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新文科建設與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智能技術為高校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文章以應用型本科高校供應源搜尋課程為例,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系統分析了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設計了內容、方法、實踐三個維度協同的改革框架:一是系統重構理論與技術融合體系,形成“理論—技術—實踐”三位一體知識體系;二是創新構建“專業教師+行業導師+AI助教”協同育人機制;三是設計智慧實踐教學體系。教學實踐表明,智能技術驅動下供應源搜尋課程教學模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實踐創新能力和數字化思維水平,為新文科背景下專業課程的智能化改革提供了實踐范式。
[關鍵詞]人工智能;課程改革;供應源搜尋;多元協同教學;智慧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9-0047-05
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教學模式面臨深刻變革。國家高度重視教育數字化轉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1]教育部進一步明確了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戰略方向,將其定位為教育創新發展的關鍵領域。在此背景下,高校課程改革亟須探索智能技術賦能路徑,構建數智化教學新模式。
供應鏈管理作為連接企業內外部資源的重要方式,其數字化轉型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供應源搜尋課程是培養供應鏈管理人才的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全球化市場環境中進行供應商識別、評估與選擇的專業能力。然而,傳統教學模式存在課程內容與數字化轉型需求脫節、實踐教學與產業發展銜接不足、教學方法缺乏智能化支撐等問題。因此,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路徑、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對提升供應鏈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研究日益深入。現有研究表明,隨著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教育領域正經歷深刻變革。新技術的引入不僅重塑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更為課堂分析、師生互動及教育發展開辟了新途徑[2]。在高等教育領域,構建契合時代需求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成為當務之急[3]。為應對這一挑戰,智慧教學應運而生。智慧教學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通過精準化的教學工具和分析方法,能夠有效支撐教師優化教學過程,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為實現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性[4]。這種應用模式的成效正逐漸顯現,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入使教學活動日趨精準高效,為教學活動的深入分析與優化提供了有力支撐[5]。在實踐層面,人工智能主要通過三條路徑賦能教育教學。第一條路徑是整體性創新,通過整合深度學習、大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以及無邊界混合式學習等方法,智能技術正在有力推動課堂教學變革。這一創新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尤為突出,展現出顯著優勢,有效促進了高素質人才培養與專業創新[6]。第二條路徑聚焦教師發展,智能技術為教師教學創新提供了多元支持,主要體現在提升教學能力、優化教學設計、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7]。第三條路徑著眼教學模式創新,通過人機協同構建“雙師”課堂,充分發揮教師與人工智能的優勢,為全體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8]。然而,這一發展進程并非盡善盡美,智能技術雖為課堂信息化教學帶來了便利,但在深度學習和個性化輔導方面仍存在優化空間[9]。研究表明,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深化智能教學平臺和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通過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課堂教學全過程滲透,從而加速數字化課堂的形成[10]。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面向專業課程的系統化改革方案;二是對多元協同育人機制創新關注不足;三是在供應鏈管理專業課程的智能化改革方面尚未形成實踐范式。基于此,本研究以供應源搜尋課程為載體,依托智能技術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創新改革,旨在為新文科背景下的專業課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課程建設現狀分析
(一)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通過多維度數據采集與分析,系統評估供應源搜尋課程的教學效果。在定量研究方面,設計了包含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實踐環節、學習效果等維度的結構化問卷,共發放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50份,有效率為83.3%。在定性研究方面,采用半結構化訪談、課堂觀察和教學檔案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和改進需求。研究對象為2022—2024學年在某高校修讀供應源搜尋課程的本科生,其中30名學生接受深度訪談,訪談內容包括課程學習體驗、能力提升效果、教學方法評價等方面。通過定量與定性信息的交叉驗證,確保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二) 問題診斷與成因分析
基于問卷調查、訪談與課堂觀察等多源數據分析,本研究從課程內容體系、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體系三個維度展開系統性問題診斷。(1)課程內容體系亟待更新。一方面,教材內容滯后于產業發展,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涉及不足;另一方面,案例庫缺乏時效性,難以反映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供應商管理的新特點和新要求。調研顯示,超過80%的學生認為課程需要加強前沿技術內容的融入。(2)教學模式有待優化。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仍占主導地位,智能化教學手段應用不足。具體表現為:一是缺乏基于數據的個性化學習指導;二是教學過程中人機協同互動不足;三是智能化評價體系尚未建立。學生的反饋表明現有教學方式難以有效支撐學生的數字化能力培養。(3)實踐教學體系需要完善。一是智能實訓平臺建設滯后,難以滿足學生數字技能訓練需求;二是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不夠完善,產教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不足;三是實踐項目設計缺乏系統性,與產業實際需求銜接不夠緊密。
基于問題診斷結果,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了課程改革的核心需求。一是知識體系重構需求顯著。問卷數據顯示,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在供應商管理中的應用培訓需求集中體現在數據分析方法(68.2%)、智能決策工具(55.3%)和自動化管理技術(47.1%)等方面,凸顯課程內容體系亟須圍繞數字化轉型要求進行系統重構。二是教學模式創新需求迫切。師生的反饋主要聚焦于混合式教學新模式構建、智能化教學支持強化以及多元化考核評價機制建立,表明教學方法改革需要拓寬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路徑。三是實踐能力提升需求突出,企業調研數據表明,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供應鏈人才需具備扎實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這要求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必須著力強化學生的數字技能培養,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供應源搜尋課程改革需要從內容重構、方法創新和實踐優化三個維度推進,構建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智慧課程新體系。這對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培養數字化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改革的總體設計
本研究以培養具備數字化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采購人才為目標,基于前期問題診斷和需求分析,通過“三階段遞進、三維度協同”的建設路徑,設計了內容、方法、實踐三個維度協同的改革框架。供應源搜尋課程教學總體改革思路如圖1所示。
(一)內容維度:理論與技術的融合創新
本研究形成了“理論—技術—實踐”三位一體知識體系,整合了供應鏈管理理論與智能技術應用。圍繞供應商評估、市場調研等核心業務環節,將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前沿技術與專業知識進行模塊化重組,打造數智化知識框架。同時,建立產教聯動的課程內容更新機制,定期融入產業發展新趨勢和技術方法,保持課程內容的時效性。通過案例分析和項目實踐,設計理論到實踐的遞進式學習路徑,促進知識的有效內化與應用轉化。
(二)方法維度:多元協同育人機制輔助
課程創新實施“三師協同”的育人機制,實現教學效果的整體提升。專業教師作為課程主導者,承擔系統化理論教學、教學活動組織實施和質量監控評價等工作。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專家擔任行業導師,負責開展前沿技術講座、案例教學和項目指導,并參與課程內容更新和教學評價。同時研發智能化教學輔助系統,給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診斷、智能化作業批改和學習過程跟蹤分析等支持,形成理論教學、產業實踐和智能支持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模式。
(三)實踐維度:智慧實踐教學體系應用
課程設計了“技術支撐、過程導向、成果驅動”的智慧實踐教學體系。開發具備供應商評估、尋源決策等核心功能的智能實訓平臺,配套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工具,設計智能交互和實時反饋機制。建立基于學習分析技術的多維度評價體系,實施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模式。通過引入企業真實的項目案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實訓,采用“雙導師”項目指導,將企業的真實場景引入教學過程,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上述三個維度的系統設計和有機整合,形成了完整的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框架,為培養數智化供應鏈人才提供了有效支撐。
三、教學改革的具體實踐
(一) 專業教學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實踐
面向數字化轉型需求,供應源搜尋課程重新搭建了知識體系架構,創新實現專業教學與智能技術的有機融合。在頂層設計上,基于供應鏈管理學科特點和產業發展趨勢,將智能技術與專業教學進行結合,幫助學生實現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應用的轉化。具體做法是圍繞供應鏈核心業務流程,在供應商評估、市場調研和流程管理等關鍵環節的教學內容中分別植入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智能自動化技術,構建了數據驅動的智能化教學體系。
同時,課程創新設計了“基礎理論—智能技術—實踐應用”的遞進式技術應用框架。一是構建智能決策模塊,結合需求預測模型和多維評估體系,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二是開發智能分析模塊,基于爬蟲技術和智能算法,實現市場信息的自動化采集與深度挖掘;三是設計流程優化模塊,整合數據處理與可視化工具,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水平。這一遞進式架構有助于專業教學與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
(二) 多元協同育人機制創新
為保障教學改革實效,供應源搜尋課程創新構建了“專業教師+行業導師+AI助教”的協同育人機制。在師資配置上,配備具有CIPS專業認證的專業教師負責理論教學,精選食品、光伏產品、汽車芯片、包裝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的資深采購專家組建行業導師團隊,并引入基于深度學習技術開發的智能化教學助手“小秋老師”提供全天候學習支持。
在實施層面,形成了“理論支撐—實踐引領—智能輔助”的協同育人模式。專業教師負責理論體系構建與教學質量把控;行業導師通過案例教學和項目指導,將實踐經驗轉化為生動的教學資源;AI助教基于學習行為分析和智能推薦系統,實現教學過程的精準跟蹤與個性化指導。這一創新育人機制有效整合了產業實踐、理論教學和智能支持三大要素。
(三) 智慧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針對實踐教學環節,供應源搜尋課程系統構建了智慧實踐教學體系。依托自主開發的智能實訓平臺,集成供應商洽談模擬、尋源決策訓練等功能模塊,通過場景化設計和智能人機交互,營造沉浸式學習環境。平臺配備基于深度學習的實時指導系統,能夠智能識別學生的操作偏差,提供及時的糾偏指導。同時,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平臺可自動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為教學改進提供數據支撐。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課程創新采用了多元化的實踐教學形式。一是借助嗶哩嗶哩平臺的直播室開展實時互動答疑,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二是依托公眾號進行數據處理方法的自學指導;三是運用AI助教協助學生完成尋源可行性報告的撰寫。實踐表明,這種線上線下融合、人機協同的實踐教學模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實踐能力。
教學實踐結果表明,該課程模式在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實踐創新能力和數字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新文科背景下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理論,更為智能化課程改革提供了實踐范式。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在新文科背景下,本研究以供應源搜尋課程為載體,實現了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的提升。具體成效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智慧化學習環境促進了學生知識體系重構。通過專業教學與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學生形成了系統化的專業認知框架。智能化教學工具的引入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數據驅動的教學方式增強了知識獲取的針對性,實現了從碎片化學習向體系化認知的轉變。
第二,數智賦能提升了實踐創新能力。基于“基礎理論—智能技術—實踐應用”的遞進式技術應用框架,學生的數據分析思維和綜合決策能力得到了顯著增強。多元協同的育人機制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智能實訓平臺的應用提升了學生的實操技能。
第三,智能化生態激發了數字化思維。依托“專業教師+行業導師+AI助教”的協同育人機制,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數字化素養得到了提升。實踐表明,這種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課程重構,為新文科背景下的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可行路徑。
基于改革實踐,未來研究需要在以下三個方向持續深化。首先,繼續研究智能融合機制。圍繞專業教學與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長效協同機制,實現教學模式的持續優化與創新。其次,持續創新產教協同模式。聚焦產教協同育人,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新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最后,進一步完善智慧評價體系。基于學習分析技術,構建多維度、全過程的智能化教學評價體系,為教學質量持續改進提供數據支撐。本研究的實踐探索為新文科背景下專業課程的智能化改革提供了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后續研究將進一步深化智能技術應用路徑,優化協同育人機制,持續提升數字化人才培養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1] 充分發揮教育數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EB/OL].(2023-10-13)[2024-12-08]. http://www.moe.gov.cn/jyb_x
wfb/s5148/202310/t20231013_1085366.html.
[2] 李恬,朱純璐,錢堯文.后發先至:技術賦能下的課堂分析:第20屆上海國際課程論壇綜述[J].全球教育展望,2023,52(10):118-128.
[3] 孫曉坤,胡粲彬,項德良,等.人工智能及應用項目式實驗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探索[J].高教學刊,2024,10(13):130-134.
[4] 邢西深,管佳.新時代的智慧教學:課堂實踐、問題審思與發展對策[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5):109-114.
[5] 宋宇.人工智能賦能新型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10):19-29.
[6] 來苗,武志勇,姬小明.“人工智能+”賦能香料香精品控學課程建設研究[J].高教學刊,2024,10(33):1-4.
[7] 陳曦.AIGC賦能教師教學創新:路徑、挑戰和展望[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5,39(1):16-22.
[8] 汪時沖,方海光,張鴿,等.人工智能教育機器人支持下的新型“雙師課堂”研究:兼論“人機協同”教學設計與未來展望[J].遠程教育雜志,2019,37(2):25-32.
[9] 鐘紹春,鐘卓,范佳榮,等.智能技術如何支持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2(2):21-29.
[10] 李森,鄭嵐.生成式人工智能對課堂教學的挑戰與應對[J].課程·教材·教法,2024,44(1):39-46.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