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起,統編語文創新性地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設為閱讀預測策略單元。那么,究竟什么是閱讀預測策略呢?簡單來說,就是學生憑借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過往閱讀所學知識,借助課文中的各類提示信息,大膽地對課文內容進行猜測。隨后在深入閱讀過程中,積極搜尋有效信息,以此來驗證自己先前的猜測,進而實現對文本的深度理解。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如何助力學生掌握閱讀預測策略呢?
一、著眼課文題目,開啟預測之門
我們閱讀課文時,最先映入讀者眼簾的就是題目。一個優質的題目宛如一塊強大的磁石,能夠牢牢吸引讀者的目光,極大地激發其閱讀興趣。因此,在指導學生開展預測活動時,教師一定要充分挖掘課文題目的價值資源,引導學生深入剖析、理解題目,將其作為開啟閱讀預測之旅的起點。
例如,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時,教師首先要做的是讓學生不要提前閱讀課文內容。待學生讀完課題后,立刻抓住時機引導他們展開預測。
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們心里一定充滿了好奇,為什么老屋總也倒不了呢?難道是被神秘的魔法保護著嗎?”
學生們的思維瞬間被激活,紛紛踴躍發言。
學生1興奮地回答:“會不會老屋里面住著一位善良的神仙,是神仙在守護著它,所以它才不會倒?”
學生2也不甘示弱,搶著說:“我猜老屋和神話里的孫悟空一樣,擁有長生不老的神奇能力!”
教師繼續微笑著鼓勵道:“還有同學有不一樣的奇妙想法嗎?大家盡情發揮想象。”
其他學生也紛紛給出自己的答案:“也許是建造老屋的材料特別堅固,歷經風雨也依然屹立不倒。”
“說不定房屋的主人特別愛護這間老屋,經常精心修,所以老屋不會倒。”
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大家的想法都太獨特了,想象力簡直太豐富啦!老師為你們點贊。”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巧妙借助文章題目,成功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了大膽且富有創意的預測。在這一環節,教師無需過分糾結于學生預測內容的對錯。因為即使預測出現偏差,也遠比學生毫無思考、被動接受要好得多。畢竟閱讀預測并非一而就,而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深化的過程。在學生持續預測課文內容的過程中,他們將逐步深入理解課文,吸引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讓閱讀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二、借助文本插圖,豐富預測想象
圖文并茂是小學語文課本的顯著特色。那些色彩絢麗、生動有趣的插圖,是小學語文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插圖,絕非簡單的點綴,而是蘊含著豐富能量的學習助手。一方面,它們是理解課文的橋梁,將抽象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幫助學生輕松跨越理解的障礙;另一方面,它們更是閱讀預測的有力助推器,圖中細微的線索、獨特的場景,都能激發學生的想象,讓他們在閱讀前就開啟充滿趣味的預測之旅。
以《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為例,課文中繪制了一幅老屋的插圖。圖中的老屋宛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臉上布滿深深的皺紋,留著花白的胡須,盡顯蒼老之態,然而又透著一股和慈祥的氣息。房子的門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裂痕,門角還有一個大破洞,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在老屋門前的臺階上,靜靜地坐著一只小貓,它正仰著頭,專注地與老屋交談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中老屋的外觀、周圍環境以及小貓的特征,讓學生大膽預測小貓會對老屋說些什么,而老屋又會給出怎樣溫暖的回應。當學生閱讀時,自然會將看到的文字與眼前的插圖緊密聯系起來,對相應情節展開豐富的想象。在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巧妙地在相應情境中,用老母雞、小蜘蛛等角色替換小貓,鼓勵學生突破思維定式,大膽預測后續情節的發展變化。
三、依托故事情節,深化預測思維
在成功引導學生緊扣課文題目、借助文本插圖進行預測后,學生的閱讀思維已經被充分激活。當他們進一步深入課文內容時,真實的閱讀體驗也會隨之而來。此時,學生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先前的預測與故事實際發展存在一定的偏差。這時,教師一定要密切關注到這一差異,及時引導學生調整思考方向,讓學生在持續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并合理預測接下來的情節發展。
例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小貓順利得到幫助離開后,老屋那滄桑的聲音再次緩緩響起:“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這句話一出現,小貓便恰好前來求助。如今同樣的話語再次出現,相似的情況是否會再次上演呢?在這個故事的關鍵過渡階段,教師可以巧妙提問:“同學們,老屋又說要倒下了,你們猜猜這次會發生什么?還會有小動物來尋求幫助嗎?”通過這樣的引導,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認知能力,促使他們在思考中不斷發展自己的預測能力。又如,《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文中,讀到小男孩剪了胡蘿卜先生的一段長胡子時,教師不要急于推進教學進度,而是適時引導學生大膽猜測:“這么神奇又好用的長胡子,大家想一想,它還會被誰剪掉呢?這個人又會用長胡子做什么有趣的事情呢?\"這種依托故事情節進行預測的方式,能讓學生既緊密聯系生活經驗,又深入理解課文情節,真切體會故事逐步發展的過程。
四、鎖定故事結局,拓展預測空間
在日常教學中,故事結局預測環節常常作為課堂閱讀延伸的重要拓展部分出現。學完課文后進行結局預測,不僅能夠鞏固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更能有效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時,當讀到課文結尾:“老屋到現在還站在那兒,邊曬太陽,邊聽小蜘蛛講故事1。\"時,許多學生意猶未盡,內心仍對后續情節充滿了強烈的好奇,迫切渴望知道是否還會有類似的溫暖故事發生,或者是否還有其他奇妙的情節發展·…·當教師告知學生這就是故事的現有結局時,學生們難免流露出一絲失望之情。此時,教師要及時巧妙引導:“同學們,你們看,這老屋很久之前就說要倒塌了,可就是因為它不斷熱心地幫助他人,才一直堅持到現在,而且說不定還會堅持更久呢,這對老屋來說,其實就是一種別樣的幸福呀!”這樣的引導既讓學生感到欣慰,又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領會文本所傳達的主題。緊接著,教師又可以神秘地告訴學生這并非故事的最終結局。此時,學生的興致瞬間被再次點燃,紛紛熱烈地展開預測。有的小組激烈討論老屋最后到底會不會倒下,有的則深入探討還會有哪些可愛的動物來尋求老屋的幫助··
這種基于故事結尾的教學補充和預測活動,就像為學生推開一扇通往全新故事世界的大門。門后,滿是新奇的情節與未知的發展,激發著學生的好奇心。教師有序組織學生深入探究,鼓勵他們大膽思考,開啟新一輪預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斷碰撞,認知能力得以顯著提升,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實現了思維的進階與成長。
五、巧用故事續編,提升預測能力
統編教材對預測單元課文的編排別具匠心,課文結尾大多留下懸念,讓學生讀完后情不自禁地推想故事的后續發展。教師可順應學生的興致,讓學生預測后面可能發生的事情,將故事編得更詳細,讓學生感受預測帶來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小狗學叫》一文時,小狗最后到底有沒有學會叫呢?課文并未直接給出明確答案,而是別出心裁地呈現了三種可能的情況:遇到一頭小母牛;遇到一位農民;遇到一條狗。結局究竟如何呢?課文以意味深長的“·…\"表示,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無垠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組織一場有趣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奇思妙想,對故事結局進行大膽預測。在學生完成續編后,安排小組交流環節,讓學生相互分享自己的故事,比較哪種結局最為合理、有趣。只要學生能夠自圓其說、言之有理,教師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閱讀和創作中,切實體驗到樂趣,不斷提升閱讀預測能力。
總之,在這一系列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思維發展,適時、靈活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課文進行預測。并且要鼓勵學生將閱讀預測策略積極運用到日常閱讀中,讓預測成為一種習慣,真正將閱讀預測策略落到實處,助力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先云.預測閱讀策略單元的編排及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J].小學語文,2018(9):46-50.
[2]蔣燕.運用預測策略提升閱讀能力—以《小狗學叫》為例[J]語文天地,2021(1):60-61.
[3]巫蘭珍.選準時機,讓預測策略落到實處[J]小學教學參考,2020(19):23-24.
[4]胡鳳敏.讓預測閱讀走向高效—對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20(22) :16-17.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