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2097-2881(2025)06-0066-04
在文學的廣闊天地里,城市如同一幅幅生動的畫卷,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文化的積淀。在現當代小說中,城市不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更是作家們抒發情感、探索人性的重要載體。通過對城市形象的塑造,作家們能夠展現城市的獨特風貌與文化底蘊,揭示社會現實與人性問題[2]。而敘事策略的運用,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往小說藝術殿堂的大門3。本文將從城市形象塑造與敘事策略兩個維度出發,探討現當代小說中的藝術魅力與思想深度,帶領讀者一同領略城市在文學中的獨特韻味與深刻內涵。
一、當代小說城市形象塑造方法及作用
1.城市形象的塑造方法
在當代小說中,城市形象的塑造主要通過描寫景物與人物兩種方式實現,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勾勒出城市的獨特風貌[4]。
1.1景物描寫
景物描寫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基礎。通過對城市建筑、街道、公園、河流等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細致描繪,小說能夠營造出獨特的城市氛圍。例如,在余華的小說《兄弟》中,作者將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江南小鎮與改革開放后的都市生活進行了鮮明對比。小說中的小鎮,河流穿鎮而過,石板路兩旁是青磚黑瓦的老屋,古樸而寧靜;而改革開放后的都市,則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繁華而喧囂。“小鎮的河流靜靜地流淌,像是在講述著古老的故事;而都市的霓虹燈閃爍,像是在訴說著現代的傳奇。”這種對小鎮與都市的景物描寫,不僅展現出了不同時代的城市風貌,也暗示了人物命運的變遷與時代的更替。在這樣的景物描寫之下,小說不僅營造出獨特的城市氛圍,還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性格與命運,以及社會變遷對個體生活的影響,使城市形象更加立體、生動。
1.2人物描寫
人物是城市形象的靈魂,現當代小說主要通過塑造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以此展現城市的社會結構、文化特征與人性光輝[5。以老舍的《駱駝祥子》為例,小說對北京市井小販、妓女、夜市里的市民等人物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展現了城市底層人群的生存狀態。文中這樣寫道:“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無精打采地低垂著。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干巴巴地發著白光。便道上塵土飛起多高,與天上的灰氣連接起來,結成一片毒惡的灰沙陣,燙著行人的臉。處處干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老城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對這些人物的細致的描繪,可讓讀者感受到城市中也存在艱苦生活和辛酸無奈,也能夠從中看到城市中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這種通過人物描寫呈現出城市人群的寫實手法,不僅能夠讓讀者了解生活在城市底層人群的苦難,也能夠引起讀者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思考。
2.中外小說城市意象的對比
中外小說中的城市意象,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塑造城市形象時,都展現出了人類共有的情感體驗與思想追求。
2.1差異性
在表達方式上,中外小說存在顯著差異。中國小說傾向于通過人物命運與社會變遷來反映城市形象,如余華的《活著》通過主人公徐福貴的一生,展現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與人民的堅忍不拔。而外國小說則更注重通過城市景觀與氛圍的描繪來塑造城市形象,如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馬孔多鎮的魔幻現實主義氛圍,不僅是對拉丁美洲歷史文化的獨特詮釋,也是對人性孤獨與渴望的深刻探討。
2.2相似性
盡管表達方式不同,但中外小說在塑造城市形象時,大多都熱衷于對孤獨、失落以及苦難等情感進行詮釋。如我國作家王安憶《長恨歌》中的上海,文中的這座城市既繁華又落寞,主人公王琦瑤的命運,正是這座城市孤獨與落寞的象征。而美國作家菲利普·羅斯的《美國牧歌》中,主人公的孤獨與迷茫,也反映了美國社會中個體面對現代文明的困惑與掙扎。兩部小說雖文化背景迥異,但都通過對城市形象的塑造,傳達了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深刻思考。
3.塑造城市形象的作用
當代小說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作用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用于揭示現實問題;二是反映社會變遷;三是人性探索。
3.1揭示現實問題
城市作為社會的縮影,承載著無數的現實問題,除了見證社會的變革和發展外,更是社會矛盾的集中表現。小說對城市形象進行刻畫,能夠有效地揭示貧富差距、環境污染、道德滑坡等社會問題。例如,余華的《活著》通過主人公徐福貴的命運,折射出社會動蕩與歷史變遷對個人生活的巨大影響。福貴原本是一個富家子弟,但因為家庭的變故,他變得貧困潦倒,甚至一度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小說通過他的命運之變,展現了在社會巨變中的底層人民如何掙扎求生。這種手法通過城市的社會景象和人物命運之間的交織,展現了現實社會的無情與人的命運的無常。又如,阿來的《塵埃落定》對藏族土司制度下的康巴地區的描繪,揭示了社會變革中的人性掙扎與文化沖突等現實問題。所以,城市不僅是物理空間,它的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建筑都潛藏著社會的瘡痍和歷史的痛楚,小說中城市的多維呈現,不僅能讓讀者了解社會的真實面貌,還能在心理和情感層面產生共鳴。
3.2反映社會變遷
城市形象往往是社會變遷的鏡像,許多作家的作品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同一城市進行對比,揭示了城市和社會的變化。例如,賈平凹的《廢都》,以西安為背景,描繪了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經歷的歷史變遷。從古老的歷史名城到現代化的都市面貌,這座城市見證了國家的改革、社會的變革與人民生活的變動。作家通過細膩的描寫,反映了在現代化大潮下,城市的外貌與內在精神之間的沖突與碰撞。城市在時代浪潮中的浮沉,折射出社會發展的節奏與個體命運的無奈。小說通過對城市文化、政治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描述,不僅呈現了城市的物質變遷,還深刻探討了這些變遷對居民心態、文化認同及生活方式的影響。因此,城市作為承載社會變革的背景,展示了時代與個體的交織,使得城市形象不再只是一個靜態的物理場景,而是一個充滿動態與歷史感的社會象征,成為探討社會變革的一個重要載體。
3.3人性探索
在現代小說中,城市不僅是一個空間場所,更是人性復雜性的映射。在復雜的城市生活中,小說中的人們常以被現代化沖擊而迷失的形象出現,城市的快節奏、冷漠的環境以及日益疏遠的人際關系,常常成為人性探索的背景和舞臺。如東野圭吾的《白夜行》便通過東京這座繁華都市背后的暗流,刻畫了人性中的貪婪、冷漠與罪惡。盡管外表是閃耀的都市,但其中隱藏的是一系列的黑暗面—一在這個現代化大都市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崩塌,倫理與道德的邊界被模糊。這座城市繁華的外表下其實是社會底層的無奈與黑暗的蔓延。而同樣,王安憶《長恨歌》里的上海,也是一個充滿孤獨與迷失的城市。主人公王琦瑤的命運與上海這座城市緊密相連,上海的繁華與孤寂,映射了人物內心的孤獨與對自我身份的不斷追尋。在這些小說中,城市形象成了人物心理活動的外化,通過對城市背后深藏的黑暗與壓抑的描寫,作者深刻揭示了人類內心的脆弱與復雜。城市的冷漠與喧囂,正是對人性弱點的強烈反思,而城市也成了探索人性深處的獨特舞臺,所以此類小說能夠凸顯現代都市生活對人性變化的影響,揭示人類在社會壓力下的道德選擇與情感掙扎問題。
二、當代小說敘事策略
在當代小說中,非線性敘事與象征意象是兩種常見的敘事策略,它們在塑造城市形象、傳達主題思想方面的作用較為重要。
1.非線性敘事與象征意象敘事策略
1.1非線性敘事
非線性敘事是指打破傳統線性時間順序,通過倒敘、插敘、閃回等手法,將故事片段重新組合,形成獨特的敘事結構。這種敘事方式能夠打破時空限制,使故事更加靈活多變,以增強讀者的閱讀感受。以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為例,小說通過家族七代人的興衰沉浮,展現了馬孔多鎮的興衰歷程。在敘事上,馬爾克斯打破了傳統的時間順序,將不同時代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敘事結構。這種非線性的敘事方式,不僅使小說結構更加緊湊、富有張力,也深刻揭示了人類歷史的循環性與命運的不可抗拒性。
1.2象征意象
象征意象是指通過具體事物或場景來隱喻或象征某種抽象概念或情感,如賦予城市或城市中的某個元素以象征意義,傳達出深層的主題和情感。這種象征意象在小說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使得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多重解讀的可能性[。例如,在伊塔洛·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中,每座城市都代表著人類不同的情感與心理狀態。作者通過對這些城市進行細膩的描寫,并賦予其深刻的寓意,傳達出對人類存在狀態的思考。如“連綿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盡頭,沒有盡頭。你看不到起點也看不到終點,你就這么在城市的中間,被各種夢想、欲望、困惑、焦慮所包圍,你無法逃離,也無法找到答案。”小說中的城市意象不僅是對城市的描繪,更是對人類存在的深刻反思。這種象征意象的運用使得作品在表達上更加含蓄而深刻,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2.敘事策略所起的作用
小說中的各類敘事方式不僅能夠豐富小說的敘事手法與審美價值,也會對小說的主題思想與情感表達產生很大影響,具體作用可大致概括如下。
2.1增強敘事張力
非線性敘事打破了傳統時間順序,將故事片段重新組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敘事節奏與張力。這種敘事方式能夠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期待與驚喜,增強小說的吸引力與感染力。
2.2深化主題思想
象征意象通過具體事物或場景來隱喻或象征某種抽象概念或情感,能夠深化小說的主題思想,使小說能夠以一種更加含蓄、隱晦的方式傳達作者的思想觀點與情感態度,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更加深刻的思考與感悟。
2.3提升審美價值
運用非線性敘事與象征意象敘事,能夠提升小說的審美價值。采取獨特的敘事結構與象征意象,能夠為小說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與審美效果,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特別的審美愉悅與心靈震撼。
3.創作實踐建議
在創作實踐中,塑造城市形象與運用敘事策略是提升小說藝術價值與思想深度的關鍵。如何更好地塑造城市形象,提升藝術價值,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深入觀察和體驗城市生活
深人觀察和體驗城市生活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基礎。創作者可以通過實地考察、采訪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城市的歷史文化、社會結構、風俗習慣與人文景觀等方面的情況,通過親身體驗與觀察,捕捉到城市生活的獨特韻味與細節特征[,從而為塑造城市形象找到豐富的素材與靈感
3.2挖掘城市背后的文化內涵
城市不僅是一個物理的空間,更是一個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積淀的地方。在創作過程中,作者應深入挖掘城市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底蘊,特別是那些能夠塑造城市特點的深層次因素。因為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會在建筑、語言、風俗、歷史事件等多方面呈現。所以,創作者可以深人挖掘城市的歷史變遷、政治變革、社會事件以及民俗傳承,來更好地理解城市的文化內涵。例如,在描寫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時,可以通過探討這座城市如何經歷戰爭、經濟波動、文化沖突等事件,來呈現它在歷史長河中的變化與發展。這樣不僅能塑造更具歷史感的城市形象,也能深化作品的思想內涵,使城市成為社會變遷與人類命運的象征。此外,創作者還應關注當地的民間傳說、宗教信仰及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文化元素往往能為作品注入深厚的情感力量和象征意義。
3.3運用多樣化的敘事手法
多樣化的敘事手法可以提升小說的整體藝術價值。在創作過程中,應該根據故事情節與主題思想的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敘事手法與技巧。例如,非線性敘事、象征意象、內心獨白、多角度敘述等手法,都能夠為小說增添獨特的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敘事風格與藝術效果,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更加深刻的思考與感悟。但同時也需注意,敘事手法也應契合大眾,在靈活使用敘事手法時,也應考慮讀者的接受度和閱讀習慣。
3.4關注社會問題與人性探索
小說反映現實已是常態,關注社會問題與人性探索是小說創作的初衷。所以,在小說創作中,應該緊密關注社會現實與人性探索,如此才能夠賦予小說更加深刻的思想內涵與情感價值,同時再巧妙結合城市塑造手法和敘事策略,便能夠以一種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傳達作者的思想觀點與情感態度,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共鳴與啟迪。
3.5推動文化交流與融合
對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文化進行交流與融合是提升小說藝術價值與深度的重要途徑。作家在創作過程中,應該積極借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創作理念與敘事手法。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形象與敘事策略進行對比分析,能夠拓寬作者的創作視野與思路,為小說創作注入新的活力與靈感,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文化體驗。
三、結語
現當代小說中的城市形象塑造與敘事策略是提升小說藝術價值與思想深度的關鍵。通過深入觀察和體驗城市生活、挖掘城市背后的文化內涵、運用多樣化的敘事手法、關注社會問題與人性探索以及跨文化交流與融合等方面的努力,創作者們能夠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城市形象與敘事風格,為讀者帶來深刻的思考與感悟。同時,通過對城市形象與敘事策略的巧妙運用,創作者能夠傳達出自己的思想觀點與情感態度,引導讀者關注社會現實與人性問題,為社會的和諧發展與人類的文明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曹曲.解構與回環:殘雪短篇小說的敘事策略].商洛學院學報,2024,38(5).
[2] 高翠婷.中國當代小說中的城市書寫與身份認同問題研究[I].文化學刊,2024(10).
[3] 趙玉婷,白楊.“復雜的形式”與思想的韌性一薛憶澇小說《遺棄》的敘事策略評析Ⅲ}.文藝爭鳴,2024(6).
[4]付林燕.城市想象與鄉土世界的聯結——論尹學蕓小說集《賢人莊》[C]//天津市社科聯,天津市寫作學會.“20世紀天津城市文化與中國現代性精神的發生”學術研討會暨天津市寫作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天津外國語大學,2024.
[5] 牛婷婷.人情世相:書寫城市空間的一種方法—評熊湘鄂小說集《我要敬您一杯酒》Ⅲ}.新文學評論,2024,13(2).
[6] 肖璇怡.論田耳小說的敘事策略Ⅲ].漢字文化,2024(16).
[7] 年東敏·論余華小說《在細雨中呼喊》的敘事藝術]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4,40(2).
[8] 張新琪.氣候·城市·人一徐小雅小說中的嶺南特色研究[J].桂學研究,2024(1).
[9] 方昕.漢味小說與“江湖武漢”的城市形象建構- 一以池莉作品為例[].新楚文化,2024(15).
(特約編輯 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