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是指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一系列關于自然的體驗和學習的過程,注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系。其源頭可追溯至18世紀法國啟蒙主義哲學家、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教育理論。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得到充分發展的“自然人”。20世紀享譽世界的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也提出了自然主義教育理論,主張在大自然中發展兒童的智力和情感,認為兒童生來就有一種不可被剝奪的“內在生命力”,教育應以兒童的自然本性為出發點來實現兒童潛能,鼓勵他們在大自然中自主探索、自主創造。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重視兒童在自然環境中的直接體驗。在本組學前教育稿件中,北京市大興區第九幼兒園通過引導幼兒親手種植向日葵、芹菜等,激發他們對自然生命的熱愛與珍視;中央軍委機關事務管理總局紅星幼兒園豐臺園圍繞二十四節氣,開展具有童趣的民俗游戲,如立春鞭春牛、春分豎雞蛋等,讓幼兒在游戲中親近自然,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
重視兒童在教育中的主體性,給予他們充分的自我探索和發展的機會。上海市嘉定區鶴旋路幼兒園指導家庭開展豐富的親子運動游戲;杭州市東新實驗幼托園鼓勵幼兒主動參與自助餐的布置;安徽省合肥市直屬機關幼兒園倡導通過家園共育提升幼兒學習品質;重慶市豐都縣示范幼兒園通過游戲、角色扮演等活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上海市嘉定新城遠香湖幼兒園采用游戲化的課程設計,引導兒童感知京劇藝術之美。
重視環境創設,使幼兒在主動探索中建構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北京市東城區分司廳幼兒園精心布置了墻繪成語故事,促進幼兒潛移默化地理解傳統文化;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同和幼兒園為幼兒布置了模擬自然環境的閱讀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