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針對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進行深入探討。文章通過對當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現狀的分析,指出其存在培訓體系不完善、內容與需求脫節、方式單一、校企合作不足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產教研一體、校企所共棲”的新模式,并闡述其內涵、特點與具體構建策略。研究認為,為提升培訓效果,需完善體系、豐富內容、創新方式、深化合作,并建立激勵機制。本研究旨在為“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改革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7.038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日益凸顯。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載體,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隊伍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已成為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然而,當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尚存在諸多問題,如培訓體系不完善、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培訓方式單一、校企合作不深入等,導致“雙師型”教師培訓效果不盡如人意。如何構建一個高效、實用的“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成為職業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1]。為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一種新型的“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產教研一體、校企所共棲”。
1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現狀分析
1.1 培訓體系不完善,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當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體系存在幾個顯著問題:培訓結構不盡合理,層次劃分模糊,未能針對初級、中級和高級教師設定明確的培訓層次,導致培訓內容難以滿足不同水平教師的需求;培訓資源分配不均,熱門專業和重點學科的培訓資源充足,而冷門專業和新興學科則資源匱乏,造成供需矛盾,導致部分教師缺乏接受合適培訓的機會[2];培訓目標定位不清晰,缺乏長遠規劃,培訓工作往往只關注短期目標,缺乏持續穩定的發展策略,不利于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培訓效果評估機制缺失,反饋渠道不暢,使得培訓成果難以量化,教師對培訓的滿意度及問題反饋無法及時傳達,導致培訓體系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優化和調整。
1.2 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缺乏實用性和前瞻性
在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中,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的差距顯著,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培訓內容陳舊,未能及時更新,停留在傳統理論和過時技術層面,缺乏對新興技術和行業動態的融合,使得教師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教學和工作;二是實用性不足,理論知識傳授雖多,但與實際教學相結合的案例和實踐環節較少,導致教師在處理實際問題時缺乏有效的應對策略;三是前瞻性不夠,培訓內容未能充分關注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缺乏對教師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不利于教師適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四是定制化程度低,培訓內容未能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層次教師的具體需求進行個性化設計,使得部分教師感到培訓內容與自身需求不符,適用性較差。
1.3 培訓方式單一,缺乏創新性與靈活性
當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在方式方法上呈現出單一性和缺乏創新性的問題。多數培訓活動依舊依賴傳統的課堂講授,使得教師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缺乏必要的互動交流,從而影響了培訓效果[3]。同時,培訓中鮮少運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工作坊等多元化教學手段,不足以激發教師的學習熱情。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也不夠充分,如網絡資源、在線課程、虛擬仿真等手段未被有效利用,導致培訓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不足。此外,培訓時間常安排在寒暑假,與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產生沖突,降低其參與積極性。
1.4 校企合作不深入,資源共享不足
當前高職院校教師培訓中,校企合作存在明顯不足,主要體現在缺乏長效合作機制、資源共享不充分以及培訓內容與企業需求脫節。合作多限于短期項目,缺乏系統性和長遠規劃,導致企業參與度低,教師難以獲得持續的實訓支持和行業指導。企業擁有的技術、設備和實訓資源在培訓中未能充分利用,學校獲取企業資源支持困難。此外,培訓內容未能緊密結合企業需求,企業對培訓設計和實施的參與不足,影響了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質量提升。
2“產教研一體、校企所共棲”“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的內涵與特點
2.1 內涵
“產教研一體、校企所共棲”“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一項創新實踐,其精髓在于產業、教學和研究的三位一體深度融合,以及學校、企業、研究所之間的緊密協作與資源共享。這一模式不是表面的合作,而是一種實質上的一體化運作。它將產業發展需求、教學實際需求與科研創新需求緊密結合,通過協同創新,推動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在此過程中,產業發展需求為職業教育指明方向,教學的實踐性提升教學效果,科研創新為教育內容和方法注入活力。
2.2 特點
2.2.1 緊密融合性
“產教研一體、校企所共棲”培訓模式的特點之一是產業、教學和研究的緊密融合。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培訓中產業、學校、研究所之間的界限,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使得教師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2.2 動態適應性
該培訓模式具有動態適應性,能夠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市場需求和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及時調整培訓內容和方法。這使得培訓更加貼近實際,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和適應能力。例如,當市場對某一技能的需求增加時,培訓內容可以迅速作出調整,確保教師能夠掌握這些新興技能,從而在教學中更好地指導學生。
2.2.3 實踐導向性
“產教研一體、校企所共棲”培訓模式強調實踐導向,注重教師在企業實際崗位的鍛煉和實訓。通過實踐操作,教師能夠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術和教學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模式鼓勵教師在實踐中學習,通過親身經歷來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從而在課堂上能夠更加生動、具體地傳授知識。
2.2.4 持續發展性
該培訓模式關注教師的持續發展,通過建立長效的校企合作機制,為教師提供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的平臺。這種模式有助于教師實現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為高職院校培養一支高素質、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通過持續的專業成長和技能提升,教師能夠保持教育教學的活力,為高職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3“產教研一體、校企所共棲”“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的構建策略
3.1 完善培訓體系,提高培訓質量
為構建“產教研一體、校企所共棲”“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需打造一個科學合理、系統完善的培訓體系。該體系應涵蓋基礎理論知識、最新行業技術、教學技能、科研方法等多層次、多維度的內容,并根據教師專業背景和職業發展階段進行個性化設計,滿足其差異化需求。在培訓方法上,高職院校應摒棄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引入案例教學、情景模擬、項目驅動等多樣化手段,增強互動性,促進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高職院校應合理安排培訓周期和頻率,采取持續性、周期性的培訓模式,確保內容的前沿性和時效性。
3.2 豐富培訓內容,注重實踐性與針對性
構建“產教研一體、校企所共棲”“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關鍵在于培訓內容的豐富性與實踐性的緊密結合[4]。為此,培訓應緊跟行業發展動態,定期更新內容,融入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理念,確保教學內容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同時,培訓應強化實踐性,通過校企合作、模擬教學和實訓環節,提升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培訓內容還需根據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進行定制化設計,滿足不同階段教師的知識與能力提升需求。此外,高職院校應加強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培訓網絡和交流平臺,通過舉辦研討會、培訓班等活動,促進經驗分享和共同學習,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3.3 創新培訓方式,提高教師參與度
“產教研一體、校企所共棲”“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需摒棄單一的理論講授,轉而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項目導向和情景模擬,利用仿真軟件和虛擬現實技術創設真實教學場景,以增強實踐性和互動性。同時,高職院校應推動互動與合作學習,通過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等活動促進教師交流,并結合專題研討會和學術交流,引入行業專家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探討實際問題。高職院校可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培訓模式,提供網絡課程和在線資源,以實現靈活學習與個性化指導。此外,高職院校應重視培訓效果的評估與反饋,通過教學觀摩、比賽和成果展示等形式,及時調整培訓策略,確保培訓內容與方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從而全面提升教師的參與度和培訓效果。
3.4 深化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
為深化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構建“產教研一體、校企所共棲”“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高職院校應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通過簽訂合作協議,設立校企合作委員會,定期推進合作事項,確保雙方權責明確,合作持續發展。同時,高職院校應構建資源共享平臺,整合企業技術、設備和實訓資源與學校的教育、師資資源,建設共享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為提高企業參與度,高職院校可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培訓講師,組織現場培訓和技術交流,鼓勵教師掛職鍛煉,以增強培訓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此外,加強科研合作,推動產學研結合,聯合申報科研項目,促進成果轉化,可以使教師在科研實踐中提升專業水平,企業則提供經費和技術支持,共同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
3.5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調動教師積極性
為確保激勵機制在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中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學校需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融合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如設立專項獎勵基金表彰教學科研突出的教師,并通過榮譽稱號、證書頒發等方式提升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同時,學校需構建明確的職業發展通道,將培訓表現與晉升機會相結合,制訂職業發展規劃,助力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此外,學校應激勵教師參與校企合作和科研活動,通過專項獎勵和科研項目支持,增強教師的實踐與科研能力。學校還應關注教師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激勵措施,如科研資助、學術交流或技術培訓,以提高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和積極性。通過建立健全的激勵評估機制,定期評估和收集教師反饋,可以確保激勵措施的實際效果,推動教師職業生涯的持續進步和發展。
4 結論
本研究針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表明,“產教研一體、校企所共棲”的培訓模式在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教學能力和實踐技能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該模式通過整合產業、教學和研究資源,深化校企合作,實現了教師培訓的系統化、針對性、實踐性和互動性。然而,要確保該模式的持續發展和有效運行,還需在政策支持、理論研究、教師素質提升、師資隊伍建設及培訓質量保障等方面持續發力,通過多方共同努力,不斷優化和完善“雙師型”教師培訓體系,為職業教育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 年度一般課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視域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研究與實踐”(2023YB206)。
參考文獻
[1] 古翠鳳,劉雅婷.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設
計[J].職教論壇,2020,36(8):82-90.
[2] 沈丹丹.加強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體系建設[J].人才資源開
發,2022(6):18-19.
[3] 何春聯,朱盛毅,江越平“. 雙師型”教師培養途徑與模式研究——
基于高職院校“雙證型”學生培養模式[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10(4):116-117.
[4] 李紅云.民辦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科
教創新導刊,2009(14):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