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以及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數字化展廳作為現代信息技術與文化遺產保護結合的產物,可以打破傳統展廳時空限制,在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中的作用顯著,包括廣泛傳播文化遺產、深入解讀文化遺產的內涵、實現文化遺產的長久保存等。為進一步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數字化展廳可采取多技術融合采集數據、設置互動裝置、構建線上平臺、建立數據庫和定期更新維護等策略,實現文化遺產價值的永續傳承。
關鍵詞:數字化展廳;文化遺產;保護;活化
分類號:G122;G265
數字化展廳概述
數字化展廳的定義與內涵
數字化展廳,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的產物,其利用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AR)、三維掃描等數字化手段,將文化遺產以全新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該展示形式打破傳統展廳的時空限制,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深入了解和感受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數字化展廳的優勢
在展示方式上,數字化展廳借助數字化技術將文化遺產的物理狀態轉化為虛擬形式,使觀眾能夠在電子設備上隨時隨地進行觀看。
在互動體驗方面,數字化展廳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多樣的互動方式,觀眾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通過手勢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與虛擬展品進行實時互動。這能夠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使其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體驗文化遺產。
數字化展廳在信息傳播方面也具有顯著優勢。傳統展廳的受眾范圍相對有限,主要依賴于現場參觀和口碑傳播。數字化展廳可以通過互聯網將展品信息廣泛傳播給全球觀眾。該傳播方式不僅可以擴大受眾范圍,還能提高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數字化展廳在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中的作用
廣泛傳播文化遺產
數字化展廳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破了傳統展廳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局限。在時間方面,傳統展廳的開放時間往往是固定的,觀眾只有在特定時間段內才能前往參觀,而數字化展廳則不同,它依托互聯網,能夠實現全天候開放。觀眾無論何時,只要有網絡連接,就可以通過電子設備進入數字化展廳,瀏覽其中的文化遺產內容。從空間角度看,傳統展廳主要依賴于特定的物理場所,受眾范圍有限,往往只能覆蓋當地或周邊地區的人群。而數字化展廳借助網絡的力量,能夠將文化遺產的展示范圍擴展到全球。即使遠在千里之外的觀眾,也能通過網絡輕松訪問數字化展廳,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極大地提升了文化遺產的傳播廣度,使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認識到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
實現文化遺產長久保存
文化遺產大多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或遺跡,由于年代久遠,它們在展示和保存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如自然環境的侵蝕、人為的損壞等。在傳統展廳中,大量觀眾的參觀可能會對實物展品造成一定程度的磨損。數字化展廳則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將文化遺產轉化為虛擬形式進行展示。例如,利用三維掃描技術獲取文物的三維模型,觀眾在數字化展廳中看到的是虛擬的文物形象,無需接觸實物。這樣可以減輕文物保護的壓力,避免因頻繁展示實物而帶來的損耗,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更長久的保存。
輔助文化傳承和培育文化認同感
數字化展廳能夠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對文化遺產進行多維度的呈現和深入解讀。它不僅可以展示文化遺產的外觀形態,還能挖掘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通過創新的展示方式和豐富的內容呈現,數字化展廳在文化傳承方面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例如:數字化展廳能夠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將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價值觀念、傳統技藝、風俗習慣等傳遞給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數字化展廳借助數字化手段,如動畫演示傳統手工藝的制作流程、以故事化的形式講述文化遺產背后的歷史典故等,讓文化遺產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當觀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深入了解并喜愛這些文化遺產時,會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認同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礎,能夠促使他們主動去學習和傳播傳統文化,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不斷延續和發展,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利用數字化展廳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策略
多技術融合精準采集數據
在利用數字化展廳保護與活化文化遺產的進程中,運用多技術融合進行精準的數據采集是基礎且關鍵的一步。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憑借其高精度的特性,能夠獲取文化遺產的三維空間信息,細致入微地還原文化遺產的外部形態。以古代石刻造像為例,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可以精確捕捉每一處線條、紋理的細微變化,將石刻造像的藝術魅力完整呈現。高清攝影測量技術與之配合,則能精準采集色彩、紋理等細節信息,讓數字化后的文化遺產在視覺上高度逼近真實狀態,仿佛文物就在眼前,使觀眾能夠更清晰地欣賞到文物的精美之處。對于大型文化遺產,如雄偉的古城墻、古樸的古村落等,近景攝影測量與無人機傾斜攝影等技術大顯身手。近景攝影測量可以獲取文化遺產近距離的精細紋理信息,無人機傾斜攝影則能夠從空中對大型文化遺產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數據采集,構建出完整且精細的數字模型。這些技術相互協作,為后續的展示與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讓文化遺產在數字化展廳中得以長久留存與傳承。
建立數據庫實現資源整合
在數字化展廳的建設過程中,應對采集的大量與文化遺產相關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存儲,建立數據庫,實現資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具體而言,可以將數字化采集得到的文化遺產三維模型、高清圖像等直觀資料,與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資料、嚴謹細致的考古研究成果以及權威專業的專家解讀等信息進行系統分類,并妥善存儲于數據庫中,形成一個豐富且全面的知識資源寶庫。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強大能力,對數據庫中的海量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精準發現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潛在價值。例如,通過分析考古成果與歷史文獻的關聯,更準確地還原文化遺產的歷史脈絡。同時,這個數據庫應具備資源共享與交互的功能,確保不同地區的研究機構、高校以及相關從業人員,都可以便捷地訪問和使用其中的資源,從而促進各方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打破信息壁壘,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有力地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工作的協同發展,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這種資源整合共享的方式,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料和更廣闊的研究平臺,可以推動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不斷進步。
VR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
數字化展廳可以借助VR技術為文化遺產的展示開辟全新的沉浸式體驗空間。數字化展廳借助精心設計的VR場景,觀眾能突破時空界限,仿若親身踏入文化遺產所處的往昔歲月。以古代皇家園林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為例,運用VR技術可以逼真地復原園林中四季更迭時截然不同的美麗景色,如春日繁花似錦、夏日綠樹成蔭、秋日層林盡染、冬日銀裝素裹,同時精準呈現亭臺樓閣錯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以及曾經在此發生的豐富生活場景。當觀眾佩戴上VR設備,他們便可自由自在地漫步于園林之中,“近距離”欣賞那些巧奪天工的建筑細節,品味花草樹木的獨特韻味。與此同時,可配合上精心制作的音效,如潺潺的流水聲、悅耳的鳥鳴聲,以及環境模擬技術營造出的微風拂面等真實感受,進一步增強觀眾的沉浸感。因此,數字化展廳引進VR技術,可以“重現”文化遺產所處的歷史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的社會風貌,全身心地沉浸在文化遺產所承載的厚重歷史文化氛圍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內涵。
AR助力虛實結合展示文物
數字化展廳可利用AR技術將虛擬信息與現實場景進行有機融合,為文物展示帶來獨特的效果。在實際應用中,觀眾使用手機、AR眼鏡等設備,對準實體文物或特定的展示區域,即可在屏幕上看到與之相關的虛擬信息疊加呈現。例如,在展示古代青銅器時,可以使用AR技術展示青銅器的內部結構、鑄造工藝動畫,以及其在古代的使用場景等,使觀眾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文物。這種虛實結合的展示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展示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還能彌補實體文物展示的局限性。
互動裝置提升觀眾參與度
為提升觀眾在數字化展廳中的參與度,設置多樣化的互動裝置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互動觸摸屏幕是常見的形式,展廳可以引導觀眾通過觸摸操作,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文化遺產內容進行查看,如文物的詳細介紹、相關歷史故事、研究成果等。同時,可引進手勢識別裝置,讓觀眾通過手勢動作與虛擬展品進行互動,如放大、縮小、旋轉展品等。此外,還可建立語音識別系統,允許觀眾通過語音指令獲取信息或進行操作,增加互動的便捷性和趣味性。因此,數字化展廳引進這些互動裝置,可以讓觀眾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更積極地探索和了解文化遺產。
構建線上平臺擴大傳播范圍
利用互聯網構建線上展示平臺,是擴大文化遺產傳播范圍的重要途徑。建立數字化展廳的官方網站,提供高清的虛擬展覽,讓觀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進行參觀。同時,在社交媒體(如微信、微博、抖音等)上建立數字化展廳的官方賬號,發布文化遺產的精彩內容,包括圖片、視頻、文章等,吸引更多用戶的關注和分享。數字化展廳可以與在線教育平臺合作,推出與文化遺產相關的課程和學習資源,讓更多人能夠系統地學習和了解文化遺產知識。
定期更新維護確保內容鮮活
為了保持數字化展廳的吸引力和內容的準確性,定期進行更新和維護至關重要。隨著新的考古發現、研究成果的出現,應及時將相關信息融入展廳的展示內容中,更新文化遺產的介紹和解讀。對數字模型、虛擬場景等進行優化和改進,增強展示效果。檢查互動裝置、線上平臺的運行情況,及時修復出現的問題,確保觀眾能夠獲得良好的體驗。通過持續的更新維護,助力數字化展廳始終保持活力,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發揮持續的作用。
數字化展廳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關鍵力量。數字化展廳的優勢包括:突破時空局限,讓文化遺產廣泛傳播;減少實物損耗,實現長久留存;多維度呈現,深入解讀內涵;整合資源,促進保護研究;輔助文化傳承,培育文化認同。展望未來,應進一步推動數字化展廳技術創新,深化跨領域合作,持續優化展示與互動體驗,使文化遺產在數字時代更具生命力,讓這一珍貴的人類文明瑰寶在傳承與發展中不斷煥發出新的光彩,滋養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 姜男,張文玲.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非遺數字化展廳設計要素分析[J].上海服飾,2024(12):147-149.
[2] 許亞.多元傳播策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創新機制[J].百科知識,2025(9):92-94.
作者單位: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