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作為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及其先進分子共同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在小學教學中,將紅色文化與學科課程相融合,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愛國情懷。文章將深入分析與研究紅色文化與學科課程相融合的價值、活動策略與活動案例,以期為把紅色文化融入小學學科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紅色文化;學科課程;育人活動;課程策略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它凝聚著無數革命先烈的智慧和心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對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學科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載體,將紅色文化與學科課程相融合,不僅有助于豐富學科教學內容,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紅色文化與學科課程相融合的價值
(一)更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紅色文化中蘊含的英雄事跡和成功經驗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和道德品質的重要素材。紅色文化中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精神能夠激勵并培養學生勇敢、堅韌、奉獻等優秀品質。將紅色文化融入學科課程,能夠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豐富學科課程內容
學科課程著眼于知識的傳授,課程的內容以實用性為主,往往在文化與思想傳承方面有所不足。紅色文化則為學科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例如,在語文學科中,可以在講解課文的同時通過講述革命歷史事件,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一時期的歷史與人民的生活;通過賞析紅色經典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水平。在科學學科中,在教橋梁知識的時候,與學生一起學習中國科學院院士茅以升的故事。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科課程的內容知識性、學科性和實用性強,趣味性不足。紅色文化中的故事、人物比較生動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紅色文化融入學科課程,能夠使學科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紅色文化與學科課程相融合的育人活動課程策略
(一)結合教材內容,挖掘紅色文化內涵
小學的各個學科課程教材中均含有一定的紅色文化的內容,有的學科包含的比較豐富,有的學科比較少。例如,語文學科課程含有大量的紅色文化內容,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紅色文化內涵,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而對于教材中含有紅色文化內容較少的學科,教師應當擁有“善于發現紅”的眼睛,盡可能在教材中尋找能融入紅色文化的內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熏陶。如:在音樂學科中適時對學生進行紅色革命歌曲的欣賞活動,對歌曲創作背景與歌曲所表達的情感進行解說,引導學生體會革命精神,培養其愛國情懷。
(二)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 情境教學法
通過創設生動的紅色文化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歷史和英雄人物的偉大精神。例如,在教學《長征》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紅軍長征的場景,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感受紅軍戰士的不怕艱苦與英勇無畏,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合作探究法
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引導他們圍繞紅色文化主題展開討論和研究。例如,在學習紅色歌曲時,可以讓學生分組探究歌曲的創作背景、思想情感以及藝術特色等,并引導學生在唱紅色歌曲時唱出歌曲的感情,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
3. 項目式學習法
設計與紅色文化相關的項目式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深入學習紅色文化。例如,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文化小報制作”項目,引導他們通過查閱資料、收集圖片、撰寫文字等方式,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知識,并將其整理成小報展示出來,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豐富育人活動形式,增強實踐體驗
各地都有豐富的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如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名人故居等。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這些地方,讓學生親身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同時各學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結合紅色文化開展各種類型的實踐活動。如:音樂學科的唱紅歌活動;語文學科的講革命故事活動;美術學科的紅色故事手抄報設計活動;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紅色電影分享活動;等等。這可以讓學生感受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涌現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進模范以及偉大精神。同時我們可以借助互聯網、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紅色文化學習資源。例如,推薦優秀的紅色文化影視作品、紀錄片等,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利用在線學習平臺,開展紅色文化專題講座和討論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增強紅色文化育人的實效性。
三、紅色文化與學科融合的案例
英語學科是紅色文化蘊含比較少的學科之一,但教師仍然可以發掘教材中的紅色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在學習“Famous People”單元時,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融入紅色文化元素。首先,通過講解孫中山的生平,引導學生體會其愛國精神。其次,通過組織學生觀看中山紀念堂的英語介紹視頻,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感受孫中山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最后,讓學生分小組用英語介紹其他革命偉人的生平,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感悟。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內容,還深刻體會到了革命精神的內涵和價值。
以音樂學科的歌曲《保衛黃河》為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融入了紅色文化元素。首先,通過講解歌曲的作者冼星海的事跡和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體會愛國精神。其次,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歌曲中表現的在戰爭年代里,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斗爭,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再次,讓學生分小組學習歌曲的歌詞,總結歌詞的主要內容,歌詞形象地刻畫了游擊健兒端起土槍洋槍、揮動大刀長矛,在青紗帳里、萬山叢中,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戰斗的壯麗場景。最后,通過引導學生聆聽和演唱歌曲,初步感知歌曲的創作特點,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達的軍民前仆后繼、激昂奮進和誓死衛國的情感。
將紅色文化與學科課程相融合,是提升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徑,是新時代教育背景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通過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創新教學方法、開展實踐活動等策略的實施,能夠使紅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學科課程,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探索和完善紅色文化與學科課程相融合的育人活動課程策略,以更好地發揮紅色文化在育人活動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OL].(2014-03-30)[2025-03-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