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初中地理教學提供豐富資源,而初中地理教學又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本文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四個方面深入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路徑,旨在提升初中地理教學質量,同時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初中地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滲透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26
在當今教育背景下,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成為重要課題。初中地理學科涵蓋自然與人文等多方面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和智慧,如詩詞歌賦中的自然景觀描寫、傳統建筑中的地理環境考量等,這些都為初中地理教學提供了生動且富有內涵的教學資源。初中地理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通過初中地理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因此,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地理教學的關聯性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初中地理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像一座蘊藏著豐富寶藏的寶庫,為初中地理教學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教育素材。在詩詞歌賦中,我們常常能發現對自然地理景觀的生動描繪,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詩,就形象地描繪了沙漠與長河的壯闊景色,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不同地區的氣候和地形特征。同時,像“瑞雪兆豐年”“一場春雨一場暖”這樣的傳統諺語,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氣象知識,還能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領悟地理現象的原理。傳統建筑也是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比如,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吊腳樓,它們反映了不同地區的氣候和地形對人類居住環境的影響。此外,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如梯田耕作,展示了人們如何巧妙地利用和適應地形。這些豐富的資源使得初中地理教學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在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更有效地掌握地理知識,提升地理素養。
2.初中地理教學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初中地理教學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一條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徑。在地理課堂上,教師通過講解不同地區的地理特征,可自然引入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在介紹我國的河流時,可以提及黃河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歷史意義,從古代文明的起源到歷代詩歌對黃河的贊美,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自然地理的深厚聯系。在學習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時,學生能了解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具體體現,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和傣族的潑水節等,從而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此外,地理實踐活動也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契機,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古建筑和體驗傳統農業等方式,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傳統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初中地理教學憑借其獨特的學科視角和教學方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創造了廣闊的舞臺。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
1.教學目標的滲透
知識與技能目標層面,教師應指導學生準確掌握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相關的地理知識,例如,通過詩詞理解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從傳統建筑中識別地理環境的主要影響等。過程與方法目標層面,教師應特別培養學生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掌握運用諺語、詩詞等傳統文化工具來解讀地理現象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層面,教師應致力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感到自豪。
以城鎮與鄉村為例,教師在知識與技能目標方面,應引導學生清晰掌握與城鎮和鄉村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地理知識。例如,學生需要了解傳統詩詞中對不同類型城鎮與鄉村風貌的描寫所揭示的地理特征。詩歌如“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句詩描繪了江南鄉村的秀美風景和特有布局,通過它可以分析出江南鄉村地區的濕潤氣候、河網密集等地理特點。對于城鎮,如“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這樣的描述,展現了古代繁華城鎮的景象,學生可以探討這些城鎮的地理位置優勢、交通條件等地理因素。同時,學生還應掌握不同地區傳統建筑在城鎮與鄉村中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后的地理原因,例如,北方鄉村的四合院與南方鄉村的馬頭墻,它們分別適應了不同地區的氣候和地形條件。過程與方法目標中,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分析城鎮與鄉村地理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以特定的傳統城鎮或鄉村為案例,讓學生運用詩詞、諺語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去解讀其發展變化和面臨的問題。例如,可以選擇云南麗江古城作為案例,結合“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等描繪,引導學生分析古城的水系分布與當地地形、氣候的關系,以及古城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如何保護傳統文化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對于鄉村地區,可以選擇一些具有特色的傳統村落,讓學生分析其農業生產方式與地理環境的適應性,如梯田鄉村的形成與山地地形的關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教師應通過城鎮與鄉村的地理教學,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讓學生認識到我國豐富多樣的城鎮與鄉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古老城鎮的歷史底蘊,還是鄉村的淳樸風情,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深刻感受到家鄉城鎮與鄉村的獨特魅力,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進而培養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2.教學內容的滲透
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自然地理部分的講解。例如,通過“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清明時節降雨較多的氣候原因。此時正值春季,冷暖空氣交匯頻繁,容易形成降水。這樣的解釋讓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不同季節降水的變化特征。再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可以用來討論春雨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不同地區的分布差異。同時,利用傳統節氣介紹降水的變化和農業生產的關系。比如,在谷雨節氣,“雨生百谷”,此時降水量增加,對農作物生長非常有利。教師可以詳細講解谷雨前后,不同地區的降水情況以及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具體影響,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農耕文化與降水的緊密聯系。
人文地理部分,教師可以通過介紹與降水相關的傳統節日、民俗風情等,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文特色。例如,傣族的潑水節與當地豐富的降水和炎熱的氣候密切相關。通過這個節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當地降水的特點以及人們對水資源的利用和尊重。以古代建筑為例,分析人類活動與降水的關系。例如,江南水鄉的傳統建筑多為白墻黑瓦、臨水而建,這反映了江南地區降水豐富、河流眾多的地理特點。建筑的設計既解決了排水問題,又充分利用了水資源。而在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區,傳統建筑如窯洞則更加注重保溫和防風沙。通過對比不同地區的古代建筑風格,讓學生深刻理解降水對人類活動和建筑風格的影響。
此外,教師還可結合歷史故事和傳說,豐富教學內容。例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們對洪水等災害的應對方式。通過講述這樣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民在應對降水變化和災害方面的智慧和勇氣,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3.教學方法的滲透
教師可選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地理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例如,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詩為案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黃河的發源地、流向以及其在不同地區呈現出的地貌特征等問題。對這樣的案例進行深入探討學生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還能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教師還可結合傳統建筑如北京四合院的案例,讓學生分析其與北京的氣候、地形等地理因素的關系,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以“自然特征與農業”為例,教師可以選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地理案例,引導學生分析自然特征與農業的關系。例如,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句古語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其中反映出的自然特征對農業的影響。教師向學生解釋這句古語的含義,讓學生明白淮南和淮北地區在自然特征上的差異,如氣候、土壤等。接著,教師引入氣候帶、土壤類型等地理知識,結合具體的數據和圖表,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淮南和淮北地區自然特征的不同。然后讓學生思考這種自然特征的差異是如何影響橘子的生長和品質的,從而引申出自然特征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教師還可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共同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與自然特征和農業相關的內容。比如,讓各小組分析不同地區的傳統農業諺語所反映出的自然特征和農業生產的關系。一個小組可以研究“春雨貴如油”這句諺語,探討春季降水對農業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地區的表現。另一個小組可以分析“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了解節氣與農業生產的緊密聯系,以及不同地區因自然特征的差異而導致的種植時間的不同。各小組通過查閱資料、討論交流,最后進行匯報展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自然特征與農業的關系,還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也可創設與自然特征和農業相關的傳統文化情境,如古代的農耕場景。教師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讓學生想象古人在不同自然特征的地區進行農業生產的情景,從而引出對自然特征如何影響農業生產方式的討論。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不同地區的自然特征,如地形、氣候、水源等,對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比如,在山區,由于地形崎嶇,人們可能采用梯田種植的方式;在平原地區,由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們可能進行大規模的農田種植。
4.教學評價的滲透
評價內容中教師要增加對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評價。例如,考查學生是否能夠準確理解古詩詞中蘊含的地理知識,是否能運用傳統節氣知識解釋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等。在評價方式上,教師可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通過作品展示,讓學生以手抄報、地理模型等形式展現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地理知識結合的理解;或者進行口頭匯報,學生分享自己對傳統節日所反映的人文地理特色的認識。這樣的評價方式能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文化素養,同時也激勵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地理學習的綜合能力。
以“地形和地勢”為例,在評價內容中,教師應考查學生是否能夠準確理解古詩詞中蘊含的地形和地勢信息。像“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詩,教師可以評價學生是否能分析出詩句中所體現的泰山的雄偉地勢以及其在我國地形中的位置特點。同時,還可以考查學生對傳統建筑與地形地勢關系的理解,如黃土高原的窯洞是如何適應當地的地形和氣候條件的。評價學生是否能從傳統故事中提取與地形地勢相關的地理知識,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涉及不同地區的地形特點對洪水治理的影響。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通過作品展示,讓學生以手抄報、地理模型等形式展現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地形地勢知識結合的理解。例如,學生可以制作手抄報,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不同地形區的傳統民居與當地地形、地勢的關系,如四川盆地的吊腳樓、青藏高原的碉樓等。教師根據學生作品的準確性、創意性和美觀性進行評價。還可以進行口頭匯報,學生分享自己對古詩詞中地形地勢描寫的感悟,或者分析某個歷史事件中地形地勢所起的作用。比如,學生可以講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所反映的四川地區復雜的地形地勢特點,以及這種地形對古代交通和經濟發展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小組活動進行評價。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共同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與地形地勢相關的內容,并進行展示和答辯。例如,一個小組可以研究傳統山水畫中所描繪的地形、地勢,分析畫家是如何通過筆墨表現不同地形的特點,以及這些山水畫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另一個小組可以探討古代軍事戰略中地形地勢的重要性,如諸葛亮利用地形在赤壁之戰中巧用火攻。通過小組活動,教師可以評價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地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滲透,不僅豐富了初中地理教學資源,提高了教學質量,更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們應不斷探索創新,積極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地理元素,讓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為培養具有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時代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也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關注并參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中來,共同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洪玉《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8期。
[2] 尹洪娟《談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5期。
[3] 王璐《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