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對初中數學教學的要求變得更全面.在這樣的環境下,改革初中數學教學評價體系開始被重視.以往的評價方法過于側重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且評價的主體局限于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與現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馳.本文分析初中數學評價體系的現狀、注意事項,以及多元化評價主體在初中數學課程評價中的作用與策略,以期為數學評價的優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學評價;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教學評價體系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它決定了教學的方向、質量標準,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是素質教育實施的關鍵.盡管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現實中的數學教育仍以知識為中心,評價學生的主導標準依舊是成績.目前,教學評價主要依賴期末考試與日常表現,考試內容方式也由教師決定.但教學評價的主體可以更加多元化,這需要教師在實際評價中進行思考改進,從而優化教學評價體系.
1初中數學評價體系的現狀分析
傳統初中數學的評價體系過于單一,主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的掌握,主要的方式是依賴考試成績.這種做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但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數學思維、學習態度等多方面素質,導致評價結果片面[1].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下,學生會過分關注記憶以及應試技巧,覺得只要自己的成績有所提升就足夠了,而忽略了綜合能力的培養.
2多元化評價主體在初中數學課程評價中的作用
2.1綜合映射,盡顯學生學習全貌
多元化評價主體意味著評價不再依賴于教師單一的視角,而是包括學生自評、同伴評價、家長評價以及他人評價等多種形式.其中,學生自評能幫助學生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同伴評價則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共同進步.家長評價能為教師提供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有助于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他人評價,如教育專家、教育行政部門等,可提供更為客觀的反饋,幫助教師改進教學與評價體系.
2.2客觀公正,提升評價精準維度
在傳統的評價體系中,教師作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可能會受到個人主觀情感的影響,導致評價結果不夠客觀公正.而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引入,可有效減少這種偏差,形成更為全面客觀的評價結果.
2.3多元發展,助力學生能力提升
多元化評價主體不僅需要關注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應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同伴評價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幫助,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學生自評則可以激發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監控,從而更好地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中.
3多元化評價主體在初中數學課程評價中的應用策略
3.1學生自省——反思自修,砥礪前行
傳統的教師主導的評價體系,主要通過試卷來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課堂參與度.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使教師扮演著“學習裁判”的角色,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分依賴教師,從而削弱了自我反思的能力.而新課標中提到教學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位置,所以在評價時也應注重他們的自主性[3].其中自我評價在評價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興趣、學習習慣,從而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例如以“有理數的加減法”為例,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個有理數加減法的練習題,例如:“東北某地早晨的氣溫是-19℃,中午上升了6℃,半夜又下降了11℃,那么到半夜的氣溫是多少攝氏度?”當學生解完練習題后,就需要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如“自己的解答正確嗎?如果錯了,會是錯在哪里呢?還有其他的解法嗎?”,也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自我評價的表格,具體如表1所示,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我反思修正,從而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
3.2同伴互鑒——相知相長,共進共贏
自主性的發展除了學生的自我評價之外,學生之間的互評也是發揮自主性的有效方式.學生在互評中,對自身與同伴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在這樣的評價中,學生作為共同學習者更容易接受同伴的反饋,產生共鳴.評價者在評價他人時也能加深對問題的理解.這樣的評價過程有助于學生將數學知識內化為方法,進而增強綜合能力.
例如以“有理數及其大小的判定”為例,教師可在教學之后在課堂上設計 一個“你評、我評、大家評”的互相評價的活動,旨在為學生創造互評機會.在活動中,需將學生分成小組,在大屏幕上播放一些有理數大小判定的練習題,如434與64,-21與-7,-76與-216,等等.讓每組成員進行搶答.在完成所有題目之后,讓學生互相評價哪組成員回答的速度最快,哪些人回答的準確率更高.然后,要求回答率最高的學生分享他的比較大小的方式,引導全班同學共同分析它們的優勢所在.在這種教學環節的推動下,課堂氛圍能更加活躍,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同學們不僅準確地完成了有理數大小比較的實際題目,有的同學甚至能舉一反三,提出了更多效率更高的比較方法.通過互評,學生學會了如何比較有理數的大小,還在欣賞他人的同時學會了找出自身不足,并不斷完善自己.
3.3師者點評——導之以航,善誘善導
現代教育理念雖然主張將學生置于學習過程的中心位置,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的作用.教師應當從原來的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發揮其在教學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教師需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靈活運用不同類型的評價手段,如即時與延時評價、總結與過程評價等,以有效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4].
具體而言,除了傳統的筆試,教師可采用口頭報告、實踐操作以及數學日記等多元評價方法.其中,實踐操作檢驗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問題解決技能,而數學日記則可以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例如以“解一元一次方程”為例,在實踐操作中就可設計一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應用題,讓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制作一個小板凳需要四條腿和一個面,其中1m木材可制作20個面,或者制作400條桌腿,現有10m木材,怎樣才能做更多的凳子?可制作多少個凳子?”在學生做完題后,教師就需要評價他們的學習過程,如是否積極主動思考、參加教學的積極性如何以及解題的正確率如何.而數學日記的應用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記錄自己的學習心得、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然后,將這些日記收上來,教師可通過數學日記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給予幫助.這樣的評價方式符合總結與過程評價二合一的理念,讓教師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的同時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3.4家長寄語——激勵志向,認可共賞
家長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評價對學生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家長可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學生的評價,如使用學生成長冊、課外作業等,定期對學生在學習態度、習慣以及道德行為等方面進行評估.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在評價學生時應避免兩個誤區,一是過度表揚或過度批評.二是將評價結果與物質獎勵直接掛鉤.這兩種做法都可能導致學生形成扭曲的價值觀.家長在評價學生時需根據教師的引導,以確保評價的科學性.
例如以“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為例,教師在課堂上布置好了作業之后,學生在家中完成后需要家長進行評價,家長評價的內容可以參見表2.
總之,家長在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果時可參考表2,并采取一種平衡、客觀的評價態度,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以及自身的努力.通過合理的評價,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3.5他人評價——塑造特色,全面發展
除了教師、學生與家長這三個主體,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也應參與對數學教學活動的評價.僅以學生的數學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對教師與學生進行評價是不全面的.第三方評價機構應在考慮學生成績的同時,綜合考慮學生在各方面的發展情況,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綜合評價.如學校為學生建立成長檔案,記錄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實現課內外的有效溝通,從而準確掌握學生的發展水平.通過評價反饋,教師會更清楚地了解每位學生的個性,通過針對性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具體而言,學校為學生構建的成長檔案中,需要包括學生的課堂筆記、作業、小測驗成績、參與數學活動的情況等,以此記錄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遇到的困難.通過這些記錄,教師能全面地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如對于那些在數學思維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教師可提供更高層次的挑戰性問題,提升他們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對于那些在數學學習上遇到困難的學生,教師則需要給予更多的輔導鼓勵,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總之,一個全面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能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科上的全面發展,還能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的共同參與,將使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從而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
4結語
應用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能從多個視角向學生反饋他們的學習進展,幫助他們全面地了解自己.學生每一次的進步、教師的鼓勵、家長與他人的關愛都對他們的成長有正面影響.在進行課堂評價時應以正確的觀念為指導,并貼合教學實際,以激勵學生全面成長為目標,使學生體會到評價的積極作用,從而喜歡并學會如何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劉振.初中數學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教育,2024(28):88-90.
[2]顧金濤.小學數學課堂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界,2021(46):2-4.
[3]郭丹.多元評價主體促進學生數學素養提升[J].四川教育,2018(12):27.
[4]張洪.關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主體多元化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7(8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