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的淺層、低效問題,基于“教—學—評”一致性,提出了小學數學計劃單內容確定、流程制訂和教學實施的策略,指出要從深學、精教、細評三方面來實施小學數學計劃單式教學。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教師運用計劃單,在課堂中適度退讓,將課堂交給學生,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中適時引導,使自己成為課堂的主導,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適度退讓和適時引導,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思維品質等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劃單;適度退讓;適時引導
作者簡介:王艷(1972—),女,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平涼路小學。
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然而,在當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擔心學生聽不懂、學不會,所以反復不斷地講解。教師過多的講解會擠占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導致學生的學習處于淺層。此外,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教學評價應該同向發力、同頻共振。但是,實際教學中,存在教、學、評之間銜接不緊密的問題,導致評價的促教、促學功能得不到全面的發揮。鑒于此,教師應嘗試實施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數學計劃單式教學。
一、計劃單內容的確定
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和評價反饋是構成學習計劃單的基本要素[1]。基于教學內容確定計劃單學習目標,圍繞學習目標確定計劃單學習任務,針對學習任務確定計劃單評價反饋方式,是教師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實施計劃單式教學的前提與基礎。
(一)定目標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是教師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行動指南。學生是實現計劃單學習目標的主體,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輔助工具。因此,在確定計劃單學習目標時,教師應以課程標準為基本依據,深入了解學生學情,圍繞教材內容確定學生學習目標。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中的內容。對于這部分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要能在真實、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判斷比、計算比,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情景中,用數學語言表達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從學情方面來看,學生通過前期的學習,已經認識、知道了比,會求比值?;诖?,教師可圍繞教材內容將該課中學生的目標確定如下:1.學生能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2.學生能基于比例的意義、性質判斷生活情景中的比;3.學生能清晰認識、準確描述比例的各個部分,并利用比進行簡單的計算。
計劃單學習目標并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是教師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實際學情為參考、以教材內容為焦點,精心繪制的育人藍圖。計劃單中清晰的學習目標能夠為學生自主高效學習指明方向。
(二)定任務
學習任務是學習目標的載體,是計劃單的主體。學習任務的確定離不開情景。計劃單中的每一項學習任務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整體上看,計劃單學習任務應遵循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規律。在計劃單學習任務的引領下,學生會持續不斷地向知識的密林挺進。
升國旗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一個生活場景。教師可依托升國旗的情景,引領學生探究國旗長和寬的比值。圍繞該課時教學目標,依托升國旗的情景,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前提下,教師可設計五項學習任務,分別是“探討比例的意義”“判斷與應用比例”“認識比例各個組成部分”“計算比例”“創意設計實踐”。在五項學習任務中,國旗始終是探究的焦點。如在“探討比例的意義”這項學習任務中,學生需要聚焦不同尺度的國旗,研究它們的相似之處,并以此為切入點,準確理解比例的意義。
在設計計劃單學習任務時,教師以現實生活情景為紐帶,以比例為主線,將相關的數學知識融入主題鮮明、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學習任務中,不僅能夠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支架,還能助力學生順利實現學習目標。
(三)定評價
評價具有促教促學的功能。計劃單是教師教學的依托,也是學生學習的指引。在“教—學—評”一致性視域下,教師可在計劃單中融入評價反饋,使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教學評價融為一體,從而有效發揮評價的促教促學功能。
在計劃單中,教師可設置“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兩個板塊?!皩W生自評”重在引領學生回顧、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教師可從“學習收獲”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兩個方面,引領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在“小組互評”中,為了使評價更加具有針對性、實效性,教師可從“基礎測評”和“能力檢測”兩個方面入手,設計一些測評練習。如:1.請先寫出兩個比值是2的式子,將其組成比例后,寫出各個部分的名稱;2.每個人的心跳(脈搏)都是有規律的,請各小組成員互測對方1分鐘時間里的心跳次數,并據此分別求出對方2分鐘、10分鐘、1小時的心跳次數。第1題屬于基礎測評題,第2題屬于能力檢測題。
在計劃單中設置“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板塊,能夠將教、學、評三者融為一體,以評價為推手,使教師教得更加高效,學生學得更加深入。
二、計劃單學習流程的制訂
計劃單學習流程是學生的學習路徑,是學生獨立學習的指南,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向導[2]。教師可基于“教—學—評”一致性,根據學習任務的進階性,采取“三度”備課方式,即獨立備課、集體備課和師生備課,從而制訂出科學、合理、有效的計劃單學習流程。
(一)獨立備課,制訂初案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面對相同的教學內容,不同教師往往會根據自身教學風格,選擇適恰、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制訂計劃單學習流程時,教師可先通過獨立備課、個性化備課制訂初步的教學方案,即初案。
面對“比例的意義和性質”這部分內容,教師在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理念制訂計劃單學習流程時,往往需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分析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提出的學業要求以及給出的教學提示。第二,根據學情、班情確定教學起點,確定學習任務的多與少、難和易等。如果學情、班情較好,教師就可以提高學習起點,多設置一些有難度的學習任務,反之,則多設置一些基礎的學習任務。第三,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選擇教學方法,如:擅長繪畫的教師,可利用簡筆畫創設教學情境;擅長信息技術的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通過個性化獨立備課,教師能夠根據學情、班情,結合自身的教學風格,初步制訂清晰、完整的計劃單學習流程。如此,計劃單中學生的學習路徑就會從模糊變得清晰。
(二)集體備課,優化方案
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在獨立備課的過程中,教師會受到自己教學視域、教學能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不能設計出完善的計劃單學習流程。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集體備課,是彌補教師獨立備課不足,優化教師初案的一種有效方式。
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完成獨立備課、制訂好計劃單學習流程的初案之后,可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以集體備課的形式,進一步優化初案。首先,每一個教師要將自己制訂的初案上傳到信息化平臺;然后,同年級同學科教師要在線互評互改;最后,教師要從計劃單中的學習目標是否清晰明確,學習任務是否豐富多元、由易到難、銜接緊密,學習評價是否與教和學緊密融合等方面開展線下討論交流。
通過線上互評互改、線下討論交流,教師制訂的計劃單學習流程會更加科學、合理,教、學、評三者之間的融合會更加緊密,學生學習“比例的意義和性質”的路徑會更加清晰。
(三)師生備課,敲定方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使計劃單學習流程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興趣愛好等,教師可與課堂助教(1—2名學生)進行第三次備課,即師生備課,進一步調整、優化計劃單。
盡管通過集體備課,計劃單學習流程已趨于科學、合理,但是教師仍需要采取師生備課的方式對計劃單學習流程進行調整、優化。在師生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可先讓他們利用當前的計劃單展開學習。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了解計劃單存在的不足之處,并進行適度調整、合理優化。
師生備課是教師基于兒童立場實施教學的一種具體表現,也是遵循“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真實體現。通過師生備課,計劃單學習流程會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興趣愛好。
三、計劃單任務的實施
無論是計劃單內容的確定,還是計劃單學習流程的制訂,都是在為計劃單任務的實施做鋪墊[3]。內容豐富、流程合理的計劃單能夠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同時,這樣的計劃單也能夠實現精教和細評。
(一)深學:新知探索
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流程合理的計劃單能夠有效解決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淺嘗輒止的問題。在計劃單的引領下,學生能夠朝著既定的學習目標自主高效地學習。
計劃單中清晰明確的學習目標,能夠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在課堂中“要走到哪里去”;科學合理的學習流程,能夠讓學生明確知道“如何走到那里”;環環相扣、銜接緊密、層層深入的學習任務,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新的突破,達到新的高度,最終實現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的目標。例如,在“判斷與應用比例”這項學習任務中,學生通過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中對國旗尺度的相關規定,能夠深入地了解國旗長與寬的比例,判斷教材習題中所呈現的三面國旗的比例是否符合規定。
在新知探索環節,學習計劃單猶如一只無形的手,能夠指引學生朝著既定的學習目標前進;學習計劃單也好似一個支架,能夠輔助學生探索新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二)精教:答疑解難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學生的高效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離不開教師的教。在計劃單式教學中,教師不是直接介入學生的學習,而是對學生進行適時適度的指導,為學生答疑解難。
在計劃單中,教師可設置一些小貼士,以此為學生答疑解惑。在計劃單中設置小貼士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如,在計劃單的“創意設計實踐”學習任務中,教師可基于學情預設學生會忽視“國旗尺度有特殊規定”這一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設置一個小貼士,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中摘選一段文字,闡述遵循國旗尺度的重要性。此舉正是教師在教學中適度退讓的具體表現。
以學習計劃單中的溫馨小貼士為燈塔,教師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還能夠巧妙、恰當地滲透、融入德育元素。在小貼士的指引下,學生能夠突破學習難點,塑造高尚品德。
(三)細評:總結評價
評價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挖掘學生學習潛力的一種有效路徑。學習計劃單中的評價板塊,既是銜接教、學、評的紐帶,又是教師實施細致評價的切入點。
在學習計劃單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從“學習收獲”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兩個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在組織學生自評的基礎上,教師應聚焦學生的自評結果,進行總結評價。如:聚焦學生的學習收獲,分析學生是否實現了該課時的學習目標;聚焦學生亟待解決的問題,準確了解學生的不足、短板。根據學生實現學習目標的狀況,針對學生存在的不足、短板,教師可進行總結評價,并基于此設計一些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課后作業。
聚焦學習計劃單的細致評價,教師不但能夠清晰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收獲與不足,而且能夠評估自己的教學效果,這能夠為教師分層設計量小質高的課后作業提供參考。
適度退讓、適時引導是教師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一種應然之舉。教師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實施計劃單式教學,既能夠適度退讓,又能夠適時引導。主題鮮明、內容豐富、任務多元的學習計劃單,能夠引領學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使他們的學習更加深入、高效。與此同時,學生在利用計劃單學習相關內容時,也能夠逐步提升文化自信,提升思維品質,發展審美能力和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趙改芳.“計劃單式學習”:教師“適度退讓”的教學藝術:以小學數學“比例的意義”教學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4(9):85-90.
劉錦娟.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數學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31):14-17.
李柱俊,楊康莉.單元表現性作業為“教—學—評”一致性賦能:以小學數學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4(19):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