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新時代背景下,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進行創新與改革,是培養高素質社會主義接班人和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部分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存在教師思政意識模糊、課程形態固化、評價體系落后三方面的問題,應充分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它們融入課程教學。同時,高校應積極建設公共體育課程框架,具體措施包括線上線下協同育人、分層教學、融入社團活動及構建新的評價考核體系等。實踐證明,相關改革措施為推動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公共體育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9-0102-06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1]。公共體育課程作為高校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健體魄的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一環,不僅承擔著保證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第一要務,還具有豐富校園文化、增強校園凝聚力、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發揚體育精神、促進體育強國戰略發展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存在的問題為著眼點,深入挖掘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元素、找尋適當融入點,并在此基礎上找準課程定位、改革教法、升級考核體系,促使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為增強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育人效果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亟須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是教育教學開展的平臺,課程是教學目標得以達成的重要抓手。教師傳授是知識、技能傳遞的重要方式,課程教學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核心過程,考核評價是對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與反饋,這三個教育要素構成了教學活動關鍵的三聯體,對教育目標的達成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共體育課程目標的達成效果也與這三個關鍵要素關系密切,深入分析研究這幾個教育要素存在的問題,對于提高公共體育課程質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首先,公共體育課程存在部分體育教師思政教育意識模糊的問題。在課程思政建設大力推進的背景下,公共體育課程作為各大高校的公共基礎課,是實施課程思政重要的“一段渠”和“責任田”。這就意味著體育教師要有時刻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融入體育教學的信念感。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體育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比較模糊。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公共體育課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部分教師在整個授課過程中都無法找到體育教學課程思政融入點的情況,或者思政元素融入過于生硬,這樣不但使價值引導的效果欠佳,而且容易引發學生的反感心理。究其原因,第一,部分體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較為狹隘,認為思政教學與技能教學分屬兩套體系,忽視了教育本身就隱含的價值引導的底層邏輯。就如楊柳新所說,人們常常狹隘地把教育等同于單純的技術訓練,這種看法有時甚至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以致人們完全忘卻了教育必然要包含價值觀教導與傳承的內涵[2]。第二,部分公共體育課教師既缺乏與課程思政相關的專業學術訓練及知識體系框架,又缺乏與思政課教師之間的協同互動和思想交流。體育學科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之間的專業壁壘,使得公共體育課教師在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教學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難以有效挖掘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它們如鹽入水地融入教學實踐過程中。
其次,部分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形態固化。第一,公共體育課程所教項目傳統、單一,未與體育社團項目形成聯動機制。目前,部分高校的公共體育課常以足球、籃球、羽毛球、排球、健美操、田徑等傳統項目為主,缺乏新興項目和特色體育項目的引入,如代表新時期流行文化和體育精神的體育社團項目——滑板、飛盤、街頭籃球、瑜伽、攀巖等,無法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多樣化的學習要求。由于缺少科學的聯動機制,部分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未能有效地將傳統體育項目教學與新興體育項目社團活動協同起來,形成共同育人機制。第二,公共體育課程依然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為例,公共體育課堂上,通常是教師先進行動作示范,學生再一一模仿,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接受。以籃球教學為例,教學只是圍繞著基本運球、傳球、投籃等技術動作和簡單戰術配合展開,缺乏對籃球文化、籃球精神與身心健康關系等方面的挖掘與拓展,無法激發學生的內驅性動力。此外,還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的考慮,忽視學生身體素質、運動基礎的差別,沿用統一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第三,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數字化程度低。公共體育課的教學極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為例,由于場地設施有限,很少有教師使用教學視頻、數字化教學平臺輔助教學。
最后,公共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有待升級。公共體育課程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課程思政背景下產生的新的教學體系。評價主體、評價基點、評價標準、評價模式等都需要進行全方位升級,才能滿足對新的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測評。
數字化時代獨特的社會歷史背景,使得當代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問題和學習問題。如長期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使部分大學生減少了戶外運動、鍛煉的時間,身體的肌肉力量也會逐漸下降,身體的協調性、靈活性受到影響。沉迷網絡導致睡眠時間不足、睡眠質量差等問題的產生,讓部分大學生日常出現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等情況。另外,網絡信息的過載容易使大學生產生焦慮和壓力,網絡社交媒體的發達也使部分大學生的現實社會人際交往能力退化,時常感覺無助、孤獨[3]。現今網絡中存在的某些負面價值導向,如拜金思想、功利主義、躺平意識等,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部分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4]。這就要求新時代的課程體系必須適應其特點進行變革,公共體育課作為各大高校的公共基礎課之一,對它進行課程改革更是迫在眉睫。
二、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建設指導綱要》要求高校要打造一批有特色的體育、美育課程,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5]。這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指明了方向。
(一)依據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目標,以結果為導向挖掘思政元素
首先,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終身運動”意識的樹立,是高校公共體育課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6]。依據這一目標進行反向推理,大學生“終身運動”意識樹立的主要障礙在于“運動習慣”培養環節的薄弱或缺失。而后,應進行正向規劃:實施“運動習慣培養方案”,培養“運動習慣”,最終樹立“終身運動”意識。將整個“運動習慣”的規劃和培養過程,如鹽入水、潤物無聲地融入公共體育課程的整體授課過程,讓學生在參與公共體育課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這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體形健美、思維活躍,從而自愿制訂每日運動計劃,并在教師的監督和幫助下堅持實施。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在準備階段融入“刺激習慣盲點”的體驗式熱身環節,讓教師和學生做同樣的動作卻呈現出不同的身體狀態,使學生深刻感受到習慣的巨大力量。鼓勵學生從“微習慣”入手,積跬步以致千里,積小溪以成江海,逐漸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運動習慣。
另外,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也是《全國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重要的育人目標之一[6]。 “社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內容包括合作意識、團隊意識、溝通與表達、團隊信任、情緒管理、規則意識、責任與擔當、競爭意識等。公共體育課程可以通過體育游戲的方式引入拓展訓練項目,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并實現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為例,公共體育課堂中引入“素質拓展”類體育游戲30多項,如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的有“球拍不倒”“團隊三子棋”“漢諾塔”“極速20秒”“團隊風火輪”等,培養溝通意識和正確溝通方式的有“軌道傳輸”“超級時速”等,培養合作與創新能力的有“傳輸A4紙”“穿越A4紙”等,培養合作、服從、責任和奉獻意識的有“齊眉棍”“勝利之墻”等,培養團隊默契的有“齊心掌”等。
(二)從體育運動禮儀與規則中挖掘思政元素
在公共體育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重點往往放在體育技能的講解和示范上,卻缺少對體育禮儀、體育規則的介紹和對其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每項體育運動項目都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也形成了獨特的禮儀文化與規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體育運動項目,如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徑等,詳細介紹其獨特的禮儀文化與規則,并深入分析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如公平競爭、尊重對手、遵守規則等,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體育道德和遵守社會行為規范。
以羽毛球為例,羽毛球比賽時,球員之間互相握手、向裁判和觀眾致意都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這種尊重他人的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相契合,能夠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品質,使他們無論是對待師長,還是同學、朋友,都能以禮相待,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了解和遵守羽毛球比賽規則是參與比賽的前提,能讓學生理解規則的存在既是約束又是保護;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能讓學生明白在社會生活中也需要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
(三)依托校園文化和辦學特色,挖掘思政元素
高校的校園文化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提高師生創造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集體凝聚力的重要推手。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為例,學校秉承“問學穿石,修身誠化”的校訓,堅持以雷鋒精神建校育人,并總結凝練出符合學校實際的新時代雷鋒精神的具體表現形式,即雷鋒“五個一”精神(“一團火”的忠誠為黨精神、“一塊磚”的愛崗敬業精神、“一顆釘”的刻苦鉆研精神、“一滴水”的團結友善精神、“一片葉”的無私奉獻精神)。校園環境中也蘊含了大量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歷史文化元素,如雷鋒擦車照片、雷鋒雕像、鐵人王進喜塑像、永潔廣場、校風石刻、泰山石、校歌墻等。教師在講授公共體育課程時,可將體育運動教學與校園豐富的思政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全方位育人。如設計以雷鋒精神為主題的體育競賽活動,制定與 “撫油精神” 相關的體育鍛煉挑戰項目等,使校園文化在體育教學中的融入更加具體、可操作,增強育人效果。又如在體能訓練環節,組織學生進行“美麗校園跑”,用奔跑的方式體驗校園文化,感受學校歷史與“以雷鋒精神育人”的交織與融合,用“撫油精神”培育時代新人。 教師可在整個過程中對校園人文景觀進行介紹,并增加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的互動,如設置校園文化知識問答、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校園文化與體育精神的融合點等,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校園文化內涵的理解,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讓學生在沉浸式的體驗中進一步了解“撫油精神”內涵,培養“一種情懷、四種精神”(心有大愛、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淡泊名利、任勞任怨的奉獻精神,扎根基層、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嚴謹治學、知行合一的求實精神,銳意進取、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四)從中華傳統節日的體育活動中挖掘思政元素
傳統節日民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它不僅代表著自我文化身份的認同,而且可以厚植家國情懷。與民俗節日相關的傳統體育運動是在中國數千年農業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表達著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與熱愛。如清明節的踏青、蕩秋千、打馬球、插柳、斗雞、放風箏,春節的舞龍舞獅、社火、扭秧歌、踩高蹺、劃旱船、射響箭、摔跤、賽馬,端午節的賽龍舟等。
民族節慶中的體育運動是社會文化的濃縮,也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傳統節日體育民俗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寄托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向往。在公共體育課的授課過程中,如遇佳節,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向學生發送節日祝福,并通過網絡授課平臺分享節日與體育的故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分享家鄉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活動,講述體育活動蘊含的文化元素,共同感受民族文化及家國情懷。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更多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如組織傳統節日體育項目表演或比賽、開展傳統節日體育文化主題班會或展覽等,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傳統節日體育文化的學習和傳承中,增強思政教育的趣味性。
(五)從“講好中國體育故事”中挖掘思政元素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高度,對體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并要求“講好中國體育故事”,傳承體育精神。這就要求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師在公共體育授課過程中,結合運動項目介紹體育事件,講述體育故事,挖掘體育精神文化內涵,將體育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潤物無聲地融入課堂教學。在講述體育故事時,不應只局限于事件本身,還應注重故事的講述技巧,如運用生動的語言、設置懸念、引發學生思考等,增強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沉浸在體育文化歷史中,深刻體會其中蘊含的體育精神和愛國情懷。例如講解100米跑,可講述蘇炳添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以“9秒83”創造了“中國速度”“中國力量”。時間往前推到1932年,中華奧運第一人——劉長春只身參加美國洛杉磯奧運會,“良心尚在,熱血尚流,豈能叛國,為人牛馬?”的呼聲感動、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時間又回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盛大召開,展示了中國的強大和自信。國強則體育興,那時的中國體育健兒是“關山萬重,我輩已不再形單影只”。時間再來到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勇奪40枚金牌、27枚銀牌和24枚銅牌,創造了我國境外參加夏季奧運會的歷史最好成績,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力量”不斷崛起的蓬勃態勢。
要“講好中國體育故事”,不但要深入挖掘每個體育故事背后所體現的體育精神內涵,還要與當代社會價值觀相結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傳承和踐行這些精神,如將蘇炳添的拼搏精神與大學生面對學業困難時的堅韌不拔相聯系,將劉長春的愛國情懷與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相呼應,使體育歷史故事的思政教育功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三、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對比傳統的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加靈活,教學資源更加豐富,評價激勵機制更為完善,更容易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7]。結合高校大面積推進課程思政的歷史背景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本文嘗試將混合式教學模式運用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中,以“課前—課中—課后”為縱向維度,以“線上—線下”為橫向維度,引入“分層教學”理念,將體育社團實踐活動融入公共體育課程并形成一套體系,在整個過程中如鹽入水、潤物無聲地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思政育人,具體思路如圖1所示。
第一,利用線上學習資源輔助課堂教學,進行協同育人。2019年,國家啟動了一流在線課程“雙萬計劃”,為學生的在線學習提供了巨大的資源庫,其中不乏優質的體育課程資源[4],如北京體育大學的“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蘇州大學的“運動損傷與康復”、西安體育學院的“形體訓練”等。課前線上慕課資源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動作要領。教師也可以通過慕課中的體育理論、體育文化、運動科學、體育賽事賞析等方面的內容,進行思政元素的滲透。有了課前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實踐練習、小組討論和答疑解惑,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二,線下授課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分層教學”理念用于課堂教學中。不同學生在興趣愛好、體育能力、身體素質、性格特點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教師如果采用統一的標準授課,不同情況的學生很難從運動中獲得成就感。運動基礎好的學生會感到缺乏挑戰,運動基礎差的學生會感到挫敗。這就造成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大幅降低。將“分層教學”理念引入體育課堂教學,能夠很好地解決上述教學問題。通過調查問卷和體能測試,了解學生的技能水平、身體素質、學習態度、運動經歷、興趣愛好等,確定分層標準,并根據學生基礎進行分組教學或分班教學——為基礎較差的學生制訂更基礎、更細致的技能訓練計劃,采用更耐心、更具引導性的教學方法;為基礎較好的學生提供更具挑戰性的拓展任務和自主學習空間,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競爭意識。分層教學能夠更好地滿足各類學生的學習需求,增強教學效果。這使學生在運動技能的學習中能夠獲得成就感,激發體育學習的興趣,逐步形成想學、樂學、好學的學習態度。
第三,將特色體育社團活動納入體育課程體系,做到基本與專項相結合、課內與課外并行、基礎與拓展互補、整體與設計兼顧。特色體育社團在課程體系中的融入是“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體育教學模式的重要補充。教師和社團負責人要根據體育教學目標和社團活動需求,為學生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目標要根據社團成員的實際情況制定,并具有可實施性。體育社團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如開展特色體育技能訓練(如滑板、飛盤、武術等),適時開展體育比賽、舉辦體育文化講座等,還可以將戶外拓展引入體育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將體育社團活動納入評價與反饋環節,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
第四,構建“4+1”(過程考核“4”+期末考核“1”)評價體系(見圖1),評價內容堅持線下和線上、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新的評價考核體系更注重過程性考核,并將慕課平臺上記錄的學生學習情況和參與話題討論情況整合到過程性考核的4個方面中。評價主體可以由教師逐步擴展到學生,教師作為評價的主導者和引導者,要幫助學生理解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讓學生逐步參與評價過程,開展小組互評和個人自評。評價指標要具體、明確、可操作,讓小組成員對自我和其他成員的學習態度、團隊合作能力、技能掌握等方面進行客觀、準確的評價。這種“4+1”評價體系能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課程思政元素的探索與融入方面入手,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借鑒。同時,闡述了課程改革的方式方法,以期助力高校體育教育在新時代邁上新的高度,實現體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雙豐收”,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20-09-22)[2024-11-12].https://www.gov.cn/ /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57.htm.
[2] 楊柳新.發展的邏輯:通向人才大國之道[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
[3] 曾海蓉.論網絡媒體對大學生的心理影響[J].新聞戰線,2016(2):121-122.
[4] 李廣國,李旭龍,徐坤.立德樹人目標下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6):184-186.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11-1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02-08-06)[2024-11-12]. https://www.gov.cn/s78/A17/twys_left/moe_938/moe_792/s3273/201001/20100128_80824.htm.
[7] 孫慧,李玉榮,謝萌.未來教育視域下高校新型混合式教學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4(1):17-22.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