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881(2025)06-0054-04
模糊性屬性就隱藏在語言之中,它代表人類活動的必然現象,作為語言的內在屬性不可或缺,更是傳播文化的重要途徑。如果從文學表達、翻譯等角度來看,運用好模糊語言是相當必要的,因為模糊性也代表了文學作品的意義與內蘊,模糊語言能夠將文學作品所承載的民族文化都表達出來,即便是存在不同國度之間在文化、語言上的差異,模糊語言也能促成文學翻譯上的差異化理解,通過模糊語言來消除人們在認知上的模糊,增加文學作品的可讀性。對于我國而言,某些英美文學作品翻譯就需要依托模糊語言翻譯,在傳遞語義正確內涵的同時還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
一、模糊語言基本內涵與分類類型表現
模糊語言代表了語言的天然屬性,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就開始了對模糊語言的研究。Zadeh作為加州大學教授首次提出“模糊語言”概念,并建立了使用范式。70年代末,我國學者伍鐵平從美國引進模糊語言學理論,并且定義了模糊語言的基本內涵,即不能指代的某些事物與能指代的某些事物之間存在相對模糊的灰色地帶,如果用文學表達就是“書不盡言”,如果用藝術表達就是“留白”{]。模糊語言是一種不能確定的語言邏輯體系,它同時兼具不明確性以及客觀精確性。所以說,模糊語言是相對模糊的,它可以被應用于語音、詞匯、語句以及文章語篇等各處,甚至存在模糊修辭表達手法。
舉例來說,某些常見的形容詞都屬于模糊詞匯,如 good、different、large、small 等。這些詞匯之所以被稱為模糊詞匯是因為它們其中涵蓋了多種可能性,可以從詞匯中心內涵延伸到外圍較為深遠的層面,在文學表達中被稱為“言不盡意”。模糊語言對于文學作品中寓意內涵的延伸是非常具有意義的,它可以用來表達某些深刻的哲思,例如“To be,or not to be,that’s the question.”這一句經典名言就是模糊修辭,其中涵蓋了比喻、夸張、借代、雙關等修辭手法,簡單的一句話卻并不代表字面陳述的意義,而是表達了某些更深層次的哲思道理。當然,模糊修辭手法所營造的文學含蓄美更為特殊,例如在狄更斯的長篇小說——《遠大前程》中就有如下語句:
“Inhis holiday clothes,he was more like a scarecrow in good circumstances, than anything else.\"
在這一句中對scarecrow(稻草人)的修辭格是比喻,同時它也是一種模糊性比喻,將小說中主人公Joe的3個人生階段模糊地表現出來,所呈現的人物性格特征相當鮮明獨特。可見,模糊語言在詞匯、語義、語篇、修辭等不同類型的修辭表達方面都有獨到之處,這表現出模糊語言的多樣性,非常值得結合實際文學作品展開深度研究。
二、《名利場》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特征綜述
1.《名利場》文學作品的基本概述
《名利場》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代表作,是作家薩克雷的經典長篇小說,作品兼具諷刺和幽默風格,對19世紀工業時代英國社會的不同階層進行了深度刻畫與諷刺。該作品文字語言表達幽默風趣且富有深刻內涵,現實諷刺不斷、人物刻畫飽滿,整部作品中并沒有刻畫任何一名令人印象深刻、力挽狂瀾的英雄,而是從頭到尾都充斥著現實主義色彩。在作品中能看到的是大量小人物,他們在現實社會中拼命掙扎,構建了彼此之間的社會階層關系,實現了對社會“名利場”的加倍諷刺。整部作品中人物性格的轉變過程相當細膩,將當時英國社會中上層社會人們的丑惡嘴臉展露無遺。當然,作品中對模糊語言的運用手法相當純熟,盡顯薩克雷的語言藝術功底[2]。
2.《名利場》的語言風格特征表現
如上文所述,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文學作品,它兼具幽默與諷刺,這一文學語言風格特別犀利,在批判現實社會問題中彰顯價值,在諷刺人物缺陷中以小見大。例如,在小說中,身處底層社會的Rebecca對上層階級虛偽的道德有自己的一套見解,作者采用幽默語言表達Rebecca對上層階級的認同,實則諷刺。她諷刺剛剛走出筵席的副市長是絕無可能偷街市中商販的羊腿的。但事實并非如此,如果副市長失魂落魄時,他很可能去偷面包。這種文學語言看似幽默,但是又極為現實,它將副市長作為上層階級的虛偽道德全部暴露出來,是作者批判現實、控訴英國社會制度的表現。在這一段中,作者運用了模糊語言修辭表達,與《名利場》的文學表達風格相當貼切[3]。
同時,作者在《名利場》中運用了大量文學修辭方法來進行人物刻畫,這也是模糊語言發揮的作用。例如,小說中運用模糊修辭表達Amelia的真實內心世界,她過分信任自己的家人,將丈夫和兒子比作“皇帝”和“太陽”,這些都屬于模糊修辭。說明Amelia的內心依賴性過強,但是內心卻十分脆弱。這種多重模糊修辭手法使得Amelia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活和豐滿。
三、《名利場》模糊語言翻譯的使用方法研究
作者薩克雷在《名利場》小說中嫻熟運用模糊語言,因此針對小說模糊語言的翻譯方法也值得深層次推敲。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迎合作品的幽默風趣文學風格,進一步提升語言藝術魅力,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藝術性以及感染力。在下文中,將針對《名利場》的模糊語義、模糊詞義、模糊句義的翻譯使用方法展開研究[4。
1.模糊語義翻譯方法
《名利場》中的模糊語義方法運用巧妙,例如Dobbin出身于普通中產家庭,Kefu則是學校的公子哥。二人在學校打架時,同學們自然支持公子哥,Dobbin一摔倒大家就齊聲歡呼,稱贊Kefu。
\"Everybody was anxious to have the honour of offering the conqueror a knee.\"
這一句中有“aknee”,它的含義是名詞的“膝蓋”或者動詞的“下跪”,但是直觀語義并不能準確描述當時場景,必須聯系上下文進行模糊處理,才能表達出精準的翻譯效果。所以翻譯過來應該將“aknee”引申為“屈膝”,在語義表達中就表示“屈膝也是一種榮光,表示向征服者的忠誠之心。”這樣的文學表達更高級,能夠促使讀者聯想階級不同所帶來的威慢力。
眾所周知,薩克雷對于《名利場》中女性角色的描述由外至內都很細致。例如,“suchfigures”直接翻譯為“這樣的身材”,用來描述爵士夫人女兒們的曼妙身材,但是僅僅是字面翻譯是毫無沖擊力的。這又是薩克雷的一種模糊語義表達,混淆了整個語言表達環境。實際上,在Osbome口中講出的這句話,如果進行模糊語言翻譯就能理解為他說的完全是反話,實際語義表達為“這身材太難看了!”。
所以說,在語義翻譯方面,正是因為作者大量采用模糊語言才讓翻譯的可延伸性更強,因此需要相當精妙的翻譯處理才能使得文章哲思表達到位。這也說明一點,《名利場》的語言是頗具藝術魅力的。
2.模糊詞義翻譯方法
模糊詞義的翻譯需要更加精細,因為文學作品中某些表達無法準確判定,因此在翻譯某些詞匯時,做好針對性處理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再看Dobbin與Kefu在校園打架的片段,原文中寫道:
“Fig's left terrific play during all the rest of the combat.\"
這一句中“play”就是模糊詞匯表達,它指代兩人的打架場景,動作表述雖然并不精細,但是可以給予翻譯者充分的想象和發揮空間。例如,翻譯為“都賓快速用左手沖向對方”這樣的翻譯使得打架動作更具體生動,是對原文模糊語言表達的聯想與補充。同理,打架這一段還有如下描述
“He has 2 black eyes.\"
“black”是表示顏色的模糊詞,直譯為黑色,但是對于Kefu當時的真實狀態表述并不精確,因為黑眼圈的形成原因很多。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專門對“black”進行特殊處理,翻譯過來就是“克甫的兩個眼睛都被打青了”[5]。
另外,《名利場》的翻譯中有一句“不幸身為美人的女子”,這也是一句模糊詞義表達。翻譯不但保留了原文味道,而且對所指代對象的理解更加清晰深刻。同理,小說中的“thefate”也是模糊詞義表達,因為小說中并沒有闡述小說中的人物都有怎樣的命運,但是在譯文中確實進行了精確表達,如“將來的苦命”,這種精確的翻譯,讓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小說人物。反向模糊詞義表達在小說中也相當多,例如,“misfortune”\"hapless”等都用來形容美貌的女子,但是這種文學表達口吻模糊且充滿戲謔性,并非直譯表達,而是一種反向暗示,表示她們雖然身為美女但是未來的命運卻可能相當悲慘。因為美貌是好事也是壞事,對年輕的女子而言可能是一種災難。美貌會為她們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后果。同樣的模糊詞義表達在小說中比比皆是,如“tenderheart”同樣詞匯表義模糊,字面表達為“溫柔的內心”,但是模糊詞義翻譯卻要豐富表意,不僅僅是溫柔,還有多情、敏感,這些都能表達小說中某些人物形象的固有特質,也是對英國社會的一種隱含諷刺。再 例 如“the great house tumbles down,thesemiserable wretches fall...”,這句中的“miserablewretches”翻譯為“可憐的倒霉蛋”,譯文俏皮且親切,能夠讓讀者感受到《名利場》所要闡述的本質,那就是巧取豪奪并非資本積累的正確方法,即便是如此所獲得了榮華富貴,那也都是過眼云煙,不會長久。這樣的翻譯實則是對小說角色人物淺薄與愚蠢的諷刺,如此翻譯生動深刻,引人深思。
模糊詞匯眾多是小說《名利場》的特色所在,正是這些模糊詞匯才使得小說的幽默諷刺色彩濃郁,詞義延伸可能性不斷增加,充分展現出它作為諷刺文學作品的深邃內涵。
3.模糊句義翻譯方法
模糊句義在表達上意義不明確,這為作者創作《名利場》一語雙關提供了利好條件。小說中通過省略來為翻譯提供補充空間,通過語序調整來為翻譯提供張力空間,這種模糊性是有意義的[
3.1模糊句義省略與翻譯補充
英文中長句較多,如混合句、從句等,這些句型結構重視語法組織,完全不同于漢語表達中的短句、分句,依靠邏輯關系來銜接句義。
例如,小說中使用了“fineblackbrowed”兩個形容詞來形容Osborne小姐的姣好外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額外增加了兩個動詞,如“生得”“長著”,翻譯為:“奧斯本小姐生得不錯,長著漆黑的眉毛。”這樣對奧斯本小姐的外貌描述就顯得非常細膩,為讀者帶來了最清晰的感知效果。同樣的模糊語句還有如下:
“the best of governesses,masters,and milliners.\"
可以翻譯為:“最好的男女家庭教師和裁縫。”
這一句的翻譯可以再細分為兩個層次,分別是“教育”和“穿著”,在原文中薩克雷僅僅使用了一個模糊詞匯來表達整個句義,即“thebest”。一個詞語就能形容句子中的裁縫和家庭教師,直接翻譯為“一等一的”“一流的”。這種翻譯既保留了原文的意義,還充滿諷刺意味,一舉兩得。中文翻譯實現了對原文的較好補充,所以說中文翻譯版本的《名利場》也獲得了廣大讀者認可。
3.2語序調整與習慣適應
英語與漢語在表達上的語序完全不同,表達習慣也不同,句型結構上英語更是層次復雜,所以翻譯英美作品時需要對語序進行調整,適應中文環境中的讀者習慣。例如,在小說中,Rebecca在初次見到Amelia哥哥Joseph以后,為他傳神的表演所折服。原文為:
“He'svery handsome”,whispered Rebecca to Amelia. Rebecca spoke loudly enough and he did hear.
實際上,Joseph在小說中并沒有那么出色,他貪吃好玩、家境條件優越且收人頗豐。Rebecca之所以對他著迷是因為他優越的家境和極高的社會地位,她希望高攀,認為Joseph是能夠令自己逆天改命的人選。兩人同樣虛偽、裝腔作勢。這一段的語言翻譯充滿模糊性,而且文學張力十足,運用模糊句義表達需要調整譯文順序。如將譯文“說話的聲音很響”調整到句子最前面,則可彰顯Rebecca虛偽、沖動的一面。對于中文讀者而言,欲揚先抑的文學翻譯表達得更加直觀,讓讀者從一開始就認識到Rebecca的虛偽和心機[7]。
四、結語
英國作家薩克雷善于運用模糊語言,在《名利場》中他將這種模糊語言以語義、詞匯、句型等表現發揮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將當時英國社會不同階層人們的行為、本性刻畫得惟妙惟肖。在翻譯過程中,中文譯者對薩克雷小說的理解十分深刻,不但保留了小說原文本義,且十分順應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體現了模糊語言在中英文表達中的不同價值與特色。
參考文獻
[1]王予紅.英美文學中模糊語言翻譯研究——Ⅲ].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2,39(10).
[2] 趙尊霞.薩克雷諷刺小說《名利場》中的模糊語言翻譯研究[].黑河學院學報,2024,15(11).
[3] 熊晨曦.模糊語言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研究Ⅲ].海外英語,2024(5).
[4] 李昭璇.英語語言文學翻譯中的模糊語義問題分析].中國民族博覽,2024(12).
[5] 張菊玲.AI人工智能翻譯中結合模糊算法與改進注意力機制的分析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24(8).
[6] 王華樹,劉世界.大語言模型對譯者主體性的沖擊及化解策略研究[].外語與翻譯,2024,31(4).
[7] 張嵐.功能語言學視角下模糊語言的轉換研究Ⅲ].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42(1).
(特約編輯紀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