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關注了小學體育教學中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體質的影響,首先說明了傳統體育項目影響學生體質的研究基礎,然后通過速度素質、身體機能、柔韌素質與身高體重等要素,以武術為例,說明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體質提升的影響,并提出了體育課程中融入傳統體育項目的做法。根據本文研究成果可知,傳統體育項目可提高學生的速度素質、身體機能、柔韌素質,對學生身體素質有顯著影響。小學體育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傳統體育項目的應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關鍵詞:小學體育 傳統體育項目 學生體質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41
傳統體育項目融合了諸多體育技能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作為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并使其領略優秀文化的魅力。立足于“提升學生體質”,開展小學體育教學中傳統體育項目的應用研究,對于學生成長以及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小學體育課程中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體質提升影響的研究基礎
(一)傳統體育項目受國家重視,群眾基礎牢固
傳統體育項目融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期體育教學中也居于重要地位。通過傳統體育項目,可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而且傳統體育項目的聯系性強,可促進學生身體發育。以武術為例,該項目包含了群眾基礎深厚的民族傳統健身方法,且運動形式多樣,可適應多樣化的健身需求。武術運動中的文化底蘊,也更容易讓廣大民眾接受,在當代全民健身運動中的地位突出。在積極推動各項體育活動的同時,要將武術等傳統體育項目作為重點,可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全民健身道路。另外,傳統體育項目對活動場所要求不高,便于教育者組織相關體育活動。
(二)促進小學生身體健康,夯實體質基礎
傳統體育項目包含了很多體育動作,以武術為例,動作有平衡、屈伸、翻騰、跌撲等等。參與傳統體育項目,可調動身體各個部位,對參與者身體素質提出較高要求。基于傳統體育項目開展系統性武術訓練,可強身健體并提高個體的速度、力量、柔韌性等等,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
(三)革新教學樣態,營造體質提升的氛圍
將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小學體育教學體系中,可優化體育教學氛圍,形成體育教學的平臺化效應。以武術為例,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練習情況給予適當點撥與指導,并鼓勵學生展示練習成果。在此基礎上通過針對性的學練評價,可激勵學生參與傳統體育項目的學與練,讓學生在全身心投入的基礎上提升體質。而且,傳統體育項目本身具有文化感召力和育人功能。教師將其作為培養學生體質的關鍵因素,可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學生在學練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可體會其中的傳統文化魅力,并轉化為個人日常鍛煉的動力。
二、小學體育課程中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體質提升的影響
(一)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速度素質的提升
速度是學生一項重要的身體素質,也影響到武術運動的技術水平。傳統武術理論強調“快”,動如脫兔、疾如流星等成語都來自武術動作,可見“快”與武術動作相輔相成。盡管武術中也有“慢”,但本質上屬于“快”的藝術處理。對于對抗類的活動,只有做到“快”,才能占據優勢,把握比賽先機并發現對方破綻,做到出奇制勝、先發制人;當然,也可審時度勢、把握對方招式并做到后發制人。具體到武術運動,除太極拳、太極劍等強調“緩慢均勻”的項目外,其余項目均強調出奇制勝,或者注重表演與比賽效果。只有做到快,才能讓動作更有力,更加勇猛剛健,體現出武術的攻防意識與運動風格。“速度素質”是很多體育項目的硬性要求,具體到武術,則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描述。在武術對戰中做到“快”,則能搶占先機、先發制人。從體育運動延伸到日常生活,速度素質也是重要的指標。學校可通過對比實驗評價武術項目對速度素質的影響,將50m跑、50×8折返跑作為評估學生速度素質的依據。關于50m跑,參與武術訓練的學生(實驗組)在實驗前后的成績分別為9.77±0.66s、9.55±0.91s,有一定提升;未參與訓練的學生(對照組)前后成績分別為9.92±0.77s、9.94±0.76s,并無實際變化。關于50×8折返跑,實驗組實驗前后成績為115.3±11.1s、115.0±10.9s,對照組實驗前后成績為114.8±11.5s、114.9±10.9s,變化不大。可見,武術運動可提升學生的速度素質。
(二)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身體機能的提升
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心肺功能有顯著提升作用。以武術為例,武術動作包括了閃展騰挪、滾翻、跳躍等等,而且武術套路與格斗運動都有時間規定。運動員在比賽時間內不停運動,可鍛煉運動員的心臟肌肉能力。心房收縮有力,每次收縮可壓出更多的血液。心臟收縮時,可獲得較長的休息時間,在平時表現為“心搏徐緩”,降低了收縮壓、舒張壓。武術對運氣也有一定講究,例如,練太極拳時,要注意呼吸要求,并體會到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從事武術活動,可讓練習者最大通氣能力增強,也就是“增大肺活量”。
肺活量是反映人體健康的重要指標,關系到人的呼吸。人體無論開展何種活動和運動,身體每個器官、細胞都需要氧氣維持活動,各系統的日常運作也要消耗氧氣,肺部則排放廢氣,排出人體運動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在每學期開展“課后武術一小時”訓練,可提升學生的肺活量。例如,某學校將班級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在兩個月內每天“課后武術一小時”,另一組學生不進行武術訓練。實驗組實驗前后的肺活量平均值分別為1412.55±366.32ml、1466.35±371.45ml,對照組實驗前后分別為1420.55±360.44ml、1431.45±370.02ml。可見,兩個月后,持續開展課后武術的小組肺活量顯著上升,另一組學生的肺活量并無顯著變化。不難看出,課后武術活動可提升小學生肺活量,促進學生體質提升。
(三)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柔韌素質的提升
柔韌素質是身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個體柔韌素質時,要關注關節的骨結構、跨過關節的韌帶、肌腱、肌肉與皮膚的伸展性以及關節周圍組織體積的大小等因素,其中第二個因素最重要。個體肌肉多為關節肌,四肢和軀干肌分別為長肌和短肌。長肌的收縮可引發肢體活動,短肌收縮幅度較小。若個體肌肉伸展性不足,則會影響動作幅度。武術運動強調全身關節的配合,各關節肌肉會影響到跨越的關節。武術中有很多大幅度的動作,且關節活動范圍很大。對于其他運動項目,自然少不了大開大合與高低起伏,對關節與柔韌性提出較高要求。武術不僅強調動作快速多變,還包含了翻騰、跳躍、跌撲、滾翻等動作,要做到跳得高、落得穩,而且空中與落地后的動作要足夠舒展、準確、造型優美。若要達到上述要求,對運動員的技術、速度、力量以及柔韌素質都有較高要求。若身體機能達不到要求,且肌肉和韌帶外力作用較強,則會增大肌肉韌帶撕裂概率。
柔韌素質也是評估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通過武術中的踢腿,伸展,掄臂等動作,可擴展關節活動幅度并延展身體,讓身體更具柔韌性。如果武術學習者的柔韌性不足,則會影響肌肉伸展性并降低動作美感。學校可通過坐位體前屈項目評估武術對學生身體柔韌性的影響,實驗仍分為兩組,其中一組進行武術訓練。關于坐位體前屈,實驗組實驗前后成績分別為8.55±4.91cm、9.51±4.99cm,對照組實驗前后成績為8.71±4.93cm、8.82±5.01cm。由此可見,參與武術訓練小組的學生成績顯著上升,說明柔韌素質顯著提升。
(四)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身體形態的提升
關于身體形態,以身高、體重為代表。影響個體身高的因素有很多,且學生在不同年齡段中的身高狀態也有顯著不同。學校可通過對比實驗分析武術對身高的影響:實驗組實驗前后身高分別為140.22±3.77cm、140.31±3.75cm,對照組實驗前后身高分別為140.91±3.65cm、140.99±3.81cm,可見前后差異不大。同時,利用相同方法分析武術對體重的影響:實驗組實驗前后體重分別為36.88±5.55kg、36.92±5.49kg,對照組實驗前后體重分別為36.71±5.41kg、36.68±5.27kg,可見對體重影響不大。但是傳統體育項目有很多,武術實驗結果并不能反映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身高體重的影響,應當擴展體育項目范圍并獲得更多樣本。“游戲”非常貼合學生的興趣,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也強調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立足于“傳統體育項目”視角,可將“民間體育游戲”納入體育教學方案中。關于“民間體育游戲”對學生身高與體重的影響,也可采用實驗法。實驗組學生進行兩個月的“每天一小時民間體育游戲”,對照組學生不執行該方案。實驗組實驗前后身高分別為140.22±3.77cm、140.34±3.71cm,對照組實驗前后身高分別為140.91±3.65cm、140.97±3.76cm,結論與武術項目相同。可見,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的身高體重無顯著影響。
三、小學體育課程中融入傳統體育項目的做法
(一)組織傳統體育項目課程,磨煉基本功
武術在體育課堂中的滲透需要教師的努力。武術的學習應做到理論聯合實際:教師要向學生講述武術的理論知識,包括武術的品類、傳承形式等等;教師要讓學生逐步掌握武術技能,包括太極拳、散打拳等等,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并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師可在每學期體育課堂中設置武術模塊,引導學生掌握武術中的歷史文化,例如,武術理論淵源與中國古典哲學有關。教師可細講道家哲學、周易學說、《孫子兵法》等內容;同時突出武術的神韻與形神兼備,讓學生體會武術中的思想境界。教師可播放太極拳或者散打視頻,讓學生接觸武術中的基本功;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武術素養。
(二)充分利用課間活動時間,擴展學習圈
武術的學習不僅要有理論的學習與實踐的傳承,更要有細致入微的滲透。換言之,武術學習要走出課堂,深刻對接學生的一日生活,形成整體性的武術訓練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武術的魅力。“雙減”背景下,學生每日課外活動時間增多,通過每日安排武術活動,可讓學生獲得更多強身健體的機會。例如,學校將武術融入課間操中,每天保證10至20分鐘的健身操時間,逐步培養學生武術精神。學生可適應武術學習節奏,并在日積月累的練習中強身健體,增強身體協調性、靈活性。為了增強師生對武術的重視程度,學校可定期組織課間操比賽并納入包括武術在內的傳統體育項目,為獲勝者頒發流動紅旗。學生在集體榮譽刺激下,積極參與武術練習并增強體質。
(三)拓展社區空間賽道,延伸學習領域
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內涵,文化底蘊深厚且蘊含團隊合作精神。武術的每個動作、招式都蘊含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還能磨煉人的修養與意志力。教師要發掘武術運動的精神內涵,激發學生的武術學習興趣并增強武術認同感,使其深刻體會傳統體育項目中的魅力。學校可聯系所在社區開展武術展演,為學生營造更大范圍內的武術學習氛圍,讓學生有更多機會通過傳統體育項目強身健體。
例如,體育教師選擇課堂中學習能力強且基本功扎實的學生集中組織課后練習,作為“學校聯系社區”的先鋒隊,并帶動更多學生積極表現,形成武術學習與強身健體的良好氛圍。為增強武術展演效果,可為學生準備統一制服,展現當代學生的精神面貌。社區居委會成員也可組織社區居民開展武術活動,充實展演內容。在社區活動當天,學校派宣傳人員拍攝并上傳活動視頻,讓更多人感受武術精神以及學生蓬勃向上的力量。此種做法不僅渲染了氛圍,還能帶動更多居民參與武術活動,對學校的武術教學有反哺作用。
(四)積極推動家校共育,凸顯健體功效
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強調“營造優質體育鍛煉氛圍”,可見體育教學不能局限在校園內部,而是要融入社區、家庭等多種場景。在體育教學中推動“家校共育”,由家長營造優質的家庭鍛煉氛圍,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以武術為例,教師立足于家校共育確定每天的體育共育時間。家長每天放學后,至少與孩子進行20分鐘的武術親子互動,內容可以是武術操或者太極拳。此類活動對家長也有益處,家長經過一天工作,身體機能有所下降。通過親子活動可恢復機能,同時密切親子關系。學生在每天的“親子武術時間”中可轉變角色,可向父母傳授自己當天在體育課中習得的武術技能,然后帶著父母一起學習,發現個人學習中的問題。學生在親子活動中做到“教學相長”,還增強了個人成就感以及對武術活動的熱情。親子活動模式還保證了每天課后體育鍛煉時間,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強身健體。
四、結論
(一)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體質提升的影響
1.根據實驗結果,實驗組學生50m跑以及50×8折返跑成績顯著提升,說明速度素質提升。2.根據實驗結果,實驗組學生肺活量提升,說明身體機能提升。3.根據實驗結果,實驗組學生的坐位體前屈提升,說明身體柔韌性提升。4.根據實驗結果,實驗組學生通過武術以及民間體育游戲,身高、體重無顯著變化,說明對身體形態無影響。
(二)小學體育課中融入傳統體育項目的做法
1.要立足體育課程,夯實學生的基本功。2.要利用課間時間,激發學生動力。3.要對接社區機構,拓展體育鍛煉空間。4.要推動家校共育,增強鍛煉功效。
參考文獻:
[1] 丁學寬《淺析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體系的構建與應用》,《試題與研究》 2024年第22期。
[2] 曹磊《利用體能訓練促進小學六年級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實踐研究》,《啟迪與智慧》2024年第3期。
[3] 張雄飛《核心素養視域下體育教學增強學生體質的探索》,《小學生》2024年第2期。
[4] 許存林《小學智慧體育:提升學生體質的新路徑》,《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年第2期。
[5] 劉文芳《提高體育課堂效率 增強學生體質——淺析小學體育課堂運動密度與負荷安排策略》,《考試周刊》2023年第34期。
[6] 黃超穎《體育測試項目游戲化訓練提高小學生體質健康的策略》,《拳擊與格斗》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