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程改革是新時代深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提升職業教育整體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舉措。新世紀以來,浙江省在中職教育領域先后展開了三次大規模、持續性的課程改革,形成現行的中職課程架構體系,勾畫出一條“社會經濟關懷—學生個性關懷—教育生態關懷”的改革軌跡,實現了從專業課程改革到選擇性課程改革再到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的自我迭代和深化延展。基于浙江省中職課程改革的路向分析和價值探尋,總結凝練歷次課程改革實踐經驗,提出中職課程改革要實現時代背景與現實訴求相結合、省域統籌與自主探索相結合、科研驅動與教研賦能相結合。
關鍵詞 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省域;浙江省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5)11-0049-05
一、引言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施職業教育教學關鍵要素改革,系統推進專業、課程、教材、教師、實習實訓改革[1]。課程是實施人才培養的基本載體,是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核心要素,構建類型教育特征鮮明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對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具有重要意義。縱觀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其經歷了從借鑒國外經驗的“拿來主義”到“國外經驗的本土化探索”再到“創建中國特色課程體系”的改革歷程[2],形成了現行職業教育基本架構。
新世紀以來,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持續推進,各地聚焦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在探索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實踐。例如,江蘇省遵循職業教育和學生職業能力發展規律,持續深化五年一貫制課程改革,探索建立中高貫通、階梯遞進、通專融合的“基礎+平臺+專項+拓展”的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形成工學結合、學用互嵌、螺旋遞進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路徑[3]。2020年,四川省印發《四川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推進職業院校共建共享職業教育資源,探索實施跨校選課、學分互認和學習積分,深入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4]。上海市積極推進職業教育課程的數字化轉型,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先進信息技術,賦能數字化課程資源開發。與此同時,眾多職業教育研究者積極回應職業教育實踐訴求,聚焦課程改革進行了積極探索。從已有研究來看,相關研究仍存在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融合度不高,學校層面微觀性研究較多、國家及省域層面宏觀性研究較少[5],零散性研究較多、體系化研究較少等問題。在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關鍵期,進一步聚焦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強化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顯得尤為重要。
浙江省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先行省份,堅持內涵發展和改革創新,整體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新世紀以來,浙江省將課程改革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中職領域先后開展三次大規模、持續性的課程改革,形成具有省域特色的全域化、規模化、系統化課程改革實踐模式。本文以新世紀浙江省中職課程改革為例,通過梳理改革脈絡、探尋價值意蘊、分析經驗啟示,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供思路借鑒。
二、浙江省中職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
為更好應對職業教育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浙江省立足省域特色,堅持省域統籌布局,先后啟動中職專業課程改革、選擇性課程改革、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體現從“技能本位”到“學為中心”再到“標準統領”的更迭與轉變。
(一)“技能本位”的專業課程改革
新世紀以來,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效益不斷提高,“以就業為導向改革與發展職業教育逐步成為社會共識”[6]。為夯實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質量之基,進一步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十一五”期間,浙江省推出職業教育6項行動計劃,啟動中職數控技術應用、服裝設計與工藝、汽車運用與維修和旅游服務與管理等4個專業的課程改革試點[7],開展浙江省中職專業課程改革的“本土化”實踐探索。2008年,浙江省印發《全面推進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指導意見》,提出聚焦“核心技能”培養,構建以“公共課程+核心課程+教學項目”類型為主的新課程模式。在專業核心課程的設計上,緊跟區域經濟產業特色,面向專業所對應的預期就業崗位方向與要求,組織學校專業骨干教師深入行業企業一線,開展大規模崗位調研,系統梳理典型崗位工作任務所涉及的產品工藝、生產流程、工作過程等,在眾多“技能點”中厘定專業“核心技能”,形成專業技術技能人才職業能力“清單”,整體確定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任務。在此基礎上,根據職業能力教學化處理要求,依托典型生產過程或工作任務,對專業“核心技能”進行項目化設計,形成有機融入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專業情境的教學項目,進而推動專業課程、教學、教材的項目式轉化,實現專業課程由傳統知識邏輯取向的“學科式”課程向實踐邏輯取向的“經驗式”課程轉變。以浙江省中職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為例,學校專業骨干教師、行業企業技術專家等多方合作、深度調研,系統分析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所對應的核心技能結構與要素。基于專業核心技能,對原有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重構,確定機械加工基礎知識、普通機械加工技術、數控機床維護、數控編程與加工技術等6門專業核心課程,設計如交流接觸器拆裝、凹凸模加工等百余個教學項目,進一步強化中職課程的職業性、專業性和實踐性,夯實學生技能基礎,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與崗位適應力。
(二)“學為中心”的選擇性課程改革
專業課程改革高度關注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強化了課程的社會功能,但“自上而下”供給式課程設計相對忽視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發展需要,中職課程的吸引力和適應力不足,學生學非所需、學非所愛、學非所長問題凸顯[8]。2014年,為進一步增強中職教育適應性,創新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等精神影響下,浙江省教育廳印發《浙江省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方案》,設置“建立學生多次選擇機制”“優化選擇性課程體系”“創新教學組織方式”“打造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體系”“建立健全與選擇性課程體系相適應的教學評價新體系”等“選擇性”課程改革任務[9],并將各地改革情況納入浙江省中職相關業績考核和績效評價指標。選擇性課程改革將目光聚焦于學生的多元化、個性化發展需求,并將其融入課程設計,探索“核心課程模塊+自選課程模塊”的課程選擇模式,以及“做中學”“學中做”等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法,推動傳統“規定性”“分配性”課程向“選擇性”“供給性”課程轉變,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在體驗中選擇、在選擇中出彩。在課程體系建設上,基于教育部專業教學標準,將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重新拆分與組合,推出“必修課程模塊+選修課程模塊”課程體系,并要求中職學校將選修課程模塊比例增加至50%以上。同時,建立配套管理機制,推行彈性學制、選課走班制、學分制、多學期制,鼓勵大班與小班有機組合,長課與短課有機組合,以此更充分地挖掘學生潛力,服務學生多元發展。
(三)“標準統領”的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
為進一步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回應產業躍遷和學生高質量發展需要,打通學生學歷、技能“雙提升”通道,2019年浙江省成立“中高職一體化”調研組,以學前教育、護理2個專業為改革試點,在深入中高職學校、行業企業調研的基礎上,“政校行企”多方協同,研制了2個專業的中高職一體化核心課程標準,并形成了配套的中高職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21年,基于前期試點經驗和實證調研,正式出臺《浙江省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方案》,遴選30個專業全面啟動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改革堅持“省域統籌、調研先行、一體設計、科研引領”的原則,創新課題式課程改革工作模式,以課題研究6項核心任務為主線,科學設計“專業調研—職業能力分析—專業教學標準研制—核心課程標準研制”的改革技術路線。此次課程強調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標準的規范引領作用[10],將標準建設作為清晰定位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的突破口,由中高職學校、行業企業在廣泛調研、全面分析和系統論證的基礎上,共同研制職業能力標準、專業教學標準、核心課程標準,進而對標標準,建立結構清晰、一體融通、階梯遞進的一體化課程體系,解決一直以來中高職存在的課程內容重復、技能培養倒掛等問題。在省級相關教育職能部門組織牽頭下,浙江省近200所中職學校、40余所高職院校、數百個企業深度參與,研制了30個職業能力標準、30個專業教學標準、451個專業核心課程標準,形成了“定位準確、導向鮮明、實時更新、開放共享”的省級中高職一體化專業“標準群”。在此基礎上,以一體化改革視角,協同推進中高職一體化教研體系、一體化教師團隊、一體化技能比賽、一體化評價機制等建設,形成中高職一體共生的育人機制和育人氛圍,為推動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轉型,提升一體化人才培養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三、浙江省中職課程改革的價值尋繹
(一)社會經濟關懷
2000年后,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長三角地區出現大面積“技工荒”現象,勞動力供求總量和就業結構性矛盾并存,不能很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11]。相關問題引起政府部門重視,2005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12]。200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召開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并印發《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把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13]。為積極應對全省面臨的“技工荒”“技師荒”問題,破解企業“難招工”與中職畢業生“難就業”同時并存的困局,浙江省中職著眼于緩解當時技術技能人才緊缺的矛盾,立足省域產業特色,扎根區域經濟,在優化學校布局和專業結構的基礎上,改變傳統以學科為主線的課程模式,構建以崗位能力為本位的專業課程體系。在課程設計理念、課程內容選擇和課程質量評價上,強調“人崗匹配”,注重課程“以用為本”的工具價值。在省域頂層設計和地區、學校自主探索中,逐漸形成與區域產業經濟發展高度契合的專業課程體系,如紹興市的染整與紡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龍泉市的陶瓷制作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東陽市的建筑專業課程體系等。與此同時,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逐年遞增,調查顯示,2007年、2008年、2009年,全省中職學生就業率分別達到96.7%、97.3%、97.9%,專業對口率分別達到77.5%、78.9%、81.1%[14],中職學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二)學生個性關懷
課程不僅承載著個體社會化功能,賦予個體適應社會、走向社會所必備的生存技能,同時也承載著個體個性化功能,發掘個體的天賦和潛能,培養個體的主體性、獨特性和創造性。如果說2006年專業課程改革聚焦學生的社會化發展,表現出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關注,那么2014年的選擇性課程改革則將改革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學生內在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呼喚學生主體精神的回歸,服務學生的多元化、可持續發展。選擇性課程改革以“選擇性”為核心理念,在繼續夯實學生專業教育的基礎上,賦予學生選課程、選專業、選學制、選生涯發展方向的權利,體現新時期對課程本質觀的進一步深化與突破,實現學生個體性和社會性的統一。選擇性課程改革改變了過去長期固守的課程供給模式——自上而下式課程資源供給,而更多關注學生的主體化、個性化需求,通過更多元的課程內容、更靈活的課程選擇和學習機制,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新潛能。“選擇性”課程改革理念催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課程改革模式,如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實施學校、企業交替學習機制,開展“忙時實習、閑時學習”的分段式教學;紹興市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建立成長導師制,為學生職業規劃和生涯決策提供多方面指導;嘉興建筑工業學校聚焦學生的多元選擇,探索實施“改機制、改信息、改體驗、改方法、改導師”的“五改”模式。在尊重個性、挖掘潛能的改革氛圍中,個性、稟賦各異的學生們擁有了更多完善自我、開發潛能、全面發展的機會。
(三)教育生態關懷
專業課程改革和選擇性課程改革以服務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為己任,實現了職業教育個體社會化和個體個性化功能的統一。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則是從優化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層面出發,聚焦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調整和優化,推進職業教育長學制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設計,打通職業教育“斷頭路”,架構人才成長“立交橋”,全面提高職業教育社會認同度和辦學吸引力,實現職業教育生態重構,體現改革的教育生態關懷。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首先,在改革思路方面,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跳出以往單一聚焦中職教育階段或中職教育內部局部問題的慣性改革模式,將改革視角聚焦于優化整個職業教育層次結構,推動職業教育系統性變革和整體性躍升。其次,在改革內容方面,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針對現實層面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和社會吸引力還不夠突出,“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本科教育”一體化人才培養通道還不夠暢通,因此,需要以“中職—高職”課程一體化建設為核心,協同推進中高職一體化教研、一體化教材、一體化評價等,形成與現代產業發展相匹配、與企業崗位需求相對接、與個體全面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良性生態體統。最后,在改革成效方面,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回應產業躍遷和學生高質量發展需要,打破中職、高職人才培養壁壘,打通學生學歷上升和技能提升通道,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夯實中職教育基礎地位,整體提升中職教育辦學吸引力和社會美譽度。
四、浙江省中職課程改革的經驗啟示
(一)課程改革動因:時代背景與現實訴求相結合
從專業課程改革到選擇性課程改革再到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是省域層面為順應時代發展、回應現實訴求而推出的大規模、持續性變革,是不同時期省域中職課程改革的自我迭代和深化延展。通過改革,準確、全面、及時地回答職業教育適應性問題,即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適應學生個性發展需要、適應職業教育自身結構體系建設需要。從勞動力市場視角來看,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新舊動能持續轉化,傳統產業經過技術改造實現升級,從物質密集型產業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過渡,高級技術人才和創新型人才需求增加,對勞動者初級技術、中級技術、高級技術和尖端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并呈螺旋式上升趨勢,對技術技能人才規格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對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能力提出新的挑戰。從個體可持續發展視角來看,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人民群眾對子女接受教育的訴求從“有學上”變為“上好學”,中職學生的發展需求從“面向就業”轉為“面向生涯”。職業教育需要將社會“美好教育”需求嵌入課程體系,通過課程改革夯實學生技能根基,服務學生多元化、持續性發展。從職業教育自身來看,職業教育能否有效發揮“服務社會發展、服務個體發展”的雙重功能,有賴于其自身是否建立起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職業教育體系。課程是中高職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內涵,是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優化職業教育層次結構、實現職業教育貫通培養的重要載體[15]。在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全局視野下,需要推進職業教育課程一體化建設,以課程改革推動職業教育自身革新,不斷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
(二)課程改革推進:省域統籌與自主探索相結合
從三次課程改革實踐來看,浙江省中職課程改革既有省域層面的統籌設計,也有市域、校域層面的自主探索,體現了基于行政的“自上而下”和基于行動的“自下而上”相結合。基于行政的“自上而下”,即注重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政策、制度以及專家智庫資源等的支持作用,以科學理論和技術為指引,做好課程改革的發展前瞻、整體規劃、項目設計和統籌推進等。基于行動的“自下而上”,即鼓勵自主探索,充分發揮地市、學校、教師層面的智慧和力量,激發全省各地各校了解改革、參與改革、領跑改革的動力,推動形成具有區域、學校特色的鮮活實踐和改革品牌。以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為例,浙江省在全面啟動中高職一體化改革之前,選取護理、幼兒保育兩個專業先行先試,通過調研、會議研討、專家論證等形式探索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實踐。在前期調研和試點經驗基礎上,發布《浙江省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方案》,組織編寫《浙江省中高職一體化課改指導手冊》,研制課程改革技術路線,明確專業調研、職業能力分析、專業教學標準與核心課程標準研制等方式方法和基本要求,明確各改革階段課程改革的責任主體、時間節點、改革任務及成果產出,為全省30個專業課程改革提供科學化、規范化的行動指南。
(三)課程改革動能:科研驅動與教研賦能相結合
科研與教研是浙江省中職課程改革高質量推進的兩個重要支持性因素。浙江省中職在課程改革中探索科研、教研一體化工作模式,將科研思維與教研力量滲透于課程改革全過程,通過“課題組+教研組”協同,凝聚改革合力,激發改革動能,助推改革高質量成果產出,實現改革落地見效。一方面,以科研思維驅動改革研究。浙江省中職三次課程改革均有清晰的理論遵循,采用課題化管理方式,科學化推進改革工作。以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為例,浙江省中職學校充分發揮科研先導作用,設立省教育科學規劃中高職一體化課改重大課題,由高職院校擔任課題牽頭單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中高職學校、行業企業等共同參與,協同推進改革項目攻關。同時,強化過程性管理,建立“分批立項、層級評價、滾動管理、分批結題”的課題管理機制,確保改革任務高質量完成。另一方面,以優質教研激發改革動能。教研是理論與實踐、政策與行動緊密聯系的“橋梁”,是改革走進學校、走進課堂的關鍵因素之一。浙江省中職學校聚焦重大課程改革項目,立足各專業大類打造集團式、項目式、作業式教研團隊,建立縱橫交錯、內外協同的教研體系,打造具有省域特色的教研模式,通過標準研發、教師培訓、教材編寫、課堂改革等一體化、常態化主題教研,賦能教師發展,激活課程改革活力,打通省域課程改革成果轉化、落地見效、縱深發展的“最后一公里”。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EB/OL].(2025-01-19)[2025-03-03].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2]光明網.課程改革,推動職教突破發展[EB/OL].(2016-08-30)[2025-03-03].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8/30/nw.D110000gmrb_20160830_2-15.htm.
[3]劉克勇.從照搬到重構:五年貫通一體化育人的江蘇實踐[N].中國教育報,2023-03-21(5).
[4]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四川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09-25)[2025-03-20].http://zwfw.sc.gov.cn/art/2020/9/25/art_15330_130599.html?areaCode=510000000000.
[5][10]程江平,米高磊.新世紀以來我國省域中職課改的邏輯轉向與經驗啟示——基于對浙江省系列課程改革的分析[J].職教論壇,2022(7):59-67.
[6][1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2008-03-28)[2025-03-2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549.htm.
[7]于志晶,程江平,榮國丞.浙江中職課改:省域推動的實踐邏輯[J].職業技術教育,2014(36):10-20.
[8]崔陵,劉冰雪,楊宗斌.新時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背景下中職課改挑戰與因應——以浙江省中職機械類專業“整體重構”課改項目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8):50-55.
[9]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印發《浙江省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方案》的通知.[EB/OL].(2014-11-12)[2025-03-20].http://jyt.zj.gov.cn/art/2014/11/12/art_1532983_27487803.html.
[11]桂德懷.長三角地區高技能人才培養戰略比較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0(7):26-31.
[13]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EB/OL].(2006-08-03)[2025-03-20].https://www.zj.gov.cn/art/2006/8/3/art_1229621583_64509.html.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浙江省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績效顯著.[EB/OL].(2010-09-16)[2025-03-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222/moe_1742/201009/t20100916_108120.html.
[15]邵元君.中高職銜接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Exploring the Value and Gaining Inspirations from the Provincial Promo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 Case Study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New Century
Liu Bingxue
Abstract" Curriculum refor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deepen the type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nhance its adaptability in the new era, and improve its overall quality and school-running efficiency. Since the new century, Zhejiang Province has launched three large-scale and continuous curriculum reforms in the field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ming the current curriculum framework system and outlining the reform trajectory of “social-economic concern—student personality concern—educational ecological concern”. This has achieved self-iteration and deepening expansion from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to selective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n to integrated secondary-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r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value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Zhe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ondens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previous curriculum reform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a should achieve a combinat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practical demands, as well as a combination of provincial-level overall planning and independent explorations, and should also integrate research-driven initiatives with the empower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provincial level; Zhejiang province
Author" Liu Bingxue,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