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與強烈的實際應用價值。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進行初中英語教學時,可以巧妙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教學實踐當中,在有效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和興趣的同時,進一步深化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與認同。基于此,本文先簡要闡述初中英語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再深入探討如何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以凸顯全球化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 初中英語 融合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22
“文化是根,根深則葉茂;文化是魂,魂立則業興。”一個國家、民族的偉大復興與文化息息相關,只有精心培育、呵護文化的根,方可保證枝繁葉茂。全球化背景下,英語課程成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而推動初中英語教學改革事業的發展儼然也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各大學校的英語教師應該將英語教育作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平臺,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教學策略,致力于培養大批具備豐富學識以及文化素養的素質型人才,以滿足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
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英語課程的意義
1.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課程,可以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英語是一門學習全球通用語言的課程,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以掌握語言知識,還能鍛煉語言表達及綜合運用能力,逐漸具備優秀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實際教學時,如果能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課程中,搭建一座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橋梁,使學生了解更多歷史故事、傳統節日、文藝作品,那么,學生便會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深入了解和自己國家的文化根源,提高英語學習的實效性,提升文化自信,形成強烈的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文化是多元的,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在文化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在初中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將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活動,促進批判性思維的形成。例如,在學習有關節日的英語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之間的異同,使學生了解到在中外語境中,語言的表達方式有著明顯的區別,在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同時,直觀感受到文化的多樣性,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思考和評價事物,進而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
3.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往來十分密切,英語教學應當致力于激發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愿,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果能夠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開闊學生的視野,不僅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還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各種各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從中鍛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俚語的使用方式,掌握流利的表達與溝通能力,這樣他們便能在國際交流中更加自信地介紹中國文化。
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英語課程的策略
1.深度挖掘英語課程內容中的文化教育資源
在當今全球化的教育環境中,將英語教學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已成為一種創新且有效的教學策略,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當深度挖掘與英語教學內容相關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如此,還要精心選取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和內容,激發他們英語學習的興趣,將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象征,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影響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初中英語教材包含的知識內容或多或少與傳統節日有所關聯,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加以利用。
例如,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中國節日、歷史人物、傳統美食等詞匯,使學生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了解“Chinese New Year”“Mid-Autumn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等傳統節日詞匯,以及“dumpling”“Dragonboat”等與傳統節日相關的詞匯,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還可以展示多媒體視頻、動畫片,將某個傳統節日的由來直觀展示出來,與大家一起走進歷史,一邊認識英語詞匯知識,一邊了解傳統節日背后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享受整個學習過程,還能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韻味,對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英語教材“We're Family!”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家庭相關的傳統節日活動,如制作月餅、包餃子等,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形式,模擬如何慶祝不同節日,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與初中英語課程融為一體。
2.精選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材料
閱讀一直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英語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引導學生主動閱讀英語材料、英語文學作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教師應當綜合考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除此之外,還要精心挑選一系列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文章。在課程內容設計上,定期組織群文閱讀活動,帶領大家一起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一邊閱讀這些優秀的作品,一邊獲取、消化文章中蘊含的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知識點。教師可以準備關于中國茶文化的英語文章,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茶的種類、泡茶的禮儀以及茶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或者通過一篇描述中國家庭聚會的文章,讓學生了解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和親情表達方式。閱讀活動結束之后,鼓勵大家分享各自的觀點、想法,交流閱讀經驗和閱讀心得。與此同時,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獲取源源不斷的傳統文化知識,為其將來在國際舞臺上的交流與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3.依托情境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
為了將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或實物展示等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模擬的跨文化交際環境中親身體驗和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語知識,還能深入了解和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有利于學生直觀感受文化氛圍,教師可以利用視頻、音頻、圖片等媒介,展示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如中國的傳統節日、風俗習慣、歷史故事等。在學習與傳統文化主題相關的英語知識時,通過播放一段熱鬧的春節聯歡晚會視頻,讓學生感受到節日的氣氛;在介紹中秋節時,展示滿月、月食的圖片,讓學生了解這一節日的象征意義。通過展示這些生動的形象,學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和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實物展示,如展示中國傳統工藝品、服飾、書法作品等,讓學生在實際觀察和觸摸中,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準備一些精美的中國結、剪紙、京劇面具,讓學生親手觸摸和觀察這些道具,嘗試制作簡單的工藝品。此外,教師還可以整合多媒體資源,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比如,播放鋼琴、小提琴、古箏、二胡等中西方傳統樂器的演奏視頻,讓學生在欣賞美妙旋律的同時,了解這些樂器背后的文化異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表感言,交流各自的體會與感受,通過切實體驗這些活動,引導學生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4.開展跨文化交際活動
英語口語練習是極其重要的教學板塊,也是學生的學習任務。在過去的英語教學中,教師經常通過提問、簡單對話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然而這樣并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為了改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必須及時調整教學設計的思路,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貫徹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除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創設一個寬松的、自由的、民主的學習環境,還要精心設計一些與中華文化相關的主題對話或討論,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跨文化交際平臺,從而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Unit 1 Hello!”,要求學生流利地用英語進行簡單的問好、提問,在教學中,教師不妨模擬一個具體的對話場景,讓學生使用Hello/Morning,do you……? /What's this/Where are you from?等常用句式,圍繞how to introduce myself這一主題分享自己的姓名是什么、身高多少、來自哪個國家、國家有哪些特有文化……這樣學生便能用英語介紹中華傳統文化。通過這些豐富的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夠認真傾聽,還能鍛煉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同時,通過比較和分析中西文化的差異,學生能夠培養批判性思維,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形成更加全面和客觀的世界觀。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學術上的成長,也為他們將來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模擬的跨文化交際環境中,學生可以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進行交流和互動,分享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經驗。這種互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和聽力水平,還能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一個“文化日”活動,讓學生分組準備關于自己國家或地區的文化介紹,然后在班級前進行展示。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英語表達能力,還能學習到其他國家的文化知識,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例如,在學習英語國家的節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和對照中西方節日的不同慶祝方式,讓學生意識到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交流項目,如筆友計劃,讓學生有機會與外國朋友直接交流,從而在實際應用中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總之,將傳統文化有效滲透到初中英語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效果,還能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實物展示等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跨文化交際環境,幫助他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更好地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語言知識,還能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文化理解能力的現代公民。
5.認識文化的多樣性特征
包容、開放的態度對于英語學習極其重要。在全球經濟迅速發展的21世紀,認識文化的多樣性特征是現代公民必備的關鍵能力。身為英語教師,不但要鼓勵學生勇敢地分享不同的意見、見解,還要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比如,開展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為主題的合作探究活動,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在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同時,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對文化多樣性的正確認識。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共同討論各種各樣的傳統文化元素,如詩詞、書法、繪畫、戲曲等,教師可以適當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學生激烈的辯論,對文化的意義和價值進行分析與評價。也可以給予針對性的指導,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如節日、飲食習慣、禮儀規范等,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通過這種對比,學生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中西方文化的獨特之處,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化敏感性。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首先介紹西方的圣誕節,讓學生了解這個節日的由來、慶祝方式以及它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圣誕節與中國的春節進行比較,讓學生探討兩個節日在慶祝活動、家庭聚會、禮物交換等方面的不同。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不僅能學習到相關的英語詞匯,如“Santa Claus”“New Year's Eve”等,還能理解到節日背后的文化意義和價值觀。
在飲食習慣方面,教師可以介紹西方的快餐文化,比如漢堡、薯條等食品如何成為西方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食品與中國的傳統食物,如餃子、面條等進行比較。學生可以討論不同食物的制作方法、食用場合以及它們在各自文化中的地位。這樣的討論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詞匯量,還能讓他們對不同文化中的飲食習慣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在禮儀規范方面,教師可以講解西方的餐桌禮儀,例如,使用刀叉的正確方式、餐前餐后的禮貌用語等。然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這些禮儀與中國的餐桌禮儀進行對比,比如筷子的使用、敬酒的順序等。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中對于禮貌和尊重的不同表達方式。通過這些具體的文化比較分析活動,學生不單單能夠掌握英語語言知識,還能在實際語境中運用這些知識,提高他們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通過對比分析,形成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這對于他們成長為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公民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通過文化比較分析,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增強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綜上,傳統文化教育與英語課程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教師不僅要深刻認識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還要積極探索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英語課程的具體策略,推動英語教學改革。通過實施新的教學方法,能夠深度挖掘英語課程內容中的文化教育素材,渲染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欣賞傳統文化的同時,練習英語聽力和口語,熱情參加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在實際應用中提升英語水平,實現英語學科素養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 李拯《新課標下初中英語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策略研究》,《家長》2023年第30期。
[2] 李存霞《初中英語課堂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10期。
[3] 陳云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新課程研究》2023年第21期。
[4] 朱世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思考與實踐》,《基礎教育論壇》2023年第11期。
[5] 陸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策略》,《英語教師》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