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是考查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方式之一,能夠體現出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和靈敏度。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科思維,有助于寫出高質量的文章。現階段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應該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導向,從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習需求和身心發展規律等方面出發,圍繞寫作思維培養這一目標優化作文教學過程。文章簡要分析了提高思維能力與作文教學的關系,指出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具體指向,并提出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旨在發散學生的寫作思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教師應該將提高思維能力融入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優化語文教學體系。作文教學與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密切相關,且語言表達與交流也是個人思維能力的外在體現,將提高思維能力作為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目標,有助于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表達思想、體驗交際、活用思維,寫出更完整、更高質量的作文,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此,教師應該將提高思維能力作為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重要方向,以具體的思維能力類型為導向,全面優化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提高思維能力與作文教學的關系
從寫作角度分析,寫作是多種思維能力共同參與的過程,文章內容是否充實、形式是否新穎、情感是否飽滿,均體現著學生的思維是否開闊。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以提高思維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寫作要求,把握正確的寫作方向,引導學生在寫作中進行分析、比較與判斷,不斷優化寫作思路,還能促使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寫作內容,提升其寫作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具體指向
1. 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是以個體經驗和感覺為基礎的思維方式,其特點為對事物建構認知的過程是直接的、快速的和無意識的。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學生獲取靈感和初步構思的過程多為直覺思維的作用環節。在面對寫作主題或寫作要求時,學生能夠運用直覺思維,快速捕捉寫作的關鍵點,高效完成寫作的初步構思。
2. 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對具體形象或圖像建立認知并展開思考的思維方式。形象思維多用于學生在寫作中對人物、情節和場景的描述。學生具備良好的形象思維,能夠以具象化的方式描述抽象的概念,通過圍繞特定事物建構獨特的想象世界,從中獲取豐富的寫作靈感和素材。
3. 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為基礎的思維方式,理性分析和條理性思考是邏輯思維的外在特點。邏輯思維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作用體現在學生分析寫作主題、推理和論證寫作要求、設計文章結構、組織文章內容等方面,以確保文章條理清晰、結構緊湊,內容具有說服力,有助于創作高質量的文章。
4. 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強調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運用矛盾分析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辯證思維是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類型之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和表達想法,促進學生進行理性思考。
5. 創造思維
創造思維的核心在于創新與創造,強調學生要在寫作中提出新穎的觀點,探索獨特的表達方式,創作出個人獨有的風格。創造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發展創新精神,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聯想與創新能力,使其勇于嘗試不同的內容表達方式與文體風格,在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三、指向提高思維能力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策略
1. 創設情境,在體驗中培養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是較為基礎的思維模式。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著重引導學生挖掘寫作動機,運用直覺思維尋找寫作靈感,以更為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創意寫作,提高直覺思維的活躍程度。教師可以采取創設情境的方式,圍繞寫作主題創設真實情境,使學生在感受和體驗中對寫作主題建立直覺感知,有效激活其直覺思維,捕捉寫作靈感。直覺思維強調自由思考和靈活表達,教師應該借助情境鼓勵學生說出對寫作主題的看法,使其能夠自然而然地在寫作中表達真實想法。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習作:看圖畫,寫一寫”時,教師可以以圖畫為寫作素材,要求學生通過觀看圖畫,從中獲取關鍵信息,依據直覺理解圖畫所表達的內容,由此獲取寫作靈感,并嘗試運用準確的語句將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清楚。本單元的幾篇課文均為寓言故事,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寓言故事的圖片,利用這些圖畫創設情境“看圖猜故事”,激發學生看圖思考的熱情,充分激活其直覺思維。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呈現圖畫內容,并與學生就圖畫中的內容展開交流:“圖畫中的牧羊人正在修補破損的羊圈,但是羊圈里卻沒有羊,遠處的山坡上有一群狼正望著羊圈。”根據直覺,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羊圈中消失的羊與狼群有關,同時也會產生疑問:“既然已經沒有羊了,為什么牧羊人還要修補羊圈呢?”就此,教師鼓勵學生以寫作的方式將自己的所看所想記錄下來,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亡羊補牢》這一寓言故事,完成“看圖畫,寫一寫”的習作任務。
學生在看圖的過程中運用直覺思維解讀圖畫信息,構思故事情節,由此迸發寫作靈感,并通過實際寫作還原圖畫中隱含的故事內容,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現自身直覺思維的產物,體會直覺思維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
2. 刻畫細節,在觀察中培養形象思維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大多要求學生以身邊事物或者自然景觀等為寫作對象,通過細致描寫展現事物細節或景觀特點,這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觀察力,能夠在把握事物和景觀特征的基礎上,合理構思文章與設計內容,而形象思維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組織學生結合寫作主題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寫作對象,通過觀察獲取豐富的寫作素材,將觀察對象寫具體、寫細致,培養其良好的形象思維。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習作:寫觀察日記”時,教師可以聯系實際生活,與學生就“是否有過觀察生活的經歷?在觀察中有何發現?”這一話題展開討論,使學生認識到“觀察存在于生活之中”,引導其在現實生活中尋找觀察對象,奠定寫作基礎。經教師引導,學生確定了自己要觀察的對象,如播種完的種子、秋天樹葉的顏色變化、月亮陰晴圓缺的過程等。隨后,教師為學生布置習作任務:持續觀察對象,以日記的形式記錄每日觀察對象發生的變化,將觀察中的發現寫清楚、寫細致、寫準確。根據任務要求,學生開展觀察活動,抓住觀察對象在該周期內發生的變化,嘗試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征。在學生完成一個周期的觀察任務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依據記錄的觀察日記分享自己的觀察發現,如“播種的種子逐漸破土并發芽”“秋天樹葉逐漸由綠色變成黃色”“月亮有時圓圓的,有時彎彎的”等現象,并抓住這些變化的特征,從不同的角度對其展開描寫,豐富觀察日記的內容。
這樣,學生能夠掌握抓住事物特征進行描寫的寫作方法,并在觀察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維。
3. 運用思維導圖,在建構中培養邏輯思維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文章結構設計的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結構的設計需要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分析文章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保證文章整體內容連貫、通順、有理有據。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思維導圖設計文章結構,厘清文章的結構與內容,結合實際寫作要求進行合理編排,活用邏輯思維完成文章建構。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習作:游" " "”時,本次習作目標為按照游覽的順序寫一篇游記,利用過渡句把游覽的過程寫清楚;從多角度觀察,寫出景物的特點,并融入個人的真情實感。教師應該以習作目標為導向,指導學生在借助思維導圖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的游覽過程,運用邏輯思維梳理文章寫作順序,合理安排各部分的內容,優化文章結構,選擇合適的銜接語句,保證文章內容的條理性。在寫作思維導圖構建中,首先,學生需要明確游覽的地點,在首段簡要介紹該地點,以達到開篇點題的目的;其次,學生需要回憶游覽的順序,或根據自己親身游覽的經歷進行記敘,或按照特定的方式進行介紹,如根據不同景物的方位有順序地介紹,使不同景物之間的銜接與過渡流暢,運用思維導圖繪制一幅游覽路線圖;最后,學生需要抓住各處景物的特點進行重點描寫,在思維導圖中重點標注能夠展現景物特點的關鍵詞,便于在實際寫作中抓住景物的描寫方向。
在建構文章思維導圖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明確寫作思路和寫作順序,選擇合適的文章結構,靈活運用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使文章各部分內容銜接得更流暢、自然,體現邏輯思維培養在寫作指導中的重要性。
4. 組織仿寫,在分析中培養辯證思維
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思維特點,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寫作立意,還要通過系統的寫作訓練,幫助學生從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核心,組織學生進行仿寫。在仿寫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深入分析文章的主要內容、邏輯結構和寫作方法,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在寫作指導中,教師要側重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觀點,進一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核心。
例如,教材五年級上冊“習作:介紹一種事物”要求學生以說明文的文體和表達方式對特定事物展開描寫。五年級學生對說明文這種文體并不熟悉,不僅會影響他們在仿寫中對作者觀點和寫作思路的分析,還會讓他們難以把握說明文的寫作特點。為此,教師在呈現習作例文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引導學生熟悉說明文的寫作特點,通過多讀、多寫、多分析說明文的方式,提高說明文的寫作質量。學生可以選擇本單元中《太陽》《松鼠》等比較典型的說明文作為仿寫對象。在分析說明文的觀點和寫作思路時,學生要先明確說明對象,厘清說明順序,再探究說明方法,深入思考作者為什么選擇這樣的說明順序和方法,有助于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仿寫的文章,并鼓勵他們對文章的觀點提出疑問,深入思考是否有其他更合理的說明順序和方法。在仿寫過程中,學生可以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創新改編文章,這樣有助于提升思維的靈活性。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在多角度分析的過程中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在寫作實踐中掌握說明文的寫作技巧。
5. 鼓勵創新,在思考中培養創造思維
創造思維的培養需要建立在學生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和縝密的寫作思維的基礎上,能夠運用自身積累的寫作經驗與技巧,對文章內容適度、合理地創新,并在寫作中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方式與風格,產出個性化的文章。對此,教師應該給學生創設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勇于嘗試新的表達方式與行文思路,并在寫作中融入新穎的想法和獨特的觀點,致力于以個性化的表達體現文章內容的創新性,助力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習作:寫讀后感”時,在初步了解讀后感的基本結構和寫作方法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聯系閱讀積累和生活經驗,將個人的感受與想法融入文章,以批判性的語句和創新性的觀點完成讀后感的寫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在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任選其一進行閱讀,或鼓勵其根據個人的喜好推薦其他經典名著作為寫讀后感的素材。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對書中的哪個片段或哪個人物印象最為深刻?通過閱讀名著你獲得了哪些感受?”教師鼓勵學生自由表達,為讀后感積累寫作素材。借助問題進行引導,使學生養成“讀中思考、讀后記錄”的習慣,認識到寫讀后感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學生分享的閱讀感受,繼續引導其思考“如何在讀后感中真實地表達個人的體會和感想”,使其能夠以創新性的文筆在讀后感中融入真情實感,批判性地發表個人見解和觀點,并從中總結讀后感的寫作要領。
通過引發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深度思考,指導其將個人感受與閱讀內容進行融合,寫出獨特的讀后感內容,培養其創造思維。
綜上所述,以提高思維能力為作文教學的核心,可以引導學生端正寫作學習的態度,在重視寫作技巧學習與積累的同時,注重文章結構的編排設計與材料內容的選擇、組合,使其靈活運用思維能力進行文章創作,提高寫作質量。為此,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小學階段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規律,明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具體指向,從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等方面進行切入,采用針對性的作文教學指導策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朱詩韻. 依托小學語文課改背景創新作文指導方法[J]. 小學生(下旬刊),2023(11):121-123.
[2]雍海仁. 基于新課標的作文教學路徑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2023(4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