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全球化社會背景下,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成為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美術是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主要學科之一,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教師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本文從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當今小學美術與傳統文化結合現狀和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策略三個方面出發,對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展開研究。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美術 滲透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36
“立德樹人乃教育之本”,如今的教學關注人的綜合培養,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做好育人工作是教師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文化育人是育人的重要方法,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傳統文化的育人效果越來越受到重視。藝術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學科,而文化理解這一核心素養也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需要教師將藝術類學科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在藝術類學科中滲透傳統文化。在本文中,教師則將目標聚焦到美術學科,探究在美術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
一、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
文化育人是育人的重要方法,這不但需要教師實現良好班級文化環境的創設,也需要做好國內外文化的教育工作。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有效培養學生文化自信,還能培養學生孝順、勤勞等傳統美德。藝術學科本身就是滲透傳統文化的優質載體。具體到美術學科,其本身就有著關注中國古代繪畫、建筑、雕塑、民間習俗等方面的內容,能幫助學生有效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藝術核心素養中也具有文化理解的部分,要求學生感悟特定文化情境的人文內涵。可以說,無論是從文化育人作用的發揮來說,還是從美術的特點和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來說,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都有著較大的必要性。
二、小學美術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現狀
盡管新的課程標準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但還是有一部分教學觀念未能及時轉變,延續著過去以三維目標為主,以知識學習與記憶的方法為主的教學方法。這導致學生對美術興趣不夠濃厚,對其中的傳統文化也自然缺乏足夠的興趣,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文化學習的效果。同時,傳統文化的理解有著一定的門檻,受制于學生的生活年代和歷史文化知識,并非所有學生都能了解傳統文化作品中的內涵。而且,在教學評價方面,一部分教師延續過去三維目標為主的指標,另一部分教師變三維評價為以核心素養培養為主的指標,但都未充分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這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從整體上來說,美術教學中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挖掘有所欠缺,變革教學方法,充分提高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教學效率勢在必行。
三、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采取合適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如今,能否有效調動學生興趣就成為影響整體教學效率最重要的因素。而隨著教學觀念的變革和教育技術的進步,教師能應用的導學激趣方法也越發多樣,這些方法都有著自己獨到的優勢,在學生興趣的激發方面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將其綜合起來,結合美術教學的內容以及滲透傳統文化的切入點,采取合適方法,有效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后續的傳統文化學習中更加積極。
1.借助信息技術,有效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信息技術是指以計算機多媒體為核心的一系列新型教育技術,相較于過去常用的板書、圖解等展示方式,依托信息技術構建的多媒體展示具有形式多樣、效益較高、方法豐富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教學展示的效益可以有較大的提升。反映到實際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工具的功能進行設計,用教學展示的方式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要素,讓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煥發光彩,顯現出其魅力所在。對于學生而言,通過視覺、聽覺等多個感官的刺激,其也可以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存在,這對學生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浙人美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20節“剪紙欣賞”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聯系本課的教學內容做出拓展,用信息技術手段做出展示,為學生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傳統的教學展示中,教師對剪紙的展示集中于照片展示和實物展示,展示的形式較為單一。在當前,借助信息技術工具,教師可以實現視頻與音頻的展示,用紀錄片和短片的形式為學生做出展示,讓學生觀察相關的材料,感受剪紙文化的魅力。在展示中,教師可以聯系多地區的剪紙藝術分別展示,幫助學生感受不同剪紙藝術中蘊含的不同文化特點,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一來,通過信息技術,傳統文化的展示效益便可以得到較為明顯的提升。
2.挖掘鄉土素材,落實生活教育理念
鄉土資源素材是各地區開展個性化教學的寶貴資源,鄉土資源的合理融入與滲透也是實現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融合滲透的有效方式。生活教育理念源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及教育理論,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應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并以現實為課堂推動學生的發展。對于當前的鄉土素材的滲透而言,生活教育的理念是教師優化教學設計的重要指導,教師需要對當地的鄉土資源素材進行挖掘和整理,匯總研究中的相關信息和素材,并以此做出深入分析與梳理。
例如,在浙人美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11節“泥塑恐龍”一課的教學中,為實現生活教育的滲透,教師就可以聯系本課的教學內容做出拓展,從當地的鄉土文化素材中發掘可以滲透的傳統文化素材,進而搭建教學過程。通過搜集調研發現,青山泥塑是草塔的著名民間藝術,其與本課泥塑恐龍的教學內容也密切相合,從學生發展角度來分析,教師可以將青山泥塑作為本課教學中融入的鄉土資源素材,并以此搭建生活教育。反映到實際中,教師可以綜合青山泥塑的展示構建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認識民間藝術,感受其中的文化,也可以進一步做出拓展,從草塔廟會出發進行拓展,圍繞廟會的由來、廟會的文化習俗等開展教學。
(二)開展多樣活動,促進學生理解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更喜歡游戲式的教學過程,這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從學生發展角度來看,為優化小學美術教學設計,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師便可以從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出發做出分析,將學生的傳統文化感知、理解和運用作為教學的核心,以此設計更加高效合理的活動教學過程,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助力。
1.落實學科綜合,輔助深度感知傳統文化
對于美術學科而言,其作為一門藝術學科,與傳統文化的聯系更多地表現在民俗民風和民間藝術上,而綜合學科內容,教師可以從鑒賞活動入手做出構建,用展示與解析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深度感知傳統文化。從實際來看,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發展做出研究,圍繞當地的傳統文化內容做出拓展與整合,聯系相應的民俗文化做出展示,引導學生深度感知。
例如,在浙人美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11節“民間年畫”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綜合學科實際,選擇相關的傳統文化內容做出分析,構建學生鑒賞活動。其中,為做好活動準備的前置條件,教師需要利用課前時間對年畫藝術進行搜集,獲取《打春牛》《富貴平安》等古代年畫。作為補充內容,教師可以從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入手,搜集獲取近些年人們創造的新年畫作品,如《火焰山》《梁山五虎將》《白馬坡》《武松打虎》等。在完成年畫作品的搜集后,教師就可以對其做出梳理,構建傳統文化展示項目,并通過多媒體展示與實物展示的方式為學生展現年畫,引導學生進行鑒賞。如此一來,借助年畫的展示,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了解關于年畫的相關文化,感受這一傳統文化形式,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情。
2.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傳統文化應用能力
實踐活動建立在學生的實踐行為與實踐參與之上,強調學生的體驗,可以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實現能力的發展與認知的加深。從傳統文化的滲透來分析,教師可以聯系當地的民俗文化,選擇滲透到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再聯系學生的實踐應用做出拓展分析,選擇合理的主題來構建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實現傳統文化應用能力的提升與發展。為確保活動的有效實施與開展,教師需要深入考量活動的影響因素,并利用課前時間搜集相關的材料與信息,將其納入活動之中。
例如,在浙人美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14節“做香囊,迎端午”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圍繞本課的主題內容進行拓展,構建以端午文化習俗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在活動的實際設計中,為做好前期準備,教師可以圍繞端午習俗做出檢索與整理,聯系當地的實際情況分析端午習俗。在完成習俗的整理后,教師就可以聯系文化習俗做出充分設計,構建實踐活動。一般而言,教師構建的實踐活動可以是“端午香囊的制作”“端午粽子制作”等。對于端午香囊的制作這一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了解相關的材料,學習制作端午香囊的方法,進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香囊的制作。對于“端午粽子的制作”,教師可以從粽子的外形展示做出引領,幫助學生學習包粽子的方法,了解各地區粽子的差異。對于粽子的烹飪,則需要教師獨立負責,避免學生被高溫灼傷。如此一來,借助實踐活動的設計,就可以為學生提供在學習中近距離感知傳統文化的機會,這對學生文化認知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落實評價促學,引導正確反思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構成因素,合理的評價可以分析學生的綜合發展情況,并為學生提供反思調整的指導。為構建高效益的小學美術教學,教師需要聯系教學的要點做出分析,選擇合理的評價切入點來設計教學評價,以此實現有效點評。從傳統文化的培養角度來看,評價的依據則需要聯系傳統文化的相關指標來建立,評價的實施則要聯系學生的現實行為和表現來構建。除去直接的評價設計外,教師還可以圍繞成果展示來進行拓展,用成果展示來激勵學生,讓學生重視美術學習。
1.結合學習目標,設計傳統文化相關指標
為實現評價促學,教師需要從評價入手做出調整優化,從評價出發做出對學生的點評與引領。在實際中,為做好傳統文化評價,教師需要聯系當課的學習目標做出分析與研究,再整合傳統文化的培育做出分析,梳理相關的指標要求。在明確了具體的傳統文化評價指標后,教師就可以由此生成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點評。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意評價語言的應用,盡可能選用溫和、客觀、易被學生接受的評價語言進行評價,以此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例如,在浙人美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17節“中國結”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聯系評價促學做出分析,從傳統文化的發展入手設計特殊的評價指標,以此對學生的發展情況做出綜合評定,給出合理的評價建議,引導學生學習。從發展角度來分析,教師可以設計“中國結的認識情況”“中國結的制作”“中華文化的總體認知”三個評價指標,并圍繞三個評價指標分別做出分析,實施針對性的評價。對于“中國結的認識情況”這一評價指標,教師需要與學生進行問答,觀察學生對中國結及相關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進而做出評價。對于“中國結的制作”這一評價指標,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制作的中國結成品做出分析,點評中國結的外形、結構、完成度等,以此從手工角度來評估評價學生的成果。對于“中華文化的總體認知”這一評價指標,教師則要關注學生的相互交流與交際過程,并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其談談自己對中國結及相關文化的理解,進而做出點評。
2.做好成果展示,充分提高學生重視程度
成果展示屬于學生展學的范疇,是現階段教師開展教學的一種常用方法。不同于教學展示,展學以學生的成果展示為主,強調學生學習效益的展現,其旨在幫助學生展現自己的學生成果,為學生評估評價的實施創造條件。為獲取榮譽,學生的活動參與和學習情況會得到進一步優化。借助展學的合理設計,教師不但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為學生評價的實施創造基礎,讓學生通過相互點評成果的方式來實現學生評價。
例如,在浙人美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第11節“門票設計”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聯系草塔廟會做出拓展,提出話題“請結合草塔廟會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門票”,基于這一話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出合作討論,進行門票設計。在學生完成門票設計后,教師便可以創造展學過程,鼓勵學生展示自己設計的門票,而后再讓學生進行投票,對得票最高的作品進行表彰。這樣的設計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綜上所述,在美術學科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發揮傳統文化育人效果的重要方法,是如今教師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基于如今新型的教學理念,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做好學生興趣的激發工作,也需要以多種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并充分發揮評價促學作用。只有積極變革教、學、評的方法,全面落實新型的教學理念,教師才能更好地在美術教學中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充分發揮傳統文化育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潘友志《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探討》,《名師在線》2023年第36期。
[2] 李清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研究》,《教師》2023年第35期。
[3] 朱星夷《傳統文化元素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12期。
[4] 侯詒偉、曹馨予《以美育人:地域文化資源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實踐路徑》,《中國中小學美術》2023年第12期。
[5] 李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美術教學融合路徑分析》,《華夏教師》2023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