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Path ofAgricultural Open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of Rural Revitalization—ACase Study of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WANGLin,DUYng-chun,YUANCan-sheng(ScholofRuralRevitalizationJangsu Open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36)
AbstractTakingthecoursesinplantscienceandtechnolgymajorofJiangsuOpenUniversityasanexample,weexploredtheovative pathsforteteachingofagriculturalsiencecoursesinopeneducation.Byanalyzingtheshortcomingsofcurrentteachingmodelsndcobiningwithnovativemethodssuchsolinetaching,oursedeologanditics,lieiteraction,practicalteacing,nddversfdeal uation,specificeacngfoateeropdsaealitfuatiuiedes’iobl ties and practical skils,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Open education;Teaching innovation;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Practical teaching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人才振興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并強調了人才培養對鄉村振興的意義。人才被視為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以及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關鍵因素。為了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力度,并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開放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致力于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江蘇開放大學以促進終身學習為使命,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利用“互聯網 + ”模式培養適應江蘇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的基層一線應用型人才,助力江蘇建設高水平農業強省。江蘇開放大學2013年開設了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并于2022年7月率先成立鄉村振興學院,開設農學類本科專業“植物科學與技術”。區別于研究型高校的同類專業強調學術型和理論創新研究,開放大學的專業更注重應用性,強調實踐技能及知識儲備,旨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要培養掌握植物、生物技術、品種繁育、土壤改良、栽培管理、肥料施用、病蟲草害防治、農業資源利用等相關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質復合應用型人才。
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包括土壤肥料學、植物保護概論、植物生物技術、植物生產學、農作物等13門農科專業課程。筆者在開放教育背景下,以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為例,探討如何通過創新教學路徑,提升農科開放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以滿足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人才振興需求。
1鄉村振興對農科專業教育的需求
自2004年以來,國家連續20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為促進鄉村振興的優先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惠農利農的保障政策,也讓涉農高校人才培養迎來了新的機遇[2]。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全面發展的關鍵舉措。農科專業人才作為實施這一戰略的重要支撐,對其培養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
1.1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更新鄉村振興要求農科專業人才具備與時俱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農科專業人才必須掌握精準農業、智能農業、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以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需求。此外,他們還需要了解和應用可持續農業、生態農業等理念,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綠色發展。因此,農科教育體系需要不斷更新課程內容,加強實踐教學,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最新的農業科技和管理方法。
1.2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鄉村振興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復雜問題,比如土地利用、農產品市場開發、農村社會治理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農科專業人才具備創新思維和較強的問題解決能力。農科教育應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培養他們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的能力。同時,通過參與實際的農村發展項目,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1.3社會責任感與服務意識的強化農科專業人才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不僅要有專業技能,還應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農村的意識。農科專業人才應當能夠理解農業發展與農村社會、文化、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積極參與到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技能,改善生活質量。農科教育應當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發他們服務“三農”的熱情。教學過程中,應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結合,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3],培養學生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熱愛和責任感。
鄉村振興對農科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農科教育應當積極響應這些需求,培養出能夠適應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2開放教育模式中農科專業課程教學現狀與存在問題
2.1開放課程缺乏豐富的思政元素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要求高校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于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中,深人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農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更需要引導學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使其具有“三農”情懷。現今農科的開放專業課程都是將提前制作好的數字資源放入教學平臺中供學員自主學習,課程資源尤其是視頻資源的制作更加精煉,所教授的內容更多地側重專業理論和農業技術,對于思政內容涉及較少,且數字資源制作成本較高,制作后更新較慢,不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添加思政內容。與工科、理科專業相比,農科專業相對冷門,近年來招生情況并不理想,選擇從事農業的學生數量并不多。然而,目前我國農業人才供需矛盾凸顯,鄉村振興急需大批新型農林專業大學生,但農林高校畢業生存在學農不愛農、不務農的現象[4]。只有在農業課程中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愛農情懷、增強民族自信、鼓勵科技創新、學習大國工匠精神,才能讓培養出的學生安心留在農村,為“三農”服務,為鄉村人才振興作出貢獻。
2.2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開放教育的主要模式是通過遠程教學和在線學習平臺為學習者提供便捷的學習環境,盡管這種教育模式為學習者提供了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開放教育環境中,以教師講授為主,農科專業課程的教學仍然以基礎理論為主,缺乏互動和實踐,教師可能難以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和支持,這可能影響學習體驗。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對綜合型、應用型農業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加強應用與聯實際”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強,只能被動接受課堂知識,缺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機會,少有參與選擇學習內容及理論聯系實踐的機會,最終導致學生學習專業理論課程的內驅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從而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2.3教學與現代農業技術結合不緊密農業科學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其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直接關系到農業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然而,在當前的農科專業課程中,教學內容往往顯得陳舊,未能及時反映現代農業技術的最新進展。例如,現行植物生產學教材是由山東農業大學董舒婷教授2003年主編完成的[5]。這種滯后不僅影響了學生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認知和理解,而且影響了他們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現代農業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包括精準農業、生物技術、智能農業設備等,這些技術的應用可以顯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如果教學內容不能與這些先進技術緊密結合,學生將難以掌握現代農業的實際需求和發展趨勢,從而影響他們未來在農業領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因此,農科專業課程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加強與現代農業技術的結合,以培養出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2.4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開放教育是面向基層職業人員的教育[]。作為一種靈活的學習方式,開放教育為廣大學生提供了便利的學習機會,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其中,學生基礎差和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是開放教育中較為普遍的問題。由于開放教育通常不要求學生具備特定的學術背景,這就導致學生群體的學術基礎參差不齊。一些學生可能在某些學科領域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這使得他們在學習新知識時感到困難重重,難以跟上課程的進度。此外,開放教育的學習環境相對寬松,缺乏面對面的互動和即時反饋,這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然而,許多學生由于長期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獨立思考和自我驅動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迷失方向,難以有效組織和管理自己的學習活動。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對教育質量提出了挑戰。因此,開放教育機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比如提供基礎課程補習、增加學習資源的可訪問性、建立學習支持系統等,以幫助學生克服基礎薄弱和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的問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效。同時,學生也應積極適應開放教育的特點,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以更好地適應這種教育模式。
3鄉村振興背景下開放教育農科專業課程教學創新路徑
3.1網絡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高校要以“三全育人”為指導思想、以立德樹人為育人目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培養適應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農林大學生,應深入推進農林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和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7]
在專業基礎課理論知識中融入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的核心環節[8]。農業專業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以土壤肥料學為例,土壤肥料學課程內容涉及我國農業發展歷史、土壤水肥氣熱因子及其相互協調、農田土壤生態與保護、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各種營養元素對植物的綜合作用、施肥與植物產品的品質以及人類健康,與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密切相關,融入思政元素相對容易,在建設開放課程視頻資源時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課程的講解中。例如,在講解土壤的分類和分布、有機質和結構性內容時,可以讓學生采集所在地農田土壤進行簡單分析,制訂出適合當地土壤條件的作物種類和施肥方案。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又能喚起學生對土地的深厚情感和保護土地的使命感。糧食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肥料學教學中通過介紹耕地保護制度、化學肥料對糧食產量的貢獻,讓學生認識到土壤和肥料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關鍵作用,激發他們對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感。此外,課程還強調了新型肥料和科學施肥在建設美麗中國中的重要性,通過討論土壤污染與退化、科學耕作制度、堆肥及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等內容,引導學生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并運用土肥知識和技術來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除了視頻資源,利用網絡平臺的互動性,設計討論區,讓學生就相關思政話題進行交流和探討,從而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通過將思政元素融人學生的線上學習,不僅能使學生深入理解專業知識,而且能激發學生對農耕文化的認同以及對“三農”的熱愛,讓學生體會到國家對鄉村振興的決心和對“三農”的重視,堅定學生立足農村、獻身農業的擔當和決心。
3.2搭建在線互動學習平臺良好的師生雙向互動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相較于傳統的高校教學模式,開放大學遠程線上教學使得教師與班級全體學生開展實時雙向互動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開放大學應用信息化技術構建的教學平臺也同樣可以實現師生雙向互動。一是構建知識共享社區。通過建立在線論壇,學生和教師可以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分享知識、經驗和學習資源。這種社區可以圍繞特定的農業科技話題,如作物病蟲害防治、農業機械使用等,促進知識的深入探討和廣泛應用。二是開展實時在線答疑。設置在線答疑系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可以及時得到教師或同學的幫助。這種即時反饋機制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體驗。三是開展互動教學活動。利用平臺開展在線討論、小組作業、角色扮演等互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團隊協作能力。
3.3應用虛擬現實技術于實踐教學中農業生產需要嚴格的實踐操作和實驗技能。只有經過實踐訓練,才能真正掌握這些技能。因此,農科專業課程的設計不僅要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實踐操作和實驗動手能力的訓練[9。開放教育與普通高校課堂教育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教學實施過程中線下教育僅占很低的比重。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及硬件設備價格的不斷降低,虛擬現實技術因其自身強大的教學優勢和潛力在開放教育培訓中已被廣泛應用。為進一步開展好農科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土壤分析、植物缺素分析、肥料配制等實驗操作,而這些操作在現實條件下可能成本高昂、受到農作物季節限制反而難以實現。通過高度仿真的視覺效果和交互設計,虛擬實驗室能夠提供接近真實實驗的操作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農業科學原理。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進行學習,不受地理位置和實驗設備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學習的靈活性。通過虛擬仿真手段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對農業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欲,提高學生在實際生產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3.4融合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學習農科專業的開放學員大部分是從事涉農工作的人員,如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種植業生產、農資或農產品經營等。這些學員希望學習的知識能夠應用到實際生產中。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一系列創新技術(如精準農業、智能農業設備、生物技術、農業機器人、無人機應用等)正在逐漸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農科專業教學應當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將這些先進技術納人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對現代農業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例如,在農作學授課中介紹精準農業技術,學生可以學習如何利用GPS和GIS 技術進行田間管理,優化作物種植結構和資源配置;在土壤肥料學授課過程中可融入最新的低碳綠色種植技術;在植物生物技術課程中融入基因編輯等前沿生物技術。此外,在線下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環節,可通過與地方農業科研院所合作,或與各個市(縣)農業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為不離崗學習的開放學員就近提供實際操作現代農業技術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農業生產環境中鍛煉技能,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農科教育能夠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出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3.5構建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創新開放教育的考評機制是確保教育質量、激發學生潛能的關鍵。開放教育因其靈活性和廣泛性,要求考評機制能夠適應不同學習者的特點和需求。傳統的考試和評估方法往往側重于知識記憶和標準化測試,這在開放教育中可能不再適用。因此,創新考評機制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在開放教育的鄉村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中,要堅持建構主義評價觀,并打造多元化的分類評價體系[10]。通過項目作業、案例分析、同伴評價、自我反思報告等多種方式,對學生成果進行評價。同時,利用信息技術(比如在線測試、電子檔案袋等),可以提高考評的效率和公正性。此外,開放教育的考評還應強調過程性評價,記錄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和成長。通過這些創新的考評機制,可以更好地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為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工作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4結語與展望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科開放專業課程教學也應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關注開放學員的實際情況,不斷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夠用、實用、管用的教學內容。未來將繼續深化教學改革,發揮開放大學“互聯網 + 教育”優勢,積極推動教育數智化,推動更多教育技術的應用,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以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加強教學內容與現代農業技術的結合,確保課程內容的時效性和前瞻性。構建更加多元化和靈活的教學評價體系,以適應不同學習者的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這些措施,培養出更多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