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北京盛大開幕。會議緊扣 “新質生產力 促健康安全高水平” 核心主題,深度聚焦科技創新領域,匯聚國內外智慧,精準回應行業重點關切,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出謀劃策,全力推動食品安全與健康領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這對食品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聚焦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食品類專業人才及企業面臨的新機遇及挑戰,剖析當前的人才培養方案現狀,探討重構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策略。
1.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新機遇
在食品行業,新質生產力正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眾多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在食品加工技術上,漳州市食品產業技術研究院邀請臺灣陳金在教授參與研發,首創 “蜜柚智能加工生產系統”。該系統運用自動化與智能化解決蜜柚產業生產效率低、成本高、質量難控制以及勞動力短缺難題,可節省每年480萬元的勞動力成本。在食安保障上,現代檢測技術如高靈敏度的生物傳感器、快速檢測試劑盒以及先進的色譜-質譜聯用技術等,能夠實現對食品中各類有害物質的精準、快速檢測。智能監控系統借助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食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全鏈條進行實時監控,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風險。
對于高職食品專業而言,新質生產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方面,隨著食品行業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企業對具備多元化技能的食品專業人才需求激增。這些人才不僅要掌握扎實的食品專業知識,還要熟悉智能制造、大數據分析、綠色生產等領域的新技術;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促使高職食品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以培養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學生的職業發展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2.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挑戰與變革
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給高職食品專業的人才培養帶來了全方位的挑戰,包括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多個關鍵領域。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傳統的以技能訓練為主的培養模式已難以滿足食品行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新質生產力要求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食品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跨學科知識融合能力以及數字化素養。
課程體系方面,現有的課程設置與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存在明顯脫節。一方面,課程內容更新緩慢,未能及時反映食品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趨勢;另一方面,課程之間缺乏有機整合,跨學科課程設置不足。食品行業的新發展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如食品科學與工程、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等,但目前高職食品專業的課程體系中,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不夠,學生難以建立起全面的知識架構。
教學方法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被動接收知識,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已無法適應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食品行業的技術更新換代迅速,學生需要具備自主學習、探索創新的能力。此外,實踐教學環節的薄弱也制約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提升。實踐教學設備陳舊、實踐項目與實際生產脫節等問題,使得學生在實踐中無法真正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藝 。
師資隊伍建設同樣面臨挑戰。新質生產力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豐富的行業經驗和跨學科知識。然而,目前高職食品專業的教師隊伍中,部分教師缺乏行業實踐經驗,對食品行業的新技術、新趨勢了解不夠深入,難以將實際生產中的案例和經驗融入教學中。同時,教師的跨學科知識儲備不足,在教授跨學科課程時存在一定困難,無法為學生提供全面、深入的指導。
3.高職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剖析
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當前多數高職食品類專業致力于培養掌握食品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在食品生產、加工、檢測、管理等一線崗位從事技術工作。以本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為例,其培養目標是打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食品檢測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以及食品質量安全監測、控制與管理基本知識和綜合職業能力,可在食品制造、質檢技術服務等行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然而,隨著食品行業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加速轉型,這樣的培養目標逐漸顯露出局限性。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食品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傳統技能,還需要人才具備智能制造技術應用、大數據分析處理、綠色生產理念踐行等多方面的能力,但現有的培養目標未能充分體現這些新需求,導致培養出的學生與市場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從課程設置來看,本校主要采用“公共基礎 - 專業基礎 - 核心專業主干-實踐課程” 四段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知識傳授上具有循序漸進的優勢,但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公共課和基礎課課時擠壓了專業課課時,使得部分專業課程只能作為選修課開設,學生難以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課程內容存在交叉、重復現象;此外,課程體系一級一更新,未能及時融入食品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理念。
實踐教學環節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存在不少問題。在實踐條件方面,隨著食品專業辦學規模擴大,實驗室與實訓基地建設滯后,設備陳舊且數量不足,難以滿足學生實踐需求。例如,本校因場地和設備受限,無法滿足人人動手需求,致使學生實際動手操作時間銳減,效果大打折扣。在實踐教學內容上,部分實踐課程仍側重于驗證實踐,未融入創新設計理念,難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夠,致使無法真正接觸到企業的核心生產環節和先進技術,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不夠緊密 。
師資隊伍建設質量有待提高。以本校為例,相當一部分新進教師缺乏食品行業工作經驗,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案例相結合,導致教學內容空洞、缺乏實用性。此外,師資隊伍的專業背景相對單一,缺乏跨學科人才,難以滿足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需求。
4.多元化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重構策略
4.1 明確培養目標,對接市場需求
為契合新質生產力對高職食品專業人才的需求,精準對接市場,培養目標需進行全方位的優化。首先,深入開展食品行業調研是關鍵。通過對食品企業的實地走訪、與行業專家的交流以及對市場需求報告的分析,全面了解食品行業在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進程中的發展趨勢,明確企業對不同崗位人才的技能、知識和素質的要求。
基于充分的調研,確定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向。除了傳統的食品加工、檢測、質量管理等方向,增設與新質生產力緊密相關的新興方向,如食品智能生產技術、食品綠色制造技術、食品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等。以食品智能生產技術方向為例,培養目標設定為使學生掌握智能制造系統的基本原理、食品智能生產線的運行與管理、智能檢測技術在食品生產中的應用等知識和技能,能夠在食品智能工廠中從事生產操作、設備維護、生產管理等工作。
4.2 優化課程體系,融入新技術知識
課程體系的優化是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人才的核心環節。在課程設置上,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在上級文件允許的情況下,減少公共課和基礎課中與專業關聯度較低的內容,合理增加專業課程的比重。同時,將食品專業基礎課程進行整合,避免內容的重復交叉,使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食品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積極引入新質生產力相關的新技術、新知識是課程體系優化的重點。在食品加工課程中,融入智能化加工技術,如食品3D打印技術、智能機器人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等內容,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前沿的加工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在食品檢測課程中,增加現代檢測技術的教學,如高分辨率質譜技術、生物傳感器技術、快速檢測試劑盒的原理與應用等,使學生能夠運用先進的檢測手段對食品質量和安全進行精準檢測。此外,開設跨學科課程,如食品科學與信息技術、食品工程與材料科學等,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知識融合能力,以應對食品行業復雜多變的技術需求。
同時,注重課程內容的更新與行業發展的同步性。例如,隨著綠色食品理念的興起,在食品加工和質量管理課程中,增加綠色食品生產標準、可持續發展理念等內容,使學生樹立綠色生產和環保意識。
4.3 深化產教融合,強化實踐教學
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是提升高職食品專業人才培育質量的關鍵手段。通過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旨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實習就業等方面實現互利共贏。
加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力度,打造集產學研為一體的綜合性實踐教學平臺。校內實訓基地要按照食品企業的實際生產環境和工藝流程進行建設,配備先進的生產、檢測設備,使學生的實踐操作接近真實場景。
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加綜合性、創新性和設計性實驗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例如,開展食品新產品研發項目,讓學生自主設計產品配方、工藝流程,并進行生產和檢測,提高其綜合實踐能力。
4.4 提升師資隊伍,適應新要求
師資隊伍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因素。應加強教師的培訓與進修,定期選派教師參加國內外的學術研討會、專業培訓課程以及企業實踐鍛煉。通過參加學術研討會,了解行業最前沿技術成果和發展趨勢,拓寬學術視野;參加專業培訓課程,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方法和技術,提高教學水平;到企業實踐鍛煉,使教師能夠深入了解企業的生產實際和技術需求,積累實踐經驗,將實際案例融入教學中,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實用。
積極引進行業專家以及跨學科背景人才,充實師資隊伍。從食品企業招聘具有高級技術職稱和工作經驗的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為學生傳授實際工作經驗和技能。同時,引進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等相關學科的專業人才,與食品專業教師組成教學團隊,開展跨學科教學和科研活動,培養學生跨學科知識和綜合能力。
建立教師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和科研創新。對在教學改革、課程建設、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在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方面給予傾斜,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5.總結與展望
在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時代浪潮下,高職食品類專業多元化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構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價值,是推動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相信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通過高職院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各方的共同努力,高職食品類專業多元化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將不斷完善,為我國食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推動我國食品行業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實現從食品大國向食品強國的轉變。
基金項目
2024年度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校級項目:《發展新質生產力下高職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多元化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重構與研究——以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XY2024YB15)。
作者簡介
韋劍思(1988-),瑤族,碩士研究生,教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食品加工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