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山西高校大一與大二學生為對象,探討了人格塑造對早期心理問題預防的作用及其創新路徑。研究發現,積極人格特質有助于提升心理適應性,而神經質是心理問題的顯著預測因子。高校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對預防心理問題具有重要作用。據此,提出了基于人格塑造的早期心理問題預防創新路徑,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人格塑造;心理問題預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8-0112-04
On Innovative Approaches of Personality Shaping for Freshmen and Sophomores in Shanx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Earl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Jia Xiaojuan
(School of Nursing, 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nzhong 030619)
Abstract: Taking freshmen and sophomores in Shanx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research subjec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shaping in preventing earl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its innovative approache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s enhance psychological adaptability, while neuroticism significantly predic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work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ounselor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ccordingly, the innovative path of early psychological problem prevention based on personality shaping is put forward,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personality shaping; pre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已成為教育界和心理學界關注的焦點。大學階段是個體人格發展和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早期心理問題的預防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高校在心理問題預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人格塑造方面,如何通過有效途徑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已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本研究旨在探討山西高校大一與大二學生人格塑造對早期心理問題預防的創新路徑,以期為高校心理問題預防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一、文獻綜述
(一)大學生人格發展與心理問題
大學生的人格發展是一個多維度的復雜過程,涵蓋了認知、情感和行為等方面。在這一階段,學生的人格特質受到家庭、學校、社交關系和個人經歷等多重內外因素的影響[1]。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塑造了學生獨特的個性,并對其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研究顯示,積極的人格特質如自尊、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支持,能有效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幫助學生應對學業壓力和解決問題。相反,某些負面特質如低自我控制力和抑郁傾向,可能增加心理問題的風險。
(二)早期心理問題預防的理論與實踐
早期心理問題的預防理論與實踐橫跨心理學、社會學、醫學和教育學等多個學科,其核心在于及時識別并緩解潛在的心理問題,以阻止其進一步惡化。在這一過程中,家庭干預扮演著關鍵角色,家長的教養方式和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直接影響兒童的心理發展,一個穩定且支持性的家庭環境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尊和社交能力。學校干預同樣至關重要,學校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地,也是兒童社交和情感成長的關鍵場所,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營造支持性學習氛圍和提供專業心理咨詢服務,學校能夠幫助兒童識別并應對心理挑戰,研究顯示這些措施能有效降低學生的焦慮和抑郁癥狀[2]。此外,社區干預從更廣泛的社會系統出發,通過社區組織、非政府組織和公共衛生機構等提供資源和支持,如心理健康中心和支持團體,這些社區層面的努力為家庭和個人提供了應對心理問題的教育和幫助。
(三)高校輔導員在心理問題預防中的作用
高校輔導員在心理問題預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不僅是學生與學校溝通的橋梁,更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守護者[3]。通過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傳活動,輔導員提升了學生對心理問題的認識,增強了自我調適和求助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輔導員能夠敏銳地識別學生的心理困擾,及時發現并干預潛在問題。他們通過個別談話和小組輔導,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支持,幫助學生應對學業、社交和情感方面的挑戰,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彈性,降低了焦慮和抑郁的風險。同時,輔導員還致力于構建一個多層次的校園心理支持系統,與心理咨詢中心、學生事務管理部門及教師團隊緊密協作,確保在面對復雜心理問題時,學生能夠得到及時、專業的幫助。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山西省內多所高校的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確保樣本的代表性和廣泛性。通過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不同類型的高校中抽取樣本,包括綜合性大學、理工類大學和師范類大學等。最終,共抽取了1 000名學生參與問卷調查,其中大一學生500名,大二學生500名,男女比例基本均衡,以保證數據的多樣性和可靠性。
研究對象的年齡范圍主要集中在18至20歲,這是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變化的重要階段。考慮到家庭背景、學業成績、社交關系等因素對心理健康的潛在影響,樣本選取時對這些變量進行了控制和均衡。此外,還特別關注了來自不同地區和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學生,以全面反映山西高校學生的整體情況。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科學性,采用了信效度較高的問卷工具,包括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和大學生心理適應性問卷(College Students Adaptation Inventory,CSAI)。UPI問卷專注于評估大學生的人格特質,如外向性、宜人性、開放性、責任心和神經質等維度,以探究這些特質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聯[4]。而CSAI問卷則聚焦于大學生的心理適應性,涉及學業壓力、生活滿意度、人際關系和情緒調節等方面[5]。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通過1至5分的評分,量化學生在各維度上的表現。在正式調查前,我們對問卷進行了預試調查,針對50名大學生的反饋進行了問卷的修改和完善,預試數據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進一步證明了問卷的可靠性與有效性。
(三)數據處理
本研究利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描述性統計通過計算均值、標準差等指標,概述了大學生在人格特質和心理適應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隨后,通過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探討了人格特質與心理適應性之間的關系,為回歸分析奠定基礎。最終,通過多元回歸模型,評估了人格特質對心理適應性的預測作用,如自尊和社交支持對焦慮、抑郁水平的影響,以期為心理問題的早期預防提供重要參考。
三、研究結果
(一)山西高校大一與大二學生人格特征分析
在對1 000名山西高校大一與大二學生的人格特征進行UPI問卷數據分析后,結果顯示出以下特點:大一學生的外向性得分為3.52±0.71,而大二學生為3.67±0.68,表明大二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適應性和社交活動參與度有所提升。在宜人性方面,大一學生平均得分為3.78±0.65,大二學生為3.85±0.63,反映出大二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更為成熟。開放性方面,大一學生得分為3.41±0.72,大二學生為3.53±0.69,顯示大二學生在學術和課外活動中積累了更多經驗,開放性更強。在責任心方面,大一學生得分為3.68±0.66,大二學生為3.79±0.64,大二學生的自律性略有提高。最后,神經質得分大一學生為2.89±0.76,大二學生為2.81±0.72,說明大二學生在情緒穩定性方面有所進步。
(二)人格特征與早期心理問題的關系
為了深入探討人格特征與早期心理問題之間的關系,我們對1 000名山西高校大一與大二學生進行了UPI和CSAI問卷的調查,并利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
1.相關性分析
首先,我們對UPI問卷中的人格特質得分與CSAI問卷中心理適應性得分進行了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以下是分析結果的數據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神經質與學業壓力、生活滿意度、人際關系和情緒調節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表明神經質水平較高的學生更可能面臨心理適應性問題。而外向性、宜人性、責任心與學業壓力呈負相關,與生活滿意度、人際關系和情緒調節呈正相關,說明這些積極的人格特質有助于提高心理適應性。
2.回歸分析
接著,我們進行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評估人格特質對心理適應性各維度的預測作用。
從回歸分析結果來看,神經質對學業壓力、生活滿意度、人際關系和情緒調節的負面影響最為顯著,而責任心對生活滿意度的正面影響最為顯著。這表明,神經質是心理適應性問題的重要預測因子,而責任心則有助于提升心理適應性。
(三)高校輔導員在心理問題預防中的作用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高校輔導員在心理問題預防中的作用,我們對山西高校的50名輔導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并結合學生的UPI和CSAI問卷數據,分析輔導員的工作對學生心理適應性影響。以下是我們的分析結果:
1.輔導員工作內容與心理問題預防的相關性分析
我們對輔導員的工作內容進行了分類,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學業指導、生活關懷、職業規劃等,并分析了這些工作內容與學生在UPI和CSAI問卷中心理適應性得分的相關性。
從上表可以看出,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與學生的心理適應性得分相關性最高,說明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對預防心理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2.輔導員工作效果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為了進一步分析輔導員工作效果,我們進行了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以評估不同工作內容對學生心理適應性各維度的影響。
從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來看,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學業指導、生活關懷和職業規劃方面的工作均對學生心理適應性有顯著影響,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最為顯著。
四、討論與建議
(一)人格塑造在預防早期心理問題中的重要性
人格塑造在預防早期心理問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涵蓋了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全面發展,還在促進心理健康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研究顯示,自尊、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支持等積極人格特質能有效降低心理問題發生的風險,這些特質不僅增強了個體應對壓力的能力,還為其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提升了心理韌性。相反,自我控制力低下和抑郁傾向等負面人格特質可能增加心理問題的風險。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人格塑造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程和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培養積極人格特質,減少負面特質的影響。高校輔導員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通過個別談話、小組輔導、心理健康講座和工作坊等方式,了解學生特質,發現潛在問題,并提供個性化支持。同時,輔導員與心理咨詢中心、教師和家長緊密合作,共同營造支持性的校園環境,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二)創新路徑:基于人格塑造的大學生早期心理問題預防方案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教育是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手段。通過系統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生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應對壓力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還能夠降低心理問題的發生率。
2.開展個性化輔導,關注學生心理需求
個性化輔導是針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心理輔導方法。通過個性化輔導,輔導員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和建議。個性化輔導能夠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提高他們的學業成績和生活質量。
3.搭建多元化平臺,促進師生互動
多元化平臺是一個集成了多種心理健康資源和服務的平臺。通過搭建多元化平臺,學生可以方便地獲取心理健康相關的信息和服務,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6]。多元化平臺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強他們的社交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4.完善心理預警機制,提高輔導員應對能力
心理預警機制是一種早期識別和干預心理問題的系統。通過完善心理預警機制,輔導員可以更早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提供及時的干預和支持。研究表明,心理預警機制能夠有效地降低心理問題的發生率,提高輔導員的應對能力和效率[7]。
五、結論
通過對山西高校大一與大二學生人格塑造與早期心理問題預防的研究,我們發現人格特質在心理適應性方面具有顯著影響,其中積極的人格特質有助于提升心理適應性,而神經質則是心理問題的顯著預測因子。同時,高校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學業指導、生活關懷和職業規劃方面的工作對預防心理問題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我們提出了基于人格塑造的早期心理問題預防創新路徑,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本研究表明,通過加強人格塑造和輔導員工作,可以有效預防大學生的早期心理問題,促進其健康成長。今后,高校應更加重視人格塑造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斷探索和實踐預防心理問題的創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黃沁茗.大學生人格發展階段特征及心理問題[J].當代青年研究,2006(10):70-74.
[2]陳小俊,郭思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機制與實踐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4(7):5-9.
[3]劉寧,徐其濤.論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作用[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8(9):31-33.
[4]劉玉新,黎麗,何秋敏,等.大學生人格問卷(UPI)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1996(2):43-45.
[5]盧謝峰.大學生適應性量表的編制與標準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
[6]劉銘川,劉鵬洋.積極心理學為大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的路徑探微[J].成才之路,2024(26):49-52.
[7]代雪.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研究[J].美眉,2024(2):202-204
作者簡介:賈曉娟(1985—),女,漢族,山西原平人,山西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責任編輯:趙良)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中醫藥大學2024年“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專項課題”資助項目“大學生生涯發展對早期心理問題預防的探索與嘗試”(編號:2024-XSSZ-009)、山西省社科聯2024至2025年度重點課題研究項目“社會情緒健康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體系的建構”(編號:SSKLZDKT202412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