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8-0159-04
Abstract:ThepostgraduatecourseGeneralIntroductiontoTeaTreeCultivationisaprofesionalcourse basedontheories suchasbotanyplantphysiology,soilscienceandfertilizerscience.Itisalsoabasiccourseforteatreecultivation.Itmainly teachesthelawsoffertilizerrequirementsforteatregrowthwaterandfertilizermanagementandEficientcultivationtchqes. Byestablishingacu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community,guidedbythe ThoughtonSocialismwithChina Characteristics,basedontherientationofnewagriculturalscienceconstruction,andintroducingideologicalandpolticalelements suchasecologicalcivilizaion,greenandlow-carbon,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self-relianceandself-reliance,thelatest scientificresearchresultswillbeintegratedintothecurriculumteaching,deepentheunderstandingandmasteryofteagraduate studentsprofesionalknowledgeofteacultivation,enhancestudent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ovationthinkingand profesional literacy,anddeeplycultivate the feeling of\"loving nature,life,agriculture,ruralareas,andscience.\"
Keywords:plant nutrition;teatreecultivation;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affairs;teascience;tea technology肥和無機肥的手段改良土壤微環境和營養環境,提供充足的養分,或通過分子生物學手段及化學方法改良茶樹遺傳特性,提高茶樹營養效率,及茶園的綠色防控和管理技術從而提高茶樹產量和茶葉品質的研究生專業課程。
安徽農業大學茶學研究生課程茶樹栽培總論,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茶樹生長發育規律、茶園生產管理的栽培技術。它是在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營養學、土壤學、農業化學和農業氣象學等理論基礎上開設的,并涉及茶葉化學、茶葉加工、茶葉審評等專業課的教學,是茶學專業重要的一門專業核心課。課程內容分3部分。第一部分對茶區及生產概況進行介紹;第二部分系統歸納、闡明茶樹的生物學基礎和茶樹適生環境。第三部分介紹茶樹繁育、茶樹樹冠管理、茶樹采摘、茶園水分與土壤管理、茶園建設與改造、設施栽培和茶園氣象災害防護等一系列栽培技術與管理措施。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了解我國茶區概況及生產特點,掌握茶樹的生物學特性,熟悉茶樹繁育、種植管理技術的原理、方法與技術,為學生今后能夠具備全面的茶學專業知識與技能奠定基礎,以適應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合理配比有機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因此,茶樹栽培總論專業教育需要與思政教育密切聯系。在茶樹栽培總論理論課程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茶樹生物學特性與生長發育規律,熟悉扦插育苗、修剪、采摘、水分與土壤管理以及新茶園建設與老茶園改造等理論與技術,同時應結合教學內容,挖掘該專業課程中所富有的思政元素。為此,授課教師需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深化思政教育的理念。因此筆者將從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課程建設思路、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情況和思政教育考核改革4個方面踐行茶樹栽培總論課程思政。
1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1.1“思政\"教育與專業傳授相結合的必要性
傳統專業課主要以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為主,輕價值引領和人格塑造。而在新時代,要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遵循,實現育知和育德的有機融合、育才和育人的統一。為此,茶樹栽培總論對授課模式進行創新和再造,踐行“為產業育人,為文化育才”的教育使命。
1.2助力茶學人才培養 推動中國茶產業
茶作為我國傳統優秀文化體系的主要構成元素,是豐富且內涵深厚的文化載體,包括茶藝、茶歌、茶德及茶道等,其展現形式的多樣性也是對傳統茶文化的有效延伸。因此,發展茶產業就是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在茶樹栽培總論理論課程教學中,通過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將產業實際與課程結合,在教授專業課過程中提升思政教育針對性。讓學生了解到我國悠久的茶樹栽培學歷史,認識到茶產業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和“雙碳”戰略的重要性,以堅定研究生專業學習信念,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
2 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課程建設以“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為建設思路,結合茶樹栽培總論課程特點,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點,促使學生樹立茶產業的科學高質量發展觀,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人文情懷2]。
2.1 價值引領
2.1.1 愛國主義教育
在課程講授中引導學生自覺了解茶樹栽培史和中國名茶史,增強學生弘揚茶文化的社會責任感,勇擔唱響中國茶的時代重任,認識到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一環,激勵研究生在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中要有新擔當、新作為[3]。
2.1.2 “三觀\"教育
通過“茶人精神\"引領學生提高理論水平,扎實科研,勇于創新;要學習“茶樹生長順境順勢而上、逆境也要頑強生長的意志以及茶樹用全身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自然生命特質,引導學生樹立頑強拼搏、立己達人、求真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獻身“三農\"的價值觀念,爭當新時代的“新茶人”
2.2 能力培養
2.2.1 田間實踐強化理論知識
課程講授要學以致用。根據章節特點,遵循茶樹生長特點,開展實地實踐教學。如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發現銨態氮可以調控茶樹次生代謝產物茶氨酸的合成,因此在田間實踐時,強調科學施氮肥對提高茶葉品質的意義,以提高學生對茶樹栽培的認識和掌握茶園科學施肥的理論基礎。此外,實驗室自主研發的生物菌肥可顯著提高茶樹一葉和二葉茶氨酸含量,在講授田間施肥時,突出生物菌肥對茶園土壤微環境的改善,提高學生對生物菌肥的理解。
2.2.2強化\"茶產業和茶科技\"統籌意識
茶學作為一門產業性極強的學科。在講授茶園修剪時,以安徽地域特色黃山和岳西等茶園為代表,在春茶采摘結束后,如何根據地勢選擇修剪工具(單人修剪機或雙人修剪機)進行科學修剪,以達到促進營養生長,延長茶樹經濟年齡。在修剪前要深施有機肥和磷肥,剪后待新稍萌發時,及時追施催芽肥;對于深修剪的成齡茶樹,需經一季到兩季留養,再進行打頭輕采,逐步投產。針對茶園雜草管理,在講清除草劑的健康風險基礎上,提倡農戶可采用人工除草并深埋或暴曬法;對于規模茶園,在講清“以草抑草”自然生態法則背后的科學道理基礎上,提倡茶行間種植鼠茅草。對于高海拔茶園,在講清不同綠肥-白三葉、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麥草、肥田油菜、肥田蘿卜、箭舌豌豆和毛葉苕子對雜草覆蓋度的影響,提倡因地制宜選擇綠肥。
2.3 知識傳授
2.3.1 學科交叉融合
茶樹栽培總論是一門與植物生理學、土壤學和肥料學緊密相連的綜合性課程。在茶園施肥上要考慮到茶區的生態環境,如土質類型、平均海拔、降雨量等影響茶樹生長的自然因素,闡明不同茶區因地貌環境差異在施肥及茶園管理上的不同。如大別山-潛山茶區因山區較多,茶園土壤有效土層較淺,可適量增施有機肥;而江南丘陵-宣城茶區因地處平原,土壤礦質元素含量偏高,可適當減施春茶速效肥。浙江和福建茶區因追求產量,過量追加復合肥導致土壤pH過低,可適當增加土壤改良劑一一生物炭或白云石粉已緩解土壤酸化。
2.3.2 厚植人文素養
專業課講授時,還需適時植入人文教育。如在講授不同茶區的茶葉適生環境時,可結合不同茶產區的茶葉發展史和當地人文風情進行有機結合。福建茶區可重點融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提出的“三茶\"統籌發展理念,云南茶區可融入世界遺產名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祁門茶區可重點闡述鄧小平于1978年7月在黃山視察時說的話“你們
祁紅,世界有名”。
2.3.3 強化課程特色
課程思政需在講解重點或特色內容時自然融人。我國茶區幅員遼闊,不同茶區由于降雨量、土壤理化性質和土壤類型等生態環境不同,差異明顯。如黃山市土壤大部分為黃壤,石礫含量高,保水透氣性能好,適合茶樹的生長;而大別山土壤多為沙土,土壤保水保肥性較差,應加強茶園土壤翻耕
宣城茶區多為平原地帶,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偏高,應注意有機肥和無機肥的配比。通過差異對比講授,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索,注重茶園生產技術創新的多元性與差異性[6-7](表1)。

3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
結合茶樹栽培總論課程特點8和課程思政要素,重點就課程大綱、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進行了教學改革。
3.1修訂課程大綱,融入思政育人
修訂茶樹栽培總論課程大綱,在知識和能力目標基礎上,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例如在講授綠色生態茶園的病蟲害防治時,突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濫用殺蟲劑和除草劑對茶園生態的破壞,在茶樹病蟲草害科學測報的基礎上,突出光誘器、化學引誘器、粘蟲板和以草抑草等茶園綠色生產技術。在講授茶園水利內容時,根據地勢環境選擇合適的灌溉方式,突出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表2)。

3.2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成效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在利用好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同時,應加強討論式和參與式等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講授綠色低碳生態茶園時,要結合茶區實踐,加深學生對綠色低碳茶園的全面認識。茶園種植管理應符合綠色防控要求,要嚴禁使用有毒有害化學農藥,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且不使用未經腐熟處理的畜禽糞污類有機肥等。在春茶開園期間,組織學生,在茶園中講解發芽密度,百芽重及物候期;在扦插最適季節的4一5月份進行實地扦插實踐,遵循“一芽一葉一寸長”的原則;5一6月就茶葉病蟲害情況,結合茶園管理講授綠色防控;在實踐教學結束時,以分組討論形式進行章節考核和現場評價,以加深學生對茶樹栽培的認識和實踐能力,以及發掘與茶園管理相關的科學問題。并進一步延伸至“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和“白葉一號\"貴州成長記背后的人文和社會價值。
3.3樹立學生主體,培養科學精神
課程思政教學最終能否取得成效,取決于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因此,茶樹栽培總論授課時以學生為主人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研究結果和實踐心得,并展開討論與點評。例如有學生將有機茶園調研時所掌握的茶區生長環境(光照、溫度、降雨、地勢和茶園管理)茶葉加工(加工環境和加工技藝)和當地茶產業發展的所見所聞所思進行匯報交流,并展開專題討論。匯報結束后,授課教師結合產業發展和科學研究進行點評,通過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切實提高了教學成效,啟發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判斷。
3.4實施團隊教學,發揮協同育人
安徽農業大學茶學教師團隊是國家級教學團隊和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而團隊教學是課程思政的一項有效手段,在備課及授課過程中,在充分發揮茶樹栽培教師團隊合力的基礎上,聯合安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師和優秀的企業家(產業導師)等共同組成教學團隊,充分發揮思政教師和人文教師的價值引領和企業家實踐育人作用,有力地提升了教學實效。
3.5改革考核模式,實施綜合評價
課程思政需制定靈活多變的考核體系,如講義、單元測試和課堂討論等多元考核方式。以農業專業碩士的“調查安徽不同茶產區施肥特點\"為例,考核內容由調查結果 + 比較分析 + 合理施肥意見3個部分組成。調研內容既立足于理論知識,又在實踐中考察學生對茶樹施肥的原理和應用的理解。這種調研考核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降低期末考核成績占比,打破“一考定成績\"的評定模式。此外,在期末考核中,試題采用非標準化答案模試,立足基礎知識,以論述為主,以便全面考察學生對專業課知識的掌握和靈活應用情況。如闡述高產優質茶園的適生環境對茶葉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如何通過構建茶樹生態系統提高茶葉附加值、通過何種手段可提升茶園的碳匯能力、如何根據茶園的自然生態條件和樹齡調整施肥方案、如何結合當地茶產業發展要求調整茶園管理措施等等。此類考題的出現要求學生必須主動學、認真學,實現了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
4結束語
茶樹栽培總論課程旨在幫助學生了解我國茶葉生產發展史和茶區的分布,掌握茶樹生長發育規律,熟悉扦插、修剪、采摘、水分與土壤管理以及新茶園綠色低碳建設與老茶園改造等理論、技術和最新科學發展前沿,培養學生具備指導和推廣茶樹優質、高效、低碳栽培等茶園生產技術和獨立從事其相應科學研究的能力。通過踐行課程思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弘揚科學家精神,為我國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助力鄉村振興和“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舒英格,任明慧,劉麗.植物營養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高教學刊,2020(25):117-124.
[2]張顯晨,周子文,沈周高,等.茶樹栽培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2):153-155.
[3]余嬌嬌,周元清,張翠萍,等.“植物營養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2(23):105-108.
[4]汪月琴.茶樹栽培和茶園生產過程中肥水藥管理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23(6):91-95.
[5]江新鳳,楊普香,彭焱松,等.不同修剪模式對幼齡茶樹樹冠生長的影響[J].蠶桑茶葉通訊,2018(4):20-23.
[6]劉黎,張吉昌,黎釗,等.漢中市茶園間作不同品種綠肥的試驗研究[J].茶業通報,2023,45(2):65-68.
[7]陳禹涵,江軍梁.我國茶產業發展現狀及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23,39(6):26-28.
[8]丁廣大,石磊,王昭,等“互聯網 + ”背景下農業高校植物營養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13):264-267.
[9]陳玫,馬玲,楊毅堅,等.茶葉綠色生產現狀與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建議[J].廣東茶葉,2020,54(7):103-104.
[10]梅再勝.茶樹科學施肥技術[J].土壤肥料,2018(5):35-36.
[11]王璽洋,黃炎,林金石,等.南方茶園紅壤施用PAM對土壤理化性質和茶葉安全的影響[J].生態環境學報,2014,23(5):785-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