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探討了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新道科技通過數字化轉型,在產品研發、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提升了在教育行業中的地位。文章分析了新道科技的專利、研發支出及研發人員情況,概述了其數字化轉型舉措。新道科技數字化轉型加快了數智化教學產品與解決方案的發布,促進形成了產教融合的創新商業模式。研究建議新道科技應加大前沿領域研發投入,深化產教融合,優化數字營銷,以擴大市場影響力。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創新績效;大數據;云計算
引言
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核心戰略。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中,企業通過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優化業務流程、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驅動產品與服務持續創新。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道科技”)作為一家深耕產教融合與教育信息化領域的科技企業,近年來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不斷通過技術創新賦能業務發展,其數字化轉型實踐為企業帶來了顯著的商業成果。
一、文獻述評
(一)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的影響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企業轉型升級、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數字化轉型通過提升企業市場勢力進而增強企業經濟績效(吳歡、何雄浪、鄧淮,2024),助力企業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保持領先地位,實現可持續發展[1]。
(二)評價創新績效的指標
企業的創新績效受多種因素影響,專利中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因具備創造性、新穎性和實用性,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并影響企業的創新績效(曹勇、趙莉蘇、鳳嬌,2011)[2]。科技研發經費支出和新產品開發項目的經費支出也是影響企業科技創新的因素(朱林、朱學義,2021)[3]。此外,數字化轉型程度、政府Ramp;D投入與人才投入對數字化轉型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也較顯著(潘家城、周洋、陳鑫,2023)[4]。
(三)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
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通過深度應用前沿技術,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夠激勵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研發效率,從而開發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唐甜、鄧貝貝,2024)[5]。
二、案例分析
(一)新道科技概況
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來,于2015年10月12日成功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其在社會參與、產品布局、服務拓展直至全球化戰略的每一步發展中,都深刻體現了數字化轉型層面的積極影響力。新道科技是一家典型的擁有先進技術背景與教育轉化實力的頂尖教育服務型企業,該公司以自主研發的數字化教學管理服務平臺為核心,持續整合數字產業資源,精心構建校企協同育人的服務體系,以數字化人才培養為創新定位,始終在財經領域及新商科領域保持領先地位。
(二)新道科技創新績效簡析
1.專利角度。新道科技在2023年報告期內新增了29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6項作品著作權以及14項商標。截至報告期末,新道科技已累計擁有138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0項作品著作權、16項外觀設計專利、2項發明專利和108項商標。由圖1(新道科技2016—2023年專利及發明專利的數量趨勢圖)可知,新道科技自新三板掛牌以來,專利數量逐步提升。其中,兩項發明專利分別是“賬目數據交互方法與裝置”(CN118469688A)與“一種腳本文件處理方法、裝置、電子設備及存儲介質”(CN115562648A)。
2.研發角度。從研發支出視角來看,新道科技緊跟國家在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領域的政策導向,積極響應并深入實施相關指導意見。由表1與圖1給出的2023年新道科技研發支出明細,可知,DBE Cloud 數智實踐教學平臺目前研發費用投入最大、占比最高。DBE Cloud數智實踐教學平臺是一個專為教育機構設計的綜合平臺,旨在支持數智化專業的創新發展。該平臺以企業數字化創新場景為基石,深度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區塊鏈以及低代碼開發技術,在多個領域中的創新應用與專業的數智化建設緊密結合。它全面覆蓋理論教學、項目實戰訓練、考試競賽準備、科研創新支持以及社會服務實踐等六大教育場景,為這些場景提供豐富的內涵與堅實的平臺支撐。
通過圖3可知,由于營業收入與凈利潤的下滑,2020年新道科技的研發投入有所下降。2018年以來,新道科技的凈利潤連續下降,并在2020年一季度出現虧損。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公司由盈轉虧,凈虧損達到1524.37萬元。公司的主要用戶為院校,受疫情影響,多地院校采取遠程教學或封閉式教學,加強外來人員的管控,導致院校當年的相關采購推遲或取消,進一步影響了公司的營收。由于營業收入下降和凈利潤虧損,新道科技面臨研發資金受限問題。
2021年起,得益于政策環境與行業技術發展趨勢,新道科技研發投入逐步提升。2021年年初,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中,把“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入專業教育的舉措及成效”及“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數”納入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指標。在此背景下,各大院校不再僅僅局限于理論結合實踐的淺層次教學,而是迫切需求能夠緊密聯結產業實際、有力支撐地方區域經濟繁榮的產教深度融合型產品、平臺及服務。特別是在財會教育領域,院校正積極面向智能財務與大數據財務推進數智化教學改革與新增專業設置。在數智化轉型的浪潮中,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持續聚焦于產教深度融合與校企深度合作,為新道科技的創新研發提供了有利
空間。
從研發人員角度來看,新道科技打造了一支能夠敏銳捕捉市場動向,秉持“用戶至上、創新驅動、專業精進”核心價值觀的技術研發團隊。圖4為新道科技掛牌以來研發人員的學歷變動趨勢,擁有博士學位的員工穩定保持在兩名,2023年新增一名;碩士研究生的研發崗位員工在2018年達到頂峰為37名,后續穩定在20位左右。
如圖4所示,2023年新道科技新增研發人員67位,其中,新增本科生44位。新道科技與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方式,共同培養符合公司需求的研發人員。這種培養方式下,本科生往往更容易融入公司的研發體系,并快速成長為公司的研發骨干。
(三)新道科技數字化概述
新道科技作為用友集團的重要成員企業,自成立以來就致力于將數智商業融入校園,推動教育數字化進程。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持續推進、數智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提升和推動產業數智化轉型的需求日益增強,新道科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結合自身產業和技術優勢,加大了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新道科技致力于構建數智化教學基座,包括教育科技底座建設、數字教學平臺建設等方面。通過這些基座的建設,新道科技為院校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數智化教學環境和資源。另一方面,新道科技積極參與數智化課程及教材的開發工作,與院校合作共建課程,聯合出版教材,推動教育內容與產業發展前沿趨勢緊密對接。
三、數字化轉型對新道科技創新績效的影響分析
(一)產品運營維度
自2011年成立以來,新道科技依托用友集團深厚的科研創新底蘊及超過700萬家企業客戶積累的成功實踐,秉持前沿的實踐教育理念,致力于為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領域提供涵蓋智能財務、數字人力、數字營銷、區塊鏈與金融科技、工業互聯網以及新IT等多領域的綜合教育產品與云服務方案。新道科技持續發布和完善數智化教學產品與解決方案,如智能沙盤互動實訓平臺、數據治理實驗實訓平臺等,這些產品集教育、實踐、創新于一體,為院校提供高質量的數智化教學資源,并通過升維教學服務,打造數智化人才培養新模式。
(二)商業模式維度
基于企業戰略角度,新道科技積極踐行產教融合的創新性的總體導向,深度融入并全力支持教育部主導的多項核心工程與專項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雙一流建設、四新(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農科)建設、虛擬教研室建設、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等。通過綜合運用數字化技術和創新策略,公司在課程建設、實驗室搭建、專業建設及產業學院構建等多個維度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校企深度合作的產品與解決方案,驅動公司業務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四、結論及建議
(一)基本結論
新道科技利用大數據、AI和云計算優化資源配置與研發流程,自主研發的數智化教學平臺(如DBE Cloud和AIE智境)縮短了研發周期,提升了產品質量與市場響應速度。公司推動產教融合,創新教育業務模式。2023年核心平臺研發支出占比63%,新增多項專利與著作權。通過數字化營銷,提升市場覆蓋與品牌影響力,結合國家政策,不斷優化教育數字化基礎,鞏固了其在數字化教育領域的領導地位。
(二)相關建議
新道科技應加大AI、區塊鏈、低代碼等前沿領域研發投入,提升平臺功能與用戶體驗,加速技術布局,拓展教育應用,深化產教融合,開發定制化產品,擴大虛擬教研室與仿真實驗平臺,加強數字營銷,優化反饋機制,引進高端人才,響應國家數字化教育改革,擴大市場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吳歡,何雄浪,鄧淮.數字化轉型、市場勢力與企業經濟績效[J].產業經濟研究,2024,(05):28-43.
[2]曹勇,趙莉,蘇鳳嬌.企業專利管理與技術創新績效耦合測度模型及評價指標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0):55-63.
[3]朱林,朱學義.科技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研究——來自全國工業企業2004—2018年數據[J].會計之友,2021,(03):103-109.
[4]潘家城,周洋,陳鑫.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企業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系統動力學理論[J].改革與開放,2023,(04):8-23.
[5]唐甜,鄧貝貝.數字化轉型對創新的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基于中國上市企業數據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4,40(21):167-172.
〔基金項目:重慶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創新計劃項目(NO:YKJCX2420922)〕
(作者簡介:李怡夢,重慶科技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通訊作者:陳婉麗,重慶科技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副教授;申芳菲,重慶科技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