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化三層次理論是指本能層、行為層、反思層共同構成的用戶與產品之間豐富而深刻的情感聯系.設計師在產品設計時,應充分考慮這三個層次的需求,使產品既能滿足用戶當前需求,又能觸發用戶長期情感共鳴.情感化三層次理論同樣可以應用于教學領域,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各情感層級的需求,給予學生充分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本文以“正多邊形和圓”為例,展示情感化三層次理論驅動下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情感化三層次;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總目標明確指出,通過學習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科,學生能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基本活動經驗,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數學的價值,欣賞數學美,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形成質疑問難、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情感化三層次理論為數學教學提供了新視角和路徑,通過構建學習環境、設計學習任務、提升學生品質等策略,促進積極學習行為、引發學生深度反思,學生在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的同時,也提升了數學素養.
1情感化三層次理論概述
情感化三層次理論是由唐納德·A·諾曼在《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中提出的,他認為情感系統由三個不同但相互聯系的層次組成,每個層次都以一種特殊方式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體驗,這三個層次分別是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
本能層源于人類本性,關注點涉及外形、色彩、聲音、材質、氣味等多個感官特征,是即刻視覺感受和情感體驗.
行為層關注功能和實現,包含功能性、易理解性、易用性和感受等要素,好的行為設計應該以人為本,專注于了解和滿足客戶的需求.
反思層受環境、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具有復雜性,依靠于產品的個性化屬性所帶給人們的特定情感感受以及思考.
2情感化三層次理論驅動下的數學教學策略
情感化三層次理論不僅適用于產品設計,同樣可以應用于教學領域,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不同情感層級需求,在學習資源、學習場景、學習過程等方面給予學生適切的支持.
2.1本能層設計:構建資源豐富、支持發展、可互動的學習環境
本能層設計的提出基于用戶本能感覺和首因效應吸引用戶,給予他們一定的心理撫慰和情景營造.第一是親切行為,找到用戶熟悉的情感映射,然后利用這個映射展現并提供給用戶.第二是安全行為,從用戶心理需求層次出發,找準用戶基礎需求,給予用戶安全自信的感受.第三是驚喜行為,給予用戶豐富甚至非常強烈的反饋,使用戶產生參與感或者被需要感.借鑒本能層行為設計思路,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應是具有激發學生興趣、提供豐富資源、有效支持學習的互動式學習社區,比如:
(1)設置數學墻,用于展示數學公式、解題步驟、思維導圖、數學文化、學生產品等.
(2)設置書架,擺放和數學相關的書籍、練習冊和參考資料,便于學生隨時查閱和復習,讓學習資源的獲取更為便捷和多元.
(3)配備計算器、直尺、圓規、智能白板、觸控筆、電腦和在線課程等,支持學生進行圖形繪制、數據分析、公式推導等操作,支持師生演示和互動.
(4)設置數學游戲角落,提供數學拼圖、數學棋類游戲等,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數學.
通過以上設計,我們可以創造出一個既富有挑戰性又充滿樂趣的數學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內驅力和本能反應.
2.2行為層設計:設計有意義、有意思、有可能的學習任務
行為層設計更多體現在管理用戶和使用產品場景上,這就需要在可用性,易用性上給予用戶更多的關注,提高產品的使用效率,增強用戶的體驗感.第一是關懷行為,充分考慮用戶的使用場景,深入場景去細致剖析,找到可以關懷的節點,給予用戶細節上的功能推薦和操作建議.第二是預期行為,了解和管理用戶的預期,在產品功能實現流程中,在細節上進行預期管理.第三是反饋行為,及時對用戶行為進行回應,尤其是一些異常場景,需要找到用戶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給予反饋.在教學過程中,行為層情感化學習體驗強調通過設計有意義、有意思、有可能的學習任務,在跨學科、項目化的任務實施中,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比如:
(1)結合學習目標和即將學習內容對學生的初始能力、知識水平或心理狀態進行評估.了解參與者的實際情況,為后續的學習任務設計、學習計劃制訂提供參考依據.
(2)結合課程資源、素養目標、實際需求等設計跨學科、大單元的學習任務,一方面賦予學生解決問題、完成項目的社會角色(比如,方案設計師、工程師、數學資源編輯等),同時又讓受眾(項目發起者、產品經理、客戶等)在學習目標達成、成功標準貼合等方面進行發力,讓問題處境貼合學生成長的生理曲度.
(3)設定可衡量、可實現、時限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評價量規,為每個指標分配權重和描述評價等級.支持學習者和學習組織者在實施過程中,定期進行自我評價和團隊評價.以便師生雙方能更有效地調控學習進度,確保學習過程的持續性和有效性.
2.3反思層設計:場景再造,在批判和創新中促進深度學習
反思層設計就是要通過反思層來引發用戶思考產品、感受產品,進而產生高級別的情感體驗.第一是情懷,情懷帶來的喜愛和支持,是固定的,也是其他的方式無法撼動的.第二是品牌,在產品的體驗流程中,要貫穿品牌的價值或者品牌的形象.第三是社會價值,在實現自身價值和業務指標的基礎之上,通過一些細節的處理來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有助于提升產品的形象.反思層教學設計旨在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與反思,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反思層設計強調情感共鳴和價值觀的培養,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和道德觀念形成.比如:
(1)過程回溯聚焦重點.引導學生再現認知活動過程,找到知識之間的規律,在新舊知識的銜接和轉化中,聚焦重點問題,促進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
(2)條件改變聚焦核心.通過弱化和限制已知條件,引導學生關注問題與條件之間的關聯性,在變與不變中,梳理出核心要素和必要條件,促進批判性思維形成.
(3)為反思性學習提供路徑和工具支持.提供問題類工具、圖表類工具和綜合類工具,使學生在反思時有材料可循、有工具可用.引導學生重視過程性表現和進行內歸因、與同伴交流進行反思,借助教師評價進行反思,讓反思有參照、可對比.使學生客觀認識自己目標達成的狀態和水平級.
(4)促進習慣養成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對當前發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即時反思,重視階段學習的跟蹤反思、復習時的系統反思,讓反思學習常態化,培養反思的習慣,形成對數學學習的高層級情感體驗和價值認同.
3情感化三層次理論驅動下的數學教學實踐
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正多邊形和圓”的學習為例,展現情感化三層次理論驅動下的數學教學實踐與探究.
“正多邊形和圓”是直線型圖形和曲線型圖形完美的融合與統一,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幾何直覺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中最有價值的成果是利用“割圓術”對圓周率π,進行計算和認知.
關于圓周率π的認識,在學生的情感體驗上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本單元教學就是充分考慮學生對圓周率π的情感因素,結合情感化三層次理論進行設計.
3.1本能層設計:兩個前置活動和一首鋼琴曲,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元認知和興趣.
(1)兩個前置活動:“π”頭十足數學小報展和“π龍百位”圓周率記憶挑戰賽,讓學習充滿挑戰和樂趣.利用周末進行“π”頭十足數學小報創作,教師無需過多介入,關于圓周率π的計算方式,以及由此衍生的數學思想和價值意義,都由學生查閱資料進行學習和梳理.利用午休時間舉行“π龍百位”圓周率小數點后面100位挑戰賽,這不僅是對記憶力的挑戰,也是對學習毅力和耐心的考驗.同時學生交流中出現的記憶工具和方法,如記憶宮殿、數字聯想等,都是非常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
(2)鋼琴曲“π之歌”帶給學生聽覺享受,展現數學藝術魅力.上課開始播放鋼琴曲“π之歌”音頻,此時不建議給學生展示曲目和π的關聯性,學生只是感受韻律之美.隨后再播放由David Macdonald創作,并且由他本人進行演奏的鋼琴曲《π之歌》,當圓周率π的數字序列通過音樂的形式展現出來時,學生會強烈地感受到數學帶來的藝術享受和沖擊.
3.2行為層設計:學習任務“和劉徽、祖沖之來一場計算圓周率π近似值PK賽”
(1)任務目標:理解“割圓術”,并能通過“割圓術”算出圓周率π的近似值,完成和劉徽、祖沖之的PK賽.
(2)學生角色:挑戰者;
受眾:挑戰賽組委會.
(3)處境描述:劉徽和祖沖之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他們運用“割圓術”,通過計算圓內接正多邊形周長的方法來估算圓周率.劉徽計算到圓內接正一百九十二邊形,得到了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祖沖之在劉徽研究的基礎上,將圓周率π的計算精確到了小數點后的第七位,這一成就不僅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是領先的,而且這一紀錄保持了近千年,直到15世紀才被打破.今天你將借助計算器和兩位科學家來一場跨越時空的PK賽,如果你在規定時間內通過“割圓術”算出π的近似值,并且超過兩位數學家的成就,你將獲得數學未來星稱號.
(4)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內用割圓術算出圓周率的近似值.
(5)成功標準:圓周率的計算準確,至少能完成小數點后面兩位.
(6)實施過程:分五個環節進行實施.第一環節是賞析鋼琴曲《圓周率之歌》;第二環節是前置任務分享與復盤,重點聚焦在圓周率和圓、多邊形之間的關系、圓周率計算史、劉徽和祖沖之計算圓周率方法;第三環節是發布任務《和劉徽、祖沖之來一場計算圓周率近似值PK賽》;第四環節是學習知識《正多邊形和圓》,重點放在正多邊形的邊數、邊長、半徑、邊心距、內角、中心角之間的關系;第五環節是理解和感悟數學逼近思想“割圓術”.
(7)課后學習任務:借助割圓術計算圓周率近似值.
(8)任務評價量規
水平1:在已知半徑的情況下計算出邊數是3、4、6的圓內接或者圓外切正多邊形的周長和面積,并估算出圓周率π的近似值.
水平2:在已經半徑r和圓內接正多邊形邊數n的條件下,用含有r和n的代數式表示正n邊形的周長、面積和圓周率π.
水平3:在水平2的基礎上借助計算器算出圓周率π小數點后面七位及以上的數值.
4結語
情感化三層次理論為數學教學策略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實踐路徑.通過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的設計,不僅能構建一個既富有吸引力又高效互動的學習環境,還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這三者共同作用于數學教學之中,旨在培養出既具備扎實數學基礎,又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未來人才.我們相信,隨著情感化教學策略不斷深入和實踐,數學教學將帶給學生真實且豐富的情感體驗,助力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內驅力.
參考文獻:
[1]史寧中,曹一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美]唐納德·A·諾曼著.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2.
[3]丁銀杰.用Geogebra設計實驗探究圓周率的近似值[J].中學數學月刊,2016(3): 53-55.
[4]涂榮豹.試論反思性數學學習[J].數學教育學報,2000(4):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