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短視頻的流行打破了傳統的表演模式。短視頻發展的趨勢對于體育藝術表演專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同時為該專業的教學評價模式改革提供了新方向。該文以體育藝術表演專業為立足點,分析了該專業教學評價的現狀及問題,并基于現有教學評價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符合高職院校體育藝術表演專業發展的改革策略。在遵循“符合學生專業成長和社會需求,激發學生興趣并培養終身發展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促進教學”的教學改革理念的基礎上,提出構建符合體育藝術表演專業學生成長的教學評價體系,即“三個標準、四個等級”,并指明了符合教學評價實踐的構建原則。
【關鍵詞】"高職院校""體育藝術表演專業""教學評價""教改
【中圖分類號】"G80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0-0187-04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Mode of Sports Art Performance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ONG Fei "ZHANG Wei
Songshan Shaolin Wushu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Province, 452470 China
[Abstract] The popularity of short videos in recent years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modes. The trend of short video development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for Sports Art Performance major, and it also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mode of the Sports Art Performance major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takes the Sports Art Performance major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eaching evaluation in this major, and puts forward reform strategies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rt Performance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model. On the basis of following the teaching reform concept of \"mee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social needs,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cultivating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development, taking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promoting teaching\", it is proposed to construct a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that conforms to the growth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Sports Art Performance, namely \"three standards and four levels\", and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that conform to teaching evaluation practice are pointed out.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orts Art Performance majors; Teaching evaluation; Teaching reform
教學評價模式的選擇與構建需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式的高效性,確保具有明確的導向性。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關鍵環節,其導向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并改進教師的教學流程。在研究教學評價模式時,多元化和創新發展成為主流趨勢,逐漸替代了傳統的評價方式[1]。體育藝術表演專業的學生兼備體育技術和舞臺表演雙重能力,因此,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更應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將傳統評價模式向實踐、舞臺、視頻、網絡等多個維度拓展。
1 "高職體育藝術表演專業教學評價的模式及現狀剖析
1.1 "體育藝術表演專業教學評價的模式
第一,理論試卷評價。理論考試是高職教育中最為常見且傳統的考核方式,廣泛應用于多數課程。體育藝術表演專業通常分為3類課程:通識公修課(以理論課為主)、專業課(實踐課與理論課結合)、專業選修課(實踐課與理論課結合)。大部分課程仍以理論考試為主要評價方式。以筆者學校為例,在教學改革逐步推進前,體育藝術表演專業的理論課采用理論考試,部分實踐課亦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考試方式。
第二,技術考試評價。技術考試主要針對本專業的實踐課程進行評價,但技術考核往往局限于教學內容,缺乏延展性和創新性,難以體現藝術表演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第三,演出考核評價。藝術表演類專業通常會舉辦畢業晚會,作為學生教學成果的展示形式,但一般不作為單獨科目的教學評價。演出考核可根據課程需求構建不同性質的匯報演出,作為教學評價的一種方式。
1.2 "體育藝術表演專業教學評價現狀的剖析
第一,教學與評價存在沖突,即考核內容與教學內容存在偏差。本專業課程涵蓋體育技能、舞臺表演、劇目策劃等多個領域,不同院校開設的課程各有特色。部分院校因場地或師資限制,課程開設體現出各自特色。對于體育技能類或舞臺表演能力類課程,學生能力的提升難以在短時間內察覺。因此,部分課程在成績評定時可能出現偏差,單一的考核方式無法準確反映學生的真實能力,進而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針對本專業課程的考核,應以實踐為主,適當減少理論考核的比重。
第二,在多元化時代背景下,應摒棄傳統考核的單一性,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方式[2]。傳統考核主要由教師單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程序化評定,忽視了師生交流及學生間的互動,無法全面體現學生的真實水平。交流的缺失可能導致學生學習能力下降,而學生間的交流評價有助于發現問題根源,促進學習內容的反思和吸收,從而明確學習內容的缺失。考核評價方式的單一性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第三,不合理的考核評價布局導致過程性評價被弱化,期末終評成為主導。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考核評價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兩部分組成。然而,部分高職院校忽視了理論知識、體育技能和體能等多方面的真實評價指標,未將學生對體育理論在體育活動中的應用能力納入考試范圍,課外體育技能活動也未作為考試內容。此外,一些理論和實踐科目的考核仍側重于試卷,重視理論考試,缺乏實踐性能力的考查。體育藝術表演專業培養的人才既是運動員也是表演者,多重身份需要多重的評價布局。
第四,傳統的考核方式導致學生參與度低,教師主導性強。體育藝術表演專業的多數課程按照課程內容和大綱進行評價考核,考試方式傳統。學生普遍重復教學內容,缺乏自我能力的拓展,這與體育藝術表演的本質和人才培養目標相悖。缺乏自我和創新無法體現學生的參與度,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
第五,培養目標的偏差導致學生舞臺表演表現力不足,缺乏個性。學生的自我表現力是本專業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學生表現力的培養不僅需要課堂教學的熏陶,還需要考核評價的引導。開放式教學評價的包容性是學生自我表演天性解放的基礎,也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前提。
第六,學生作品單調缺乏創新,與時代發展脫節。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不同時期的流行文化各異。對于體育藝術表演、武術藝術表演作品的創作而言,亦須追隨時代發展。在體育藝術表演專業的課堂上,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應引導學生緊跟時代發展,不斷創新。
第七,本專業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評價模式有待改進。體育藝術表演專業屬于相對冷門的專業,開設院校較少,尚未形成成熟穩定的評價模式,各院校仍處于摸索階段。體育表演專業現有的評價方式多借鑒的是體育專業、表演專業等,導致本專業評價模式存在不完善的情況。
2 "高職體育藝術表演專業評價模式改革的理念
本專業課程以實踐課為主,考核方式應脫離單一性質的卷面模式,注重過程性考核,即所學即所考。針對高職院校體育藝術表演專業的定位、課程特點以及學生和教師的需求,擬提出以下4點評價模式改革應遵循的理念。
2.1 "學生專業成長和社會需求
高職教育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在制訂高職學生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時,首要參考因素是就業和社會需求。基于此,本專業教學評價模式應遵循的理念是滿足學生專業能力的成長和社會需求。因此,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應摒棄傳統的評價模式,探索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模式。
教學評價是學生專業能力成長進度的反饋。體育技能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教學評價上應注重監測學生能力成長的過程,而非僅關注期末的終評。同樣,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應注重教學的實踐性,而非僅強調試卷的理論性。因此,教學評價方式應服務于教學、就業,并緊跟時代發展,切合社會需求。例如,可以運用短視頻等具有時代感的評價方式,充分利用網絡和科技帶來的便利,既符合社會需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
2.2 "激發學生興趣,培養終身發展理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培養能使枯燥的知識和技能變得有趣且富有挑戰性。因此,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探索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以興趣為教學評價模式的創新點,就要在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重點。可以通過在教學中融入多元化元素,如增強教師個人魅力、突出學科特點、專業特色、課程優勢,將內容故事化、教學游戲化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評價方式更要以興趣引導為目的進行多元化創新,如考核方式可以融入網絡、短視頻等科技元素,或者通過比賽、晚會、活動演出等方式進行考核。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來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在探索性過程中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2.3 "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是教學理念最樸素的表達。在教學評價模式上,應以學生能力發展為主,弱化教師對教學評價的主導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學評價方式應以學生參與為主,注重學生能力發展的過程性,而非僅依據期末一次性的成績評定。以本專業《武術劇目》課程為例,該課程鍛煉的是學生對舞臺的掌控能力,體現在表演、策劃等方面。成績評定可以一學期多次劇目演出效果為依據,評定學生的個人表演能力、節目策劃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舞臺現場控制能力等。這種一學期多次劇目演出的成績評定方式,能全面體現學生的能力,很好地展示學生的綜合成績。
2.4 "促進教學
良好的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閉環的循環反饋機制,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的目的都是為了促進教學。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最終反饋渠道,是學生學習效果的體現,也是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因此,教學評價模式的構建是為了促進教學,是教學結果的反饋機制。
3 "體育藝術表演專業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教學評價方式應在試卷、教室的基礎上,探索多元化的創新模式。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以實踐和應用為主[4]。對于本專業的教學評價而言,也應以體現體育技能和表演實踐為主,注重過程和結果,呈現在舞臺表演、自媒體視頻創作、演出設計策劃等方面。基于體育藝術表演專業的教學需求,提出本專業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在適合專業成長發展的基礎上,構建本專業獨有的“三個標準、四個等級”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1 "“三個標準、四個等級”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第一,過程性評價原則。本專業課程多以劇目表演和體育技能為主,均屬實踐性課程,在教學評價上不應僅依賴期末終評,而應重視過程性評價。體育技能類、舞臺表演能力類課程的成效難以在短時間內顯現,單一的期末終評可能導致評價偏差,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真實能力和學習興趣。因此,考核應側重于過程性評價。“三個標準、四個等級”的評價模式以過程性評價為核心,符合本專業學生的成績評定和專業能力成長需求。
第二,結果性評價原則。教學評價應兼顧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二者缺一不可。結果性評價具有傳統評價的優勢。在本專業教學評價中,成績評定應綜合考慮過程性評價成績與結果性評價成績。“三個標準、四個等級”的評價模式既體現了教學評價的過程性,也融入了結果性評價。
第三,學生互評與自評原則。成熟的教學評價模式應包含教師評定、學生互評及自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評價應適當降低教師的參與度,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學評價應以學生參與為主,注重能力發展的過程性而非僅依賴期末終評。學生互評與自評能幫助學生意識到問題所在,促進學習內容的反思和吸收,從而推動教學改革[5]。
第四,注重實踐評價原則。本專業課程設置以實踐性為主,在制訂“三個標準、四個等級”模式時,評定方式應體現實踐性評價。“三個標準”均針對實踐性能力,能更好地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實踐性評價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滿足了時代需求和科技發展,為學生就業及服務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第五,評價多樣化原則。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方式能全面體現學生的真實水平。本專業學生兼具理論和實踐能力,同時包含體育技術性和表演藝術性,因此需要建立切合實際需求的教學評價模式。“三個標準”從舞臺演出表現力、節目策劃能力、自媒體視頻制作及網絡傳播效果能力等方面多樣化地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四個等級”中,從模仿、登臺、策劃到制作的層層遞進中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效果,全方位體現教學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3.2 "“三個標準、四個等級”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評價模式的研究應融合時代因素,緊貼時代潮流。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的流行,這種新形式的傳播方式對各種藝術傳播的影響日益顯著,也為本專業教學評價模式的建設提供了新思路。目前關于“體育藝術表演教學評價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體育教學評價、音樂舞蹈表演類教學評價和傳統教學評價指標等方面。
在各專業教學評價模式的研究中,創新和多元化成為彌補傳統評價方式不足的關鍵。自媒體傳播會對高校教育產生深遠影響,尤其在影視、表演、藝術等專業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以體育藝術表演專業為立足點,分析本專業學生應兼具體育和舞臺表演兩個領域的能力,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將傳統評價方式向實踐、舞臺、視頻、網絡等多方面轉化。本文提出符合高職院校體育表演專業的三個標準、四個等級的教學評價模式。
“三個標準”體現能力,包括:舞臺演出表現力、節目策劃能力、自媒體視頻制作及網絡傳播效果能力。
“四個等級”顯示水平。等級一(第一學期):能模仿;等級二(第二學期):敢登臺;等級三(第三學期):做策劃;等級四(第四學期):懂制作。
體育藝術表演專業教學評價模式“三個標準、四個等級”在3個方面切合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符合服務社會需求。“四個等級”完美契合學生4個學期的發展,每個學期的教學評價等級分類恰好體現了學生能力成長的過程性。
4 "結語
教學評價模式的構建與研究應融合時代因素,緊貼時代發展潮流。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的流行,這種新形式的傳播方式對各種藝術傳播的影響日益重要,也為體育藝術表演專業教學評價模式的建設提供了新思路。目前關于高職體育藝術表演專業教學評價的研究尚少,本專業評價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尚未形成符合高職體育藝術表演專業學科特點和學生特點的教學評價理論體系和實踐策略。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以體育藝術表演專業為立足點,分析學生應兼具體育和舞臺表演兩個領域的能力,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因此,以傳統評價方式為基礎,結合網絡時代發展的特點,向實踐、舞臺、視頻和網絡等多方面轉化,構建符合高職體育藝術表演專業學生成長的“三個標準、四個等級”教學評價模式。同時,本研究可為體育藝術表演專業、武術藝術表演專業、體育以及表演等專業提供教學參考。
參考文獻
[1] 葉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多元化體育教學實踐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2.
[2] 曾玉山,陳曙.體育教學評價實施困境及其消解路向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2(15):106-108.
[3] 肖單.需求分析視角下表演專業(武術表演方向)課程設置的優化研究[D].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21.
[4] 左家寶.堅持就業導向高職院校體育專業教改路徑探索[J].安徽體育科技,2024,45(2):87-90.
[5] 燕姣云,安俊麗,孫國紅.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重構[J].中國大學教學,2023(12):74-78,91.
基金項目:鄭州市地方高校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第十批(項目名稱: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體育藝術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項目編號:ZZJG-B1059)。
作者簡介:弓菲(1990—),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武術表演、民族文化傳承與傳播。
中文作者簡介:張偉(1990—),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武術文化國際傳播、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