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社會,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要求也日益增強。特別是在幼兒德育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福祉思想,強調仁愛、和諧、誠信等核心價值觀,這些思想能夠引導幼兒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還能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本文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福祉思想的歷史根源及內涵與特征出發,探討該思想在幼兒德育中的滲透路徑和方法,希望能夠更好地將傳統文化中的福祉思想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培養幼兒的道德情感和行為習慣。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福祉思想 幼兒德育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46
福祉思想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追求內心的平和與滿足,以及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在幼兒階段,孩子們正處于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引導他們接觸、理解和踐行福祉思想,可以培養他們的仁愛之心、感恩之情、責任之感,以及尊重他人、關愛社會的良好品質。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福祉思想融入幼兒德育,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對幼兒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福祉思想的歷史淵源
1.古代不同時期福祉思想的發展脈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福祉思想源遠流長,其發展脈絡可以清晰地追溯到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從先秦時期開始,福祉思想就已經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這一時期,王室迷信祖先鬼神,盛行祭祀占卜,旨在敬天保民、禳災祈福,這些內容在先秦文獻與文學作品如《尚書》《詩經》中有很多記述。這些思想和實踐活動,為福祉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土壤和條件。
進入秦漢時期,隨著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中華文化實現了基本定型,福祉思想也隨之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儒家經典與學說在這一時期占據了主導地位,儒家創始人孔子在整理“五經”的過程中,分別闡明福祉原理,其所主張的“克己復禮”和“仁愛”“德行”思想,表現出儒家“修德致福”的主體思想。孟子則繼承了孔子的思想,進一步提出了“仁義”之說,認為人有與生俱來的四種“善端”,可修養形成仁、義、禮、智四種美德。這些思想不僅為福祉思想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后世的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魏晉南北朝至宋元時期,文化融合加劇,思想意識多元化。福祉思想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吸收新的元素,形成了更為豐富和多元的內涵。明清時期,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外來文化在沖突、調適、融合過程中艱難而痛苦地進入現代轉型期,但福祉思想仍然保持著其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
2.主要思想家對福祉的闡述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福祉思想中,儒家經典與學說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儒家思想家們認為,道德完美是個人實現幸福的根本途徑,德與福是有前因與后果關系的,德福和諧統一是儒家福祉觀的主旨和理論核心。孔子在《禮記·禮器》中曾提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表達的是通過祭祀以祈受福的道理,同時也體現了為國家大事而行的目的。孟子則更進一步提出了“仁義”之說,認為人有與生俱來的四種“善端”,可以形成仁、義、禮、智四種美德,從而實現個人的幸福和社會的和諧。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福祉思想的內涵與特征
1.物質層面的福祉觀念
古人認為,生活的富足和物質的豐盈是福祉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安度晚年”“長命百歲”是古人對人的基本生命價值的肯定,這種觀念體現了對長壽和健康生活的向往。“平安是福”的觀念也體現了對和平安定生活狀態的強烈渴求,因為古代自然災害與戰爭頻發,人們渴望能夠過上安穩的生活。此外,“多子多孫是福”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生命繁衍的特點,因為家族的延續和壯大被視為一種福祉。
2.精神層面的福祉追求
與物質層面的福祉觀念相比,精神層面的福祉追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更為突出。古人認為,內心的平靜、精神的富足和道德的完善才是真正的福祉。這種追求體現在對“仁、義、禮、智、信”等人倫之道的崇尚上,也體現在對“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文精神的追求上。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道德修養被視為實現精神層面福祉的關鍵。修身養性、提升道德境界,人們可以獲得內心的平靜和滿足,從而實現真正的幸福。
3.社會層面的福祉考量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社會層面的福祉考量主要體現在對和諧社會的追求上。古人認為,社會的和諧穩定是實現個人福祉的重要保障。因此,他們強調家庭、社會、國家的道德規范,提倡“和為貴”等價值觀念,期望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等能夠和諧相處。例如,在婚戀觀念上,古人認為婚姻是人生大事,也是表達幸福感的一種形式。這種對社會層面福祉的考量,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道德規范和思想精深的特點。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福祉思想在幼兒德育中滲透的必要性
1.培養幼兒的道德認知能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福祉思想,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認知元素。這些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對于幼兒德育具有深遠的滲透價值。在幼兒階段,孩子們正處于道德認知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福祉思想融入幼兒德育,可以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講述“孔融讓梨”等傳統美德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明白謙讓、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這些故事易于孩子們理解,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行為,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關心他人、尊重長輩。
2.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
在幼兒階段,孩子們對世界的認知尚未完全形成,他們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和體驗,將深刻影響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福祉思想與幼兒德育相結合,可以讓孩子們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可以讓孩子們傳統節日的由來和傳統習俗,感受節日的喜慶氛圍。這種親身體驗能讓孩子們對傳統文化形成更深入的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講述歷史英雄和偉人的故事,可以讓孩子們了解他們的豐功偉績和民族精神,也能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
3.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與情感培養
在幼兒階段,孩子們正處于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需要學會與他人交往、合作和分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福祉思想與幼兒德育相結合,可以幫助孩子們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比如,教師組織孩子們參與傳統文化故事會、手工制作等活動,讓他們在互動和合作中學會傾聽、表達和分享。這些活動能鍛煉孩子們的社交技能,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識。講述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可以讓孩子們學會關愛他人、尊重差異,培養他們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在這種文化氛圍的熏陶下,孩子們將逐漸形成良好的社交習慣和健康的情感表達方式,為他們的社會性發展和情感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福祉思想在幼兒德育中的滲透策略
1.融入課程啟智慧
在幼兒德育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福祉思想融入課程,是滲透這一思想的有效途徑。在課程設計上,幼兒園可以選取與福祉思想相關的經典故事、寓言、詩詞等,通過講解、討論、表演等形式,讓孩子們了解這些故事背后的道德寓意和人生哲理。例如,可以講述“孟母三遷”的故事,讓孩子們明白環境對成長的重要性,學會珍惜身邊的美好環境;或者表演“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孩子們學會謙讓和尊重他人。這些故事富有教育意義,還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使他們在聽故事、看表演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福祉思想的熏陶。
在教學方法上,可以注重情境教學和體驗式學習。創設與福祉思想相關的情境,讓孩子們在模擬的環境中體驗、感受和實踐福祉思想。例如,可以組織孩子們參與“感恩節”活動,讓他們親手制作感恩卡,向父母、教師、朋友表達感激之情;或者開展“小小志愿者”活動,讓孩子們走進社區、養老院等場所,為他人提供幫助和服務。這些活動能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領悟福祉思想的真諦,還能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融入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意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育。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個性特點都不同,因此,在滲透福祉思想時,要尊重孩子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對于性格內向的孩子,可以鼓勵他們參與小組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等方式,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對于性格外向的孩子,則可以引導他們關注他人、學會傾聽等方式,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2.環境熏陶育情操
環境對于人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在幼兒階段,孩子們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良好的環境熏陶對于培養他們的情操至關重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福祉思想融入幼兒成長環境是滲透這一思想的有效策略。在幼兒園的環境中,可以巧妙地融入福祉思想的元素,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可以在幼兒園的墻壁上張貼與福祉思想相關的經典故事、名言警句等。也可以利用幼兒園的角落和空地,設置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游戲區域和展示區,如“孝道角”“禮儀區”等,讓孩子們在游戲和觀賞中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福祉思想的魅力。這種環境熏陶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使他們在探索中不斷成長。
除了物質環境的熏陶,精神環境的營造同樣重要。在幼兒園的日常教育中,教師們可以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傳遞福祉思想。例如,教師們可以注重自己的儀表端莊、言行得體,展現出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職業操守;也可以在與孩子們的互動中,注重傾聽、理解和尊重,用愛心和耐心去關愛每一個孩子。這種精神環境的營造,能讓孩子們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和尊重,還能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在這種氛圍中,孩子們會逐漸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性格特點。
3.實踐活動煉品行
實踐活動是幼兒德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能夠加深孩子們對知識的理解,更能在實踐中錘煉他們的品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福祉思想融入實踐活動,是滲透這一思想、錘煉幼兒品行的有效方式。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中,可以設計一系列與福祉思想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領悟福祉思想的真諦。
還可以結合傳統節日和紀念日,開展具有特色的實踐活動。如春節期間的“寫春聯、剪窗花”活動,讓孩子們了解春節的傳統文化習俗,感受節日的喜慶氛圍;或者利用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組織孩子們參與掃墓、賽龍舟等活動,讓他們了解歷史、緬懷先烈,培養他們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懷。這些實踐活動能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還能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會更加珍惜傳統文化中的福祉思想,學會如何將這些思想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品質的人。
4.家園共育促成長
家園共育是幼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強調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緊密合作,共同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支持和引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福祉思想融入家園共育中,能夠加深家長和孩子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還能在共同的教育實踐中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在家園共育的過程中,家長和教師可以共同探索如何將福祉思想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在此基礎上,家長和教師還可以交流分享,共同制定符合孩子年齡特點和個性需求的教育計劃,將福祉思想的教育目標融入其中,引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些思想,如尊重他人、關愛環境、勤儉節約等。這種家園共育的模式,既注重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又強調了教育的實踐性和針對性,為孩子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除了共同的教育實踐,家園共育還需要注重情感的溝通和交流。家長和教師應該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定期交流孩子的成長情況和教育心得,共同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在交流中,家長可以分享自己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戰,教師可以提供專業的建議和指導,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家長和教師也可以一起探討如何將福祉思想融入孩子的情感教育中,如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同理心和責任感等。這種情感的溝通和交流,能夠增進家長和教師之間的理解和信任,還能在共同的教育目標下形成合力,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福祉思想具有深刻的內涵和獨有的特征。它既關注物質層面的福祉觀念,更重視精神層面的福祉追求和社會層面的福祉考量。因此,幼兒園要積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福祉思想融入幼兒德育中,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滋養,培養良好的情操和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 吳沂珊《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探究——評〈中國傳統“踐行”德育思想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24年第4期。
[2] 葛建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教育路徑探究——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價值新論〉》,《語文建設》2023年第4期。
[3] 黃麗平《深度融合幼兒園品德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困境與對策》,《亞太教育》2023年第18期。
(本文系長春人文學院福祉專項基金項目:“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福祉思想研究”的成果,編號:FZKY202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