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教學能力大賽舉辦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教學能力大賽影響力不斷擴大,參賽教師人數逐年上升。該研究以河南省高等職業教學能力大賽為切入點,利用Python網絡爬蟲技術進行作品詞頻統計和主題演變數據可視化分析,探索比賽關注熱點,研究參賽作品主題分布及比賽發展趨勢,從而為參賽教師提供個性化的課程修改建議與改進策略,促進不同地區、不同學科之間教育管理者、參賽教師及教育研究者的經驗交流與數據共享。
關鍵詞: Python;網絡爬蟲;教學能力大賽;發展趨勢;數據分析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09-0124-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各類院校對教學能力大賽重視程度日益提高[1]。教育部也開始正式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教學能力大賽。這一大賽不僅促使教師深入研究課程標準與專業建設,也激勵了教學方式的不斷創新,為教師交流課程新理念和新方法提供了平臺。
2 Python 網絡爬蟲技術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Python網絡爬蟲技術及相關數據處理方法,以河南省教育廳官網2020年至2024年近5年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大賽相關公告為數據源,爬取教學能力大賽的比賽名稱、參賽作品等信息,并利用圖表和可視化工具直觀展示并分析比賽數據[2]。本研究結果可使教師群體全面、深入了解教學賽事動態,為教育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數據參考[3]。
3 數據分析
在確定目標數據源(河南省教育廳官網) 后,本研究利用Python中的Scrapy框架進行相關網站的數據爬取。隨后使用數據處理包Pandas對原始數據進行數據讀取、數據清洗、數據去重及數據標準化。
為獲取各參賽作品主題,針對清洗后數據,利用Python 數據分詞包進行中文分詞以提取關鍵特征。然后,對分詞后的詞頻統計排序以識別高頻關鍵詞,并利用Word Cloud庫繪制詞云圖,以直觀呈現出比賽名稱中常見的主題和趨勢,詞頻統計代碼如圖1所示。
3.1 2024年比賽作品分析
2024年河南省高等職業教學能力大賽的主題詞頻圖如圖2所示,展現了多個新興主題在教學中的應用趨勢。根據詞頻統計,2024年河南省高等職業教學能力大賽出現頻率最高的主題詞涵蓋了技術驅動、創新設計、文化傳承、健康服務、鄉村振興、跨學科實踐等多個維度,體現出教育教學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和教學能力大賽的前瞻性特征。
在技術與智能化浪潮下,“智能”(17次) 、“數字”(14 次) 、“應用”(17 次) 以及“系統”(12 次) 等詞頻較高,這表明在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教學能力大賽越發重視和強調信息技術及智能化工具在教學中的應用。在教學能力大賽中,教師們被鼓勵使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在線學習平臺等現代科技手段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中更好地主動發現和探索知識,也促進了教師專業技能的有效提升[4]。在設計與創新維度,“設計”(43次) 一詞頻率最高,凸顯了教師在參與教學能力大賽時對教育方案和課程內容的系統性規劃,也體現出教師對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現代化社會對人才需求日益多樣,教師在課堂中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思路,根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在課堂中精心設計提升學生學習體驗和學生參與度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創造力和批判思維能力,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新時代社會需求。
在文化傳承方面,“非遺”(12次) 和“傳統”(8次) 出現頻率較高,這說明教學能力大賽高度關注課堂中向學生傳遞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和深厚底蘊[1]。大賽積極倡導參賽教師在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引導學生了解和尊重中華文化根源,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具競爭力。此外,鄉村與社會發展也是教學能力大賽的熱門主題。“鄉村”(7次) 一詞的出現體現了隨著鄉村教育的發展和改革,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與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教學關注的熱點。
在跨學科與實踐導向方面,詞匯如“訓練”(10 次) 、“活動”(7次) 等出現表明大賽鼓勵教師進行跨學科整合和實踐教學。學生通過在課堂中根據項目任務實際操作,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實用技能,培養自身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促進未來就業適應力。“檢測”(15次) 、“維護”(5次) 等詞的出現,展現出大賽重視特色專業與選題的有效結合,強調了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理工科專業對學生問題診斷能力和服務技能的發展。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增加,全民健康意識不斷提高,國家大力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出臺了支持健康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為大學生進入健康行業創造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在此大背景下,“健康”(7次) 和“服務”(9次) 相關詞匯高頻出現,這也體現出新時代大學生就業職業在健康和服務行業的傾向,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刻變化。
3.2 2020年—2024年作品趨勢分析
為系統地分析2020年至2024年間河南省高等職業教學能力大賽主題的趨勢變化,從而探究出對未來教學設計的影響和教育發展的方向[5],本研究對2020 年—2024年的參賽作品進行詞頻數據統計,統計結果如圖3所示。
可以看出,2020年至2024年5年教學能力大賽主題關鍵詞中,“設計”(詞頻:159)為最常出現的關鍵詞,這反映了高校對專業技能培養的重視,顯示出“設計”作為跨學科綜合性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與產品開發、市場需求相結合的情況下,設計思維已成為學生必備的素養之一。“制作”(詞頻:69)和“應用”(詞頻:57)的頻率也逐步上升,這顯示出院校越來越注重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發展方向[6]。
“文化”(詞頻:35)和“中國”(詞頻:51)的詞頻始終處于較高位置,這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認同與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依然是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鄉村振興”(詞頻:20)與“非遺保護”(詞頻:12)的詞頻也在不斷增加,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舉措,這一數據深刻體現了國家政策導向對教育內容產生的深遠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基于“數字化”(詞頻:19) 與“智能化”(詞頻:36) 的課程設計有力推動了教學模式從單一走向多元的轉變。教師在課堂中積極應用DeepSeek、豆包等智能工具,引入如“云游故宮”“4D展廳”等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前沿技術,顯著提高了學生在課堂探索中的參與感,為學生創造了更加優質的學習環境與學習體驗。
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鄉村振興(詞頻:20)與非遺保護(詞頻:12)的詞頻也隨之增加,這一數據深刻體現了國家政策導向對教育內容產生的深遠影響。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舉措,促使參賽課程積極創新響應。教師通過展開一系列如農村電商運營、鄉村旅游規劃等新時代鄉村振興需求的多樣化課程活動,結合傳統手工藝制作、民俗文化研究等非遺項目,鼓勵學生參與鄉村建設和傳統文化傳承,從而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保護意識。
4 研究結論
文章通過Python網絡爬蟲技術總體分析數據來看,在2020年至2024年間,河南省高等職業教育能力大賽的主題展現出增強實踐性、融合現代科技及關注社會熱點等顯著變化。
4.1 增強專業實踐
教學能力大賽的內容與形式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師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而是在課堂中嘗試融合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新型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發展需求和個性化特點制定量體裁衣式的教學方案,提升教育教學的創新性和實效性[7]。
4.2 融合現代科技
教師在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中引入數智化教學工具的比例顯著上升,新時代教育教學正從傳統教學模式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教師通過運用人工智能(AI) 及虛擬現實(VR) 等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地質災害模擬、模擬展會英語銷售等各類學習場景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此外,教師利用DeepL、Kahoot、Talk AI等數智化工具構建個性化學習模型及智能化評價體系,也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4.3 聚焦社會熱點
教師群體對鄉村發展和傳統文化保護等社會問題的敏感度顯著提高。教師通過多元化教育手段,圍繞鄉村振興、傳統文化保護等一系列問題設計了針對性教學方案,激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并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這體現了現代高等教育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緊密結合,也彰顯了高等院校對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視[8]。
5 研究展望
在政策扶持和技術進步的雙重驅動下,教學能力大賽正朝著更加多元化和高效化的方向發展。未來,本研究將引入前沿的機器學習算法,深入挖掘和分析教學能力大賽的賽制細節、評分標準等數據,以研究參賽教師在課堂設計、教學創新等方面的多元化表現特征。同時,著力建立一個全面且精準的大模型和數據分析平臺,探究不同因素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為教育教學研究者提供可視化數據資源和個性化數據支持,幫助各類教師清晰了解自身在教學中的優勢與不足,從而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教學能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