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深度落實思政教育和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其不僅關系到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發展和綜合素養生成,而且關乎著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目標的實現,因而教師應在多樣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有的放矢地創設情境、搭建實踐平臺,以在持續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中,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滲透于教育領域的現實背景下,有機地融入小學生喜歡的“短視頻”和能強化小學生政治認同、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的時事政治,既能以情助解,促進學生靠近知識的本質,又能以境導行,助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遷移運用,實現教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果提升,其現實價值不言而喻。具體而言,以“短視頻 + 時事政治”增效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可從以下幾個維度展開。
一、利用“短視頻 + 時事政治”創設情境,提升興趣激活學生內生動力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專注力持續時長雖然有所提升,但對新奇的事物和情境更感興趣,仍是其整體發展特點。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論性,又決定著其對課堂學習內容的興趣不足且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鑒于此,教師可利用“短視頻 + 時事政治”創設生動的新奇的情境,以在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的情境助推下,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活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內生動力。如,在講授“中國有了共產黨”這一章節的道德與法治內容時,先播放紀錄片《紅軍長征》中彰顯戰爭環境艱苦、將士堅韌不拔的視頻片段,并配上背景音樂助力學生快速走進短視頻所創設出的集聲、畫、光、影于一體的真實的動態情境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紅軍萬里長征的情景有初步的感知,教師再將“中國共產黨二十大精神解讀\"\"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會議召開”等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密切關系的時事政治信息融入課堂,并引導學生結合中國有了“中國共產黨”后發生的新變化、新成績、人民享受的新生活、現代教育的新方式等信息,進行具體的分析,以此一方面助力學生感受中國有了中國共產黨后的煥然一新,更系統化地認知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發展歷史,進一步堅定其政治認同,另一方面使學生在生動情境的助推下,在具象化的時政信息的助力中理解所學內容,更好地樹立愛國愛家意識,激發自身自覺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行動力。
二、利用“短視頻 + 時事政治”豐富內容,延展思維促進學生認知理解
例如,在講授“古代科技耀我中華\"這一小節的相關知識時,結合學生對古代科技發展狀況和科技成果了解不多的客觀情況,教師可伺機在課堂上提前播放來源于抖音或小紅書的介紹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的短視頻,如《中國歷史上遙遙領先的十大發明》短視頻,其不僅有對古代四大發明的相關介紹,還有對水運儀象臺、青銅卡尺、越王勾踐劍、沖擊式頓鉆法等,不為人知的展現古代科技水平和祖先智慧的解說。在生動的解說和實物展示的雙重要素的作用下,學生的認知、想象和思維也隨之調動,其不僅能通過短視頻更好地感知先祖的生活經驗和智慧,而且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國古代禾科技在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和對人類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無形中也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想象和向往。此時,教師再將提前準備好的“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成功發射升空的時事政治新聞融入課堂,并通過凝練的短視頻,和學生一起分析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的成功發射的現實意義,由此使中華民族的古代科技與現代科技形成串聯和對比,使學生在跨時空的動態短視頻和信息輸出中,體悟中華民族深耕科技且卓有成效的璀璨征程。
三、利用“短視頻 + 時事政治”創新教學,多維視角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具有較為明顯的理論性和抽象性特點,因而若教師不分內容一味地采取理論灌輸和填鴨式教學,難免會引發學生的排斥心理,而降低課堂教學的效率。鑒于此,教師可以“短視頻 + 時事政治”創新教學,繼而以多元體驗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如,在講解“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這一小節的知識時,教師可以 $\ensuremath{\langle20\$ 世紀70年代的美麗鄉村》動態短視頻為媒介,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并通過觀察說出“美麗鄉村的哪些環境讓你流連忘返、沉醉其中?”之后,教師再播放現在的張家界、黃山等景區自然環境視頻,以引領學生進入其中觀察體悟細細探究:20世紀的美麗鄉村和現代經濟社會的景區給你的感覺有何不同?其自然環境有何變化?隨著學生基于不同體驗下的感受慢慢細化,教師則可再次將海洋污染、陸地污染、溪流污染以及旱災、地震頻發的環境污染和自然災害場景以動態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以此讓學生在親眼所見的“現實”中逐步引發情感共鳴,體悟環境污染對陸地、海洋生物的巨大威脅,繼而激發起學生的同理心和同情心。此后,教師再引入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納入的我國18處地質公園這一新聞,由此再強調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類家園的重要性,并向學生宣傳以節約用水、保護森林、保護河流等保護生態環境的方法,最終達到以多維視角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助力學生生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的目的。
四、利用“短視頻 + 時事政治”實施活動,互動探究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如,在講授完“地球—我們的家園”這一小節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則可利用“垃圾分類從我做起”“撿拾河邊塑料垃圾”“塑料垃圾對人體的危害”“水質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影響”“如何保護水資源”等展現環境保護行動和調查環境保護與人類生存、健康之間的關系的動態視頻,進一步強化學生自覺踐行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與此同時,趁機融入環境保護措施的實施對生態環境向好轉變衡量方法,即引入“星空指數預報”這一時事政治新聞,并借助視頻呈現的內容和時政新聞的融入,設計課后觀察型實踐作業:請你選擇一個適宜觀察星空的地方,連續在晚間進行觀察,并記錄下能看到的星星數量,并用不同的星星數量對當日的整體自然環境和空氣質量進行分析。同學與同學之間也可自由合作,記錄觀察數據,合作完成數據分析表。當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后,教師則可針對學生的數據分析進行點評和指導,以在有效的師生互動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率。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