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也是國家的根基,當前要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更多的關注,以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構成了中國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為中國的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提升了中國文化建設的起點。因此,傳承傳統文化成為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責任。本文主要圍繞傳統文化傳承背景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展開討論,首先介紹了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課堂的原因和意義,隨后探討了在這種背景下進行小學英語教學的策略,期望能為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承 小學英語 教學策略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18
在中國,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大多數學生僅在校園環境中接觸它,對它的學習通常局限于基礎的認讀和書寫技能。從教育培養的角度來看,英語教學不僅承載著傳授語言知識的職責,還肩負著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文化視野拓寬的使命。教師應當利用語言作為文化傳遞的媒介,一方面增進學生對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引導學生探索外部世界的同時,強化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自信。因此,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需巧妙運用語言的文化內涵及東西方文化對比的特點,以構建并深化學生的文化身份認同和提升其文化認知層次。然而,關于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有效實施傳統文化傳承,仍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實踐探索。
一、將傳統文化傳承融入小學英語課堂的原因
1.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語言與文化最直接的關系就是文化催生了語言,語言又承載著文化。語言由語音和文字組成,語音用于交流,文字用于記錄,一個沒有產生文化的民族不可能擁有語言,即使人與人之間可以借著某種約定俗成來判斷對面所說的話表達了什么意思,但沒有文字的話,這種交流就永遠都是暫時的和低效的。英語是一門世界通用的語言,雖然在推廣的過程中已經喪失了很多原本的文化特性,但仍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西方社會的“大文化”,即是說,文化屬性仍然是英語的基本屬性之一,對英語的學習能幫助學生了解西方社會的文化,也能激發學生的文化意識,而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極大的助力。
2.東西方文化能形成對比
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會誕生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語言也能反映不同的文化,所以,對語言的學習從來都不只在于文字或語音,還在于語言所反映的文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教學的內容除了單詞、短語、句型的構成和語法的特點、規律,還有“來源”和“原因”,即這些單詞、短語和句型都是怎么來的,一個句子里為什么要包含這些元素,以及這些元素為什么要這樣搭配,對“來源”和“原因”的探究能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詞匯和語法知識。學生在課堂上認識到的西方文化能與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東方文化形成對比,而這種對比就能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助力。
二、將傳統文化傳承融入小學英語課堂的意義
1.借文化對比來建構學生文化認同
要傳承傳統文化,首先需要認同傳統文化。人們往往難以對不認同的事物產生深入了解和傳播的愿望,即使參與了傳播活動,也可能因認知矛盾而導致行動無效,甚至產生反效果。因此,在課堂上傳承傳統文化的前提是讓學生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建立這種認同感的有效方式之一是通過對比分析,探討其優劣與利弊。作為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積累的精神文化財富,傳統文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大地,并體現在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能接觸到傳統文化,并已具備一定的基本認知與理解?;谶@一點,教師可以通過中西方文化的比較來引導學生回歸自身的文化體驗,并加強對這些體驗的認識,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2.能借文化的延伸來深化學生的文化認識
由于年齡限制,小學生對文化的認知往往因經驗和閱歷的不足而顯得欠缺。他們要么了解和知道的傳統文化內容較少,要么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較為膚淺。簡而言之,大部分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是零散且不成體系的,有時甚至因為了解不足或認識淺顯而產生誤解。在此背景下,教師在課堂上傳承傳統文化時,應以糾正學生的錯誤理解并深化其認識為出發點。從這個角度來看,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課堂的意義在于通過文化的延伸來加深學生的文化理解。在教授英語知識的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英語中的主題語境來拓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探究。
三、傳統文化傳承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語言學科的教學具備傳承文化的功能。然而,英語作為一門外來語言,其學科所承載的文化傳承功能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西方文化的標簽。若要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有效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教師不僅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轉化,還需轉變教學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并非毫無關聯,基礎教育中的英語教材編寫也并非完全遵循西方文化邏輯。因此,教師可以從深入挖掘教材入手,尋找切換文化屬性的切入點。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立足于傳統文化傳承的需求,設計由零向整、多角度同步推進的教學活動。具體而言,除了挖掘教材外,教師還應科學確定教學主題,借助項目載體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文化探究,或通過多元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在對比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同時,教師還應合理創設情境,通過情境引導指向文化的語言實踐。此外,設計體現創新性的作業也是必要的,借此幫助學生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全面認知。
1.深入挖掘教材,在教材中尋找文化切入點
教材作為課程教學的核心參考資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明確了教師需傳授的教學內容,而且在語言類學科,尤其是英語教學中,教材通過每個單元的主題語境有機地連接了學生所需掌握的詞匯與語法知識。這種連貫性的設計促進了學生知識的聯想能力,為他們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背景下,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以明確教學的起點。
以魯科版五四制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6 Spring Festival”為例,該單元的主題語境設定在“人與社會”框架下的“春節習俗”。春節,作為中華文化中一年的開端,每年農歷正月初一慶祝,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春節期間的各種習俗和活動不僅是傳統文化的體現,更是其傳承的載體。因此,對春節的探索實質上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單元作為教學媒介,通過對春節的討論和探究來拓寬學生的傳統文化視野,進而深化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追溯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探討春節的時間確定方式,并引入農歷的概念。隨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古人如何確定年、月、日,以及農歷與公歷之間每年的變化關系。此外,教師還可以介紹中國的節氣文化,以此拓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這種不斷延伸和拓展的傳統文化探索旨在豐富學生的認識,幫助他們建立對傳統文化更為全面的理解,從而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傳承意識。
2.科學定位主題,借項目來引導跨學科探究
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初級階段,肩負著知識奠基、能力培養、素養提升以及習慣和意識養成的重要育人職責。為契合小學生認知與思維的發展規律,小學階段的知識內容相對淺顯,課程設置也較為直觀易懂。正因如此,在小學英語教材中,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單元數量相對較少。然而,在傳統文化傳承的大背景下,教師需要透過表面看本質,結合那些可能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單元主題,來引導學生開展跨學科的項目探究活動。
以魯科版五四制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3 Birthday”為例,該單元圍繞“生日”這一主題展開討論,不僅涉及詢問生日和介紹生日的方式,還探討了生日期間的相關活動。教材中主要呈現的是西方文化中慶祝生日的各種習俗,例如吃生日蛋糕、唱生日歌以及舉辦生日派對等?;诖?,教師可以以“生日”為切入點,立足傳統文化,精心設計一個以“生辰禮俗”為主題的項目探究活動,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不同時期古人慶祝生日的方式。事實上,古人過生日的習俗起源于漢朝,至唐朝達到鼎盛。這一發展態勢與中國古代各朝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趨勢相契合。在各種生日禮俗中,小孩周歲以及老人從五十歲起逢十的生日都備受重視,且有著獨特的禮俗,像拜太歲、抓周、辦壽宴等;而平常慶祝生日時,常見的方式則是吃長壽面和紅雞蛋。從跨學科探究的角度出發,教師可以綜合歷史等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生日習俗進行深入探究,進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3.多元對比差異,在對比中催生文化自信心
在英語教學中,通過對比中西方文化來傳承傳統文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這種比較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本國的傳統文化,還能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其獨特優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載體,同時也傳遞著豐富的西方文化元素,因此存在導致學生國際視野偏向西化的風險。為此,教師應當利用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幫助學生樹立對本土文化的自信,確保他們的世界觀保持多元而均衡的發展。
以魯科版五四制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3 Restaurant” 為例,該單元圍繞“飲食文化”與“禮貌用語”展開,體現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多個方面,其中尤以飲食習慣最為顯著。這些差異主要由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以及傳統習俗等因素共同塑造而成。中華飲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得益于中國廣袤的土地、悠久的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當被問及中華文化相較于西方文化的優勢所在時,飲食無疑是一個強有力的例證。盡管每個人口味不同,但中國菜系多樣,除了著名的八大菜系外,還有眾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佳肴,為人們提供了廣泛的選擇空間,從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食客。因此,教師可以基于飲食文化這一主題,引導學生探討并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特點,以此加深他們對中華飲食傳統的了解。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將能夠從具體的飲食文化入手,逐步構建起對整個中華傳統文化體系的認知框架,并最終培養出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與自信心。
4.合理創設情境,借情境來引導綜合性探究
情境具備直觀性和生動性,能夠具象呈現抽象內容,同時強化氛圍和情感。英語學科的教學離不開聽、說、讀、寫這四種活動,教師在教授詞匯和語法知識時,也應注重培養和鍛煉學生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在傳統文化傳承下的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應圍繞傳統文化合理創設情境,并將語用能力融入其中。
以魯科版五四制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6 Travel”為例,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旅行”,包括使用“I'm going to……”表達計劃去的地方,使用“How are you going there?”詢問交通方式,以及使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討論旅行中的活動安排。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用英語完成一次對“旅行”的設想和計劃。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從旅行主題中延伸情境。例如,可以設定一個情境:“國慶節前,學校為學生布置了一次出行任務,要求學生自選一座博物館參觀。學生們對此展開了熱烈討論。五年級一班的小明同學一直想去故宮博物院,于是興致勃勃地與同學們分享他的計劃?!彪S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此情境談論自己想去的博物館、選擇該博物館的原因以及計劃在博物館中的活動。通過這種情境設定,教師還可以同步引導學生搜集與博物館相關的資料,包括其中的展品及其所體現的傳統文化。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還能提升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和文化素養。
5.創新設計作業,在作業中建構文化全認知
作業分課前作業、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三種,課前作業主要起到的是引導和預習的作用,課堂作業主要起到的是輔助教學的作用,課后作業主要起到的是引導和復習的作用。其中,課堂作業有著強指向性,能承載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思考和探究。因而,在傳統文化傳承下,教師也可以通過創新作業設計的方式來推動學生文化認知能力的提升。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材單元教學與綜合性英語應用練習相結合,在學期復習或學段總結時開展相關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復習并實現知識的遷移。從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趣味性課堂作業,例如,讓學生用英語翻譯中國民間故事或為講述這些故事的視頻配音,從而有效支持學生加深對文化的認知及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
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傳承融進小學英語課堂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具備文化屬性,也能承載文化傳承的任務,二是東西方文化自然形成了對比,英語學科被賦予了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而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課堂后,教師也能先借助文化的對比來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再借助文化的延伸來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就應當立足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以文化為核心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通過拓展教材文化元素、開展項目式跨學科探究、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組織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實踐和設計文化主題的英語作業等方式,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語言學習和文化探究環境,助力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 程蕾《中華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的融合與滲透研究》,《校園英語》2024年第14期。
[2] 馬燕霞、李玉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融入》,《甘肅教育》2024年第12期。
[3] 劉艷娜、駱禮鵬《“文化返觀”與“生活依托”——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創新實踐》,《校園英語》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