升的體育課程思政一體化育人機制。
3" 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思政一體化的實現路徑
3.1" 構建一體化管理機制
課程思政一體化管理機制首先要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角度出發,制訂從中小學到高等院校的課程思政融合發展路徑規劃,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性文件,以及方案、意見等綱領性文件,用以明確總體發展方向,為各相關領域的工作提供指導。而后構建一體化的多級體育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即建立“省級—市級—縣級—中小學”的綜合管理架構,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與高校銜接,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與中小學對接。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確保管理機制的有效性,應由地方政府牽頭,制訂高校至中小學的體育課程思政聯席會議制度,常態化研究工作中的重難點問題,明確各級學校的角色分工及互動流程,形成職責明晰的一體化管理機制。根據實際情況,各級學校也要酌情設立體育課程思政整合工作領導小組,廣泛吸納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參與工作,共同為課程思政工作提供智力支持[4]。
3.2" 凝聚一體化育人共識
體育課程思政的一體化建設需要各級教育的一體化育人共識作為支撐。各方要借助線上、線下多種渠道進行宣傳,圍繞新聞媒體、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建立宣傳矩陣,推廣體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中的優秀案例,進一步擴大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的覆蓋面。當地教育行政機關也要正視一體化的現實需求,深入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界限,進而逐層引導高校、中學、小學從不同層面落實體育課程思政的一體化融合,推動小學至大學全程構建起步步有思政的一體化體育課程教學生態,逐步打造出兼具思政與體育特色的高質量育人體系。
3.3" 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在職業生涯中要明確職責,根據個人的專業發展需求主動學習,使專業成長、主體發展逐漸融入日常生活工作。
其一,完成自學提升。體育教師要夯實自身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還需積極學習相關政策文件,觀摩優質的課程思政示范課,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以全面提升課程思政的教學素養。
其二,依靠朋輩協作。教師應積極參與講座、沙龍、專題培訓等集體培訓活動,促進教師團隊共同備課、設計差異化課堂,并與思政教師交流合作,為體育教師在思政建設中提供相互支持、共同成長的平臺。
其三,以專業引領為導向,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到校授課,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專業指導。教師們可以與專家交流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聽取專家的建議,并將新理念、新反饋融入教學實踐中,推動知識儲備不斷更新,在持續的實踐、反思、總結中完成驗證,最終以個人成長帶動體育課程思政工作高質量發展[5]。
3.4" 打造穩固的協同機制
體育教師不能僅局限于體育學科本身,還需放眼于整體教育生態,積極開展與思政教師及相鄰學段體育教師的跨學科、跨學段合作,共同推進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
其一,要構建跨學科的學習研究合作機制。在社區支持下,可設立與體育學科融合的教學科研基地,形成跨學段的體育教師研究團隊。定期組織課程思政教學備課會、推進會,以便不同學段的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低學段學生在此基礎上可與高學段學生溝通交流,逐步培養一體化的銜接意識。
其二,要加強對不同年齡段體育教師的專業化培養。教育部和全國高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應與體育專業學院合作,創建一體化的師資培訓基地,定期開展綜合訓練和專業研修,以提高中小學體育教師適應綜合教育改革的能力。建議采用結對、跟崗、同課異構等多種方式,推動體育教師在學科建設上的協同發展。
其三,鼓勵高校體育教師跨學段聯合申請共建項目,以課題為載體深入研究體育學科的思政教育。首先需要開展跨層級合作,與多學段教師聯手整合教學資源,最終推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一體化發展。
3.5" 打造一體貫通的評價體系
要深刻領會《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強化成果評估、強化過程評估、挖掘價值評估、強化全面評估”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導向,構建以學生為核心的評估體系[6]。進而在各年級的體育教學中,將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入各階段的學習之中。尤其在課程評估內容方面,初級階段要注重觀察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情緒態度;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的發展水平;而在大學階段則要聚焦學生分析并解決體育學習中的問題的實際能力。在評估方法層面,可采用思維發展檔案袋法、關鍵事件法和評估表等多種方式,將學生的體育道德故事、課堂觀察記錄等放入檔案袋,記錄成長軌跡,為后續評估提供參照。除此之外,為了釋放評估中的主體效能,建議采用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和專家評估相結合的方式,綜合衡量高校的教學效果。后基于評估結果進一步改進教學、優化評價體系,推動體育課程思政一體化的持續發展。
4" 結語
課程思政的一體化演進是極具深度的價值植入,從小學的啟蒙教育到高中的思維拓展,再到大學的思想深化,一條貫穿始終的道德脈絡應不斷延展、交織。面對復雜多樣的教育環境,體育課程思政一體化以細水長流的方式熏陶學生,促成學生身心全面成長,為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注入持續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閆守軒,倪靜天,趙先魁.中小學課程思政一體化的價值意涵、現實境遇與實踐向路[J].教育科學,2024,40(1):50-56.
[2] 位小龍,于方方.學校體育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價值、挑戰與優化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2(2):104-110.
[3] 周翊,范存輝.“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理工類專業課程思政一體化育人模式構建[J].四川輕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9(3):91-100.
[4] 孫忠娟,李花倩,馮佳林.新商科教育中課程思政與專業思政一體化建設路徑探索[J].科技創業月刊,2024,37(6):170-174.
[5] 王曦.新時代大學體育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發展路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1):153-155.
[6] 陸道坤,陳吉鈺.“大思政課”視域中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與課程思政一體化[J].青年學報,2023(4):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