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作為一門核心學科,不僅為學生數學能力發展啟蒙筑基,更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小學生正處于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其獨特的心理特征顯著影響數學學習的進程與效果。深入探究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對于提升數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特點。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小學生正處于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齡段,他們的求知欲旺盛,對新奇、有趣的數學現象和問題往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例如,當教師展示一些有趣的數學魔術或數學謎題時,學生們通常會立刻被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解開其中的謎團。
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數學認知過程中,小學生往往難以直接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原理,需要借助具體的事物、圖像、動作等進行思考。比如在學習加減法運算時,學生可能需要通過數手指、擺積木等具體操作來理解數量的變化關系;在學習分數概念時,通過將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幾份的直觀演示,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分數的意義。
注意力不穩定,易分散。小學生的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在數學課堂上,一些微小的動靜,如窗外的鳥鳴聲、同學的小動作等,都可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導致分心。而且,他們對單調、枯燥的學習內容往往缺乏耐心,注意力更容易分散。
渴望得到認可和鼓勵。小學生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教師和同學的認可。在數學學習中,當取得進步或成功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時,他們渴望得到表揚和肯定。積極的評價能夠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使他們更愿意投入數學學習。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從教育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小學生正從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這一轉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深入研究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特點,并將其融入教學實踐,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教師應精心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巧妙運用直觀教學手段,靈活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及時給予正面反饋和鼓勵,培養他們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與此同時,教師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同時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體驗和認知規律,幫助學生實現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的全面發展。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和教育技術的持續發展,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的深入研究,不斷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同時,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一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成長進步、獲得快樂,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廣西北海市海城區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