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在此背景下,課程變革勢在必行。面對新時代的要求和挑戰,如何以課程領導力為翼,助推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思的問題。
課程體系構建:搭建學生全面發展的穩固框架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的目標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學生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從以分數為導向的傳統教育觀念中走出來,樹立全面發展的課程觀。烏魯木齊市第七十六中學積極響應政策號召,確立了“和合共進,和合共生”的辦學思路,將“五育融合”的理念融入學校的課程建設之中。以“和”文化為核心,學校構建了“和禮、和樂、和射、和御、和書、和數”六大課程模塊,旨在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合作能力、探究精神、閱讀智慧、動手實踐能力等,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課程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學校充分挖掘內部資源,鼓勵教師基于學生的興趣、自身的專長開發校本課程。例如,藝術教師開發了“和樂”藝術鑒賞課程,體育教師開發了“和射”體育合作課程。同時,學校注重課程文化內涵的深化,以“和”為核心,橫向融通兩個學段、六個模塊的課程,縱向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扣國家基礎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特色課程四個維度,形成豐富多元的特色課程體系,既保證了國家課程的有效實施,又充分體現了學校的特色,為學生提供了多元的學習路徑和廣闊的成長空間。
課程實施策略:保障課程變革的有效落地
課程體系構建完成后,學校在課程實施策略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創新。
改革教與學模式。學校以單元整體教學為核心,通過課前預習、課中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以及課后線上輔導和拓展學習等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學校以信息技術軟件為支撐,實現了教學過程的智能化和個性化。
建設課后服務特色課程。在“六和”課程模塊引領下,學校開發了各類校本課程并融入課后服務中,形成了包括作業輔導、陽光體育、特色課程、社團四大板塊的課后服務課程構架,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學校利用信息化數字平臺,立足“五育并舉”,形成了包含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五大評價維度及“N”個個性化增分點與榮譽班級評價的“5+N”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學生的全面成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單位:烏魯木齊市第七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