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背景下,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顯。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影響語言的使用情境和理解深度,立足傳統文化,融合項目式教學等新型的教學模式開展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可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拓寬課堂容量。本文以項目式學習模式的內涵和理論基礎為落腳點,從項目準備、項目實施、項目評價等多維度,探析項目式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要點,并立足傳統文化故事視角,提出項目式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以期為一線教師開展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 初中英語 傳統文化故事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19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受教師理念、學生認知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問題逐漸凸顯出來,例如,初中英語課堂時間有限,難以在有限時間內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無法跟上教學進度;學生跨文化意識不強,加之部分教師未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導致學生英語實踐能力稍弱。基于此,如何細化項目式學習模式的價值,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已成為許多教師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項目式學習模式概述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具體指向一種通過讓學生參與復雜、有意義的項目達成學習目標的教學方法,其核心要素詳見下表1。
表1 項目式學習模式要素分析
項目式學習起源于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學”理論,強調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完善知識體系,并依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和合作學習理論得到不斷發展。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每位學生在學習中綜合發揮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等多種智能優勢,實現全面發展;立足學生小組合作角度,合作學習關注學生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小組任務的完成情況和問題解決能力,為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項目式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價值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新型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相比于傳統以講述法、討論法為主的課堂教學,項目式學習模式將學生真正意義上置于學習中心的位置,教師僅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啟發學生開展活動,更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助于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此同時,融入傳統文化故事,將其豐富的情節同英語學習相結合,有助于展現中華文化魅力,將興趣真正意義上內化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
(二)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通過各種方式處理與傳統文化故事、英語學習內容相關的信息是初中英語項目式學習的重要特點之一,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將得到全方位鍛煉。例如,學生在收集與“嫦娥奔月”相關的文化故事時,需閱讀多篇英文介紹文章,接觸不同風格和難度的英語文本;故事講述排練過程中,學生需反復練習口語表達,調整語音、語調和語速;在編寫故事腳本時,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所學語法知識和詞匯組織句子,能夠確保故事內容的完整性。此外,項目式學習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相對真實的語言使用情境,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不再單純為了學習語法或單詞而進行機械練習,而是在有意義的情境中運用英語,在運用中完善知識體系,可不斷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靈活性。
(三)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故事內容,對于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通過小組合作研究和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學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的內涵、價值和特點,加深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以傳統文化故事為關鍵內容,學生能意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學會“如何在跨文化情境中有效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用英語準確傳達中國文化的獨特概念和價值觀”,這種跨文化交流意識為學生的未來學習和職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項目式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要點
(一)項目準備
項目準備工作的重點在于明確主題、制定目標和組建小組,為傳統文化故事同初中英語教材知識的融合創造有利條件。教師應結合初中英語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故事,充分發揮其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設計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一課的項目式學習方案時,引入《嫦娥奔月》的傳統文化故事,幫助學生了解嫦娥為了保護仙藥而奔月的傳說,感受其中的神話元素、人物情感以及對月亮的美好想象,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了解程度。
明確項目目標是確保項目式學習有效實施的關鍵,應涵蓋多個方面。以上述課程為例,教師設置的項目式學習目標具體如下。
1.語言知識目標。熟練掌握“mooncake” “lantern” “family reunion” “traditional” “folk” “be similar to” “put on”等詞匯和短語;掌握賓語從句結構,即引導詞+主語+謂語+其他。
2.語言技能目標。聽懂關于中秋節的對話、短文;用英語流利講述中秋節的來歷、傳統習俗和自己的過節經歷;讀懂與中秋節相關的英語文章;內容完整、條理清晰地書寫與中秋節相關的作文。
3.文化意識目標。知道中秋節是一個象征家庭團聚、感恩和幸福的傳統節日;分析中西方在節日慶祝方面的異同;培養學生用英語介紹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和能力。
4.學習策略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完成項目,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探究學習水平。
(二)項目實施
項目式學習方案的實施周期較長,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具體的方案進行細化和分解,明確每個成員的任務,并落實每個環節的進展周期,以此提高項目式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基于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某教師設計了一個“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項目式學習方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中秋節,或拓展收集與春節、重陽節、端午節和元宵節相關的節日故事,某小組選擇了“春節文化故事”項目主題,組長對任務進行了分解,詳見下表2。
表2 “了解傳統節日文化”項目式學習方案
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編寫了與春節相關的故事并進行了匯報演出,在具體的文化情境中熟練掌握了與春節相關的用語,包括“red envelope” “firecracker”“Spring Festival” “New Year's Eve dinner”等,并且對春節的起源、發展、傳統習俗和文化意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
(三)項目評價
成果展示與項目評價是項目式學習的最終環節,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對各組的項目成果進行點評,旨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過程中可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教師立足教學目標對學生項目展示情況進行評分,有助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進行優化,學生自評能讓學生回顧項目開展過程,自主發現不足之處,而學生互評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提升學生的評價能力。評價的內容需涵蓋項目成果、項目過程、團隊合作等各個階段以及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團隊合作能力、問題分析水平、創新思維等各個指標,以此提高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性。
四、項目式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保障策略
(一)加大資源整合力度
為保障項目式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教師應加大資源整合力度,著力搭建涵蓋傳統文化故事圖書、文獻、視頻等多項內容的資源數據庫,為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提供便利。初中英語教師團隊可基于學生實際學習需要和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廣泛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傳統文化故事,以文字、圖片、音頻或視頻等多樣化的形式收納到數據庫中,為項目式學習提供支持。教師在資源整合時,應明確資源篩選的具體標準,即教育性、語言適配性、趣味性、文化代表性等,以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真正意義上從傳統文化要素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資源數字化是資源整合的最后環節,即教師應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將收集和整理好的教學資源錄入在線協作平臺,并進行分類處理,以便共享資源,整體提高學生項目式學習的效果。
(二)強化小組合作互動
項目式學習模式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組建小組的合理性、小組成員的合作與互動情況直接影響著英語教學質量。教師需充分考慮學生的多樣性,分組從每個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體系完善程度、語言技能水平、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性格因素等多個方面考慮,并明確每個小組成員的角色分工,包括組長、資料收集員、記錄員、匯報員等,或者指導小組自主明確分工,以確保合作學習效果。此外,教師還應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溝通技能和協作技能,即適時開展英語演講、口語對話練習等英語表達訓練活動,向學生介紹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非語言溝通方式的重要性;指導小組成員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和系統整合推動項目進展的資源,增強協作動力。
(三)重視教師隊伍培訓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教學創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因此,學校相關部門應積極做好教師隊伍的培訓與管理工作,為項目式學習和傳統文化的融合奠定人員基礎。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會或交流會,可幫助教師深入把握項目式學習的概念、特點和核心要素,不斷更新自身的英語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和教學法知識;深入探究英語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將持續提高教師的融合教學水平,更好地挖掘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內容的交叉點,為項目式學習方案實施做好準備。與此同時,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背景下,對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通過在線學習和模擬應用,熟練掌握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在線教學平臺等應用方法,以此提高項目式學習方案的質量。
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新型模式,將其應用到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具有重要價值。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切實把握項目式學習模式的明確主題、制定目標、組建小組、方案細化和分解、項目評價等各個要點環節,并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積極強化小組合作與互動,為學生搭建一座連接語言學習與文化傳承的橋梁,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批判性思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林映凡《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初中英語分級閱讀教學探究——以The Tale of Peter Rabbit為例》,《英語廣場》2023年第27期。
[2] 陳多琦《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策略的研究》,《課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41期。
[3] 趙骎、王冰潔《基于EDIPT設計思維模型的初中英語項目式學習實踐——以“我為亞運獻禮”英語項目式學習為例》,《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3年第12期。
[4] 黃奎《初中英語群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策略》,《教育界》2021年第37期。
[5] 方捷《引入項目式學習,讓英語課堂更高效》,《山西教育(教學)》2024年第6期。
[6] 張立春《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新作文(教研)》2022年第10期。
[7] 王佳佳《運用微項目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英語教師》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